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9年春节过后,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一整夜,这场好雪为广袤的河东披上了一层厚厚的银装,皑皑白雪覆盖下的中条山愈发显得巍峨壮美,雪后,我应文友王文平之邀登上了尧王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尧王台在永济市西的中条山麓下,离市区约十几分钟的车程。据王文平说,这尧王台是古时的当地人为了纪念尧帝所建,它的历史最远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我虽然是本地人,对尧王台的了解却远不如普救寺,鹳雀楼,想起来便有些惭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文平是尧王台景区的管理员,也我们当地人,一个普普通通,憨厚耿直的中年人,家就在这中条山下。或许是机缘使然,和我一样都爱文字,曾约好年后去尧王台一晤,他听说我来了,就开着一辆山地车兴冲冲地下山来接我,我们彼此已是间神交已久的文友,今日相逢一笑,自然有一种如多年老友般的亲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尧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古时期的“三皇五帝”之一,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一带的黄河流域是以尧舜禹为首领的部落所生活和繁衍的地区,华夏文明的星星之火在这里点燃,后成燎原之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史记》曾记载:“尧建都于蒲坂,后迁于平阳”。尧时代的天下尚是一片泽国,他只好选择在中条山建都,后又挖开中条山与华山余脉相通,以导引黄河流向大海,尧帝曾在这里划分天下为九州,尧王台至今还有九座山峰被称为“九州疙瘩”,据说这就是尧当年划分天下九州的标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样说来,尧王台能修建在这里再贴切不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尧帝的故里归属目前还有较大争议,比较靠谱的说法是,尧帝出生于江苏金湖县塔集,成长在河北保定的唐县固城之南,因此历史上称为“唐尧”,因为随母姓又被后人称为“伊祁氏”,尧帝建都于临汾平阳,在位七十多年,后传位于舜帝,而“舜建都于蒲坂”,也就是我们永济这一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边驱车前行一边聊着关于尧舜禹的话题,到达山脚下的尧王台景区的时候,雪基本上停了,只有细碎的雪花兴犹未尽地零星飘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放眼看去,昔日粗犷豪放的中条山因为厚厚的积雪便少了几分刚健的线条而多了一些丰腴柔和,于苍茫的天地间矗立,凝重而寂寥,几分肃穆之情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车子的前行,远远便看见一座高大的土黄色门楼在皑皑的雪中巍然静立,似乎是在等待着我的到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座高大的门楼为古旧的方砖所砌,建筑风格很有明清朝的特点,古拙而深沉的土黄色砖墙与莽莽中条山脉很好地融为了一体,尤其是门楣上的砖雕构件是明清建筑典型的斗拱结构,雕工繁复精巧,想必是出自名匠之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文平告诉我,这门楼并不是原来就在这里的,而是这经营这尧王台景区的老板出于对尧舜禹三帝的崇敬,每一块砖都是专门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农村老旧建筑花钱买来,千里迢迢运到这里,再遍访国内建筑名家,严格按照明代的建筑风格修建,不光是这座大门,尧王台景区上面所有的建筑也是这样构建起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心里不禁诧异——能把这样浩大的工程量做到如此极致,除了需要耗费的钱财,这位未曾有缘谋面的经营者的魄力以及对尧帝文化的情怀当真少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门的两侧各有一行黑底金字的楹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年访查社稷岂无仁德主</p><p class="ql-block">一朝禅让青史终有尧舜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笔行楷端庄浑厚,根据楹联内容可以断定这是现在的人专门为了纪念尧王台而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了山门,脚下是一条便捷的山路,全部用水泥浇筑,依山势蜿蜒而上,我们踩着厚厚的白雪往上走,有两只半大狗子前后跟随,细白的雪地上于是就留下一朵朵纤巧的梅花印迹,两只狗子一会扑在一起打滚玩耍,一会在雪地里奔跑跳跃,不时有细细的雪沫腾起,为我们的行程平添了几分生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概是下雪的缘故,整个山上没有了往日游人的嘈杂,山势崎岖,满目苍茫,静谧如斯,只能听到我们踏雪而行的声息。慢慢地,山势渐陡,我渐渐觉得吃力,而脚下的道路却从从容容向着高处伸展,道路两边不时有新栽下不久的竹子和杉松,想着当时修建这条路时工程量的巨大与艰辛,心里对承建这尧王台景区的人的敬意不免又多了几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转过一个不大的山梁,前面闪现出一段蜿蜒起伏的女儿墙围成一座院落,又一座门楼倚山而立,同样用古拙的土黄色砖雕修砌而成,却与山下的那座略有不同,左右各有一个小一点的拱形耳门,这座大门同样宽阔高大,斗拱结构复杂精美,大门左右各有黑底金字楹联,一笔遒劲的欧体行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街百米已见前百年气象</p><p class="ql-block">古宅千家犹存上几辈风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门里面迎面一幅巨大的迎客松砖雕影壁倚山势而砌,气势磅礴。右边是一座古韵浓厚的戏台,整座戏台端庄内敛,沉着稳健,很有明清时期的韵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留心端详,整座戏台除了古旧的砖瓦,所用的木制构件包括檩条,柱子等都是黝暗古朴,只有经过漫长的岁月熏染才会有这样的色彩,估计应该属于民国时期的,再往前的明清时期的木制构件现在太难见到了,或者早就糟朽不堪,不会留到现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雪覆盖下的院落悄无声息,我们驻足静立,似乎有铿锵的锣钹鼓点隐约间在耳畔响起,似乎有那浓墨重彩的人儿“咿咿呀呀”的唱腔和着那翩然而舞的身姿让人恍然欲醉。</p> <p>穿过戏台对面一座同样黝黑朴拙,已经有些糟朽的木制牌坊,便是一条仿明清风格的街道,街道不宽,大约两百多米长短,两边依次排列着茶馆,酒肆,估衣铺,典当行等生意行当,可能是这景区还处于筹建阶段,一些青石狮子,圈椅,香案,八仙桌等从各地搜罗来的古玩艺较为随意地摆放在屋檐下,不过无论是房屋,窗棂,屋门乃至门栓能看出来都是原汁原味的古旧物件。</p><p><br></p><p>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对面的仿明清风格家居的门楣,有几处朴拙的砖雕楹联很有味道:</p><p><br></p><p>薄田数亩聊度春风聊度雨</p><p>茅屋几间半藏农器半藏书</p><p><br></p><p>志欲光前唯是诗书教子</p><p>心存裕后莫如勤俭传家</p><p><br></p><p>看这些砖雕楹联的内容应当是耕读人家的自勉……</p><p><br></p><p>又绕过一座低矮的山梁,王文平说,这个山梁叫做“凤凰岭”,前面就是尧王台,但见几座土黄色的,略显荒凉的砖窑于积雪和瑟瑟的荒草中背北向南而立。</p><p><br></p><p>自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至今漫长的岁月里,中条山的日月星辰,风霜草木见证过尧王台多少次的兴盛和损毁,直到今日,这座历经了多少年风雨侵蚀的尧王台就这样矗立这凄凄的荒草间的土崖上,矗立在我的面前。</p><p><br></p><p>这纪念尧帝的所在让我多少有点失望,它远没有我心中想象的气派与华丽,倒很容易让人想起北方农村窝在墙角一边晒太阳谝闲传一边咂着烟袋的老汉,一副毫无生气的颓败模样。</p><p><br></p><p>在尧王台的窑洞门口左右各矗立着一尊硕大的青石狮子,两个狮子颔首相向,左边的狮子呈张口状,为雄狮,右边的狮子则是闭口状,为雌狮,动与静,阴与阳正是传统道教文化的特点。</p><p><br></p><p>尧王台是仿照普通庭院的建筑格式,穿过狭小的院落,里面是三座相连的拱顶式建筑,空间很狭窄,地面,墙壁一律用大方青砖垒砌,穹顶约有四五米高,中间是尧的座像,高大魁梧,头顶挂珠旒冕,手持笏板,色彩虽然略显暗淡,却有几分红与绿相撞的那种俗艳,这样的装束想必是当地画匠的手笔。</p><p><br></p><p>两边的耳室内分别是舜和禹的坐像,也同样头戴旒冕,手持笏板,皆面容庄严肃穆,安然端坐。</p><p><br></p><p>塑像前面摆放有香案,上面有几根燃过的香和一些已经脱水的果品,我用打火机点燃了那香,看着香火慢慢地燃烧,青烟袅袅缭绕间,我却一阵惶恐,不知道该向三帝说些什么,只愿三位圣帝不会怪罪我的怠慢敷衍之罪。</p><p><br></p><p>仔细仰望三尊圣帝的塑像,我忽然想,在南北朝的时候,那些当地人用自己的身躯一趟一趟把砖瓦青石运送到这山梁之上,再用简陋的工具将每一块砖,每一片瓦修砌成巍然的楼台;硕大沉重的青石在这无名匠人的锤子一下一下的敲打中,慢慢地变成这狮子的模样,那一下一下的敲击声里,一定寄托着他对尧舜禹三帝最为朴素的崇敬之心!</p><p><br></p> <p>千百年来,尧舜禹三帝远离人世间的繁华,栖息在这荒凉的山峁上可会寂寞?</p><p><br></p><p>俯瞰尧王台下,原来的村庄田野已被皑皑的白雪覆盖,苍苍莽莽一直延伸到了天际;环顾此处,晨可观旭日朝霞,晚有清风明月繁星相伴,春有烂漫山花赏心悦目,夏有潺潺清泉濯洗风尘,秋有草木葱茏,鸟雀鸣啼,冬有皑皑冰雪以供栖息驻足。</p><p><br></p><p>四季交替更迭间,尧舜禹三帝左牵奔流不息的黄河,近处有万固寺,普救寺与之相拥,右瞰人间都市的烟火繁华,此景此地正契合了三帝心系天下,悯恤苍生的胸怀,又怎会清冷寂寞?担忧三帝清冷寂寞不过是我等俗人的蠢念罢了。</p><p><br></p><p>曾记得一则报导,人们挖掘开了神农氏的墓冢,让所有人诧异的是,里面并没有想象中成堆的金银珠宝,有的只是几件农具和陶器以及一些庄稼的种子——上古时期先祖的胸怀令后人敬仰且羞惭!</p><p><br></p><p>和神农氏一样,尧帝一生简朴勤政,穿粗衣,披鹿皮,吃野菜,辛苦劳作,为了根治水患,禅精竭虑,四处奔走,耗尽了心血。为了农民能适时耕作而不辞劳倦,亲力亲为,夜观星象,反复寻求和验证四季变化的规律,制定了二十四节气,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的准确划分。节气的制定让普天下的农民的耕作有了可以遵循的法度,直到几千年后的今天,这套历法仍然在指导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p><p><br></p><p>尧帝最伟大之处应该在于“禅让”,尧帝在位七十多年,退位时并没有“以天子之位为私有”,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丹朱(因丹朱“凶顽戾劣,行事乖张”),而是禅让于以“五德(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儿孝”)教化民众的虞舜,仅此一点便如经天日月,辉耀史册。</p><p><br></p><p>纵观历朝历代的帝王,无不是威仪四方,生活奢靡,聚天下之膏梁于一人,江山社稷沦为子嗣承袭的私器,寝居之处无不精美奢华,所建楼台堂馆无不雕梁画栋,极尽宏伟气势,与这简陋荒凉的尧王台形成的反差震撼人心!</p><p><br></p><p>从这一点来看,历史上竟没有一位帝王能与尧帝相提并论。</p><p><br></p><p>按照民间的说法,凡是有庙宇楼台的地方,便会有他的魂魄在此栖息,这样来看,尧舜禹三帝的福泽千百年来也一定庇佑着这里的芸芸众生,而这尧王台就是中华血脉传承不息的图腾,由远古先祖点燃的华夏文明之火一直在燃烧,从来不曾熄灭!</p><p><br></p><p> ……</p><p><br></p><p>我的尧王台之行匆忙而短暂,回首仰望,群山依旧巍峨矗立,逐渐隐没在群山之中的尧王台一如往昔地沉默。这沉寂萧索的尧王台可能将会迎来自己繁盛的那一天。我知道,无论是繁华还是寂寞,守望在尧王台的王文平和他的伙伴们都将会继续守望下去,他们守望的不仅仅是尧王台,而是中华古文明几千年传承的烟火,这烟火在他们的心里想是要比这巍巍中条山还要厚重吧!</p><p><br></p><p>登尧王台之后的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中的我是一株痴痴地守候在尧王台土崖上的小树,葱郁而婆娑,我的魂魄大概已经穿越了时空,追随尧舜禹三帝而去了。</p><p><br></p><p>蓦地醒来,才发现自己早已是泪水滂沱……</p> <h3>本文中守望尧王台的王文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