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之 海棠依旧

黎光

<h3><br></h3><h3> 海棠,一个绝佳的景观树种。它春华秋实,花艳果香,古往今来,引多少文人墨客赋诗作画,讴抒情怀。</h3> <h3>  海棠,是我梦中的情人。我用大半生追逐她的行踪,在古稀之年才一睹她的芳容,饱览她的风采。</h3> <h3>  少年时代,在家乡似未听说过海棠树,即使有,也可能因树名不同而我所不知。</h3><h3> 最初听见“海棠”之名,是在1949年前后。在人们欢庆解放而载歌载舞的广场、街巷中,除了扭秧歌、打腰鼓、划旱船之外,还有一种令我尤为喜欢的“打连响儿”(音,不知真名何写)。一根竹棍上镂空之处嵌掛着多组铜钱,系上条条红绸。舞者一手持竿旋转,一手拨竿敲响,以竿击拍膀、臂、腰、腿,挥舞腾跳。铜铃脆响,红绸飘飞。在伴歌声中,此舞则更加节奏明快,气氛热烈</h3><h3> 我印象最深的当是歌舞中的伴唱之词。一人即兴领唱一句之后,众合之:“柳呀吗~柳连柳呀~~!”;再领唱一句,众合之:“荷花一朵莲(得儿)海棠花!”。如此反复。那欢快激越之声,至今余音绕梁,词犹在耳。</h3><h3> 海棠花!这是我最早听海棠一词,知有海棠一物啊!l</h3> <h3>  我好奇,这海棠花一定很美,要不,怎么用它与荷花一起来唱歌伴舞呢?</h3> <h3>  上中学了,《植物学》课本中有一张草本秋海棠叶图片,无花啊,我很失望!</h3><h3> 但很快,喜出望外,我在图书馆里借到了《秋海棠》。我原以为是海棠图谱,其实是上世纪四十年代鸳鸯蝴蝶派作家周瘦鸥的言情小说。秋海棠是一个被军阀毁容而被逼自杀的京剧名旦的艺名。那缠绵悱恻,凄凉悲苦的故事,我没留下什么印象,倒是在心中自绘的秋海棠,以柔美,淡雅的形象朦胧地开在我的心中。海棠之名,深入我心。</h3> <h3>  后来,见郭沫若的《棠棣之花》,又以为有海棠的消息,急切拜读之后,才知棠棣是另一类花木,《诗经》中,以之喻兄弟情谊。《棠棣之花》是写战国时期义侠报国之举的历史剧作。唉,我对海棠,怎么这样敏感呢?</h3> <h3> 再后来,读《红楼梦》时,见探春发起成立“海棠诗'社”。细读几首吟白海棠之唱合诗后,则兴意盎然。各诗分别以霜雪、冰玉、梨蕊、缟素为喻,极绘海棠花色之洁白高雅。我知道了:海棠花是白色的。但在我心中不知花形何似,脑中只是一片空“白”! </h3><h3> 这种“宴集诗人于风庭月榭,醉飞应盏于帘杏溪桃,作诗吟辞以显大观园众姊妹之文采不让桃李须眉。”的文字游戏,原本是少爷小姐们附庸风雅,无病呻吟吧了。但我却叹服曹雪芹为宝黛们代笔,写出这么多、这么美的同题诗,不易啊!</h3><h3> 由此, 我知道有白海棠花了,真有这么美吗?我没见过,倒更神往了。 </h3> <h3>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来到北京工作。一日路过水果店,无意中见一种如算珠大小的淡黄色小果,有的还带着果柄或叶片,旁立一标签:海棠。哦,这就是海棠果!我见过、吃过呀!</h3><h3> 我立刻回到童年:姨妈家门前有一棵果树,春开白花,秋结淡黄小果,我们叫它“林秋儿”(音,不知真名何写),当秋果渐熟之时,常有成群白头翁鸟来偷啄。老奶奶坐在屋檐下,一边“嗬~~嗬!”地叫喊,一边手拿用竹竿破条而成的武器一一响篙,挥舞轰赶。响篙“哗啦啦~~~”,小鸟惊逃四散。而我与表哥表姐则跑到树下去捡食被鸟啄掉下来的果子一一鸟挑啄的是成熟最香甜的呀!</h3><h3> 没想到,那曾留下我们儿时欢声笑语,摸爬滚打身影的林秋树竟就是我梦寐以求的海棠树。那状如悬铃、形似小球的果子,当地土语应叫“铃球儿”,就是海棠果呀!</h3><h3> 入职半年后的新年联欢会上,各部门、各班级都收到了学校发的礼物:花生、山里红,海棠果,全是自产。原来校园就有好多海棠树。</h3><h3> 唉!那曾经的穷乡僻壤,方言土语,让我与海棠虽相见犹早,却相识恨晚啊!</h3> <h3>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赏玩猫狗鱼鸟,吟咏风花雪月,一度被视为小资情调;加之壮年任重,工作、生活尚自顾不暇,哪有精力和时间再去追寻海棠之梦?</h3> <h3>  1983年初秋,我有幸获得一张中南海的观光券。带着崇敬的、探密的心情,游览了这个曾经的帝王府苑,今日之党政首领的办公和生活之所。古建之精美,环境之幽静,自不待言。周恩来总理工作生活了26年的西花厅让我驻足良久。</h3><h3> </h3> <h3>  院中那几株西府海棠长得老干粗壮,枝繁叶茂。它们肃立窗前,曾为总理遮荫挡雨,也送去微风清香,舒缓总理夙兴夜寐的疲惫。它静立小院,用素花、青果、绿叶、撫慰总理鞠躬尽瘁的身心。看着这亭亭挺拔的海棠,我好似看见了总理那伟岸、正直、高洁的身影。</h3><h3><br></h3> <h3>  而今,物是人非。睹物思人,心中不免怅然。斯人已逝,海棠依旧!</h3><h3> 李清照的《如梦令》油然湧上心头:</h3><h3>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h3><h3> 我即依其调韵试和一首:</h3><h3> 昔日帷幄运筹,民富国强身瘦。试问华夏人,却道总理依旧。知否,知否?应是英名不朽!</h3> <h3>  世纪开元 ,退休了,又住进市内,有了更多的时间和地点去继续追寻我的海棠梦了。</h3><h3> 北京处处有海棠,不用说各大公园专有海棠景区,就是护城河边,街旁绿地,小区院落,都有各种海棠的身影。</h3> <h3>  近水楼台先得月, 小区附近的 陶然亭公园就是一个好去处。其“海棠文化展”,图文并茂,让我终于认识棠家族的繁盛。在我国,海棠种植历史悠久,培育品种繁多:花色五彩斑斓,果实大小不同。人们在观赏海棠群花闹春,帅“果”争秋的游览中获得美的享受。在旁听“海棠诗会”,于声情并茂的吟诵中,进一步欣赏海棠,感悟人生。</h3> <h3>  赏花观果须及时。昨日刚在陶然亭度过了姹紫嫣红的春花(海棠)节,今天又赶去北土城公园,畅游花团锦簇的十里海棠花溪,明天会去赴玉渊潭的海棠之约,往后还将按花讯去踏春寻芳。</h3> <h3>  海棠盆景,浓缩了海棠树形花色之精华:或虬干曲绕,花团锦簇;或疏枝横斜,花影婆娑;或古桩盘根,新枝缀蕾;或劲条参差,怒绽奇葩;或数株并植,五彩争艳;或单株独放,一色占春。再配山石以增其意境,取艺名以画龙点睛。海棠,在匠心巧手下,从自然树成了艺术品。此海棠之树运,游客之眼福啊!</h3> <h3>  我今垂垂老矣!对情有独钟的海棠,经大半生的追求,终结识了海棠家族的老友新朋,赏心悦目,陶情怡性。值了!</h3> <h3>海棠依旧,我心依旧!</h3> <h3>请欣赏海棠花果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