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的呼唤

沐浴酒杯的蝎子

<h3>我去了个假非洲?</h3> <h3><font color="#010101">黄沙漫野,赤日如火,极目望去,远方的地平线被炙热的空气扭曲成波浪一般——这是我想象中的非洲,大概也是许多人心目中的非洲形象。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高达35℃的时候,我来到了此行首站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走出距离赤道仅仅100公里的内罗毕国际机场时,我却发现自己的衣服穿少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机场门口,我赫然看见俩当地的孩子居然穿着羽绒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就在第三天,晚上入睡时,居然还在酒店被窝里发现了这个多年不见的老“日用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原来这里年平均气温只有17.7℃,曾有过的绝对最高温度才32.8℃,而内罗毕一词在当地马赛语中的意思,就是“冰冷的水”。我们的肯尼亚地陪、大连小伙子小张跟我吐槽:组团社行前要求报近期内罗毕的气温供大家作为着装参考,可自己来到这里三年,早就不关心这个了,原因是这里一年四季都是这样的气温!难怪,内罗毕在2017年12月入选世界春城十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内罗毕是非洲最著名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有着非洲小巴黎之称。与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维也纳办事处等纽约总部以外的大型驻地机构平行,联合国环境署、人居署都设在这里,这两个“署”也是联合国唯一设在第三世界国家的重要领导机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座城市一点也不像我们心中早有定势的非洲,它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有着许多现代化的高层建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们参观了有内罗毕城市象征之称的肯雅塔国际会议中心。这座大楼始建于1967年,上个世纪70年代初建成后投入使用。整个建筑有32层,占地41万平方英尺(38090平方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站在楼顶直升机停机平台上,可以鸟瞰全城</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来自各地的人们,驻足于此久久不愿离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座大楼如今也是执政党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的办公地点。不过,这个“中央要害之地”是可以随意参观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我们看到了很多来参观的孩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简单的快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小小“部落战士”</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模糊的忧郁和无邪的笑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顺便说一句:在肯尼亚,即使是最偏僻的乡村,也一定可以看到非常正规的校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离此不远的国家博物馆有许多珍贵的藏品,展现着肯尼亚悠久的历史和文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肯尼亚历史上最大象牙拥有者的复原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乌木雕人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传统树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现代图腾</font></h3> <p>作为重要旅游城市,内罗毕也是个吃货天堂。肯尼亚自然物产丰富,大裂谷中肥沃的火山土壤出产众多的新鲜蔬菜,而沿海地区则有丰富的热带水果以及刚刚出水的海鲜。历史上肯尼亚长期是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因此西式餐点相当普遍而且正宗。大量的亚洲裔居民又为这里带来了为数众多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其他风味的饭店,当然也少不了中华美食。沿海地区还是著名的斯瓦希里烹饪(一种中东及非洲烹饪的结合,又含有沿海地区的风味)的发源地。</p><p><br></p><p>这里的人们喜爱肉食。纳亚玛楚玛就是肯尼亚最出名的菜肴之一,它简单的字义就是‘烤肉’,通常是在篝火或炭火上缓慢烤制。我们到达的第一天晚上,就急不可耐地前往内罗毕最著名的康定沃烤肉店去品尝纳亚玛楚玛。</p> <h3><font color="#010101">这家烤肉店已有20年历史,据说名列世界餐厅排名30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进门就可以看到硕大的敞开式烤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烤牛肉、烤鳄鱼以及鸵鸟肉丸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猪排和牛蛋(学名自己查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烤肉种类不下十来种,最后还有西式甜点冰激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肯尼亚国徽以一枚与国旗色彩一致的梭形盾徽为中心,两侧各有一只金狮,一肢持长矛,一肢扶盾徽。中央持有斧头的白色公鸡,是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的徽记。根据当地传统,公鸡象征新生活,两只雄狮则体现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也暗示肯尼亚与英国的联系。双狮足下是非洲第二大山——肯尼亚火山,肥沃土地结满咖啡、柑桔、剑麻茶、玉米和菠萝,这是肯尼亚人民生活安宁、国家兴旺的缩影。国徽下方的咖啡色饰带上写有斯瓦希里语的“共处”字样,表达出肯尼亚人民对和平、友爱、自由和平等相处的愿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美食美景兼具的肯尼亚,是观赏东非大裂谷的最佳地点。全长7000多公里的东非大裂谷在这里纵贯南北,有800公里长,平均80公里宽,1000多米深,鲜明的轮廓将这个国家劈为两半。裂谷两侧,断壁悬崖,山峦起伏,犹如高耸的两垛墙。首都内罗毕就在“东墙”的南缘上。大裂谷恰好与横穿全国的赤道相交叉。因此,肯尼亚获得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称号:“东非十字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去博格利亚湖的路上,离内罗毕100多公里,有一个叫做Mogotio的不是景点的景点:赤道线在这里与公路相交</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经过这里的游客,都会停下车来在这划分南北半球的地方来个“到此一游”</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虽然东非大裂谷有着“地球伤疤”之称,不过这个伤疤并非荒凉贫瘠面目狰狞,而是绿树婆娑芳草成荫,尤其是每天早9点之前,清冽的晨雾总会挥洒曼舞于山岚城镇之间,飘渺如纱宛似仙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有些地段的团雾,赶得上我们江南水乡秋季的早晨</font></h3> <p>所谓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相当于地球周长1/6,宽几十至二百公里、深达1000-2000米。它处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是在大约3000万年以前,由两个板块分裂拉伸与阿拉伯古陆块相分离的大陆漂移而形成。据美国航天测量,大裂谷每年还在以几毫米到几十毫米的速度加宽。如果按这样的速度继续,2亿年后,它将撕裂出又一个新大洲。<br><br>东非大裂谷这个“地球上的伤疤”,如前文所说绝非黄沙漫野草木不生,其实它更该说像一个伊甸园。<br><br>这里有呈串珠状的湖泊约30多个,占了非洲大陆湖泊总数的一大半,水色或湛蓝或清亮,辽阔浩荡,千变万化。<br></p> <h3><font color="#010101">明秀山水岂必江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里有众多的山峰——非洲4500米以上的山峰都云集在这里。其中包括曾以在最热地方的最美雪顶著称于世的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乞力马扎罗在马赛语中的意思是难以攀登的大山,它海拔5895米,被称为非洲之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赤道边看到山巅的白雪,是不是很像一个奇异的梦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里更有着世界多数种类的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在山峦、草原、荒漠、水中演绎着适者生存的活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草原是无数动物的家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里还是人类祖先繁衍、演化的所在,数百万年前,他们在东非大裂谷中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艰难历程,并从这里走向世界。人类学表明:现存人类即智人在距今大约5万年到10万年间走出非洲。他们走出非洲时,在中东一带与尼安德特人相遇,并发生小规模融合混血,然后迁移到世界各地,取代了亚洲的直立人和欧洲的尼安德特人,所以现代人除非洲裔都携有部分尼安德特人基因。</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雕像讲述着250万年前的人类故事</font></h3> <p>而同样位于东非大裂谷的坦桑尼亚,也是在在都展现着多彩非洲的诸多闪光切面,它的境内不仅拥有高峻的乞力马扎罗山,还有狂野的塞伦盖蒂大草原、温柔的桑给巴尔岛……</p><p><br></p><p>坦桑尼亚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的部分低地属热带草原气候,西部内陆高原属热带山地气候,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21-25℃;桑给巴尔的20多个大小岛屿属热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湿热,不过年平均气温却也只有26℃。<br></p> <p>坦桑尼亚国旗就体现着这个国家的多样性:它由绿、蓝、黑、黄四色构成,绿色代表土地,还象征对伊斯兰教的信仰;蓝色象征河流、湖泊和海域;黑色代表非洲黑人;黄色象征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财富。</p><p><br></p><p>这次在坦桑尼亚本土,只去了阿鲁沙、卡拉图2个城市和恩戈罗恩戈罗、塞伦盖蒂2大国家公园,此外去了1964年与原坦噶尼喀共和国联合成为新国家坦桑尼亚一部分的桑给巴尔岛。</p> <h3><font color="#010101">阿鲁沙餐馆的院落里,奇花异果色彩纷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卡拉图的酒店内,迎宾倒是足足的非洲味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卧室的落地长窗却非常精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桑岛则充分展示了坦桑尼亚这个联合国宣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相对奢华的一面,又让人有恍惚不在非洲的感觉。此处按下不表,另篇再说。</font></h3> <p>非洲之行,炎热不在,避暑甚佳;荒寂虽存,生机盎然,开拓了我的视野,也澄清了我对这片土地长期的偏见。</p><p><br></p><p>欣喜之余,耳边心底,却有沉甸甸的现实始终在冷峻地问着:人类已经失去了鸿蒙之初的伊甸园,今天那伊甸园的映像还会不会再次失去?</p><p><br></p><p>譬如乞力马扎罗。</p> <p>著名作家海明威曾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生动描述:“好像整个宇宙那样宽广无垠,在阳光中显得那么高大宏伟,而且白得令人难以置信,那就是乞力马扎罗山的山巅。”遗憾的是,由于全球变暖,这著名的乞力马扎罗之雪正在不断消融,在过去的80年内其冰川已经萎缩了80%以上。这次我看到的乞力马扎罗,便一下让我又有了“假非洲”的感觉——那只占到山体几百分之一的一抹白色,哪里还有海明威几十年前看到的景象?!有环境专家指出,乞力马扎罗的雪顶可能将在10年内彻底融化消失,届时,那独有的“赤道雪山”奇观将与人类告别。</p><p><br></p><p>斯时,意识忽地流向更遥远的地方——冰岛。8月18日,该国政府和民众为痛失700岁高龄的OK冰川举行纪念仪式并立牌匾,那牌匾上刻着一个数字:415PPM&nbsp; CO2。这是人类工业化至今,大气中二氧化碳达到的浓度。</p><p><br></p><p>在人类改天换地的豪迈面前,天地造物往往也显得那么的脆弱!</p> <h3><font color="#010101">功欤过欤?福兮祸兮?也许,只有亿万年静静俯瞰世界变迁的浩渺星空,可以冷静地评点这一切……</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