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诗化的华家古村(二)</h3><h3> 作者:段文华</h3><h3> </h3><h3> 华家村历史上人才辈出,曾出现“一门四进士,兄弟两翰林”的辉煌。清嘉庆,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先后出过翰林、进士、举人共计九人和知州、知县等朝廷命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华廷杰。</h3><h3> 华廷杰(1822—1872),字樵云,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初任广东东莞知县,当时东莞讼棍经常凭空诬告,诬指平民为盗贼,县吏有乘机作弊,贪赃枉法,多使善良懦弱者破产。华廷杰到任后大力整治,有一姓卢的黑首,先以犯诬告罪被遣送湖南服刑,逃回后故态复萌,华廷杰火速率捕役将其捉拿归案,东莞迅速恢复秩序,社会安宁。</h3> <h3> 两年后,华廷杰调任香山知县。任职未及两月,东莞发生暴动,破城杀官。于是又急调华廷杰回东莞镇压。回到东莞,华廷杰速招勇士守城,亲率官军出城作战,摧毁了暴动组织。事平后,调任南海知县。</h3></br><h3> 南海是广东首府首县,任重事繁。华廷杰上任后便拿出治东莞的办法来治理南海。县内有一颜姓兄弟因争财产而诉讼,数年没有结案。华廷杰把他们召进县衙,委婉训导,兄弟皆感动泪下,撤回诉状。有一年,南海发生严重饥荒,米价飞涨,有人建议责令米行减价供应。华廷杰说:“不可,荒年不忧米贵,但忧无米。从未有价高而不售者,若勒令减价,恐米商裹足不前,米不来,米荒只会加剧。”于是劝富民分设粥厂对饥民施粥,并带头捐银2000两作为倡导。数月间,米船多艘开到,民心安定。这一义举,足可让华廷杰的官德光风霁月!</h3></br><h3> 华廷杰在辅国佑民中完成了向官场人格倾斜。同治六年(1867)冬,因为广东地方各界对《南京条约》的签订十分不满,并加以抵制,使英国人在很长时间后也不能进入广州设立领事馆,英领事八巴夏礼便再次申请,广东总督叶名琛仍坚决拒之。英国人遂沿河开炮,轰裂城墙十余丈。华廷杰亲督夫役,袋装砂土,冒着烟火堵塞,使城墙不至倒塌。次年,英法联军来攻,华廷杰向总督提出了严加防守,击败联军之策,但叶名琛不听。结果广州城被敌攻陷。华廷杰无法理解总督对他的不信任。广州陷落后,他设局石井乡,筹划收复之策。</h3></br><h3> <h3> 耐人寻味的是,战事结束后,华廷杰却升为南雄直隶州知州、代理广州通判、潮州知府,不久又提拔为惠潮道潮属关税道员。当时潮州关税被人操纵把持,历来私抽多于正额。海阳县有个被称为“澳甲”的关税把持人,滥索船户资金充役费,船户深受其害。华廷杰到任后一概禁绝。在他为官的仕途中留下了一段令人赞赏的记录。</h3></br><h3> 同治九年,华廷杰前往广西帮办龙州军务,因战功加布政使衔,成为从二品大员。可惜的是华廷杰任布政使不久即因病而亡,终年50岁。他和故土终于融在了一起,连同它的肉体和灵魂,可他兴建的通奉第至今还高高地竖立着。我突然感到,他真正记住了自己的故乡。</h3></br><h3> 在华家村,像华廷杰这样的官宦之家,总是把由科举进入仕途作为人生最高构建的。族谱载:《后汉书》的作者西晋大臣,公孙华峤是华廷杰的嫡亲祖先。华峤编过史书,可称“太史公”,华峤宠誉非凡,足以称为荆溪华家的奠基者或先祖。大概是为了纪念这位太史公,华廷杰在村里建有一幢“太史第”。在明清几代,朝廷是没有太史官这一职务的,修撰史书都由翰林院负责,所以有人把翰林诸官称为太史。说来也巧,华廷杰建起太史第后,他的儿子华辉、华焯两人竟相继成为翰林,也就是“太史官”,时人称他们为“平舆二龙”。</h3></br><h3> <h3> 华辉(1859—1931),字佳和,号再云。光绪八年,华辉考取优贡第二名,现在村中仍保存着时任江西学政洪钧为华辉题写的“优元”匾牌。光绪十二年,华辉考中第五名进士,殿试一等,授翰林院庶吉士,这就是民间所说的钦点翰林。在古代,翰林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官职,因为翰林能进入皇帝的视野,容易得到提拔重用。所以华氏宗祠门前的旗杆石上都刻有“钦点翰林”四个字。华辉在庶常院三年学习期满后,授编修,充国史馆协修。历充光绪年间乡试、会试考官,后任甘肃省庆阳府知府,不久又调任河南省卫辉府知府。</h3></br><h3> 辛亥革命后,河南由北洋军阀政府接管,于是他解职回省寓居南昌。督军李纯入赣致大总统袁世凯礼聘之意,他立即婉言辞却,李纯要聘他当顾问,他也辞却,终老乡间。《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记载其功书法。有书法作品存世。</h3></br><h3> <h3> 华焯(1869—1925)字澜石,号持庵。光绪二十年考取优贡第一名(解元),二十四年进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后由翰林院编修改任御史。,光绪三十一年,华焯被派往日本留学,归国后考试优等,授翰林院编修加侍讲衔。后充国史、实录二馆协修。宣统元年上书言事,议国家安危大计,主张革除内奸,但未被采纳。辛亥革命后对袁世凯称帝甚为不满,寓居南昌,致力于写诗,是“同光体”赣派主要骨干,后创办“退庐图书馆”,收藏古籍、碑板,从事研究。《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增补本)记载其工书法。华焯曾为临川籍诗人雷凤鼎《拜鹃楼诗稿》作序,著有《持庵诗集》四卷,均保存在通奉第的“藏书阁”。</h3><br><h3> 在华家村行走,我似乎看到通奉第、进士第、太史第下面那深厚的墙基和盘根节错的老树根。权利、荣耀以及威严,成了这些古建之外的另一层含义,在后人的追忆中,这些荣耀的家族往事将一次次激励着后人的神经,诱惑与期望反复再现,漫长而模糊的过去像幽灵一般通过追忆回到眼前,成为维系一个宗族延续和奋起的精神动力。</h3><br><h3> 华家村是一首诗,一幅画,你想要品味出其中的神韵,必须如读书一样,细细吟读,慢慢歌咏,于潮落时,阑珊处,拂去表面的喧嚣浮躁,去探寻那真意气与性情!</h3> <h3><font color="#010101"><a href="http://m.jxxw.com.cn/v4/index.php?c=Web_News&m=news_detail&contentid=118423699&siteid=493&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m.jxxw.com.cn,著作权归作者所有</font></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c/15329455/1?v=5.1.1&share_user_mpuuid=2db75efe6aa8356dc6aa8cce9ca09bc0"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更多资讯请点击【媒体联盟特别报道】</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