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b>△红西路军总指挥: 徐向前</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红西路军军政委员会成员 </b></font></h3> <b>△红西路军出征时之一部</b> <p><b>△红西路军进疆哈密纪念园中西路军战士铜像, 誉为“西路军魂”</b></p><p><b></b><br></p><p><font color="#ed2308"><b>记红军西路军英勇悲壮斗争史</b></font></p><p><b>作者:史庆钊 覃天 </b></p><p><b>文章来源:西北革命历史网</b></p><p><b><br></b></p><p><b> </b></p><p><b>西路军所属各部队是经过中国共产党长期教育并在艰苦斗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英雄部队。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在同国民党反动军队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西路军的广大指战员坚持革命,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的英勇献身精神,永远值得人们尊敬和纪念。——摘自《红军西路军进疆纪念碑碑文》 </b></p><p><b></b><br></p><p><font color="#ed2308"><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b></font></p><p><b>大西北的风光粗犷雄浑,从甘肃会宁到新疆哈密,沿河西走廊次第建立起来的红军西路军纪念碑、纪念塔,又给这自然风光增添了几分庄严肃穆的氛围。 </b></p><p><b></b><br></p><p><b>坐落于哈密市的红军西路军进疆纪念园,讲述了70年前,两万多名红军西路军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英勇顽强,浴血奋战5个多月,深入河西走廊,歼敌25000多人,终因敌众我寡于1937年3月失败的悲壮故事。</b></p><p><b></b><br></p><p><b>纪念园那些照片中的战壕、弹坑,和敌人扭抱在一起同归于尽的场景,仿佛将我们带入那硝烟弥漫的战场。</b></p><p><b></b><br></p><p><font color="#ed2308"><b>西渡黄河 血洒河西走廊 </b></font></p><p><b>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经过长征,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提出了红军叁大主力会师后夺取宁夏的战役计划,打算通过夺取宁夏,巩固和扩大西北根据地并打通同苏联的交通,取得苏联的援助。 </b></p><p><b></b><br></p><p><b>10月24日夜,三十军开至靖远南10公里处的虎豹口(今河包口)一举突破马步青骑五师在黄河西岸的防线。至25日渡河成功,揭开了宁夏战役的序幕。第九军和红四方面军总部及第五军也渡过黄河,徐向前、陈昌浩随同总部过河指挥。 </b></p><p><b></b><br></p><p><b>11月11日,由于战局突变,党中央及军委下达命令,决定四方面军河西部队改称为西路军,成立西路军军政委员会,陈昌浩为主席,徐向前为副主席,并令其西进,单独执行河西作战任务,接通新疆。 </b></p><p><b></b><br></p><p><b>西路军接到中央-军委“接通新疆”命令后,九军于13日,袭占古浪,挥师西进。</b></p><p><b></b><br></p><p><b>西路军西征途中受到了马步芳地方军阀部队约10万人的围追堵截,先后在高台、凉州等地苦战,从11月22日至12月上旬,西路军无日不战。全体指战员在外线孤军作战的艰苦条件下英勇战斗,毙伤敌6000余人。</b></p><p><b></b><br></p><p><b>几经战斗消耗,西路军减少为1.5万人。而敌人依仗优势兵力不断围追堵截,由于孤军作战,毫无后勤保障,弹药奇缺。每当敌人冲到阵地前,指战员们挥动大刀、木棍及一切可以作为武器的物件与敌拼杀。前面的战士倒下去,后面的战士堵上来,赤手空拳,与敌人肉搏格斗,拔掉敌人的胡子,咬掉敌人的耳朵,他们的壮烈事迹不胜枚举。</b></p><p><b></b><br></p><p><b>西路军一直苦战到2月中旬,毙伤敌近万人,但西路军自身也遭受重大伤亡,全部兵力不足万人。</b></p><p><b></b><br></p><p><b>然而,敌人有兵力可补充,西路军则有损无补,勉力支撑。之后,敌人又开始全面进攻,西路军边战边撤,于1937年3月11日突围转入祁连山,至此,西路军全部兵力已不足3000人。</b></p><p><b></b><br></p><p><b>西路军经过4个多月的艰苦战斗,由于无根据地作依托,又无兵员、物资的补充,孤军作战,在敌众我寡的极端不利情况下,遭到失败。 </b></p><p><b></b><br></p><p><b>在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处于危急时刻,党中央对西路军的广大指战员的安危极为关怀,采取一系列措施设法予以救援。</b></p><p><b></b><br></p><p><b>一是与南京政府交涉,促其下令马家军停战;</b></p><p><b>二是派人去青海与马步芳直接谈判,促其停止攻击;</b></p><p><b></b><br></p><p><b>三是出兵增援。2月27日,组织了援西军,在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张浩(林育英)率领下于3月中旬进至镇远、平凉地区,此时西路军已失败,遂停止西进。</b></p><p><b></b><br></p><p><b>随后,中央又派人四处大力收容西路军失散人员,经党中央营救而脱险的西路军指战员约有6000人。 </b></p><p><b></b><br></p><p><b>3月14日,西路军抵达康龙寺,又与尾追之敌激战一天,伤亡200多人,余部边打边撤,集中石窝山头。随即召开会议,作出三项决定︰</b></p><p><b></b><br></p><p><b>一、徐向前、陈昌浩离开部队,回陕北向党中央汇报;</b></p><p><b>二、成立西路军工作委员会,由李卓然、李先念、李特、曾传六、王树声、程世才、黄超、熊国炳等8人组成,李先念统一军事指挥,李卓然负责政治领导;</b><br></p><p><b>三、将现有人员编为三个支队,就地分散游击。 </b></p><p><b></b><br></p><p><b>西路军三个支队的组成︰张荣率十五团及伤员、特务团一部为一支队; 王树声率二十团及两个骑兵连为一支队; 李先念率三十军余部及总部机关人员共千余人为一个支队。王树声和张荣率领的两个支队依托祁连山开展游击,连经苦战,遭受巨大损失,只有少部分人员分散陆续回到陕北。 </b></p> <h3><font color="#010101"><b>△星星峡旧址</b></font></h3> <b>△马家军骑兵</b><br> <b>△牺牲的西路军战士,站立者为马家军</b><br> <p><b>△红西路军西征作战路线示意图</b></p><p><b></b><br></p><p><font color="#ed2308"><b>风雪悲歌 千里行进祁连山</b></font></p><p><b>李先念率领的支队(后称左支队),由石窝向南,深入祁连山,西路军工作委员会大部分成员随行。支队经过3天的急行军,摆脱了敌人的尾追,进入了渺无人烟、白雪茫茫的祁连山,开始了新的艰苦征程。 </b></p><p><b></b><br></p><p><b>进入祁连山后,李先念率领的支队又面临新的重重困难︰严寒、饥饿、伤病威胁着人们的生命。3月的祁连山气温常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部队无粮无盐,缺少御寒冬衣鞋袜,不少人被饥饿严寒夺去了生命。许多伤员因没有医治条件,行军不便,不愿拖累部队,甘愿牺牲自己。 </b></p><p><b></b><br></p><p><b>尽管生活十分艰苦,环境特别恶劣,英勇的红军战士依然没有动摇对革命的信念。3月23日,当左支队行军到达青海巡堡以北时,终于与党中央电台取得了联络。李卓然、李先念很快拟了电文,向中央报告西路军左支队情况,请求中央指示。中央当即电示要保存力量,团结一致,设法进入新疆,并告知,党中央将派陈云等前往迎接。</b></p><p><b></b><br></p><p><b>中央的指示给这支艰苦跋涉的部队以极大鼓舞,支队当即电复︰坚决执行中央指示,向新疆前进。 </b></p><p><b></b><br></p><p><b>左支队全体指战员在冰山雪岭中艰难地继续前进,又经过11天艰苦行程,于4月16日在安西东南之石包城跨出祁连山口。</b></p><p><b></b><br></p><p><b>在左支队极为困难的时候,得到了群众的帮助,郭元亨道士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给了左支队粮食、牲畜等物资帮助。部队离开的时候,程世才给他写了一张证明,并说︰“将来不管我在不在,只要有这张条子,是一定能找到革命队伍的,那时,大家总会帮助你的。”郭道士把这张借条一直保存到解放后,有关部门凭借条折价给他归还。 </b></p><p><b> </b></p><p><b>李先念率领的左支队跨出祁连山,在石包城稍事休息。</b></p><p><b></b><br></p><p><b>为了得到补充和休息,西路军工委决定攻打安西城,遂立即组成两个梯队向安西城内进攻。不料敌人增兵提前在城内埋伏,以逸待劳。由于情况变化,部队不得不放弃攻城,转移到城西南五营村、王家屯庄一带。</b></p><p><b></b><br></p><p><b>在那里,左支队召开紧急会议,李先念、程世才等同志认为︰安西地处偏僻、荒凉,没有党的工作基础,地形又不熟悉,拖得太久,敌援军一到不但不能按既定方针进疆,反而会有遭致全军覆没的危险,必须尽快摆脱敌人,抢时间向新疆前进。</b></p> <h3><font color="#010101"><b>△1937年,突围后到达新疆的部分西路军指战员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合影</b></font></h3> <p> <b>△红军西路军进疆哈密纪念园</b></p><p><b></b><br></p><p><font color="#ed2308"><b>浴血奋战 到达新疆星星峡</b></font><br></p><p><b>红柳园是西进新疆的必经之路,一场恶战在这里展开。眼看尾追之敌步步逼近,形势异常严峻。左支队首长毅然决定,利用沙丘做掩体阻击敌人,坚持到天黑,向戈壁深处转移。顿时,沙丘上下烟尘滚滚,喊杀声、手榴弹爆炸声、战刀撞击声震撼沙漠上空。</b></p><p><b></b><br></p><p><b>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红军战士的子弹打光了,仅有的一些手榴弹也投进敌群,火力渐渐减弱。马部骑兵冲破左支队防线,把部队分割开来。程世才看到情况危急,立即组织还有子弹的战士向敌人反冲击,并命令姚子健带领一个连在左侧沙包上组织排子枪射击。二六八团营副营长带着九连在前面拼杀时,机枪被敌人夺去了,他就用大刀砍死了10多个敌人,又把机枪夺了回来。就这样,击煺敌骑多次冲锋,击毙敌骑兵近百名。在这次战斗中,左支队200多名战士长眠于戈壁滩上。 </b></p><p><b></b><br></p><p><b>红柳园血战后,西路军工委下达了向星星峡方向突围的命令。敌人紧追不舍,双方再次激战,部队不敢恋战,即向戈壁深处转移。茫茫戈壁,白天骄阳如火,夜晚寒气袭人,不时狂风怒吼,飞砂走石,使人难辨方向,一望无际的大戈壁干涸无水,指战员们不得不饮人溺、马血。这样经过3昼夜的艰苦行军,方走出大戈壁。</b></p><p><b></b><br></p><p><b>为了不迷失方向,部队沿电线桿西行。由于战斗中部队分散,指战员们有的十多人,有的三五人,陆续于1937年4月底到达新疆境内的星星峡。至此,这支队伍在李先念、李卓然的领导下,经过47天的行程,终于战胜了雪山戈壁的极端艰苦环境,粉碎了敌人的追击堵截,脱离险境,保存了400余人的骨干力量。</b><br></p> <div><b>△回到延安的西路军全体同志合影</b></div><div><b></b><br></div><b><font color="#ed2308">四百壮士 噙泪回到党怀抱</font><br>5月1日上午,李先念、程世才带着指战员齐聚星星峡街道两旁,欢呼高歌,迎接中央代表团的到来。从头一辆汽车上走下来党中央的代表陈云和滕代远,他们微笑着向同志们打招呼,并紧紧的和每个同志握手。</b><br><div><b></b><br></div><div><b>左支队幸存战士杜天义回忆道︰我们见到党中央、毛主席派来的代表,好像久别的孩子见到了母亲,再也抑制不住悲喜交集的情感,一面欢呼雀跃,一面止不住流泪。陈云同志站在一个山坡上向我们大声讲话,鼓励和慰问我们……</b><br></div><div><b></b><br></div><div><b>5月4日,西路军左支队400余人,在陈云率领下,乘车向迪化进发。车到哈密苦水时,陈云向指战员们发表了讲话︰“革命斗争有胜利也有失败,只要保存了有生力量,今后仍然会发展壮大起来,现在的几百人,就是以后发展到成千上万人的基础,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必将属于我们!”5月7日,部队进驻迪化西大桥附近的阜民纱厂。</b><br></div><div><b></b><br></div><div><b>1937年“七七”事变后,陈云经请示中共中央同意,取消左支队番号,成立总支队,对外称“新兵营”。抗日战争爆发后,党中央撤销原定总支队去苏联学习的决定,改为就地学习。于是,总支队在中共驻新疆代表的领导下,组织指战员开始了文化、政治、军事技术学习训练。“新兵营”在学习文化政治的同时,还开设军事技术课,指战员们分别专门学习汽车、装甲车、炮兵、无线电、空军、军医、兽医等,还派专人去苏联学习情报。通过学习训练,这批指战员成为了重要的军事骨干,为以后我军建立自己的特种兵提供了人才保障。</b><br></div><div><b></b><br></div><div><b>1940年初,新疆局势急剧恶化,毛泽东同志考虑到左支队的安全,即决定接左支队回延安。1940年1月11日,总支队从迪化启程,2月5日平安到达延安。少部分人员于同年八月也回到了延安。左支队回到延安后,毛泽东特意看望他们。他在欢迎会上说︰“我们一定要建立一支自己的特种兵,不要看眼前还没有装备,我们有人,有你们这样一批技术骨干,我们就有办法。”</b><br></div><div><b></b><br></div><div><b>这批九死一生、千锤百炼的战士回到延安后不久,即又踏上新的征程,投身到抗日战争中。在党中央的关怀下,西路军一大批指战员后来成为了党和国家、军队的重要领导干部和军事技术骨干。他们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做出了重要贡献。</b></div> <b>△西路军纪念馆,位于甘肃高台县,其前身为高台烈士陵园</b><br><div><b></b><br></div><div><b>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园内掩埋着转战河西、血战高台而壮烈牺牲的红五军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等3000多名红西路军革命烈士的忠骨。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成为全国反映红西路军历史最全面、最具权威性的纪念馆,是红西路军历史的纪念和研究中心。</b><br></div> <div><b>△本人阅藏:冯亚光修订版《西路军》史书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b></div><div><b></b><br></div><div><font color="#ed2308"><b>永远崇敬、缅怀英勇奋战的红西路军英烈们!</b></font><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