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曲啊黄河(上)

龙永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玛"在藏语中是"孔雀"的意思,"曲"是"河"的意思,"玛曲"即藏语中的"孔雀河",也就是我们汉语中的黄河。玛曲经卡日曲汇口、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过青海省的玛多、达日、久治县进入甘肃省;进入甘肃省流经第一个县的县名也叫“玛曲”,所以“玛曲”即是河流的名称,也是地方的名称。玛曲县无愧于这个伟大的名称,她是一个美丽,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中华文明做出突出贡献的地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黄河出青海进入玛曲自西向东流去,到采日玛后掉头北上,过四川的唐克后再次掉头,转头西去;才有了“天下黄河向东流,唯独此段向西流”之说。黄河围绕玛曲县绕了一个443.3公里长,冷香而悠远的Ω型大弯,闪电般的在甘肃亮相后又匆忙地返回青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黄河首曲—九曲黄河第一湾。这个巨大的Ω型湾在地面上很难看清,只有在地图上才能领略到,或者在万米高空之上才能依稀看到。与这个巨大的Ω湾相比,不管那里标榜的“第一湾”在她的面前都甘拜下风,都相形见绌,只能算作黄河上的一个拐点,仅此而已。黄河在443公里的玛曲段,由于峡谷堵塞,很多地段流水缓慢,呈蛇曲状前行,有些地段呈网状乱流,放任自流,甚是壮观。&nbsp;</font></h3> <b><i>阿万仓的晨雾</i></b>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在黄河的总水量中,玛曲的贡献最大。黄河在玛曲的年径流量增加了108.1亿立方米,占黄河源区总流量184.13亿立方米的58.7%。相关专家指出“黄河出于青海,但成于玛曲”。黄河在玛曲境内有白河(嘎曲)、黑河(墨曲)(这两条黄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四川,由此,黄河流域原称八省现改为九省)等大小三百余条支流,这些支流又有数条和数十条多少不等的支流汇集而成。玛曲无山缺水,无沟少河,形成了草原上河流纵横,水泊贯连,湿地遍野的壮观景象。玛曲年自产水量27.10亿立方米。根据《航拍中国》(甘肃篇)介绍,黄河到玛曲时只有总水量的20%,离开玛曲时已经达到总水量的65%,由此可见,黄河总水量的45%是在玛曲县境内补給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玛曲是黄河取之不尽的蓄水池,是黄河永不枯竭的高位水塔。现在确定河流源头的原则是“河源唯长”,如果把这一原则修改为“河源唯大”,那么,玛曲(指地名)便成了黄河的源头了。无论黄河的源头在那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黄河近一半的水量来自甘肃的玛曲,也正是有了干旱的甘肃的无私奉献,才让黄河养育了近半个中国,成了中国的母亲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北麓发源,流经五千五百公里汇入大海,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宽广、美丽而富饶的冲积平原,为黄河文明的诞生提供了优越的地理环境。黄河流域是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我国古代的燧人、伏羲、神农、葛天、柏皇、皇帝、炎帝、太皞、蚩尤、颛顼、帝喾、帝尧、帝舜这些创造中华远古文明的部族首领都活跃在这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玛曲不但具有迷人的外表,更具有厚重的历史。玛曲古属羌族地区,公元663年吐蕃统一青藏高原后,才成为藏族的游牧之地。藏族六大姓氏之一,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即党项)即印迷所属玛柯(河曲)部繁衍于此(《安多政教史》)。春秋战国时,董氏后裔已发展成许多部落。秦时仍属滇零之"种存部"。晋北朝时,黄河首曲部属党项弥药地区。隋时大部属河源郡。唐时属吐蕃将军悉参(节度使)多弥卫(卫府设在河曲)属同恰 (州)九州六部之──玛柯(藏语、意为河曲)董氏。宋时,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地区。元时属吐蕃等处宣慰司之脱思麻路,此地仍沿称零地。明朝时,除卓格尼玛属陕西都司洮州卫外,其余属朵甘都司赞善王分地──巴西诸郡。清时隶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1723年发生"罗卜藏丹津事件"后,属清朝钦善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辖。1777年兴起的拉卜楞之盟在河曲首先组成流官制欧拉部落。1898年河曲南山全归拉卜楞管辖。1928年隶夏河县。1953年3月中共甘南工委派欧拉工委和欧拉行政工作组进入玛曲开展工作,9月设立玛曲行政委员会。1955年6月,经甘肃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正式设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玛曲县植物有39科、100属、151种野生药用植物,其中分布面积广、数量多、药用价值及经济价值高的有冬虫夏草、水母雪莲、甘肃贝母、列香杜鹃、列吐羌活、唐古特大黄、多花黄芪、甘青乌麻花艽等20余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玛曲是青藏高原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藏民族英雄神话“格萨尔”的发祥地。玛曲“黄河第一湾”造就了亚洲最美的草原,孕育了“河曲马”、“河曲藏獒”和“欧拉羊”等独特而神奇物种,号称“中华神马”的“河曲马”,号称“中华神犬”的玛曲藏獒,早已驰名中外。总而言之,玛曲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民风民俗和游牧文化,形成了自我稳定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它是“黄河第一湾”整体功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玛曲不仅产出丰厚,历史厚重,而且风景十分迷人,特别是阿万仓、采日玛和西麦朵合塘,是人一生不能不去的地方。</font></h3> &nbsp; <b>1.阿万仓一个风景撩人的地方</b><br>&nbsp; &nbsp; &nbsp; &nbsp; 阿万仓(贡赛尔喀木道)草原,是黄河最先进入甘肃的地方;位于甘肃省玛曲县南部黄河的臂弯里。草原距离玛曲县城50公里,黄河自西向东从青海久治进入玛曲木西合,因水泻不畅而形成很多汊河和沼泽,使这片广袤的草原水草丰茂、牛羊肥壮。这里平均海拔3501米,年均降雨量505毫米,年平均气温2℃,全年无霜期120天。即便在炎热的盛夏,其他地方热的人喘不过气来的时候,这里也时常只有摄氏七、八度,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一年四季离不开冬装,有“长冬无夏”一说。偏高的海拔,稀薄的空气,超低的温度,怎么说这里都不算一个好地方。然而,全国各地的人们还是成群结队,离开繁华的闹市,涌入这里来寻找一丝凉意,来欣赏满目的高原风情。究其原因那就是因为这里异样的“美丽”,大美在苍茫中展现。 黄河在草原上若不经意的乱流,分散成股股细流,时分时合,如同少女飘逸的长发,在微风中飘荡。西北部的贡曲、赛尔曲和东面的道吉曲汇合于此,形成面积约200平方公里的盆地草原,湛蓝的天空,嫩绿的草原,洁白的群羊,黝黑的牦牛,星星点点,悠然自得。草原上条条溪流弯曲纵横,沼泽星罗棋布,在阳光下泛着银光,美轮美奂。远处不时有天赖般的牧歌飘过,地道的藏语,原始古朴,一切是那样的静谧、和谐。这里既有漠北的粗狂,也有江南柔嫩,千百年来,一直保持着原始的风貌,不管历史怎样更替,阿万仓草原依旧,远离都市的喧嚣,没有现代生活的污染,淳朴的民风,冉冉升起的煨桑青烟,随风飘逝的龙达和悠扬的袅袅梵音把我们带入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离开人世间的烦恼,离开大都市的喧嚣,当你仰卧在阿万仓的草滩上,任凭微风轻拂,残阳斜照,草原如海,广袤博大,仿佛万物都已消退,只有人完全融入在大自然之中。<br>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阿万仓的秋雾也美的惊艳,每年由暖季向寒季过渡时期,阿万仓盆地由于湿润高焓,相对湿度达到饱和,地表温度降到露点温度,清晨经常形成铺地大雾,或蒸腾或平流,来去匆匆,或隐或显。“浓雾知秋晨气润,薄云遮日午阴凉”,这段时光是一段极舒服的时段,大概正是內地秋老虎时期,这里却是凉爽的有点微冷。有时还会看到黄河水像开鍋一般,热气蒸腾。</font></h3> <b><i>远眺阿万仓的晨雾</i></b> <b><i>远眺阿万仓的晨雾</i></b> <b><i>晨雾中的娘玛寺</i></b> <b><i>晨雾</i></b> <b><i>晨雾散尽的阿万仓</i></b>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历史上,贡赛尔喀木道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的生态意义,还在于它险要的地势。拉日玛峰和沃特峰隔河对峙,像贡赛尔喀木道的南北门户,谷深狭长,是通往陇南、川西和青海的咽喉要道,也成了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公元701年,吐蕃赞普赤德松赞率兵进驻贡赛尔喀木道地区,攻打松州(今四川松藩县)、洮州(今甘肃临潭县)和安多地区,把这里作为战争的后勤补养地。公元1806年,第三世嘉木样、罗桑图丹久美坚措前往阿万仓讲解佛法,开始了拉卜楞寺政权对贡赛尔喀木道的影响。1875年,拉卜楞与果洛发生"万兵战役",贡赛尔喀木道正式归顺拉卜楞寺管理。正因如此,这里很久之前就有“欲得河曲,先占贡赛”的说法。唐蕃时期,连接拉萨至长安(今西安)的“唐蕃骏马之道”和“茶马古道”都从玛曲经过,所以这里有很多因藏汉文化交流撞击而留下的遗迹、寺庙,它们遍布玛曲草原。</font></h3> <i><b>俯视娘玛寺</b></i> <h3><i><b>娘玛寺大经筒</b></i></h3><h3><i>据说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的转经筒是世界上最大的转经筒,经筒高21米,总重65吨。又说青海贵德的中华福运轮是世界上最大的转经筒,筒高26.285米,直径为10.22米,底座高15米,主体高42米。我不知道世界上最大的转经筒究竟有多大,但我知道玛曲娘玛寺大藏经转经筒筒高约50米,重量约300吨,转经筒筒身部分为钛金制作,外部镶嵌浮雕佛像,花纹贴纯黄金金箔1160㎡,内部藏有经书约11万册。<br></i></h3> <i><b>娘玛寺大经筒上的转经人</b></i> <i>娘玛寺大经筒上的转经人</i> <i><b>娘玛寺大经筒上的转经人</b></i> <i><b>娘玛寺外喇嘛的帐篷</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