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孩提时,从小人书《西游记》中我便知道有个“火焰山”,但总以为那是神话故事,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热播,才更清楚了解“火焰山”在新疆吐鲁番,也是从那时起,便对火焰山心生神往。这次来到吐鲁番,小车师傅首先便将我们带入了火焰山景区。</h3> <h3>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丝绸之路北道,主要由中生代的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世纪的赤红色砂烁和泥岩组成,当地人称之为“克孜勒塔克”,意为“红山”,唐人以其炎热,曾名为“火山”。</h3> <h3>火焰山山长100多公里,最宽处达10公里,海拔500米左右,主峰海拔830余米。</h3> <h3>火焰山山体沟壑林立,曲折雄浑。远远望去童山秃岭,寸草不生,飞鸟绝迹。每当盛夏,红日当空,赤褐色的山体在烈日的照耀下,砂岩灼灼闪光,炽热的气流翻滚上升,如烈焰熊熊,火舌撩天,故又称之为“火焰山”。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外境地便是这儿。</h3> <h3>火焰山正是以其悠久的历史,动人的神话故事,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奇特的地形地貌,被誉为新疆西部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引来众多中外游客的青睐。</h3> <h3>火焰山是我国最热的地方,夏季最高气温达摄氏47.8度,地表最高温度高达摄氏89度,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h3> <h3>我们那天到火焰山时正值下午三点左右,烈日当空,景区气温已超过摄氏40度,地表温度更高。刚进入景区一会儿,我顿感鞋底发热,衣服发烫,浑身如火烤一般,连相机也是滾烫的。身边两位女学生的手机竟被热“死”了,只得忙跑到景区空调处降温。</h3> <h3>尽管如此之热,仍有些人一边口里直喊热,一边还是向景区深处走去,总想再近点观看那如火如荼的火焰山,我便是其中一个。</h3> <h3>近距离地仔细观看火焰山,只见它山体大部分是粉红。,阳光下,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发现它的颜色又如梦幻般,有的呈浅褐色,有的显浅红色和浅橙色,而有的却是赤色。正是这各种暖色相间,当你置身于它面前时,虽感到浑身如烈焰炙烤,那火却抓不着,看不见……</h3> <h3>火焰山前的空地上一只骆驼在悠闲地散步,真不愧为“沙漠之舟”!</h3> <h3>也有一些勇敢的游人,骑着骆驼向火焰山景区的更深处行进……</h3> <h3>看,还有一些喜欢剌激的年轻人,乘坐滑翔机在空中俯瞰火焰山,感受其不一样的热情与温度。</h3> <h3>火焰山似乎越热越美丽,越热越红火。唐代诗人岑参曾在其《火山云歌送别》中写道: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寥寥四句,却一连用了四个“火”字,谁读了都会感到浑身发烫,大汗淋漓。我以为,这便是火焰山的魅力之所在!</h3> <h3>“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好多年前,歌唱家关牧春的这首民歌,不仅唱遍了天南地北,也让许多人知晓了新疆吐鲁番有个叫“葡萄沟”的地方。</h3> <h3>葡萄沟位于新疆吐鲁番市区东北11公里处,南北长约8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是火焰山山谷中最大的一个沟谷,她像一条绿色的丝带,飘逸在盆地中央。</h3> <h3>一走进葡萄沟,只见好多葡萄长廊展现在眼前,每条长廓下都挂满了葡萄。不少游人信步于长廊下,尽情观赏那一串串珍珠般的葡萄,还有的干脆买上一串,美美的品尝着……</h3> <h3>看,这一串串葡萄,红的发紫,绿的醉人……</h3> <h3>每个葡萄架上都挂满了葡萄,一串串晶莹剔透,看上一眼都醉了……</h3> <h3>葡萄沟内有一瀑布,水从石头上飞流而下,溅起无数水花。这瀑布虽不大,但其置身于葡萄沟内也算壮观了,引的不少游人争相排队留影。</h3> <h3>离开瀑布,眼前又是一个个葡萄长廊,那一串串挂在枝头上的葡萄,水灵灵的,好诱人啰!</h3> <h3>据介绍,风景秀丽的葡萄沟种植有无核白葡萄、马奶子、红葡萄、喀什哈尔、晶加干、琐琐等13个品种,种植面积达1200余亩,年产量达1500多吨。</h3> <h3>葡萄沟不仅种植的葡萄品种多,而且其形状也多姿种多样。它们有球形、卵形、椭圆形等,有的晶莹如珍珠,有的鲜艳如玛瑙、有的绿若翡翠,五光十色,令人唾涎欲滴……</h3> <h3>葡萄架下不仅一串串成熟的葡萄诱人,而且那垂下的一丝丝葡萄藤也别有情趣……</h3> <h3>沿着葡萄长廊继续前行,眼前出现一湾清澈的河水,河上是一座用竹子搭建的长长的风雨桥,人走在桥上,别有一番感受。</h3> <h3>独显维族风情的河边建筑</h3> <h3>葡萄架下的一挂毛驴车,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吐鲁番人在丰收的季节里,用车装载葡萄的喜悦场面。</h3> <h3>葡萄沟长廊一个连一个,满眼都是诱人的葡萄,满沟都散发着葡萄的香味,那极富新疆民族风情的歌曲也不时在葡萄沟上空回荡……</h3> <h3>看,这些维吾尔姑娘和小伙精彩的表演,吸引了许多游人驻足观赏。</h3> <h3>葡萄沟内这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与葡萄沟浑然一体。</h3> <h3>在这独具民族风情建筑的栏杆边、土黄色的墙边和葡萄架下留个影,记录的是瞬间的快乐,珍藏的将是长久而甜蜜的回忆……</h3> <h3>葡萄沟内的阿凡提风情园</h3> <h3>阿凡提故居</h3> <h3>阿凡提陈列馆</h3> <h3>座落于葡萄沟内的王洛宾音乐艺术馆</h3> <h3>葡萄沟民俗村</h3> <h3>在民俗村体验一把维族乐器的弹奏,也是一种乐趣……</h3> <h3>民俗村内,那挂满葡萄的葡萄架也是随处可见。</h3> <h3>葡萄架下,晶莹剔透的葡萄夺人眼球。此时,即使闭上眼,一张开嘴也能咬下一个甜甜的葡萄。<br> 吐鲁番的葡萄沟,你的美令人流连忘返、你的甜让人长留心间……</h3> <h3>“坎儿井”是我们这次吐鲁番之行的又一个必打卡之处。<br> 所谓“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而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坎儿井普遍见于新疆吐鲁番地区,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h3> <h3>据介绍,坎儿井结构大体上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组成。下图便是我们在参观时所见到的地下水渠,也叫暗渠。</h3> <h3>坎儿井的竖井</h3> <h3>竖井的作用一是供施工人员上下所用,二是往外运土,三是通风。</h3> <h3>吐鲁番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的水平集水建筑,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流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在吐鲁番,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0余公里。</h3> <h3>坎儿井凝聚着吐鲁番地区古人的聪明和智慧,在地下已静静的流淌了两千多年。千百年来,它们灌溉了吐鲁番盆地千万顷土地,也正是有了坎儿井,吐鲁番才瓜果飘香,各民族人民安居乐业,繁衍生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