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学记》有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为师者,若欲少困,若欲有清如水之源头活水,须用心读书,况且这也是有修养生活的一种雅事,是一个人优良品质的体现。从一个人是否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为人。当然,一个人如果一味抱着义务的意识去读书,怕不能体味读书的真味,读书应是一种风味或嗜好。我以为,出其自然,才能彻底享受书中的乐趣。<br></b></h1><h3><b><br></b></h3><h1><b> 要读书,需先寻书,而逛书店便是有闲之时的乐事。世上的书太多了,书架上的书琳琅满目,密密匝匝,比肩接踵,比世上的人还拥挤许多,隔着近视镜片昂首裂眦看清书脊上蝇头般大的字,亦非易事,而取来待看清价码常让人汗颜。或购,或随手翻翻以解书馋,也算是极佳的享受。当有一本书从铺里被你带回了家,你便与她成就了最亲近的联系。有些书放在书架上一时没细读,常常望望也好,总已成了家里不可轻慢的一员。</b></h1><h1><b><br></b><b> 书是有生命的存在,是有脉搏的生命。她有体态,有气韵,会呼吸,有灵性。一本好书好比一个不必寒暄就可以走近且牵手而坐的知己朋友,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年深日久、高尚深沉的朋友谈话,韵味无穷且受益无穷,你需敬她,爱她,倾听,交流,这种感受和经历就叫惬意。一本好书就是紧贴心窝的一枚纽扣,夜阑人静之时,当脱下一天的忙碌和劳累,摸到它,会充实,会踏实,会安慰,会是一种心的慰藉。什么是读书的真境界,林语堂说:就是有那种心情的时候便拿起书来读。有书的日子实在是好,休憩时,把手洗净,闻一闻墨香,或坐或卧,敛掉先前的颓唐,把每一页都注满微笑,在字海的游弋中徐徐回到宁静的港湾。这个过程,朴实而优雅,恬静而悠闲,简单而高贵。</b></h1><h1><b><br></b><b> 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人,我的童年甚至青年没有互联网,我还是更喜欢纸质阅读,有声音,有味道,有气息,有温度,有情绪,有氛围,有魅力,有信仰,有风骨。不记得哪位书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抚摸一本书就像是一种仪式,纸质阅读是有附加值的,它会养人。我深表赞同。还不记得哪位书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千万不要为“书生”一词感到羞愧,评价“书生”就看他和书的亲密程度。我也想说:为师的尊严,就在于书的厚度。</b></h1><h1><b><br></b><b> 我读书很随意,多而杂。有的信手拈来,一目十行,浏览之后不再反顾;有的触手难释,床头桌尾不弃不离。曹雪芹的伟大,鲁迅的精深,周作人的冲淡,梁实秋的超脱,沈从文的纯美,钱钟书的辛辣,巴金的厚重,孙犁的清濯,雨果的深沉,托尔斯泰的深邃,海明威的硬朗,笛福的幽默,毛姆的坦诚,都是十目一行地品味出的。《史记》说“大道低回,大味至淡”,这大智与真味,绝不是浮光掠影所得。</b></h1><h1><b><br></b><b> 清代学者阮元强调读书要“十目一行”,其云:“世人每矜一目十行之才,余哂之。夫必十目一行,始是真能读书也。”此言极是。读书,若望洞其精髓,确实需细细品味。这正与就食一样,只有细嚼慢咽,方可消化良好,将营养尽可能吸收。“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的诗句乃是其长期读书的经验总结,读书只有百读不厌,在“熟”与“深”上下功夫,才会有所裨益。品书是一种心性的收获,是一种生命的享受。</b></h1><h1><b><br></b><b> 其实读书的过程就是做人的过程,读书后的所感、所悟、所获、所得,既是一个文化台阶,更是自身的一种完美,人生的一个进步。读书需要一页一张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反复品味,做人须要一日一天踏踏实实小小心心地演绎。在读书中验证生活的复杂性,映照自己的心路历程,发现人生的真谛,升华自己的心境,完善一个追求完善的灵魂。在这个大师不多,大官不少;书人不多,俗人不少的年代,教师保留住传统读书人纯粹而固有的习性吧,既对得起这一份职业,更对得起自己内心的那一份精神向往和需求。</b></h1><h1><b><br></b><b> 我总是这样告诉我的学生:读书可以让人即使在人生不如意时也能保持作为人最基本的精神端庄和丰满,从现在开始和书谈一场恋爱吧,静下心,别轻浮,不鲁莽,和好书终身厮守,相伴相生是只赚不赔的事。</b></h1><h1><b><br></b><b> 读书去。<br></b><b> 2015.10</b></h1><h3></h3><h3></h3><br> <h3><font color="#010101"><a href="https://h5.qzone.qq.com/ugc/share/DBFA41DBCCCBC01D13F3701B149F3A30?uw=392314582&subtype=0&sid=&from=timeline&blog_photo=0&appid=2&ciphertext=DBFA41DBCCCBC01D13F3701B149F3A30&_wv=1"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h5.qzone.qq.com,著作权归作者所有</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