<h3>山 水 名 城 文 化 故 里</h3><h3>—— 新本溪城市形象定位带给我们的思考</h3><h3> 高明达</h3><h3> </h3><h3>本溪作为我国一座重要的工业城市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一个开发较早的以原材料为主的重工业城市,曾有过“煤铁之城”的美誉,随着资源的枯竭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本溪作为“煤铁之城”的风格时代已经过去,新的世纪应该努力塑造新的城市风格。纵观本溪全境8348平方公里的土地,山地面积占80%、耕地面积占8.7%、水面和其他面积占11.3%,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从“煤铁之城”到山水工业城、直至到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休闲后花园,对于本溪城市形象的定位,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议题。本文试图从本溪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文化态势上作一些粗浅的分析、探索,实属一家之言,恳请诸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h3><h3>一、 山水名城的定位:</h3><h3>本溪位于辽宁东部山区,山青水秀、植物繁茂、奇花异草、点缀成趣,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从四区到两县,处处都有风景名胜,山、水、洞、泉,北国与江南风光于一体;人文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底蕴,必然会有属于自己的城市精神,而城市形象的定位,必须将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发展要求有机结合在一起。它对外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对内更是这座城市人民前进发展的动力源。</h3><h3>1. 道教名胜——铁刹山 ,铁刹山位于本溪满族自治县东部,属长白山脉的一部分。山有五顶,因为从东、南、北三面仰视均只能看见三个山顶道家取其三三见九之意,故名 “九顶铁刹山”,铁刹山方圆10多公里,其山峰海拔921.9米山势险峻、谷壑幽深。</h3><h3>明崇贞三年(1630年)郭守贞自江南来辽东,隐于铁刹山八宝云光洞内,苦修17年未得其道,自感无师不成道便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传道,遍游名山大川,自今已有330多年,已传至25代,先后有弟子140多名。铁刹山是东北道教的发源地,当时铁刹山的三清观是上院,沈阳的太清宫是下院。清康熙二年率弟子将龙门派道教相继传播到千山的无量观、锦州的医巫闾山海云观及黑龙江、吉林等地,铁刹山道士的足迹遍布了东北各地。2002年,为进一步保护铁刹山上的文化古迹,我们本溪市文化局在市政府的支持下投入 30万元,对铁刹山上自清末民初以来的30多处摩崖石刻进行了抢救性的实地拓片。如此巨大的整体性摩崖石刻拓片工程在全省乃至全国尚属首次,铁刹山摩崖石刻从不同程度上记载了东北龙门派道教兴起及传播的历史,是本溪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h3><h3>2. 北国江南——关门山。关门山位于本溪满族自治县南部,是著名的国家风景名胜区,素有北国江南之美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健康疗养环境,使国内、外游人赞不绝口、流连忘返。关门山风景区内不仅有地热奇泉和美丽的风光,更有在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北端的一个旧石器早期文化遗址——本溪庙后山遗址。庙后山古人类遗址的发掘见证了本溪这块古老的土地在30多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丰富了本溪的历史文化。</h3><h3>3, 世界遗产——五女山。2004年7月经世界遗产委会第28次会议通过,本溪桓仁五女山山城正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五女山位于本溪桓仁县城8.5公里,主峰海拔820米 ,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300米,四周皆悬崖峭壁。山上尚存历代遗址百余处出土新时期至明清时期珍贵文物数千件,是古代高句丽民族和满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作为中国古代高句丽民族的都城长达40年,公元前37年(汉孝元帝二年)朱蒙在五女山建立中国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政权的第一座都城),后迁都到吉林集安,668年被唐和新罗所灭。流传于桓仁六河、横道川一代的乞粒舞则表现了高丽民族文化的艺术。乞粒舞集朝鲜民间舞蹈“双层舞”和“乞粒”活动中的舞蹈精华与一体有着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从1985年6月五女山城遗址发掘,到1988年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工作的开展及1994年 国庆45周年乞粒舞晋京参加庆典演出,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五女山遗址在2004年获批为世界文化遗产。因此,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轨迹;新气象引发新思考,新思考带动新生活,今天的文化,便是明天的经济。</h3><h3>4. 世界上最小的湖-本溪湖。本溪之名称源于本溪湖,本溪湖因洞内石壁曲拱,状如犀角,故称“杯犀湖”系谐音演变为“本溪湖”,本溪湖的名字随着山岸中玲珑的秀湖而远近驰名了。</h3><h3>5. 太子河古称衍水,曾称大梁河、梁水,后因燕太子丹逃亡于此故名为太子河。太子河是本溪人民的母亲河和本溪文明的发祥地,本溪境内河长168公里,流域面积4428平方公里。驰名中外的本溪水洞就坐落在距本溪市40余公里的太子河畔,此外建立在太子河上游和浑江上游的观音阁水库和桓仁水库是目前辽宁省内比较大的水库,桓仁水库有称桓龙湖是国家级库区森林公园。位于桓仁县城东约7公里,是辽宁省最大的人工淡水湖水域跨辽、吉两省的三县,主体在桓仁境内。它们不但有巨大防洪和蓄水作用,更形成了秀美迷人的风景名胜,湖光山色尽显青山绿水之美是人们观光、休闲、垂钓的绝佳去处。</h3><h3>二、文化故里的设想:</h3><h3>本溪地区从昔日自然经济的村落演变为今天的城市,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走过了曲折的道路,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记忆,这种记忆往往带有古老厚重的沧桑感。它既是模糊、朦胧的,但往往又是现实的、近距离的、异常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本溪作为一座设市近百年的城市,看上去与其它城市一样毫无特色,但,如果你沿着它的脚步往回走,追寻本溪地区文化发展的脉络和历史积淀,我们便可以发现一个城市的历史,往往就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和文物的发展史。本溪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工业城市又有着丰富的文化古迹和秀美的山水,都说东北文化土壤薄,我看这是一种偏见,远在6000年前,桓仁地区就有人类过着定居生活,沙尖子镇牛鼻子遗址是辽东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定居遗址。另有凤鸣等十几处遗址和出土文物佐证了桓仁在新石器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聚落稠密、经济繁盛的地区。从距今30万年的庙后山古人类文化遗址、到道教名胜九顶铁刹山、直至世界文化遗产五女山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个文化发展脉络,本溪将不再是过去的本溪,一个以秀美山水、道教名胜、世界遗产、文化故里为形象的新本溪,必将雄起于祖国的东北,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是需要以名胜古迹传播历史文化传统的,但必须是精选优选、尊重历史的选择与控制。文化是城市的气质、经济是城市的形象、环境是城市的脸孔,有形、有神、有脸,才是一座完整的城市。城市的发展要与时俱进,不同的历史时期应该有不同的历史风格,以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为经,以保护历史文物为纬,将城市形象定位于山水名城文化故里,提升本溪的文化品味,促进本溪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本溪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形象和内涵,更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动力 。一个城市无论发展什么?只有升华到文化的层次,才能进入历史、形成记忆。未来的城市竞争,不仅仅是经济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环境的竞争,经济发展使城市有实力、文化发展使城市有魅力、环境优美使城市有吸引力,实力、魅力和引力所产生的合力,才能共同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才是一个城市的精神、一个城市的形象。</h3><h3> 走过了曲折的道路,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记忆,这种记忆往往带有古老厚重的沧桑感。它既是模糊、朦胧的,但往往又是现实的、近距离的、异常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本溪作为一座设市近百年的城市,看上去与其它城市一样毫无特色,但,如果你沿着它的脚步往回走,追寻本溪地区文化发展的脉络和历史积淀,我们便可以发现一个城市的历史,往往就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和文物的发展史。本溪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工业城市又有着丰富的文化古迹和秀美的山水,都说东北文化土壤薄,我看这是一种偏见,远在6000年前,桓仁地区就有人类过着定居生活,沙尖子镇牛鼻子遗址是辽东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定居遗址。另有凤鸣等十几处遗址和出土文物佐证了桓仁在新石器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聚落稠密、经济繁盛的地区。从距今30万年的庙后山古人类文化遗址、到道教名胜九顶铁刹山、直至世界文化遗产五女山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个文化发展脉络,本溪将不再是过去的本溪,一个以秀美山水、道教名胜、世界遗产、文化故里为形象的新本溪,必将雄起于祖国的东北,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是需要以名胜古迹传播历史文化传统的,但必须是精选优选、尊重历史的选择与控制。文化是城市的气质、经济是城市的形象、环境是城市的脸孔,有形、有神、有脸,才是一座完整的城市。城市的发展要与时俱进,不同的历史时期应该有不同的历史风格,以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为经,以保护历史文物为纬,将城市形象定位于山水名城文化故里,提升本溪的文化品味,促进本溪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本溪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形象和内涵,更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动力 。一个城市无论发展什么?只有升华到文化的层次,才能进入历史、形成记忆。未来的城市竞争,不仅仅是经济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环境的竞争,经济发展使城市有实力、文化发展使城市有魅力、环境优美使城市有吸引力,实力、魅力和引力所产生的合力,才能共同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才是一个城市的精神、一个城市的形象。</h3><h3> </h3> <h3>山 水 名 城 文 化 故 里</h3><h3>—— 新本溪城市形象定位带给我们的思考</h3><h3> 高明达</h3><h3> </h3><h3>本溪作为我国一座重要的工业城市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一个开发较早的以原材料为主的重工业城市,曾有过“煤铁之城”的美誉,随着资源的枯竭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本溪作为“煤铁之城”的风格时代已经过去,新的世纪应该努力塑造新的城市风格。纵观本溪全境8348平方公里的土地,山地面积占80%、耕地面积占8.7%、水面和其他面积占11.3%,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从“煤铁之城”到山水工业城、直至到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休闲后花园,对于本溪城市形象的定位,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议题。本文试图从本溪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文化态势上作一些粗浅的分析、探索,实属一家之言,恳请诸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h3><h3>一、 山水名城的定位:</h3><h3>本溪位于辽宁东部山区,山青水秀、植物繁茂、奇花异草、点缀成趣,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从四区到两县,处处都有风景名胜,山、水、洞、泉,北国与江南风光于一体;人文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底蕴,必然会有属于自己的城市精神,而城市形象的定位,必须将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时代发展要求有机结合在一起。它对外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对内更是这座城市人民前进发展的动力源。</h3><h3>1. 道教名胜——铁刹山 ,铁刹山位于本溪满族自治县东部,属长白山脉的一部分。山有五顶,因为从东、南、北三面仰视均只能看见三个山顶道家取其三三见九之意,故名 “九顶铁刹山”,铁刹山方圆10多公里,其山峰海拔921.9米山势险峻、谷壑幽深。</h3><h3>明崇贞三年(1630年)郭守贞自江南来辽东,隐于铁刹山八宝云光洞内,苦修17年未得其道,自感无师不成道便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传道,遍游名山大川,自今已有330多年,已传至25代,先后有弟子140多名。铁刹山是东北道教的发源地,当时铁刹山的三清观是上院,沈阳的太清宫是下院。清康熙二年率弟子将龙门派道教相继传播到千山的无量观、锦州的医巫闾山海云观及黑龙江、吉林等地,铁刹山道士的足迹遍布了东北各地。2002年,为进一步保护铁刹山上的文化古迹,我们本溪市文化局在市政府的支持下投入 30万元,对铁刹山上自清末民初以来的30多处摩崖石刻进行了抢救性的实地拓片。如此巨大的整体性摩崖石刻拓片工程在全省乃至全国尚属首次,铁刹山摩崖石刻从不同程度上记载了东北龙门派道教兴起及传播的历史,是本溪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h3><h3>2. 北国江南——关门山。关门山位于本溪满族自治县南部,是著名的国家风景名胜区,素有北国江南之美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健康疗养环境,使国内、外游人赞不绝口、流连忘返。关门山风景区内不仅有地热奇泉和美丽的风光,更有在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北端的一个旧石器早期文化遗址——本溪庙后山遗址。庙后山古人类遗址的发掘见证了本溪这块古老的土地在30多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丰富了本溪的历史文化。</h3><h3>3, 世界遗产——五女山。2004年7月经世界遗产委会第28次会议通过,本溪桓仁五女山山城正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五女山位于本溪桓仁县城8.5公里,主峰海拔820米 ,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300米,四周皆悬崖峭壁。山上尚存历代遗址百余处出土新时期至明清时期珍贵文物数千件,是古代高句丽民族和满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作为中国古代高句丽民族的都城长达40年,公元前37年(汉孝元帝二年)朱蒙在五女山建立中国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政权的第一座都城),后迁都到吉林集安,668年被唐和新罗所灭。流传于桓仁六河、横道川一代的乞粒舞则表现了高丽民族文化的艺术。乞粒舞集朝鲜民间舞蹈“双层舞”和“乞粒”活动中的舞蹈精华与一体有着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从1985年6月五女山城遗址发掘,到1988年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工作的开展及1994年 国庆45周年乞粒舞晋京参加庆典演出,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五女山遗址在2004年获批为世界文化遗产。因此,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轨迹;新气象引发新思考,新思考带动新生活,今天的文化,便是明天的经济。</h3><h3>4. 世界上最小的湖-本溪湖。本溪之名称源于本溪湖,本溪湖因洞内石壁曲拱,状如犀角,故称“杯犀湖”系谐音演变为“本溪湖”,本溪湖的名字随着山岸中玲珑的秀湖而远近驰名了。</h3><h3>5. 太子河古称衍水,曾称大梁河、梁水,后因燕太子丹逃亡于此故名为太子河。太子河是本溪人民的母亲河和本溪文明的发祥地,本溪境内河长168公里,流域面积4428平方公里。驰名中外的本溪水洞就坐落在距本溪市40余公里的太子河畔,此外建立在太子河上游和浑江上游的观音阁水库和桓仁水库是目前辽宁省内比较大的水库,桓仁水库有称桓龙湖是国家级库区森林公园。位于桓仁县城东约7公里,是辽宁省最大的人工淡水湖水域跨辽、吉两省的三县,主体在桓仁境内。它们不但有巨大防洪和蓄水作用,更形成了秀美迷人的风景名胜,湖光山色尽显青山绿水之美是人们观光、休闲、垂钓的绝佳去处。</h3><h3>二、文化故里的设想:</h3><h3>本溪地区从昔日自然经济的村落演变为今天的城市,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走过了曲折的道路,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记忆,这种记忆往往带有古老厚重的沧桑感。它既是模糊、朦胧的,但往往又是现实的、近距离的、异常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本溪作为一座设市近百年的城市,看上去与其它城市一样毫无特色,但,如果你沿着它的脚步往回走,追寻本溪地区文化发展的脉络和历史积淀,我们便可以发现一个城市的历史,往往就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和文物的发展史。本溪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工业城市又有着丰富的文化古迹和秀美的山水,都说东北文化土壤薄,我看这是一种偏见,远在6000年前,桓仁地区就有人类过着定居生活,沙尖子镇牛鼻子遗址是辽东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定居遗址。另有凤鸣等十几处遗址和出土文物佐证了桓仁在新石器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聚落稠密、经济繁盛的地区。从距今30万年的庙后山古人类文化遗址、到道教名胜九顶铁刹山、直至世界文化遗产五女山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个文化发展脉络,本溪将不再是过去的本溪,一个以秀美山水、道教名胜、世界遗产、文化故里为形象的新本溪,必将雄起于祖国的东北,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是需要以名胜古迹传播历史文化传统的,但必须是精选优选、尊重历史的选择与控制。文化是城市的气质、经济是城市的形象、环境是城市的脸孔,有形、有神、有脸,才是一座完整的城市。城市的发展要与时俱进,不同的历史时期应该有不同的历史风格,以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为经,以保护历史文物为纬,将城市形象定位于山水名城文化故里,提升本溪的文化品味,促进本溪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本溪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形象和内涵,更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动力 。一个城市无论发展什么?只有升华到文化的层次,才能进入历史、形成记忆。未来的城市竞争,不仅仅是经济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环境的竞争,经济发展使城市有实力、文化发展使城市有魅力、环境优美使城市有吸引力,实力、魅力和引力所产生的合力,才能共同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才是一个城市的精神、一个城市的形象。</h3><h3> 走过了曲折的道路,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记忆,这种记忆往往带有古老厚重的沧桑感。它既是模糊、朦胧的,但往往又是现实的、近距离的、异常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本溪作为一座设市近百年的城市,看上去与其它城市一样毫无特色,但,如果你沿着它的脚步往回走,追寻本溪地区文化发展的脉络和历史积淀,我们便可以发现一个城市的历史,往往就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和文物的发展史。本溪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工业城市又有着丰富的文化古迹和秀美的山水,都说东北文化土壤薄,我看这是一种偏见,远在6000年前,桓仁地区就有人类过着定居生活,沙尖子镇牛鼻子遗址是辽东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定居遗址。另有凤鸣等十几处遗址和出土文物佐证了桓仁在新石器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聚落稠密、经济繁盛的地区。从距今30万年的庙后山古人类文化遗址、到道教名胜九顶铁刹山、直至世界文化遗产五女山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个文化发展脉络,本溪将不再是过去的本溪,一个以秀美山水、道教名胜、世界遗产、文化故里为形象的新本溪,必将雄起于祖国的东北,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是需要以名胜古迹传播历史文化传统的,但必须是精选优选、尊重历史的选择与控制。文化是城市的气质、经济是城市的形象、环境是城市的脸孔,有形、有神、有脸,才是一座完整的城市。城市的发展要与时俱进,不同的历史时期应该有不同的历史风格,以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为经,以保护历史文物为纬,将城市形象定位于山水名城文化故里,提升本溪的文化品味,促进本溪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本溪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形象和内涵,更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动力 。一个城市无论发展什么?只有升华到文化的层次,才能进入历史、形成记忆。未来的城市竞争,不仅仅是经济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环境的竞争,经济发展使城市有实力、文化发展使城市有魅力、环境优美使城市有吸引力,实力、魅力和引力所产生的合力,才能共同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才是一个城市的精神、一个城市的形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