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衣忍者一一中华大刀螳

美友5440301

<h3>7月8日 星期一</h3><h3> 小时候,我一直记得黑猫警长中的那一幕:在一场交配中,螳螂姑娘残忍活吃了自己的丈夫。这让我一直以为,螳螂是种杀人不眨眼的恐怖昆虫,直到今天,我才有机会真正看一看他的真面目。</h3> <h3>  螳螂,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肉食性昆虫。在古希腊,人们将螳螂视为先知。</h3><h3> 先知?我仔细观察了一下面前这只螳螂的形态,他流线型的身体呈绿色,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大刀钩末端长有攀爬的吸盘。头部呈扇形,较小;复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黄绿色为主。触角细长,有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腹部肥大 ,前足锋利发达善于捕捉,中、后足适于步行。</h3><h3> 这副模样,倒真像是一位正在祈祷的先知呢!</h3> <h3>7月10日 星期三</h3><h3> 今天,我偶然捉到一只死蟑螂,想看看传说中的螳螂捕食,便将死蟑螂放进螳螂饲养盒中。螳螂并没有赶来,而是趴在饲养盒顶端,一动不动,似乎对蟑螂无动于衷,我不禁有些着急。都说螳螂捕食威风凛凛,令人望而生畏,怎么现在它却一动不动的?</h3><h3> 一定是这只蟑螂不合他的胃口吧?我又费尽心思,把螳螂可以吃的虫子都找了个遍一一投井螳螂饲养盒中,可螳螂却视而不见。</h3><h3> 我十分着急,重新找到了一只蟑螂。这次,蟑螂没有被我捏死,放进盒子中,反而生龙活虎,在盒子中爬上爬下。这时,我见到螳螂突然朝蟑螂看去,接着收紧自己的两两对捕捉足。突然,这对凶器向前甩开去,紧接着,一眨眼的功夫,蟑螂就已经落入螳螂的魔爪了。螳螂低下头,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h3> <h3>  螳螂对食物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吗?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实验:</h3><h3> 把不同状态的蟑螂分别投进螳螂饲养箱中不同的位置并观察。螳螂的捕食情况如下:</h3> <h3><ol><li>根据第4、5项可以看出,不管蟑螂在哪个位置,螳螂一般都可以发现。<br></li><li>根据有关蟑螂状态的记录可以发现,如果蟑螂死亡,螳螂便不会捕食。</li></ol></h3> <h3>  死亡?我想起我以前了解过的知识:青蛙是看不见静止的猎物的。那么,螳螂是不是也和青蛙一样呢?</h3><h3> 我在网上查询了资料,证实了我的想法:</h3><h3> “螳螂的视野非常开阔,它的眼睛生在三角形头部的两端,并且向外突出,这非常利于它捕食。但是螳螂的视力并不敏锐,它看东西无论远近总是模糊不清。和青蛙一样,螳螂对静止不动的东西是看不见的,它只能看到运动着的东西。”</h3><h3> 原来是这样!我恍然大悟。下次再给螳螂找食物时,我就更有经验了。</h3> <h3>7月14日 星期日</h3><h3> 今天,我想对螳螂的捕食做进一步的了解。</h3><h3> 我发现有些猎物投进饲养箱后,螳螂试着去抓,却没有抓住,即使它尝试3次、4次也无济于事。原来,螳螂也有失手的时候呀!那么,原因到底出在哪儿,使螳螂面对不同的猎物出现不同的困难呢?</h3><h3> 首先,我想到的是猎物的大小。于是,为了调查猎物的大小对螳螂的捕猎有什么影响,我又设计了一个实验:</h3><h3> 将不同体型的猎物放入螳螂饲养箱中,观察并记录螳螂为了抓住猎物挥刀的次数。螳螂的捕猎情况如下:</h3> <h3>  总结表格,我发现:</h3><h3> 如果猎物的体型在2厘米以内,那么五龄螳螂(约4厘米长)基本上只需要抓一次就能成功;</h3><h3> 如果猎物的体型在2到3厘米之间,那么五龄螳螂基本上需要抓2到3次就能成功;</h3><h3> 如果猎物的体型在3到4厘米之间,那么五龄螳螂基本上需要抓3到4次才能成功;</h3><h3> 如果猎物过大,那么螳螂捕捉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小了。看来,螳螂也不是所向披靡,无所不能的呀!</h3><h3><br></h3> <h3>7月20日 星期六</h3><h3> 渐渐地,我发现一件怪事:当我从入定的螳螂面前走过时,它会立刻扭过那三角形的脑袋来锁定我。接下来,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我左右移动试图打破这种注视,但是这只是徒劳。我在螳螂的眼睛中看到一个黑色的小点一直跟随着我一起移动。</h3><h3> 那么这个小黑点到底是什么呢?是瞳孔?</h3><h3>还是螳螂真正的眼珠,大眼睛中的小眼睛?</h3><h3><font color="#010101"> 我带着满脑子的疑问,上网查阅资料:原来,我们看到螳螂的眼睛总是有个瞳孔看着自己,是因为螳螂眼中正对我们视界的复眼中视杆细胞吸收了我们视轴的光呈现出的黑色,这便是伪瞳。</font>伪瞳只是由于眼部构造上的一种“交错的偏振性纤维”遮挡了反射光。没有光,那就是黑色。</h3><h3> 其实,很多拥有较大复眼的昆虫以及昆虫纲外其它的节肢动物都有伪瞳现象。由于复眼结构的不同,不同昆虫的复眼可能会展现出不同的瞳形。</h3><h3></h3> <h3>  原来,小黑点只是光学现象而不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结构。不是螳螂在看我,而是我自己看到了一种光学现象呢!</h3> <h3>7月25日—7月26日</h3><h3> 在观察螳螂眼睛小黑点的过程中,我又有了一个更惊奇的发现:螳螂的眼睛有时是深黑色的,有时又是浅绿色的,这是怎么回事?</h3><h3> 有人说,那是因为螳螂饿了,眼睛也饿黑了。是饥饿的关系吗?于是我赶紧去找了一只小蟑螂,可它吃下去后眼睛依旧是黑色的,我再给他吃了一只,也无济于事。我更着急了,是螳螂生病了吗?</h3><h3> 正当我赶忙去查阅相关书籍的时候,螳螂的眼睛,却不知不觉又慢慢变绿了。</h3><h3> 这是怎么回事?我猜测是光线的原因。</h3><h3> 于是,我将螳螂箱关在一个黑暗的小盒子里,准备一个小时后再来看看。</h3><h3> 一小时后,我打开笼子惊喜的发现螳螂的眼睛果然真的重新变黑了!我又将它放在明亮的地方,它的眼睛又慢慢变回了绿色。我又反复试验了好几次,每一次都是这样的结果。可我心里的疑团反倒更大了,螳螂为什么会在光线黑暗时眼睛变黑呢?</h3> <h3>  于是,我在网上查阅了资料:</h3><h3> “我们知道,昆虫的复眼有联立以及重叠两种类型。前者复眼的每个小眼都能成像,整个复眼形成是由许许多多单眼部分组合起来的图像联立镶嵌像,通常在白天比较好使,到了晚上就抓瞎,比如蜻蜓。后者与前者的成像原理不同,重叠型复眼的构造更多是为了起到对微弱光线的放大,常见于夜猫子昆虫,比如萤火虫。”</h3> <h3>  “螳螂可能同时拥有这两种复眼的特性,但是并不会在同一时刻表现出来。由于重叠型复眼具有良好的夜视能力,螳螂的联立视觉在夜晚得大打折扣。”</h3> <h3>  “众所周知,在野外捕食是一件很需要运气的事儿,白白放弃夜晚的大把时光太不划算。于是螳螂充分利用了复眼的特性,在弱光环境下完成了一次转化,从而适应了夜晚捕猎。于是这在宏观上就表现为颜色的变化。事实上,并不是所有螳螂的复眼都只是变黑,比如某些兰花螳螂,到了夜晚它们的复眼颜色是由淡粉色向深紫色过度。”</h3> <h3>  “所以,我们可以把这种颜色的变化理解为螳螂视物方式的转变,就像是它们戴上了夜视镜。虽然昆虫没有瞳孔,但它们还是可以在夜晚做得和哺乳动物一样出色,可以完成很多我们难以理解的事儿。”</h3> <h3>  原来,小小的螳螂有如此大的奥秘!不知它的身上还有多少神奇之处,等待我去挖掘,去发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