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亦悦乎

<h1 style="text-align: left;">  妈妈饭食做得好,针线活儿也样样精通。在没有缝纫机,也没有成品鞋子、衣服的年月里,一家人的穿着全靠妈妈一双巧手缝制。</h1> <h1>  当时,受布料的限制,手缝的布鞋不耐穿,每人每年至少需要两双鞋子;再加上我们姊妹多,家口儿大,妈妈缝制鞋子非常辛苦。</h1> <h1>  夏日炎炎,妈妈和邻居大娘、婶子们一起坐在树荫下搓麻绳儿、纳底子,做了这一茬鞋子预备迎秋过冬。小孩子活动量大,走路又不注意,鞋头儿很容易被踢破。妈妈略一思忖,便用废纸铰个蝴蝶啊或其他的花样儿,两只鞋帮儿夹上厚厚的玉米皮儿,用彩色棉线依样儿纳出来,再从玉米皮儿中间将花线均匀地切断,两只美丽的鞋面儿就完成了。</h1> <h1>  鞋子的雏形出来了,但没有鞋铉,鞋头也凸不出来,脚穿上会伸不开,脚趾就会受屈。妈妈就用拌湿了的麦子装进鞋壳儿里,再用筷子将鞋子用力撑起来,直到鞋头儿顶圆了为止。待到鞋子干了,把麦子倒出来,一双造型精美的鞋子就做好了。</h1> <h1>  冬夜漫漫,妈妈就着一盏小煤油灯为我们赶制过年的新衣服和新鞋。妈妈怕自己一人熬夜瞌睡,就让我和姐姐搓麻绳儿陪着她。妈妈一边纳底子,一边给我们讲故事、唱民间小调儿,一直忙活到深夜。妈妈熬过无数个这样的冬夜,全家人如愿以偿地穿上了新鞋子过年。</h1> <h1>  在一切物资凭票供应的60年代,每人只有三尺三的布票,连一件稍微大一点儿的小孩儿衣服都做不出来。妈妈头脑聪明有办法。她将生产队分的棉花加工成皮棉,将皮棉撕成一尺左右的小长条儿,用挺杆儿卷成棉花卷儿,再用纺车纺成细纱来织布。纺纱可是个技术活儿,我看得手痒,央求妈妈让我试试。只可惜眼巧手拙,我手指捏得紧了,线就出不来;捏得松了,就出来一个小棉团,妈妈嫌我耽误活计,不敢让我上手儿了。</h1> <h1>  纱线纺好后,爹妈便开始拉径、浆纱,晾干卷好后上机,在布机上穿梭织布。爹妈通常织布到深夜。织出来的是幅宽一尺二吋的粗布,把它们染成或紫红或蓝色,就可以用来做衣服了。经过爹妈很长时间的忙碌,过年时候我们又欢天喜地地穿上了新衣服。</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