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2周年灾区行(2010.05.11)

岷山

&nbsp; &nbsp;明天是汶川5,12大地震2周年。<br>&nbsp; &nbsp;5.1期间我沿都江堰---汶川公路(国道213线)走了一趟(该路于2009,5.12全线修复通车)。下面是这次旅行途中拍下的一部分真实照片,贴上来供朋友们了解地震后的情况。<br>紫坪铺水库的现状<br> <p></p><p><br></p> <h3><font color="#010101">施工中的都汶高速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5.12地震形成的危险塌方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严重崩塌的岷江左岸山体</font></h3> &nbsp; &nbsp; 请注意这些崩塌山体的剖面----相当破碎。关于这些破碎山体的成因,我在《四川盆地的成因探索》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盆周山体和四川盆地是由于一颗冰彗星对四川地区的撞击形成的。<br><br> <h3><font color="#010101">破坏严重的道路桥梁和房屋5</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顺便介绍一下:大家看的这些岷江两岸的破碎山体,它们的海拔高度一般都在2000米以上,而成都平原的海拔是500米。两者之间的水平距离仅50公里左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特大山体崩塌</font></h3> <h3>&nbsp; &nbsp; &nbsp;都江堰至汶川64公里。在5.12地震中的大型,特大型塌方就有60多处,所以原来的都汶路基本完全被地震摧毁。目前修建中的都汶高速公里基本由隧道和桥梁组成。在都汶路上,不仅到处可见极端破碎的山体(这些破碎山体可不是5.12地震形成的),并且可以见到更奇特的地质现象---沙砾组成的山。</h3><h3>下面是一组河沙及砾石构成的山体照片。我认为这些照片所反映独特地质现象,远非传统的地质学理论能够解释清楚的.</h3><h3><br></h3> 下面再让大家看看岷江汶川段河段的模样<br><br> 据当地羌族老乡说,在这些巨大塌方的下面还掩埋着一些外地旅游车辆。由于塌方量太大,加上资料不全,所以放弃挖掘了。值此机会,谨向这些无名失踪罹难者表示沉痛的哀悼....<br>同时再次祝愿在5.12地震中的罹难同胞的灵魂安息!<br> <h3><font color="#010101"><h3>&nbsp; &nbsp; 在汶川5.12大地震中,国道线213特大型塌方就有60多处。原来的都汶路基本完全被地震摧毁。目前修建中的都汶高速公里基本由隧道和桥梁组成。</h3><h3>&nbsp; &nbsp; 这条路我前后走过三次。第一次是在70年代,当时叫成阿公路。大部分路段位于岷江左岸,是没有铺面的土石路。第二次是在80年代末。由于兴建映秀,太平驿等水电站,公路部分改道在岷江右岸。这次故地重游,基本是在隧道桥梁及临时车道上通行。由于5.12大地震,原来岷江两岸的公路基本被塌方体崩塌掩埋,失去在原来位置重新修筑的价值.&nbsp;</h3><h3>&nbsp; &nbsp; &nbsp;记得5.12地震的当天晚上,温总理赶到都江堰。在临时帐篷指挥部里要求24小时打通都汶路。但是由于巨大体量的塌方和极端恶劣的地质条件,都汶路直到2009.5.12才全面修复通车。</h3></font></h3> <h3><br>&nbsp; &nbsp; &nbsp; 根据我对岷江上游在5.12地震后两岸塌方破坏情况的考察,结合最近两年实际泥石流发生事实,可以在这里做出一个预测:投资70亿建设的紫坪铺水库将在10年左右失去有效库容,彻底变成一个摆设。并且可能对都江堰及下游地区构成重大隐患。<br><br></h3><h3>&nbsp; &nbsp; 广州日报今天刊登了有关专家对5.12地震后映秀灾区就地重建的不同意见,&nbsp; 以及对5.12地震灾区泥石流状况的预测:<br><br></h3><h5>&nbsp; &nbsp; 汶川(微博)泥石流将持续100年以上?近日,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专家马东涛在提出这一观点,并称映秀选择原地重建有误。昨天,马东涛对本报记者表示,他的这一观点是基于考察研究结果得出的。映秀镇镇长徐红军则表示,映秀重建选址经过了反复考察,重建选址已属当地相对最安全的位置。<br>专家:映秀原址重建身处“危险区”中<br>据媒体报道,马东涛称,映秀原址重建属于“危险区”中的重建。“映秀遭泥石流两次重创的直接原因,与重建过程中对灾害因素预料不足有关。”马东涛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震后泥石流会增加,河沙淤积,河床抬高,映秀新城的标高就相对降低,堤防高度又不够,容易遭受洪水和泥石流灾害……。马东涛称,地震导致两岸山体出现松动,引发泥石流灾害要比以往容易得多,“映秀等镇选址时并未彻底考虑这个因素,只按常规雨量进行设计。”目前降雨较历史同期并不算多,泥石流真正的“高潮”还没有到来,一旦下真正的大雨,后果恐怕不堪设想。防泥石流须加固河流两岸的沟壑在马东涛看来,要减少持续不断的泥石流的危害,必须加强汶川县(微博)内主要河流两岸的沟壑的防治,保证这些沟壑不出现大垮塌。他认为,映秀新城在短期内不可能迁址重建,目前能做的就是清理河道,建设堤防、逃生通道等基础设施,并储备足够的防洪物资。<br>&nbsp; &nbsp; 都汶高速(微博)明年竣工或解决泥石流堵路.因为213国道是汶川通往成都的唯一道路,地震后的屡次垮塌让这条公路不堪重负,据汶川县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郭山鹰介绍,为解决这一“交通瓶颈”,2009年年底,一条从都江堰(微博)直达汶川的高速公路“都汶高速”正式动工,“应该在明年9月前就竣工,但此次泥石流肯定会影响工程进度。”郭山鹰表示,都汶高速避免像213国道那样依山而建,都是逢山开隧道,遇水建大桥,泥石流就不可能影响到道路。另据当地媒体报道,四川都汶公司总经理冯学钢表示,都汶高速设计时速80公里,建成后成都到汶川1个半小时可到。到明年汛期前,都汶高速要形成通行能力。</h5><h5>但马东涛对此持保留意见,他表示,都汶高速在修建时确实考虑了泥石流及岷江常规洪水的影响,但如果大规模泥石流在岷江造成大的堰塞湖,堰塞湖溃堤所造成的超大规模洪水,恐怕是桥梁不能抵御的。针对马洪涛的言论,映秀镇镇长徐红军表示,映秀新城的选址事先经过多方论证,最后决定以“就近就地分散安置”为原则重建。他坦言:“绝对安全是没有的,把百姓全部迁走重建也不可能,重建选址在映秀镇内已属相对最安全的区域,映秀中学、映秀小学的选址则是相对最最安全的地方。”徐红军称,在设计新城时依从于三个原则:一是避开地震断裂带;二是避开次生灾害可能发生的地区;三是详细制定防震、防灾、疏散路线的规划。对于可能出现的泥石流灾害,映秀采取防治相结合的办法。“重点治理小沟渠,去年造成大规模泥石流的洪家沟,共花了1个多亿去治理,二是生态修复方面,现在的土地太松了,要真正治理好,还要几年的时间。”“在‘防’这方面,要对河堤进行加高加固。”</h5>&nbsp; &nbsp; &nbsp;如果朋友们看过最近几天央视新闻对213及303道路损毁情况的现场报道,即使不具备专业水平也能够了解,岷江上游那些极端破碎山体在暴雨条件下产生的巨大泥石流,远非一般的防洪加固堤坝措施所能够抵御的。造成映秀就地重建和修建都汶高速路错误决策的原因比较多,如地方和部门利益推动,重建费用的限制等,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对岷江上游地质结构认识方面的盲目性所致。这些山体和通常的山脉不同,它们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冰彗星撞击爆炸产生的砾石堆积物,在地质史上曾经多次发生崩塌而发生巨型泥石流,成都平原的诞生与此密切相关。在5.12大地震发生以后,原来保持大体稳定的山体再次松动,在暴雨作用下,重复发生巨大泥石流现象是必然的。<br><br><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