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陲纳凉随记二:界河~民族乡

大周小乘

<p>  严格讲,祖国纬度的最北端应该是黑龙江漠河江段的主航道位置,不是北极村。</p><p> 黑龙江做为中俄二国的界河是以主航道来界定国界的。主航道以南是中国领土,主航道以北是俄罗斯领土。</p> <p>  先说说黑龙江。对她我很亲切,在她的怀抱中我生活了十年。</p><p> 黑龙江,因河水中含腐殖质较多,水色发黑而得名。</p><p> 黑龙江有南北两个源头,南源为发源于中国大兴安岭西坡的额尔古纳河,北源为发源于蒙古国肯特山东麓流经俄罗斯赤塔州的石勒喀河。额尔古纳河与石勒喀河在黑龙江省漠河县西北部的洛古河村汇合后蜿蜒东流,始称黑龙江。经黑龙江省漠河、塔河、呼玛、黑河、孙吴、逊克、嘉荫、萝北、绥滨、同江、抚远等县市,至哈巴罗夫斯克(伯力)与南来的乌苏里江汇合(形成著名的抚远三角洲)后流入俄罗斯境内,俄称阿穆尔河,在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注入鄂霍次克海。</p><p> 黑龙江全长4440公里,从南北源汇合点漠河县洛古河村起,到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点止,为中俄界江,长3000公里,流入俄罗斯境后(阿穆尔河)长1400多公里。黑龙江是仅次于长江、黄河的中国第三大河流。世界十大河流之一。</p><p> 黑龙江流域广阔,包括中国、俄罗斯、蒙古、朝鲜四国,河源地区是蒙古草原地带,中下游大部位于大小兴安岭林区的低山和平原地带。流经内水力资源丰富,航运条件良好。</p><p> </p> <h3>黑龙江原本是我国的内陆河流。</h3><h3> 根据1689年中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黑龙江、乌苏里江还都是中国的内陆河,海兰泡(布拉戈维申斯克),伯力(哈巴罗夫斯克),庙街(尼古拉耶夫斯克),海参葳(芙拉迪夫斯托克)都是中国领土。大清国版图的北部边境抵达鄂霍次克海。</h3><h3> 1858年沙皇俄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俄瑷晖条约》,使黑龙江流域北岸约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被侵占,中国的海兰泡与伯力变成了沙俄的布拉戈维申斯克与哈巴罗夫斯克,并且失去了极具战略位置的庙街---黑龙江(俄称阿穆尔河)流入鄂霍次克海峡后汇入太平洋的出海口。</h3><h3> 1860年又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迫使大清国又割让出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以东约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时失去了海参葳这个通达日本海进入太平洋的出海口。</h3><h3> 仅短短的二年内就被沙皇俄国侵占了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约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由此,这二条河流也就由中国的内陆河变成了中俄间的界河。</h3><h3> 清政府腐败软弱。落后就要挨打。这段历史惨疼啊!</h3> <h3>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签署最后边界协定,将两国国界以黑龙江为基本界限划清。</h3> <h3>黑龙江省漠河县洛古河村</h3><h3>(若没有源头就缺失不完整了,但我们这次又没到此村,只好借用刚去过的朋友的几张照片了,抱歉。)</h3> <h3>黑龙江源头起始点</h3><h3><br></h3> <h3>黑龙江江水的源头就在此</h3><h3>左边是额尔古纳河,右边是石勒喀河,汇在一起就是黑龙江了。这就是黑龙江源头。</h3> <h3>黑龙江漠河县境内洛古河村江段</h3><h3>江北岸是俄罗斯波克罗夫村</h3> <h3>黑龙江漠河县境内北红村江段</h3> <h3>黑龙江漠河县境内北极村江段</h3> <h3>夕阳下的北极村江畔</h3> <h3>黑龙江漠河北极村江段第138号界碑</h3> <h3>黑龙江漠河县境内长约30公里的黑龙江第一湾江段</h3> <h3>黑龙江黑河市境内黑河口岸江段(1997年)</h3><h3>江北岸是俄罗斯阿穆尔州州府布拉戈维申斯托克市。161年前是我们的海兰泡。</h3> <h3>坐游艇几分钟就可越过黑龙江主航道到达对岸城市</h3> <h3>黑龙江孙吴县境内江段(2000年)</h3> <h3>黑龙江孙吴县境内江段(2000年)</h3> <h3><br></h3><h3><br></h3><h3>再说说额尔古纳河。</h3><h3>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地区的额尔古纳河是黑龙江的正源,发源于大兴安岭西坡吉勒老奇山西坡的海拉尔河,流入呼伦湖后再流出,始称额尔古纳河。史称"望建河"。自清代开始称为额尔古纳河。额尔古纳是蒙古语`奉献'之意。</h3><h3> 额尔古纳河除海拉尔河段外,大部分河段为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全长970公里,总流域面积15万平方公里。额尔古纳河右岸为山岭森林,室韦,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故乡。</h3><h3> </h3><h3> </h3> <h3>额尔古纳河与黑龙江一样,在蒙古帝国及北元时期原为中国的内陆河,公元16世纪末俄罗斯南侵,清康熙皇帝为了同卫拉特的噶尔丹争夺蒙古地区的控制权,匆忙于1689年同俄罗斯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割地求和,将额尔古纳河以西划归俄罗斯。从《尼布楚条约》签定至今,额尔古纳河一直是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河。</h3> <h3>额尔古纳河额尔古纳市境内太平村河段</h3> <h3>河岸的南北二侧各有一段几十米宽的开阔地带,并用铁絲网隔碍。</h3> <h3>河水向东北方向流去,流往黑龙江省漠河县洛古河村。</h3> <h3>中苏关系紧张时额尔古纳河河岸南侧中方的观察堡垒。</h3> <h3>目前已废弃了</h3> <h3>现在的中方观察哨所。仔细会看到里面有哨兵在值勤。</h3> <h3>额尔古纳河太平村河段第112号界碑</h3> <h3>额尔古纳河额尔古纳市室韦乡河段</h3> <h3>室韦俄罗斯民族乡是中国唯一的俄罗斯民族乡。</h3><h3>室韦之名始见于北魏史籍,分布于今天大兴安岭东西两侧,黑龙江南北两岸。</h3><h3><br></h3> <h3>河北岸是俄罗斯赤塔州涅尔琴斯基扎沃德区</h3> <h3>中国的游船载着游客在游览界河南北两岸的风光</h3> <h3>室韦同时又是蒙古族祖先——蒙兀室韦部落的发祥地,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根。成吉思汗的铁骑从此奔腾而出震撼世界。</h3><h3>现保存有大小城遗址10余座,包含有很深厚的蒙古族寻根、祭拜、观光、考察等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br></h3><h3>"蒙兀"是蒙古一称在中国历史文献中的最早记载。</h3><h3><br></h3> <h3>夕阳西下的额尔古纳河风光</h3> <h3>有河就该有桥。</h3><h3>但由于历史原因直到2001年才在额尔古纳室韦口岸建设了第一座中俄间永久性界河大桥——中俄友谊桥。</h3> <h3>大桥钢筋混凝土构造。全长310.59米,桥宽4.2米,是中俄界河第一座永久性公路大桥。</h3> <h3>桥的中间部分是可以断开的,当时这一设计不知出自何种考虑,是为了通航而设计、还是为了两国的关系,不得而知,或许兼而有之。</h3> <h3>桥头旁有额尔古纳河段第111号界碑。</h3> <h3>此桥成为中俄第一桥</h3> <h3><br></h3><h3>近十几年来随着中俄关系健康的发展,双方都希望进一步改善两国边界间的交通环境。继室韦中俄第一座永存性公路桥后,又相继建造了第二座公路大桥、第一座铁路大桥。</h3><h3> 在黑河市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的黑龙江上,建造了中俄间的另一座跨江界的公路大桥,也是我国北方高纬度寒冷地区的第一座钢混叠合梁斜拉桥。此桥是俄方提出共同建设的建议,由中俄两国共同设计建设的。今年五月份大桥已经合拢。</h3><h3> 铁路大桥建在佳木斯市的同江口岸,这是我国第一座与俄罗斯相通的跨境铁路大桥,也是国内首座跨境套轨铁路大桥,适应中俄两国不同规格的轨距。2018年大桥中方段工程已全部完成。大桥建成通车后,可达俄罗斯犹太自治州下列宁斯阔耶,并将国内铁路与俄远东地区至西伯利亚铁路相连,在我国北部又增加了一条连俄通欧国际大通道。</h3> <h3>  ~ ~ ~ ~ ~ ~</h3><h3>下面是另一个内容了</h3><h3><br></h3><h3>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居住有除蒙古族以外的十几个少数民族,而我们此次走马观花、雨中车览见得最多的还是俄罗斯民族很具特色的`木刻楞'建筑和俄式'洋葱头'建筑。特别是在额尔古纳,太平,室韦,恩和等地,随处可见。</h3> <h3>远眺室韦俄罗斯民族乡</h3> <h3>室韦镇虽小,但历史久远。</h3><h3>史料记载,自北魏时期起,蒙古室韦各部落开始与中原王朝通贡。当时室韦人居住在今内蒙古东北部和嫩江流域,处在原始公社阶段。在隋唐时期,室韦部落在此过着游牧渔猎为主的生活。18世纪末沙俄贵族拥进我国开矿经商,俄国农民也越境放牧打草,并逐渐定居下来。我国"闯关东"的农民也来此采金、伐木、打猎,许多华俄青年男女结成夫妻,生男育女,逐渐形成了"华俄后裔"。清光绪34年(1908年),在室韦设吉拉林设治局,管理辖境行政事宜。民国9年(1920年)中华民国在此设置室韦县。現在为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室韦俄罗斯民族乡。</h3> <h3>室韦作为中国惟一的俄罗斯民族乡,目前有二千多位俄罗斯族人和五千多位华俄后裔生息繁衍在这里,占居住人口63%,多为第三代、第四代了。他们除了保留中华民族的一些风俗外,还沿袭一些浓厚的俄罗斯特有的习俗,比如居住木刻楞房子。</h3><h3>19世纪时额尔古纳发现大量沙金,人们纷纷来淘金,不少采金工娶了俄罗斯女子为妻;十月革命时,一批俄罗斯贵族为避难纷纷来到额尔古纳定居。经过一个世纪的通婚,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华俄后裔。他们虽然从相貌上还有着俄罗斯人的特征和部分生活习惯,但一口地道的当地方言,会让人慨叹时间、历史和文化的奇迹。</h3> <h3>室韦也有中国木刻楞博物馆之说。</h3><h3>木刻楞是俄罗斯族典型的民居,具有冬暖夏凉,结实耐用等优点。 </h3><h3>木刻楞的建筑方法,主要是用木头和手斧刻出来的,有楞有角,非常规范和整齐,所以人们就叫它木刻楞房。</h3> <h3>有百年历史的木刻楞房屋</h3> <h3>木刻楞房屋用原木交错叠建,原木之间垫有青苔或泥土,层顶是铁皮覆盖的,门窗边框用彩色漆绘。</h3> <h3>房屋盖好后,可以在外面刷清漆,保持原木本色;也可以根据各家各户不同的爱好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一般以蓝、绿色居多。 最后用木条做成的栅栏围成个小院。</h3> <h3>比较讲究的俄罗斯乡民在修建木刻楞时都总爱在房屋前面修一间像走廊一样的房屋。当地人称这个小房屋叫门斗,起着防风的作用。</h3> <h3>房子在墙裙之下一般选用大块石料做基础,中间用粗长圆木叠罗或用宽度不等的长条木板钉就成墙壁。</h3><h3>建房的传统方法是要垫苔藓。苔藓垫在中间,好处在不透风。冬天零下30℃到40℃,有了苔藓压在底下,等于是水泥夹在隔缝里一样,不透风,冬天非常暖和,而夏天又非常凉快。</h3> <h3>刻楞房中间用粗长圆木叠罗或用宽度不等的长条木板钉就成墙壁。上部房檐、门檐、窗檐是装饰重点。</h3> <h3>木刻楞房盖好后可以在外面刷清漆,保持原木本色。也可以根据各家不同的爱好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h3> <h3>房屋内的装饰全是木制品</h3> <h3>除木刻楞外,还有农舍小菜园,黑黝黝肥的流油的土地上,小葱、苞米和土豆,看着真亲切。</h3> <h3>木刻楞建筑被称之为彩色立体雕塑。</h3><h3>都说木刻楞建筑的精品主要在满洲里,我去看过,太过装饰与华丽,都中国化了,缺乏俄罗斯民族建筑本土本质的质朴感与原生态。而在这里能看到这些。与我在俄罗斯阿穆尔州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和赤塔州赤塔市的所见无异。</h3> <h3>雨中车览恩和小镇</h3> <h3>额尔古纳</h3> <h3>这些具有俄罗斯民族特点的建筑,在市里随处可见。尖尖的屋顶,葱头式的屋顶教堂,无不述说着俄罗斯民族的美丽传说。</h3> <h3>这种建筑风格很熟悉了。我印象最深的是哈尔滨的圣索菲亚教堂,沙俄入侵时建造的随军东正教教堂。风格与天主教堂差异巨大,天主教教堂大多是哥特式的尖顶造型,而东正教教堂则体现拜占庭式的建筑特点,浑圆饱满的穹顶——`洋葱头'最为显眼。</h3><h3>由于俄罗斯民族信奉东正教,故这里的建筑物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自然会反映民族的宗教信仰与文化特色。给这座城市带来异国风情。</h3> <h3>额尔古纳市的夜晚</h3><h3><br></h3><h3>谢谢看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