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行 十二.新疆博物馆

云中马

<h3>在新疆,有时去宾馆附近的街头巷尾转,去寻找与西域搭点边的风物人情。<br></h3><h3><br></h3> <h3>好奇地看看路边的小吃店、肉店、干果店。</h3><h3></h3> <h3>这碗菜很诱人。其实,一碗菜、一碗饭,这样吃吃蛮落胃。</h3><h3></h3> <h3>大鱼、大肉、还有一大锅鸡的浓汤是在炖蛋?烤馒头吃过了。</h3><h3></h3> <h3>新疆餐馆干净。这是在乌鲁木齐酒店的早餐,品种不多,但摆放整齐,有特色。</h3><h3></h3> <h3>离开前,大家都在干货店买红枣、葡萄干、菌菇等。我在门口等,两个小光头,玩得起劲,就是不抬头。</h3><h3></h3> <h3>团队在乌鲁木齐先后住三晚,去了几次大巴扎,用大半天时间,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参观。开始慢慢地跟着团队,讲解员讲得真好。后自由活动,才发现时间不够,心里着急,脚步匆匆。</h3><h3>馆藏品《乾隆西域战图 一.平定伊犁受降》</h3><h3></h3> <h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北路132号,1959年正式成立。2005年建成此新馆,建筑面积17288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二层,主体高18.5米。集中展出新疆各地出土的各类精品文物,特别是文物考古工作中发掘的大量珍贵文物。楼兰古尸、彩绘天王踏鬼木俑、“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等,不但是镇馆之宝,也是国之重宝。</h3><h3>博物馆大门。</h3><h3></h3> <h3>中厅穹顶。</h3><h3></h3> <h3>一.西域历史的记忆</h3><h3>展出自四、五千年前直至近代从丝绸之路发掘及收集的一千多件珍贵文物,包括青铜、陶瓷、锦绢、泥俑、碑帖、文书、典籍、兵器、器具等。</h3><h3></h3> <h3>青铜武士俑,距今约2500年。</h3><h3>高40厘米,1981年出土。头戴高筒尖顶弯钩宽沿帽,上体裸露,腰系短裙,大眼高鼻,体格强健。</h3><h3>据分析,该俑的身份当是公元前5世纪左右,生活在今新疆伊犁地区的古代塞人武士。</h3><h3></h3> <h3>青铜兵器,距今3000-2500年。</h3><h3></h3> <h3>翼兽对视铜环,距今2500年。</h3><h3></h3> <h3>草原石人,距今3000-2500年。</h3><h3></h3> <h3>陶罐,包括双口单耳彩陶罐和单耳纹彩陶罐,距今2700-2500年。</h3><h3></h3> <h3>弓与箭,弓箭作为大杀伤力的进攻武器,绝对是马背民族的最爱。这一套弓箭当属于两汉早期匈奴使用的类型,样式略显简陋。</h3><h3></h3> <h3>国宝级文物伏羲女娲图,唐代,为麻本,设色,1967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76号墓出土。</h3><h3>彩绘人首蛇身,伏羲(男)、女娲(女)二人,以手搭肩相依,蛇尾相交。二人上方有太阳,下方有月亮,四周有星辰。</h3><h3>古代有天圆地方之说,女娲执规象征天,伏羲执矩象征地。</h3><h3>伏羲女娲是中国神话传说中人类的始祖,正如西方世界的亚当、夏娃一样,他们结为夫妻,共同创造了人类。</h3><h3></h3> <h3>国宝级文物木亭模型,唐代,出土于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古墓501号墓。高20.8厘米,整体呈赭红色,由梁、柱、斗拱构成,中间有8根圆柱支撑,下方有方形底座,整个木亭充满盛唐气韵。</h3><h3>这一木亭,是代表古代建筑文明的重要文物。看似简单的木制结构中,隐含着中国古建筑的精髓——斗拱。</h3><h3></h3> <h3>彩绘泥塑镇墓兽,唐代,吐鲁番市阿斯塔纳墓葬出土。 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了上万件珍贵文物,其中有大量的彩俑,出土的武士俑大多高鼻深目,具有西域人的长相特征。</h3><h3></h3> <h3>国宝级文物彩绘天王踏鬼木俑,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该木俑1973年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高昌左卫张雄大将军墓,是截止目前为止国内唯一一件,且出土时木俑保存完整。此类天王俑是作为墓葬“守护神”置于墓室门外,以保卫墓主人的安宁。     </h3><h3>木俑通高86厘米,由一个彩绘天王和一个素面小鬼组成。令人惊奇的是,彩绘天王木俑是用三十多块大小不等的木块雕琢后再粘合而成的,就连天王的牙齿这样细小的部位都可拆卸自如。</h3><h3></h3> <h3>泥塑佛头像,北朝。</h3><h3></h3> <h3>二.新疆民族风情陈列</h3><h3>通过上千件文物、蜡像、民族生活场景复原等陈列,展现了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锡伯、塔吉克、乌茲别克、达斡尔、满、塔塔尔、俄罗斯等12个民族, 在服饰、起居、节庆娱乐、婚丧、礼仪、饮食、宗教等方面各具风姿的民俗风情。</h3><h3></h3> <h3>维吾尔族。</h3><h3></h3> <h3>蒙古族。</h3><h3></h3> <h3>菜在墩上切,切下的菜落入盆中。</h3><h3></h3> <h3>回族。</h3><h3></h3> <h3>哈萨克族。</h3><h3></h3> <h3>锡伯族。房梁上挂着吊床,又称吊篮,是锡伯族人将婴儿置于空中的一种床。</h3><h3>据说,古代锡伯族人是狩猎民族,为了不使小孩受到虫蛇和野兽的侵害,专门将婴儿吊在树杈上。锡伯族从东北迁入新疆后,仍保留这种习俗至今。</h3><h3>在锡伯族家中,凡是有小孩的,都有这种吊床。</h3><h3></h3> <h3>乌兹别克族。</h3><h3></h3> <h3>满族。</h3><h3></h3> <h3>塔吉克族,俄罗斯族等。</h3><h3></h3> <h3>三.逝者越千年——新疆古代干尸陈列</h3><h3>展出数具古尸,辅助陈列大量随葬精品文物,并以照片、图片、多媒体触摸屏等多种形式,丰富陈列内容。</h3><h3>整个陈列分为罗布泊的楼兰居民、埋葬千口棺材的小河墓地、戴金面具的营盘人、扎滚鲁克的彩绘面人、精绝国夫妻情、阿斯塔那地宫的主人、阿勒泰石人石棺墓等7个单元。</h3><h3></h3> <h3>楼兰女尸,有楼兰美女的雅称,1980年在罗布泊北铁板河墓葬出土,是世界著名的古尸之一。距今3800多年,死亡年龄大概在40-45岁,身长152厘米,生前高约155.8厘米。面色棕褐,尖高鼻梁,眼睛深凹,长长睫毛,下巴尖俏,栗色直发披散于肩,甚至体毛、指甲、皮纹均清楚可见,皮肤呈古铜色。</h3><h3>旁边有复原图。</h3><h3></h3> <h3>古墓沟小儿干尸,距今3800多年,死亡年龄4—5岁,现身长0.88米。1979年出土于孔雀河下游古墓沟墓葬。</h3><h3></h3> <h3>小河墓地女性干尸,距今3800多年,出土于罗布泊地区小河墓地。身长158 厘米,皮肤呈灰白色,胸乳下垂明显。头面部保存最好,窄额,宽颧骨,眼窝深凹,依稀可见眼睫毛,鼻梁尖而小巧,嘴紧闭。灰棕色头发自然中分,长至颈肩部。</h3><h3></h3> <h3>扎滚鲁克男尸,距今约2800年,死亡年龄约50岁左右,身长1.76米,1985年出土于且末扎滚鲁克墓葬。</h3><h3></h3> <h3>四.瀚海霓裳——西域服饰的记忆</h3><h3>展出150多件文物珍品和几百幅复原图。上至3800年前后的小河墓地,下至百年前的清代,从先秦服饰,到西域汉晋服饰,到隋唐五代服饰,再发展为西域宋元服饰和明清西域服饰。</h3><h3></h3> <h3>毛织斗篷,距今3800多年,小河墓地出土。</h3><h3></h3> <h3>3000多年前的织物。</h3><h3></h3> <h3>2000多年前龟兹古国的服饰。</h3><h3></h3> <h3>东汉时期的“延年益寿”织锦。</h3><h3></h3> <h3>汉晋绣花靴。</h3><h3></h3> <h3>唐代铜眼罩。</h3><h3></h3> <h3>唐代蒲鞋。</h3><h3></h3> <h3>唐代女子化妆顺序示意图。</h3><h3></h3> <h3>明清西域服饰。</h3><h3></h3> <h3>各年代、各款式的新疆帽。</h3><h3></h3> <h3>国之重宝,国家一级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64件文物之一,汉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h3><h3>1995年10月,一支中国、日本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来到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他们清理挖掘一个东汉末至魏晋时期的无名男女合葬墓时,在一堆已经变得褐黄、几近腐烂的有机质文物之中,惊喜地发现了男主人色彩鲜艳的织锦护臂。虽历经千年的时光流转,展开后织锦仍色彩绚烂,纹样丰富,织工精细,耀人眼目。</h3><h3>织锦上靛底白色赫然八个汉隶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鲜明醒目。</h3><h3>“五星”应指金木水火土五行,锦面上织出与五行有关的虎、鸟、避邪(神鹿)等动物;令世人震惊不已。</h3><h3>如此祥瑞之物,吸引着大众一睹真迹的热情。很遗憾,这里也只有图片和文字介绍,没有实物。</h3><h3></h3> <h3>历史像一匹骏马,在辽阔的西域疾驰而过。</h3><h3></h3> <h3>她留下的文书文字,即使是残页,也足以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h3><h3></h3> <h3>团队参观完后,在大门口集合,马上去机场飞回杭州,结束整个新疆游程。</h3><h3>我还没回过神来,许许多多馆内展示、陈列的人和物,在正午强烈的阳光下晃动。</h3><h3></h3> <h3>往事千年,逝者如斯。但,走出新疆博物馆后,更加强烈地感觉到:这一切,并没有走远。</h3> <h3>THE END.</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