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一双“无影手”

明了

<h3>  </h3><h3> </h3><h3> </h3><h3> 无影手,有很多描述,有称咏春拳为无影手,有称黄飞鸿的手为无影手,还有安格鲁四头吉它的无影手。</h3><h3><br></h3><h3> 母亲的手被称作"无影手“,一点儿都不夸张,她速度之快,是你我之辈无法想象的。母亲的双手不仅是神速,更是多变万能的,她的手就没有做不成的事。</h3><h3> </h3> <h3>  01<b>  过春节 穿新衣</b></h3><h3><b><br></b></h3><h3> 那个年代,生活用品都是供给制,为节省布票,母亲给我们做衣服穿,因为买一件衣服所用的布票,可以做两件了衣服。</h3><h3><br></h3><h3> </h3><h3> 做好的新衣服还得先给老大穿,穿小了老二再穿,这样往下传着穿,穿旧了还可以再利用做棉衣,一寸布也舍不得扔掉。</h3><h3><br></h3><h3> 到了腊月,离春节就不远了。春节孩子们得穿新衣服,随着孩子的个子长高,棉衣棉裤也短了、脏了。我们那时棉衣只有一套,和现在的孩子相比是天壤之别,也谈不上合身了。</h3><h3><br></h3><h3> 为啥不买新的?省时省力又漂亮,但上哪弄钱弄布票去呀?孩子们的外衣免强凑合做一件,棉衣只能翻新了。</h3> <h3>  </h3><h3> 为不耽误第二天保暖, 母亲把棉服的翻新工作放在晚上。设想一下,这是多么繁杂庞大的工程呀。</h3><h3><br></h3><h3> 翻新棉衣有多少困难?最少四步,拆分、洗净、凉干、最后成衣,必须保证第二天孩子能穿上。</h3><h3><br></h3><h3> 听到这些,你崩溃了吧?疯掉了吧?大人可忽略,5个孩子至少要做10件棉服,还有吃的用的等筹备,马上要过春节了。</h3><h3><br></h3><h3> 晚饭过后,母亲会不慌不忙,安排一个孩子先睡觉,然后把她刚脱下的棉衣,三下五除二很快拆完洗净后,卷放在屋内的炉筒上,再翻几回,衣服片很快就被烘干了。 </h3><h3><br></h3><h3> 只见母亲那双"无影手",嗖嗖嗖大针小线地缝做起来,短了的加上一条,瘦了的接上一块,慈母手中线在空中飘来飘去,…当我醒来时,翻新后的棉衣己穿在了姐姐的身上,第二天,第三天……。<br></h3><h3><br></h3><h3> 那棉衣遮挡风寒的度数,在母亲的心里,映衬在孩子们的脸上,好多天了,母亲天天都重复地洗着缝着,那样娴熟,那样淡定,那样恬静,那样满足。写着写着,我仿佛又看到母亲坐在炉火旁,飞针走线,泪水已洗过了我的脸,我被定格在那画面。</h3><h3><br></h3><h3> 姐姐们下乡了,洗衣服洗被子,挑水做饭这些活我都会抢着去做。</h3> <h3>  母亲不仅能做衣裳,还能做鞋子做给我们穿,我记得太深刻,我当兵后,除了连部队的发的鞋以外,外出一直穿着,母亲为做的黑面板鞋。</h3><h3><br></h3><h3> 就是这双鞋,看我有多淘气, 这张照片要现在,我一定会被"人肉“,全民唾之,我也可能成为"网红"了。</h3> <h3><br></h3><h3> 20年后多么神似的照片</h3> <h3><b>  02 徒手修“火墙“</b></h3><h3><b><br></b></h3><h3> 在我们院里,我家离学校最近,同院同上学路过我家时,常约上我一起去学校。我们那时候住的是火炕,烧的是煤,为提高屋里温度,都会砌上一道"火墙“。</h3><h3><br></h3><h3> 那时的早饭,一般是蒸玉米饼子。一天发小来我家约我一同上学,正赶上天气"犯风",炉子只冒烟不起火,黑黑的浓烟会灌满室。三等两等,哎呀,玉米饼子就是不熟。</h3><h3><br></h3><h3> 我着急,一会看看发小,一会用眼睛盯着锅,母亲明白我的想法说道,马上好,马上好。我急切地等待母亲掀锅那一瞬,拿起个玉米饼子,里面夹上点酱或咸菜,一遛烟儿跑着上学去了。</h3> <h3><br></h3><h3> 放学了,回家一进屋,看到"火墙“被打开了,从里面掏出了很多黑烟灰,妈妈蹲在地上说:"今天早晨炉子冒烟,是因为烟道里的烟灰太多了,赶上天气"犯风“,炉子不好烧,不开锅,玉米饼熟的就慢了。</h3><h3><br></h3><h3> 以后就好了,刚才我把烟道都掏过了,再做饭就快了。看到母亲满脸的烟灰,汗从她脸颊上淌了下来,她没用任何工具,只手用黄泥,砖头,很娴熟将"火墙"的窟窿堵上了。</h3><h3><br></h3><h3> 我忙转过身,没敢让看到我流下的眼泪,放下书包,就收拾地上的残土、碎砖。那时年令还小,不会表达对母亲的爱,如果是现在,我一定会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并且会说:"妈妈我爱你"。</h3><h3> </h3><h3><br></h3><h3> 为什么这些活计要母亲来做呢?父亲是园艺师,他的主要工作是:负责茶花呀、杜鹃花的嫁接工作,通俗一点说,现在大家看到的,一株花上开多种颜色花,都通过嫁接达到的。嫁接花有很高的技术要求,但不很辛苦 。</h3><h3><br></h3><h3> 到了冬天,父亲单位的花房(花卉繁殖基地)要保暖,锅炉工每周要休息一天,爸爸为了补贴家用,他抓住难得的加班机会,锅炉工休息时,他就去打替班,多赚一分,孩子们就能多花一分,这样,爸爸就没有星期天了。</h3><h3><br></h3><h3> 妈妈是个很要强的人,生活中的小事,几乎都全部承揽下来,让爸爸多休息,爸爸是家里的天呀。父亲到家时,屋里己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好像这一切根本没发生过一样。</h3><h3><br></h3><h3> 母亲用这双手,为我们做吃做穿,驱风驱寒。却从来没有过怨言,从来没觉得过生活苦。也许她的苦、她的艰辛,只有她知道,在我们面前,她是一个永远快乐,从不向困难低头,乐观向上的母亲。</h3> <h3><b>  03 利润最大化</b></h3><h3><b><br></b></h3><h3> 母亲是在童鞋厂退休的,她没有做过几双鞋,因为她有一双神速的、多功能的手。她的手能让企业们利润的最大化,成本最小化。</h3><h3><br></h3><h3> 母亲没读过几年书,也没有技术专长,但她有慧根,同样的皮料在她的手里,就能被裁剪得最合理,而且差错率几乎为零,使利润最大化。</h3><h3><br></h3><h3> 厂长看到后,母亲就成了专职的裁料员,工作又轻松又体面,重要的是不受生产车间"气那水“之害了。</h3><h3><br></h3><h3> 退休后,私营经济正萌生,厂长到了一家铁壶企业,就是现在浇花用的那种大铁壶,他随后聘母亲过去,继续着她的老本行,裁剪洋铁壶。</h3><h3><br></h3><h3> 那个年代,计算器、测量仪器等什么都没有,母亲的那双手,做到了分毫不差。我可以骄傲地说,实践证咡,买菜结帐时,计算器算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母亲心算的速度。</h3> <h3><b>  04 变魔术</b></h3><h3> </h3><h3><br></h3><h3> 私营经济的兴起,母亲活跃起来,把我们居住的房子,前延2米改装成了玻璃房子,实现她自有"花房"的梦。</h3><h3><br></h3><h3> 75年春,二姐也下乡了。一天母亲把我叫到小屋了对我说,她要和父亲去四川采购些花回来卖,并从内衣拿出了几千元,还有一个通信地址给我。</h3><h3><br></h3><h3> 当时,我只有14~15岁,对钱概念不多,钱数记不很清楚了,只觉得是很多很多的钱,她让我在他们走后第二天,按留下的地址寄去,因路上带着不安全。</h3><h3><br></h3><h3> 父母走后,我没对弟弟妹妹说购花和钱的事,就是一步不敢离开屋内,晚上他们睡着后,我把院、屋门都插好后,眼睛看着放钱的口袋,心里象揣着百只兔子,突突乱蹦,大气都不敢喘,生怕我一闭眼,钱就会飞了,父母到成都还等着用呢。</h3><h3><br></h3><h3> 在万分焦虑中,稀里糊涂地挨到天亮,安顿好弟妹,我直接到了"洋楼"邮局,平时一站地的路,由于过度紧张,不敢看路人,也不敢看兜里的钱,几乎是跑着到了邮局,再一看包钱的手鹃都湿了,我才深深地吐了一口气。</h3><h3><br></h3><h3> 从那以后,我家的花房中,母亲就象魔术师一样,把一批批的小花变成大花,一颗变成两棵,变成无数,最后变现成人民币,为生活扫平了障碍。</h3><h3><br></h3><h3> 母亲言传身教,她用行为告诫我们,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要靠自己。母亲那双勤劳的手,改变了家里的生活,造福了全家人。</h3><h3><br></h3> <h3><b>  05 "密拉肉"</b></h3><h3><b><br></b></h3><h3> 母亲的厨艺也是一等的,不管什么档次的家宴,十道八道菜,母亲会信手拈来,轻松驾驭家里节假日的菜肴。</h3><h3><br></h3><h3> 说她厨艺上具有高超的能力一点也不夸张,拿个例子说吧:饺子馅儿不管谁和,她腰一弯、手一摆,当馅儿香味飘过她的鼻子时,脱口就能说出缺点、少味素啦,再放点花椒面呀,再加点盐啦…根本不用嘴去尝,按着她说的做,这馅一定OK啦。</h3><h3><br></h3><h3> 当你尝过饺子后,不咸不淡,不寡不腻,绝对正宗的东北酸菜馅饺子,吃了这顿想下顿。你会心服口服地连连点头,惊呆了吧!有点弦吧!就是那么神奇。</h3><h3><br></h3><h3> 家里要来客人了,她不用与任何人商量,她还是不慌不忙、好象还有点漫不经心,备好了鱼虾,忙里抽闲抽根烟,到花房转上一圈,拔拔花盆里的草;一会儿又去抱备肉菜,转过身又给花浇浇水,掐插黄叶儿。</h3><h3><br></h3><h3> 你永远也看不到她疲惫的样子,她总是乐于厨房和她的花房中往返。就是这么一点点的空闲时间,她都利用的很合理。</h3><h3><br></h3><h3> 餐桌上最后一道菜,永远是母亲独创的一道菜"密拉肉"。为什么说是母亲独创呢?我查过百度、生活等网站,都没有查到"蜜拉肉"的做法。</h3><h3><br></h3><h3> 她是这样操作的:用精瘦肉切成滚刀片,不是锅包肉那种方块肉,涂上糊,是过油呀,怎么炸呀,过程我没学会。</h3><h3><br></h3><h3> 但最后包裹在肉上的冰糖、芝麻、花生碎糊,给我留下的很深印象,一盘养眠的"蜜拉肉“上桌了,放在正中间格外显眼。</h3><h3><br></h3><h3> 我们家人都知道,只要"蜜拉肉"一上桌,这桌菜就齐了。母亲独创的蜜拉肉",香甜酥脆,老少皆宜,是餐前餐后永远也不会剩的一道菜,可惜孩子们怎么做也做不出母亲的味道,失传了。</h3><h3><br></h3> <h3><b>  06 最佳作品"四姐妹"</b></h3><h3><b><br></b></h3><h3> 家里生活条件好了,母亲年龄也大了,她对孩子们只有一个要求,周末陪他们玩一天麻将,当然了只能赢不能输喽。</h3><h3><br></h3><h3> 触景生情,母亲边玩边说,将来要能买个大房子,全家都住在一起、吃在一起,雇人做饭,吃饭的时候摇摇铃,那该多好啊!</h3><h3><br></h3><h3> </h3> <h3>  这就是我们四姐妹,按母亲心愿购置们的房子,驻进后,拍下的第一张照片,抱团养老,完成了母亲的心愿。</h3> <h3>  其实,母亲一生最佳的作品,应该是她四个女儿。四姐妹践行着父母的夙愿,退休后聚到一起,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儿……,我们四姐妹坚信,这一定她们最想看到的。</h3> <h3> 这张全家福,我们要把母亲対生活的态度观念传承下去,让这些具有四分之一血的孩子们,互相搀扶,走好他们的人生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