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摄 影:郑文鑫 黄育华 吴文胜</p><p> 文、制作:吴 迪)</p> <h3> 2016年自驾西藏时就想一同前往新疆,因时间的原因无法付行。于是便继续在书籍、音乐和别人的故事里感受她的美:天山的壮美、独库的魅力;喀纳斯的神秘、禾木的唯美;峡谷的震撼、楼兰的遗痕;五彩的斑斓、魔鬼的风声;火焰山的热情、伊犁谷的清纯;特克斯的八卦、喀拉峻的人体;名片般的那拉提、九曲十八弯的巴音;还有赛里木那最后一滴眼泪。6月29日清晨,为此启程,四人一车,两区四省,近一个月,一万二千多公里。一路前行,只为遇见最美。</h3> <h3> </h3><h3> </h3><h3> 下午5:20结束第一天750公里的行程,到达湖北省襄阳市。这是一座有着2800年历史的古城,因拥有一条至今为止最宽的人工护城河而堪称“华夏第一城池”。夜幕下的古城人群熙攘,颇为热闹,但整体而言少了一份古韵。</h3> <h3> </h3><h3> </h3><h3> 而距襄阳城20公里外的古隆中则更有氛围。那是诸葛亮青年时躬耕陇亩、隐居十年的地方;又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其出山的地方;也是著名的“隆中对”横空出世的地方;更是一个时代开启的地方。“玄德苍黄起卧龙,鼎分天下一言中”。从此三国篇章速速翻启、风流人物纷纷登场、雄才大略一一展现,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h3><h3> 如今草庐早已不复存在,但来访者仍五湖四海,络绎不绝,让人不得不感叹历史烙印的清晰与永恒。</h3> <h3><br></h3><h3> 清晨准备出发,却发现在家经过认真检修保养更新的车出问题了:方向机失灵了。由于车型特殊,襄阳长沙武汉深圳均无此配件,需从广州调货,又恰逢双休,周一才能发货。于是大家商量后行程立即调整,将回程中的西安提前,高铁去西安。上网一查,襄阳压根就没有高铁,只有绿皮。绿皮就绿皮吧,于是10个小时后绿皮到达西安。<br></h3><h3> 接下来的四天我们都在西安,再一次感受十三朝古都“吹过的风都是文化,踩的地全是历史”的独特底蕴。钟楼、鼓楼、南城墙、大雁塔、兵马俑、回民街等处一一探访。多年后再一次站在兵马俑坑阵前仍忍不住震惊,脑海里不时闪现李商隐在《兵马俑》中的感叹:“一派诚心护帝灵,谁言土偶不无情。……何甘为鬼九泉下?抖落黄尘举世惊!”。</h3><h3> 也许是爱屋及乌吧,感觉史诗舞台剧《秦俑情》也铿锵有力,直入人心。</h3> <h3><br></h3><h3> 这次还有个意外的收获,偶遇了发现秦俑的第一人——杨高建先生。45年前18岁的他掘井时挖到了兵马俑,立即停止,告诉同伴,上报保护起来。感谢他们的善良和觉悟,没有覆蹈莫高窟王道士的愚昧无知。中国雄兵此后重见天日,成为世界第八大奇迹。</h3> <h3><br></h3><h3> 接着,我们远赴壶口,聆听黄河大合唱的气势磅礴。走近黄帝陵,感受不一样的肃穆宁静。</h3> <h3><br></h3><h3> 又一个清晨,返回襄阳的我们重回座驾,驱车西望,继续前行。一天跨越3省1区,从海拔160米的平地到2100米的高岭;从江汉平原的湿地、秦岭山脉的隧道群到黄土沟壑的贫瘠。开始体会什么叫路好车难开:60码的区间测速太多。860公里的路开了10多个小时,于晚上9点的日暮时分到达甘肃省静宁县城,感受荒凉而淳朴的滋味。</h3> <h3><br></h3><h3> 次日8时开始新一天的旅程。仍在甘肃穿行,祁连山北、河西走廊是必经之地,放眼望去仍如三年前穿行此地,风化沙化严重,大面积的戈壁让人视觉疲劳。行至张掖市山丹县,不期而遇的汉明长城让人眼前一亮,远处开阔的戈壁上一排黄土墙整齐划一地一字型展开,或断开、或伴有烽燧,更多的是连绵不断地延伸。</h3><h3> 汉长城修建于汉武帝时期,距今2000多年,以壕沟代替墙,埂上筑烽燧,长100公里,现存10多公里;明长城修建于嘉靖万历年间,以黄土或黄沙土板筑的墙、墩、列障组成,长280多公里,现存98.5公里,距今400多年,是迄今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夯筑长城。两段不同历史年代修筑而同时并行的长城,至今比较完整地由东向西平行延伸近200公里实属罕见,汉明长城遗址被誉为“长城露天博物馆”。</h3> <h3> 茫茫戈壁,一抹土黄。不知经历了多少“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的沧桑,见证了多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匆匆远望,深深感叹!</h3><h3><br></h3><h3> 渐行渐远,出张掖,越酒泉,抵嘉峪关。这已是第二次自驾途经此地,决定就此住宿。</h3><h3> 嘉峪关是明万里长城的西起点,号称“天下第一雄关”、“边陲锁钥”,是嘉峪关市的一张名片。但嘉峪关设市并非依赖这张名片,而是因1958年国家“一五”计划的重点项目“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而兴起,还是全国四个不设市辖区的地级市之一。</h3><h3> 晚上9点的市区天还亮堂,慢行街头,街道还算整洁,但不管是闹市区还是偏僻地,人行道旁、绿化带里、大小树下杂草丛生,而刚刚公交车的广播里还在反复地告知大家嘉峪关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有点格格不入的感觉。再看看来来往往的本地人是习以为常,还泛着几分亲切感。想想也许如我家先生所言,戈壁沙漠草能生存下来实属不易,舍不得铲除吧。是啊,嘉峪关过去就是玉门关,古谚云:“一出玉门关,两眼泪不干,前面是戈壁,后面是沙滩。”。在这里草也许就是生命、希望和不屈的象征。</h3> <h3><br></h3><h3> 风刮了一夜,清晨,雨加11℃的低温,嘉峪关的道别方式真有个性。好在出发不久雨住风停,但路弯坡多区间测速又亮起红灯。先前还有点绿色,很快的灰蒙的天伴随灰黑灰褐的山状戈壁是窗外唯一的风景。</h3> <h3><br></h3><h3> 近午时分,一阵惊呼,咔嚓声响起,出陇入新终于来临。8天的爬涉,只为这一刻:11时12分,在7月7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h3> <h3><br></h3><h3> 荷枪实弹的特警出现在车的左右,要求除司机外所有人员下车步行到大厅安检,司机在车边配合特警进行自身和车辆的检查。下车环顾四周,不远处有武警执勤。步入大厅,在特警的监护下随行物品过机安检,随行人员拿出身份证先后在相邻的两处机子上刷证刷脸,没问题验证机会用维汉两种语音提示你“请通过”,有问题则会报警,特警会帮助你重新验证。</h3><h3> 安检出来,重新启程,沿星星峡前进。</h3><h3> 星星峡不是峡谷,是隘口,俗称山口,因山上的石英石矿在月光下闪烁发光宛若满天繁星而得名,是甘肃和新疆的分界线,是进入新疆东大门的门户,进入星星峡也就是正式入疆了。这一条由河西走廊入疆的必经之道也是一条传奇之路,张骞、林则徐、左宗棠、王震曾由此入疆;红军西路军曾在此浴血奋战;就连李白幼年时也经此回到故乡。我们踏足此地也深感兴奋。</h3> <h3><br></h3><h3> 午餐后,阳光为我们接风洗尘。天空如洗,大地无垠。那云,那风,那路,那景,那情不自禁的人。</h3><h3><br></h3> <h3><br></h3><h3> 新疆开始以大漠无垠的方式展现其辽阔宽广的容颜。我们在蓝天白云、荒无人烟的戈壁相伴下继续前行,偶尔出现的服务区仿佛只是点缀。星星峡服务区出现时我们欣然而进。人车不少,在此体验了如厕安检和加油安检,身份证的重要性再次体现。而之后的住宿、就餐、观景、购物等等都离不了它。去新疆,身份不重要,身份证才是最最重要的。<br></h3><h3> 下午5时,炎炎烈日下到达入疆后的第一座城市——哈密。</h3><h3> 哈密,维吾尔语,意为“大门”。位处新疆东部,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重镇,有“西域襟喉,中华拱卫”和“新疆门户”之称,是新疆的东大门。哈密市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最年轻的城市。2016年2月,国务院撤销哈密地区设立地级市。</h3><h3> 到酒店按序安检住宿后,两位男同胞迫不及待地买来个西瓜 ,不是说“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嘛,必须尝尝。切开后傻了眼,吃完后才想起哈密的瓜指的是哈密瓜不是西瓜。后来吃到的哈密瓜果然是汁多甜甜的。</h3> <h3><br></h3><h3> 新疆与内地有2个小时的时差,晚上的8—10点正是晚餐时间。酒店老板建议我们坐公交去皇后天街的美食街。一块钱的公交没有空调配有一名安全员。不熟悉坐过好几站了,干脆坐着公交游览起来。</h3><h3> 城市不大但还整洁,很多路口都有持枪的警察,十字路口设有防爆车,街上还有2人一组背着长枪骑着摩托的巡警,也许这是门户吧,在新疆的其他城市没见此情景。不用紧张,其实新疆秩序很好,非常安全,新疆人也很热情友善,网络也很给力。这是我们从入疆到出疆,从北疆到南疆听到的、看到的真实感受。而警察的尽职尽责和辛苦也是有目共睹的,谢谢他们,向他们致敬!</h3> <h3><br></h3><h3> 美食街入口的安检也严格,同伴的小剪刀也被收为代管。没到10点美食街里食客还不是最多的时候,但吆喝声不断,气氛热闹轻松。我们先每个铺面绕行了一圈,在其中一处坐下来点了手抓饭和烤包子,这也是新疆有代表性的美食啦。</h3> <p> 晚餐后步行回酒店,都近10点天还亮着呢。新疆夏天日出时间早上6点多,但日落时间一般在10、11点以后,越往西越晚。</p><p> 回到酒店和老板聊天,打听哈密的风景名胜,他首推巴里坤草原和巴里坤湖。于是决定第二天就去那里。</p><p> 巴里坤草原在哈密市辖区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是东天山环抱的一个草原,也是新疆第二大草原。巴里坤湖,古称蒲类海,据说是为了纪念一位叫蒲类海的哈萨克姑娘,是一个高原湖泊,湖本身就是储量丰富的芒硝矿和盐田,水中还富含水生物卤虫。</p><p><br></p><p> 早上8点多出发,沿东天山挺进,道路崎岖,峰峦叠嶂,悬崖峭壁。终于明白了“巴里坤”的含义,巴里坤突厥语意为“虎湖”,蒙古语意为“虎前爪”,山势险要之意。果然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p><p> 途中我们用网络购买了翼卡通,此后在翼卡通覆盖的景区景点用身份证直接进入,免去了排队购票之劳。</p><p> 行驶很长时间后渐渐的开阔起来,山峦退居到四周,将舞台交给绿草松林、花海湖水,还有我们。</p> <h3> 在天山穿行了一整天,正式感受到了新疆的之大之美。一个景点,一天未必能看完看清;下一个景点,请走几百公里。</h3><h3> 傍晚时分到达几百公里外的阜康县城,为明天的天池做准备。</h3><h3><br></h3><h3> 天山天池位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县境内的博格达峰的山腰,是高山融雪汇集而成的湖泊。古称瑶池,传说是西王母住地,清乾隆年间始称天池,有“天镜”“神池”之意。</h3><h3> 从山底到山腰有一段距离,区间车带我们盘旋而上。路旁冷杉成片,流水潺潺。</h3><h3> 下车步行前往。匆匆一望,竟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仿佛家乡的某地方见过这样的湖,一样的“起伏山为幔,青葱树设帏”;一样的凉风习习,碧水悠悠。细细品味,感受着彼此的形同神异,虽然都有“秋月能开万岭烟”的景色相伴,家乡的湖却少了“春风难扫千年雪”的雪山映衬和雪水滋润,天山雪峰为天池点睛。天山天池做为新疆久负盛名的一张名片还是很有“幽谷悬明镜,清空荡碧缣”的意境的。</h3> <h3><br></h3><h3> 天池下来,按计划赶往下一站阿勒泰的北屯市。北屯原名多勒布尔津,是成吉思汗挥师西征的起点,也是上世纪50年代新疆建设兵团第十师的师部,师政委亲自命名为“北屯”,意为“兵团屯垦最北之地”,如今已是一座城市,是我们去往禾木、喀纳斯的中转站。</h3><h3> 天山天池距离北屯有550多公里,省道高速交替走着。一路依然是视野开阔的戈壁,沿途路旁有不少卖石头的毡房和放牧的骆驼,途经野马出没区时远距离拍摄到了极具保护色的野马群。</h3><h3> 这一路印象最深的便是偶遇了一条河。大概行至一半的时候发现右前方出现了一片贴着地面比较规则的蓝色,以为是光伏,走了一段感觉是个湖,最后发现是条河,是我国唯一一条向西注入北冰洋的河——额尔齐斯河,也是新疆第二大河。没想到与她的相遇是这样一种不经意的邂逅,有点不可思议。接下来便与她相伴而行,在晚上9点的夕阳下到达北屯。</h3> <h3><br></h3><h3> 早餐后为去往有着“天下第一滩”之称的阿勒泰五彩滩做准备。这是由千万年水蚀风蚀作用形成的悬崖式雅丹地貌,因岩石中含有不同的矿物质而呈现出多种色彩,名曰“五彩滩”,位于布尔津市北24公里处。</h3><h3> 一路上风较大又限速,近午时分才到达,停车时发现来自北京、吉林、广东等地的自驾车辆也不少。</h3><h3> 烈日炎炎下开始了游览。与其说这是个4A景区,不如说更像一个公园。额尔齐斯河穿流而过。北岸是寸草不生高低不一泛着色彩的长条形石土墩,南岸则是平坦开阔郁郁葱葱的胡杨林,真的很有“一河隔两岸,自有两重天”之感。这是我第一次零距离靠近额尔齐斯河,感受她的清澈与脉搏。</h3><h3> 听人说夕阳下光影中的五彩滩最漂亮。我想象着秋日晚霞中五彩滩的最美:一边是五彩斑斓的调色板,一边是油画里黄绿相间的胡杨林。</h3><h3> 再见,五彩滩。某个秋天的落日里我们再会。</h3> <h3><br></h3><h3> 离开五彩滩我们赶往一个小村——禾木,也是我们今天的宿营之地。</h3><h3> 一路上先是俄罗斯风格的田园风光,不知不觉中过渡到哈萨克风格的草原毡房。远处的草原上竟然有个机场,经过时正有一架飞机起飞。休息时我们来到了一户哈萨克族牧民家 ,得到允许后好奇地步入毡房,品尝了手工制作的酸奶。在家的是母女两人, 女孩是新疆大学大一的学生,学的是地质勘探专业,有个弟弟在布尔津读高一,成绩也不错。女孩汉语很好,全程为妈妈担任翻译。妈妈淳朴热情,女孩阳光自信。为她们点赞。</h3> <h3> 慢慢地草原演变成松林,进入山区了,下起雨来。走走停停后终于到了禾木游客中心,离禾木村还有几十公里,坐一个多小时的区间车才能到达。</h3><h3> 新疆的绝大部分景点有一个共同特点:游客中心也就是景区大门离景区很远,必须坐区间车才能抵达。这到底是为了多一份区间车的收入呢?还是担心游客中心太近影响和破坏原生态的景区环境呢?也许两者都有吧。</h3><h3> 禾木村,坐落在新疆最北端的阿勒泰市布尔津县的喀纳斯湖傍的山间盆地中,简而言之就是在阿尔泰山密林深处的山间盆地里,与俄罗斯、哈萨克、蒙古交界,有鸡鸣四国之说。是当年成吉思汗西征时留下的士兵后裔——图瓦人的集中生活居住地。图瓦人长期生活于山林,与世隔绝,以放牧狩猎为生,被称为“林中百姓”和“云间部落”。禾木村是三个保存下来的图瓦人村落中最远最大的一个。</h3><h3> 禾木是图瓦语,原意“肥油”。相传很久以前一位外地的老猎人来这里打猎,猎到一头大哈熊,剥皮时发现哈熊后背的肥油足有四、五指厚,围观者一阵惊呼“禾木”“禾木”,由此得名。</h3><h3> 每天的游客不少,几个停车场爆满。我们迅速收拾停当,购票出行。山路弯曲,区间车外,雨点里,两旁的山和草原都很美。</h3><h3> 近8点时到达禾木村村务中心,下区间车免费换乘村内的公交车到联系好的各个站点下。我们在洪巴斯站下车,住宿的老板走路过来接我们。</h3> <h3><br></h3><h3> 瞧瞧我们的小木屋,很原生态吧,要的就是这感觉。</h3><h3> 我们住中间的那一户,两室两卫的套间。屋外那白色的物件是安检门和安检仪。</h3> <h3> </h3><h3> 安顿停当,订好晚餐,急不可待地漫步在雨后的禾木村。</h3><h3> 村子比较大,不少游客在外面走着。地面湿润,空气清新,空中的渡鸦哇哇地叫着。村道两旁分布着人字陡顶的木屋,几乎每家的木屋都用木栅栏围成一个院落,院落里绿草自由自在地生长着,原生味十足。四周的山坡上云雾缭绕,很有意境。</h3> <h3><br></h3><h3> 转了一会儿,感觉晚餐可能准备好了便往回走。晚餐就定在老板家的餐厅里,价格有点小贵,但份量和味道还是不错的,尤其那红烧羊肉好吃。老板并不是图瓦族人,是回族人。其实现在的禾木村图瓦人很少,也许他们不想被打扰吧,把房子庭院租给了外来的经营者。尽管如此,好在原生态的环境和风景还在那里。</h3><h3> 晚餐后10点钟了,外面还亮着,我们接着出来散步,感受禾木村的傍晚时分,有一种惬意的宁静之美。来到禾木河边,走援建桥到达对岸又返回。禾木河上有两座桥,还有一座拱门上嵌有“禾木”两字的禾木桥。</h3><h3> 援建桥是为了方便大家到对面的观景台上观景,黑龙江省援建的一座吊桥。水很急,桥很稳。</h3> <h3><br></h3><h3> 翌日清晨6点天还没亮,我们便出发观景台看日出。走在村里,很冷、很静、也很美。</h3> <h3><br></h3><h3> 经援建桥过河,穿过一片树林,开始沿木台阶拾级而上,弯弯曲曲,走走停停,登上观景台。发现这其实是个高山草甸,很平很大,云雾缭绕中显出几分神秘。相传这里曾是成吉思汗检阅十万雄师的点将台。</h3><h3> 静静的小屋,成片的碎花,若隐若现的马群吃着带露的肥草,策马奔驰的游客也是不错的点缀,很唯美。</h3> <h3><br></h3><h3> 云雾一直不散,看来昨晚后半夜的大雨让日出变成遗憾了,不过“淡妆浓抹总相宜”,能在晨雾中感受童话般的禾木也不失完美。</h3> <h3><br></h3><h3> 早餐后就将告别禾木。</h3><h3> 禾木,对我而言就是一幅画,既有水墨的淡雅,又有油画的浓彩。一坡一屋,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云一雾,就连静立于树梢的渡鸦,也能成为景中画、画中景。</h3><h3> 禾木,不亏是“中国第一村”,“神的自留地”。</h3> <h3><br></h3><h3> 离开禾木去往喀纳斯途中偶遇的一景。</h3> <h3><br></h3><h3> 很快又看见了额尔齐斯河,又目睹了公路上压速的一幕:为了交通安全,警车在最前面领航压阵,同行的所有车辆紧随其后前行。一路走来,又一路走去,仅在布尔津往返禾木的路上见此情景。如此的路,如此的景,40码的速度是否多了份闲庭信步的体会。</h3> <h3><br></h3><h3> 中午之前,我们来到贾登峪,这是距离喀纳斯湖最近的地方,其实这几天我们都在喀纳斯。喀纳斯位于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区,是一个有着“东方瑞士,摄影家天堂”美誉的综合景区,禾木就在其中,而喀纳斯最神秘之处就是喀纳斯湖,这是我们正要前去探访的地方。</h3><h3> 喀纳斯是蒙古语,意为“美丽富饶,神秘莫测”。喀纳斯湖,意为“美丽而神秘的湖”或“峡谷中的湖”,是一个坐落在阿尔泰山密林深处的高山淡水湖,是我国最深的冰碛堰塞湖,也是我国境内唯一的外流湖泊,属北冰洋水系。据说因为特别漂亮,被称为“人间仙境,神的花园”。</h3><h3> 乘区间车到达景点后,先是沿着喀纳斯河岸逆流步行,接着坐游艇游览喀纳斯湖,零距离地感受心中由来已久的那份神秘。</h3><h3> 喀纳斯河和喀纳斯湖相连,水较急,周围和两岸都有山和树,喀纳斯河的水来源于喀纳斯湖 ,但水的颜色不一样。喀纳斯湖水黑绿或灰绿,喀纳斯河水很明亮,岸边奶白色,往中间逐渐呈现奶绿、新绿、绿蓝,明明感觉到水很清澈,但就是不透明。</h3> <h3><br></h3><h3> 喀纳斯景区的精华是三道湾。</h3><h3> 月亮湾,因像一轮弯弯的月亮镶嵌在绿意盎然的峡谷而得名。旁边那两个脚印相传是嫦娥奔月时留下的。</h3> <h3><br></h3><h3> 卧龙湾,因湖中一小岛形似霸王龙而得名。</h3> <h3><br></h3><h3> 神仙湾,因常有云雾缭绕,如临仙境而得名。</h3> <h3> 喀纳斯景区的美不是一次两次、一言两言可以描述的。夏风中,这里坡绿林密风清,水草肥美,随便一个倒影都能与画媲美。而我印象最深的却是色,不是山不是林,而是水的颜色。不同区域水的颜色不同,同一区域水的颜色也不同,而且每一种颜色都浓得那么浓情蜜意,不亏是“王者之水”。</h3><h3><br></h3><h3> 喀纳斯湖归来,毡房中的晚餐、民宿里的休憩,是不是也很喀纳斯。</h3> <h3><br></h3><h3> 这是晚上9点多钟,外出别忘了撑把太阳伞哦。</h3> <h3><br></h3><h3> 清晨被“哞哞”的牧歌叫醒,惊喜地望着窗外,来了回对牛弹琴,轻轻地说了声:“谢谢你”。</h3> <h3><br></h3><h3> 今天是自驾出行的第14天、入疆的第6天、在喀纳斯的第4天。早餐后将要离开喀纳斯,远赴乌尔禾魔鬼城,由阿尔泰山转向准噶尔盆地。</h3><h3> 新疆其实有好几个魔鬼城,因乌尔禾魔鬼城被评为“中国最瑰丽的雅丹”,故往之。在哪呢?石油名城克拉玛依。</h3><h3> 乌尔禾魔鬼城处在四季多风的风口,原名风城。每当大风来临,黄沙满天,风声凄厉,鬼哭狼嚎,好像魔鬼出没,毛骨悚然,俗称“魔鬼城”。《卧虎藏龙》、《七剑下天山》曾在此拍摄外景。</h3><h3> 一路上烈日、荒漠、戈壁,钻井区域壮观、风蚀地貌醒目。一个拐弯就到了魔鬼城,原来它就在开采区里。从早晨喀纳斯的6℃到这里的34℃,半天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h3><h3> 感受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吧。</h3><h3> 想象想象月色惨淡的大风之夜穿行于魔鬼城的滋味。</h3> <h3><br></h3><h3> 2小时后结束了魔鬼城之行,向伊犁进发。很久之后终于看见了绿色,渐渐的草甸山林开始出现,到果子沟了。</h3><h3> 果子沟又名“塔勒奇达坂”,因野果多而得名。是一条北上赛里木湖,南下伊犁河谷的峡谷孔道,全长28公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咽喉,有“铁关”之称。山奇险峻,春天繁花似锦,夏季青纯秀美,被誉为“伊犁第一景”。</h3><h3> 果子沟大桥也是果子沟一景。大桥全长700米,特大桥跨径360米,是新疆第一高桥,也是中国第一座高速公路双塔双索面斜拉桥。当我们迎面驶上大桥时壮观之感扑面而来,而驶入桥下抬头仰望顿感震撼惊叹。匆匆而过,虽没有体会到“日出下观沧海近,月明上与天河通”的感受,但看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气势。</h3><h3> 果子沟大桥与果子沟,力与美的完美组合。</h3> <h3><br></h3><h3> 傍晚时分,我们来到了伊犁州的一个县城——奎屯。这个名字意为“寒冷”的县城可是曾经的古道驿站、昔日的军垦小镇、今日北疆的旅游集散中心。我们到达的第一件事便是寻酒店找车位。</h3><h3><br></h3><h3>(未完待续)<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