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拾遗之二 兰亭寻梦

品茗闻香

<h3>  幼时习字,从而知道了书圣王羲之以及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因雅人、雅事、雅集,景幽、文美、字绝,小小的内心便梦想有一天能亲临兰亭如众群贤般曲水流觞,感受那份风雅。借假日,终得以成行实现夙愿。</h3> <h3>  兰亭,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西南13公里的兰渚山麓,是东晋著名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园林住所,是一座晋代园林。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汉时设驿亭,故名兰亭。</h3> <h3>  兰亭碑亭,建于清康熙年间。碑上的“兰亭”两字,为康熙皇帝御笔所书。文革时期此碑被红卫兵砸成四块,后于80年修复,但已留下了“兰”字缺尾,“亭”字缺头的遗憾。许多民众都喜欢用手去摸这块残碑,碑已被摸的非常光滑,所以又称“君民碑”。</h3> <h3>  鹅池碑,碑上鹅池二字相传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合写,称父子碑。</h3> <h3> 曲水流觞处。永和九年(353年)的三月初三,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42位雅士,在兰亭修禊后,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在兰亭清溪两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得即兴赋诗并饮酒。据史载,在这次游戏中,有十一人各成诗两篇,十五人各成诗一篇十六人作不出诗,各罚酒三觥。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乘兴而书,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因之被人尊为“书圣”。而《兰亭集序》也被称为“禊帖”。</h3> <h3> 兰亭序【魏晋】王羲之</h3><h3>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h3><h3>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h3><h3>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h3><h3>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h3> <h3>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只可惜已被爱不释手的唐太宗陪葬于昭陵。自古至今,历代很多书法家临摹过王羲之的《兰亭序》。比如唐代的冯承素、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文征明等等,公认的唯冯承素本为佳品。</h3> <h3> 御碑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983年重建,亭中御碑系乾隆年间原物。</h3><h3> 碑面《兰亭序》全文为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爱新觉罗玄烨所书。行书,钤“万几余暇”印。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刻。碑阴镌乾隆十六年(1751年)爱新觉罗弘历到兰亭所作《兰亭即事诗》,行书,落款“乾隆御笔”。</h3> <h3>  临池十八缸景点,由十八缸、习字坪、太字碑组成。景点根据王献之十八缸临池学书,王羲之点大成太这一典故而来。相传,王羲之教子王献之练字,要求其子必须用完十八缸墨水方可成就。王献之练了三缸水后自认为写得很不错了,一日,献之写一个大字请教父亲,王羲之看后,随手在大字下加了一点,变成“太”。献之不解其意遂去问其母,王羲之夫人说:"吾儿练了三缸水,唯有一点像羲之"。至此,献之才知道与父亲比,自己功底相差甚远矣!于是刻苦练习书法,终成为著名的书法家。</h3> <h3>  自1985年以来,每年的三月初三,一年一度的兰亭书法节在此举行,海内外诸多书法名家齐聚兰亭,共赴这场中国书法界的雅集盛会,研讨书学、泼墨挥毫、流觞赋诗,可谓薪火相传、历久弥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