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人与城——南京往事(下)

一叶扁舟

一个普通士兵的成长——杨忠<br>&nbsp; &nbsp; &nbsp; &nbsp;北魏孝昌四年(公元528年)四月十三日,北魏内乱。契胡首领尔朱荣攻入洛阳,杀北魏王室和朝臣2000多人,并立魏彭城王之子元子攸为帝,是为“河阴之难”。魏北海王元颢避北魏内乱逃亡南梁,并请梁朝出兵助其称帝。中大通元年(公元529年),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梁武帝以元颢为魏王,并以陈庆之为假节、飙勇将军,率兵7000人护送元颢北归。——由此,才掀开了“白袍将军”陈庆之千里奔袭,前后作战47次、攻城32座的不世奇功。<br>&nbsp; &nbsp; &nbsp; &nbsp;虽然南梁的这次轰轰烈烈的北伐如昙花一现般地回到了原点,但却成就了陈庆之的战场传奇。另外,这次不经意的北伐,还在不经意间改变了后来的中国历史格局。<br>&nbsp; &nbsp; &nbsp; &nbsp; 北魏正光六年(525年),杨忠十八岁时,出外游览泰山。恰逢南朝梁军队攻下该地,杨忠被抓获到江南。陈庆之的七千白袍军里,杨忠是七千白袍军中的一名普通士兵。杨忠因为作战勇猛立功受赏,在元颢进入洛阳后,被提拔为直阁将军,在元颢身边负责皇宫安保。洛阳被北魏重新夺回后,杨忠便留在了北方,后来成了西魏位高权重的大将军。杨忠真是命大,从北方被抓到南方,又从南方打到北方,最后又留在北方发迹。杨忠在北方和名将独孤信成为儿女亲家,独孤信的七女儿嫁给了杨忠的儿子杨坚。杨坚就是后来混一宇内的隋文帝。正是因为七千白袍军,才引出了“南方人”杨忠,没想到杨忠的儿子杨坚后来平了陈朝,才有了金陵城的灭顶之灾。<br> 杨坚与杨广<br>&nbsp; &nbsp; &nbsp; &nbsp;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隋文帝杨坚命令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50余万,发动攻灭陈朝的大规模渡江之战。陈朝灭亡,结束近400年南北大分裂的时代与对立局面,中华重新回到大一统的道路。<br>&nbsp; &nbsp; &nbsp; &nbsp; 从孙权的东吴到司马睿的建康,再到宋齐梁陈,都城都是在南京,南京也因此被称为六朝古都。隋朝灭陈以后,为了从根本上消除建康的都城地位及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防止敌对势力依托南京对抗中央王朝,《隋书.地理志下》下诏“平荡耕垦”。基于蒋山(紫金山)的名望,隋朝政府平定江南后,将设在六朝故都建康石头城内的行政管理机构取名为蒋州。自隋开皇九年(589年)设置蒋州,至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蒋州,置丹阳郡,蒋州一共存在了9年。<br>&nbsp; &nbsp; &nbsp; &nbsp;于是,六朝繁华俱成过往,建康境内的宫殿府第、亭台楼阁全部被夷为平地,辟作农田。隋文帝妄图彻底抹去建康的痕迹,使得这座320年的南国都城从此湮灭在人们的视野里,只留在历史的故纸堆里沦为文人墨客凭吊怀古。<br>&nbsp; &nbsp; &nbsp; &nbsp;公元617年隋炀帝大业十三年,鉴于中原战乱,隋炀帝杨广下诏在丹阳郡治所(今南京)建丹阳宫,并准备将都城迁到这里。后因隋炀帝在江都(今扬州)被部将杀死,迁都计划化为泡影。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说明王气与绝对实力相比很不可靠,不是有了王气才能成事,恰恰是成了事才有王气,事败王气便也黯然失色。<br>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br>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br>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br>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br>&nbsp; &nbsp; &nbsp; &nbsp;隋文帝杨坚梨平健康城开了个坏头,后来宋太宗赵光义也有样学样。晋阳城也曾遭到灭顶之灾,晋阳城的灾祸恰恰来自于它的王气。在晋阳发家的帝王就有:汉文帝刘恒、开创北齐王朝的变态、残暴、疯狂的高洋、开创大唐盛世的李渊李世民父子、后唐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后晋的儿皇帝石敬瑭、后汉的刘知远、北汉的刘崇。宋太宗攻灭北汉之后,防止高墙坚城的晋阳城再度被野心家占据,作为对抗北宋中央政府的资本,宋太宗简单粗暴地放火灌水彻底摧毁了自战国初年就建城的晋阳城。果然自此之后,晋阳再也未出帝王。没有了高墙坚城,没有经济基础,没有足够的人口哪有什么王气,王气归根到底还是实力与物质基础。<br> 唐宋那些人<br>&nbsp; &nbsp; &nbsp; &nbsp;隋唐两代,南京受到北方刻意贬抑,但地理上的优势使南京的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强大。李白、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诗人或在这里生活过或游览过。<br>&nbsp; &nbsp; &nbsp; &nbsp;当时的全国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京地区的经济也进入了繁荣时期。此时,中国的文化重心也转移到了江南,位居江南中心的南京,地位就显得更加重要。唐亡后,南唐定都金陵,并扩建城邑。北方中国战火不断,而自杨吴始,70多年境内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秦淮河两岸集市云集,经济繁荣伴随着文化的发达,诗词、书画都开一代之风。<br>&nbsp; &nbsp; &nbsp; &nbsp;975年,北宋灭南唐,金陵地区归入了宋朝的版图,降江宁府为昇州。为了继续加强对南方的统治,宋太祖曾经下令军队不准破坏南唐都城,金陵城郭得以保留下来。公元1018年,又改昇州为江宁府。在北宋初年,金陵仍名升州。如此看来宋太宗对金陵城足够优待与宽厚了,虽然南唐的金陵城是在宋太祖在位期间被攻占的,宋太宗篡位之后虽然毒杀了李后主,却难得放过了金陵城。<br>&nbsp; &nbsp; &nbsp; &nbsp;六朝时期,玄武湖被用作城内河道水源地、水军训练基地以及皇家禁苑、猎场、游乐园。后隋文帝杨坚平定陈国毁建康城,玄武湖也渐渐荒凉废弃,唐宋已变成“三不管”的放生池。 <br>&nbsp; &nbsp; &nbsp; &nbsp;北宋为江宁府、南宋的建康府和元代的集庆路,都沿用了这座南唐的金陵城。宋元时期的南京是东南地区的经济重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曾三次以宰相之位担任江宁知府,并定居、终老于此。老王是个实在人,与其把一个玄武湖废弃在这里,不如改成良田、菜园,毕竟吃饱肚子之前也没心情欣赏风景。说干就干,得到皇帝批准后,老王颇费周章完成了引水入江的浩大工程。螺蚌鱼虾老鳖估计抓了不少,开辟出的两万多亩湖田,分给贫农耕种。就这样,玄武湖消失了。直到200多年后的元末,因为南京城北用水排水出现严重问题,才不得不玄武湖重新疏浚恢复,但面积已大大缩小。明初至今天,玄武湖面积基本不变,只有六朝时期面积的三分之一。<br>&nbsp; &nbsp; &nbsp; &nbsp; 这位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家王安石与南京渊源颇深,66年的生命有20多年的时光在南京渡过。王安石30年仕途,主要是在开封和金陵之间的轮换。一到京城就是心怀天下苍生的改革家与政治家;到了金陵,他就是隔壁大爷、钟情山水的文人墨客。政治家终究是政治家,虽然写诗作词,其角度、眼光、胸襟终非普通文人可比。<br>泊船瓜洲<br>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br>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br>《南乡子》<br>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br>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br>将生命的最后时光安放在了南京。王安石死后葬钟山,后明代修建孝陵,王安石家族墓葬群,被迁往东郊麒麟门一带。<h3>  1129年,宋高宗赵构改江宁府为建康府,作为行都,为江南东路首府。1138年定建康为留都。南宋名将岳飞曾在南京牛首山一带大败金兵,并有抗金故垒遗存。</h3> 朱元璋与朱棣<br>&nbsp; &nbsp; &nbsp; &nbsp;朱元璋是所有大一统王朝里出身最寒微的开国皇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的一个从南到北实现统一大业的皇帝。总体来说,南京确是朱元璋的龙兴之地,占据南京之后,真正奠定了朱元璋一统天下的霸业。<br>&nbsp; &nbsp; &nbsp; &nbsp;明代的南京城,东连紫金山,西据石头,南贯秦淮,北带玄武,城周33.68公里,规模盛大,气势磅礴,不仅为我国现存的第一大城,也是世界最大的一座砖石城。<br>&nbsp; &nbsp; &nbsp; &nbsp;元至正二十五年(1366年),朱元璋称帝之前两年,朱元璋就开始修筑城墙,营建皇宫。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登极,建元洪武,定都应天府。从1366年一直到1386年,朱元璋用21年时间修建了南京城。明代南京皇城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精心设计的杰作。<br>&nbsp; &nbsp; &nbsp; &nbsp;朱元璋修建南京城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钟山西南麓新筑宫城和改筑南唐以来的金陵城;第二阶段,向北拓宽旧城直到江边;第三阶段,建造聚宝门、三山门、通济门等主要城门,并新筑后湖城和各主要街道;第四阶段,建造外廓城。<br>  南京城墙朱元璋修建南京城,是先改建南唐遗留的金陵城,再在东边建造一个方形的皇城。朱元璋的著名军师刘伯温所勘定的皇城位置,虽然位于钟山的“龙头”之前,乃“风水宝地”,但由于这一带是前湖(燕雀湖),地势低洼,朱元璋只好调集几十万民工来填湖,由于工程浩大,因此南京民间有“迁三山填燕雀”的传说。还盛传朱元璋曾把住在湖边的一个叫田德满的老汉投入湖中,作为“填得满”的“吉兆”,田德满因此被朱元璋封为神。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从此朱元璋与南京结下不解之缘。朱元璋采纳了朱升的“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方针,积攒实力,闷声发大财。逐一剪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十二年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驾崩后葬于紫金山南独龙阜玩珠峰下的明孝陵。<br>&nbsp; &nbsp; &nbsp; &nbsp;朱元璋确实是个念旧的人,登上帝位之后还是想着回老家风光,把都城建在老家。建都凤阳有两个理由:一是可以防止别人占了凤阳的天子之气,二是可以衣锦还乡。朝臣都反对朱元璋想把帝都建在凤阳,毕竟凤阳这个地方格局太小,强悍如朱元璋也不能不妥协,只能将凤阳定为中都。派李善长率领几十万民夫营建都城。这一建就是六年,主体工程快要完工,那些昔日旧将开始要搬迁老家的时候,朱元璋突然下令不建了。给出的理由说是避免劳民伤财,问题是营建都城六年耗费金钱无数,工程接近尾声却突然弃之不用,留下一个巨大的烂尾工程岂非更大的浪费?如果仅仅从金钱上考虑,已花费的钱财已成为沉没成本是决策的不相关因素。别忘了老朱可是“发明”大写数字与工程质量责任制的管理专家,所以金钱花费问题只能是借口。很多淮西勋贵在凤阳大肆买宅买地,与本地以前的亲朋、族人勾结一气,横行乡里、耀武扬威。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朱元璋防止淮西勋贵互相勾连、连成一片、动摇大明江山的根基。如果真的定都凤阳,问题只会更加严重,这才是朱元璋放弃定都凤阳的深层原因。因为对一个帝王来说江山稳固才是最最重要的,永远是第一考虑与选择。<br>&nbsp; &nbsp; &nbsp; &nbsp;南京当时虽定为都城,但中国的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建都南京有偏安性质,而且是短命王朝;二是元朝残余势力仍虎视中原,伺机南下,建都南京有鞭长莫及的感觉;三是明故宫填燕雀湖而建,到了朱元璋晚年,宫城地基有严重下沉,朱元璋认为这对子孙后代不利。所以朱元璋对于南京作为国都不甚满意,一直有迁都之心,他和太子朱标最中意的迁都之选正是西安。<br>&nbsp; &nbsp; &nbsp; &nbsp;据说朱元璋很看中十三朝古都西安。关中自古那是周秦汉唐重要王朝的都城,真正的王者之都,四通八达,又有函谷之险要。为此,专门还派当时还在病中的太子朱标前去考察,《明史•兴宗传》记载:“二十四年八月,敕太子巡抚陕西……比还,献陕西地图,遂病。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明年四月丙子薨。”太子在病重状态,仍然在汇报考察西安的事,可见朱元璋十分重视太子的考察情况,但是太子朱标回来后很快就病逝。实际上西安在明代也不合适作为都城,因为在唐代的时候,长安城就因为漕运问题而经常缺量。当时的西安早已经没落,不如江南繁华,不适宜做都城了,因此后面也没有再提建都事宜。而且此时朱元璋晚年精力大不如前,而且主要精力用在了剪除功臣,因此迁都的事只能搁置。<br>&nbsp; &nbsp; &nbsp; &nbsp;多年持续剪除功臣,朱元璋基本解决了功臣尾大不掉的问题。朱元璋认为: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于是朱元璋“众建诸侯,屏藩皇室”。从洪武三年到洪武十八年,其二十六人外加一个侄孙,全部封藩。<br>&nbsp; &nbsp; &nbsp; &nbsp; 身体日渐衰老的朱元璋对皇太孙朱允炆说:“虏不靖,诸王御之!”。手握重兵的叔叔们才是朱允炆心中最大的担忧,朱允炆反问皇祖父说:“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朱元璋无法回答。看着满头白发的皇祖父,朱允炆心有不忍,只好用语开解说:“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朱元璋呆了好一会儿,只好点头说:“是也,无以易此矣。”<br>&nbsp; &nbsp; &nbsp; &nbsp;孙权墓到了明初,险因营建明孝陵而被掘毁。当时,据说明太祖朱元璋也看中了孙权的万年吉壌,打算把寿陵营建在这一带。在正式点穴独龙阜、破土动工前,令人把陵地周边的古冢古迹一律挖掉,南朝高僧梁僧宝志墓,就是此时被移走的。陵工大臣李新准备将孙权墓也掘毁,恰巧朱元璋到陵寝现场视察,认为此举不妥,说:“孙权亦是好汉子,留他守门”,孙权墓得以保留至今。<br>&nbsp; &nbsp; &nbsp; &nbsp;也许朱元璋从内心里感谢孙权第一个把南京作为都城的皇帝,才有了朱元璋以应天府为根据地成就了混一宇内的帝业,多少对孙权有了几分敬意,因此才会对孙权墓网开一面,让孙权与自己共享这片万年吉壌吧。<br> 朱棣<br>&nbsp; &nbsp; &nbsp; &nbsp;老朱家的人总喜欢搞特例,朱元璋的儿子朱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造反成功的藩王。如果朱棣历史学得好,估计不敢造反,因为在他之前从来没有成功的先例。<br>&nbsp; &nbsp; &nbsp; &nbsp;历史有时很玄妙,如果朱标没有早逝而是顺利继承了朱元璋的帝位,即使朱棣内心怀有不满与觊觎帝位的野心也只能深埋心底。因为无论是朱标的政务处理能力、心智手段与威望都会令朱棣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安心做一个臣子。但是朱标早逝令朱棣窥视神器的野心开始破土发芽。朱元璋晚年每屠戮功臣就会加重藩王的实力。恰恰朱元璋三个最年长的儿子太子、秦王、晋王一个一个地接连去世,朱棣成为朱元璋活着的儿子中最年长的。朱棣的封地北平曾作为元朝的国都与皇城也刺激着朱棣的野心。随着封地军事实力的增加,窥视神器的野心开始疯狂滋长。从洪武十三年朱棣就藩,朱棣已镇守北平十九年。长期守边,久经沙场不仅锻炼了朱棣的护卫,朱棣最终成长为杰出的军事统帅,这些都成了他日后造反的资本与底牌。<br>如果说原来朱棣只是觊觎帝位,建文帝削藩,逼迫燕王朱棣起兵靖难。<br>&nbsp; &nbsp; &nbsp; &nbsp;由于朝廷指挥上的接连失误,燕军一路高歌猛进,建文四年燕军兵锋直指南京。而朱允炆在几个没有带过兵的智囊劝说下,不肯迁都最终丢了皇位。讽刺的是,朱棣称帝后,有感于藩王势大,也开始了削藩计划。不同于朱允炆急功近利的做法,朱棣先给藩王们涨了工资,而后将藩王们的封地都改到内地,然后减少藩王们的护卫数量,通过一文一武、一软一硬两种手段削弱藩王的力量服,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央与地方的军事力量对比,最终成功的削藩。<br>&nbsp; &nbsp; &nbsp; &nbsp;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到北京,但是迁都可不是老百姓搬家,叫搬家公司帮忙就行了。迁都是一项耗费耗时巨大的超级工程,需要长时间的筹谋与准备,修宫殿、城池、打通漕运水道等等。毕竟跟朱棣靖难的功臣大多在北方生活多年,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朱棣的根基都在北方,还是回到自己的成长熟悉的地方与势力范围更安全,种种原因朱棣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br>&nbsp; &nbsp; &nbsp; &nbsp;永乐元年(1403年),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永乐四年,北京方面的臣僚开始奉旨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正式营建北京宫殿。永乐五年,五月建北京宫殿。永乐九年,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永乐十三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重新唤醒久废的运河;永乐十九年,改京师为南京,以北京为京师。十二月,北京郊庙宫殿成。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此后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师。<br> 人与城<br>&nbsp; &nbsp; &nbsp; &nbsp;城市与一群人的关系很密切,往往又与个别人的关系更加紧密,因人而兴又因人而衰,南京城就与朱元璋父子关系密切。南京是朱元璋占据的第一座大城市,自然就成了朱元璋的根据地。朱元璋慢慢地把自己的重要资源都注入了这座城市,朱元璋把自己的万年吉壌定于紫金山南独龙阜玩珠峰下,最重要与心爱的女人马皇后也葬于斯。朱元璋在南京生活的时间越长,投入的资源越多,倾注的感情越多,这一切都构成了朱元璋的退出壁垒。所以哪怕朱元璋晚年宫殿地基下沉,对南京作为都城有很多欠缺,迁都始终只能是朱元璋的一个想法而已,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如果朱标没有早死,能继承朱元璋的帝位,朱标肯定不会迁都到北京,因为朱标与其所依靠的政治力量根基都在南京,贸然迁都到北京岂非自断臂膀、自毁根基?<br>  藩王造反成功的唯一幸运者朱棣,就成了南京作为都城的终结者。所以一个城市的兴衰荣辱,不仅与其地理位置、经济水准、人口数量密切相关,更与能决定其命运的决策者的偏好密切相关。<br>&nbsp; &nbsp; &nbsp; &nbsp;对于北元的残余势力,明仁宗朱高炽无明成祖的军事才能也不具备明成祖的进取心,因此改主动出击为固守边防。朱高炽的治国方略是以恢复和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为主。在此前提下,朱高炽的几位阁臣建议其将明朝的国都,由北京再迁回地理位置相对于北京更居中、周边土地肥沃且经济发达程度更好一些的南京。朱高炽在南、北两京均都生活了二十年左右,对两地有着更为直观与感性的印象,认知也更为客观。<br>  明仁宗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喜好读书,行动不便,不像其父朱棣喜欢主动出击。明仁宗认为,北京靠近边境,一旦边境有警,北京总会被卷入进去,形成紧张气氛。当时的政治中心北京与经济、文化中心南京分离,迁都北京虽然解决了军事上御敌等方面的一些问题,但也给朝廷监理全国带来了其他不少棘手的问题。而且早在元代开始,大都就是消费型都市,周围地区的经济条件不如南方发达,元代大都完全依赖南方的漕运和海运,国家为此耗费巨大的财力与人力。一番考虑和比较之后,朱高炽于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做出了将明朝的国都由北京迁回南京的决定。“将还都南京,诏北京诸司悉称行在,复北京行部及行后军都督府。”(《明史•本纪•卷八•仁宗》)。<br>&nbsp; &nbsp; &nbsp; &nbsp;可惜天不假年,仅仅过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朱高炽突患疾病,且病情急剧恶化,没两天便死于钦安殿。其遗诏道:“南北供亿之劳,军民俱困。四方仰咸南京,斯也吾之素心。”从中可见其所念念不忘的迁都南京之情。尽管仁宗的遗诏中强烈表明了他希望还都的意愿,继位的明宣宗不好公然违背先皇遗诏,采取了拖延战术,无限期暂缓了还都的计划,但仍称北京为行在,南京为明朝京都。直到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后,再度正式确定北京为明朝京师,不再称行在,从此终明一代再未改变。南京从此只能作为大明的留都,再也没能成为大明帝国的京师。<br> <h3>结语<br>&nbsp; &nbsp; &nbsp; &nbsp;一切繁华如旧,悲恨总是相续,后人复哀后人,很难跳出治乱循环,同样的学费交了一遍又一遍。人类从历史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很多事必须亲身经历或吃了亏、流了血才知道什么是对与错。能从别人的错误与历史的失败中吸取教训的人,能够以别人的错误成长自己实在是智者。中人犯了大错吸取大教训,犯了小错吸取小教训,能做到“吃一长一智堑”也不失为明白人。愚人犯了错而不自知,更遑论吸取教训了,恐怕是撞了南墙也不知回头甚至还不知有南墙挡路。</h3><h3>以王荆公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结尾。</h3><h3>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br>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br><br>&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2019年8月26日于南京<br></h3><h3><br></h3> <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