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我的“双抢”</p><p><br></p> <p class="ql-block">知青这一辈,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代人。不仅是从生产方式的改变,更是思想精神的转变。几十年以后,变成了回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农民(人民公社的社员)、下放的知青,只要是江南产稻谷的地方,说起当年“双抢”来,因为印象深刻没齿不忘,都会絮絮叨叨的数落个一二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因为“双抢” 只存在那个时代中(六、七十年代),再早沒有、再晚也轮不上,在历史长河中仅是一小段岁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有幸在青春的年华中参加十年的“双抢” ,记忆犹深直至老年。</p> <p>“双抢”—— 割稻掼稻</p> <p>现代人只知道高叹,今天能活着,要感谢两个人:</p><p> </p><p>一个美国人威利史·凱利,他发明了空调。</p><p> </p><p>另一个是是中国人,他叫后羿,他干掉了九个太阳。</p><p> </p><p>如果没有这哥俩,我们都会被热死!</p><p> </p><p>我才明白,什么晒房晒车晒幸福,那都不是本事,有本事“三伏天”出来晒太阳!</p><p> </p><p>我才懂得,打败你的不是天真,是天真热!”。其中,含有戏虐成分不假。</p><p> </p><p>遥想那个时候的“双抢” ,除了 “天真热” ,还要进行超强的体力劳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p> <p>“双抢”两头忙,忙收又忙种。我们小队在七月十日到八月十日是“双抢”的大忙季节。</p><p> </p><p>八月七、八号要立秋,农时耽误不得,立秋之后种下秧苗会受季节影响而降低产量(晚稻“放芦花”) 。</p><p> </p><p>我们道场浜大队属于半山区,“双抢”前照例要休息一天,做些准备工作, “双抢”时间长达一个月,这里既有田多、梯田分散的原因、又有人为管理的因素……,反正说不清道不明。</p><p> </p><p>那时,农村普遍穷,人是铁、饭是钢、一顿没吃饿得慌,在沒有好吃好睡的情况下,还要进行高强度的农活。免得体力透支太多,社员不得已才忍痛化钱买少量的咸鱼、咸肉、咸菜等食品。下乡知青只有求助于父母或亲人。</p> <p>“双抢”一开始,人立马就进入亢奋、紧张的状态。生产队长“汤五毛”负责作息时间,其人兢兢业业恪尽职守。</p><p> </p><p>凌晨,三点钟,正在安眠之中,“五毛”的“催命”叫子虽破旧但特别响亮,从村南一直吹到村北,把全村的人一个个从梦中惊醒。</p><p> </p><p>社员不满这叫子的声响,称为“半夜鸡叫(土话中鸡与“鬼”ji发音相近)”。(参看:高玉宝的《我想读书》。)</p> <p>随着叫子鸣叫声的起落,人们一个个从月朦胧、“睡”朦胧中起床……洗脸吃粥,只凭神经条件的反射。</p><p> </p><p>随后,大伙儿半睡半醒地拖着农具、头戴草帽、赤脚出门,摸黑夜、望星辰、踏村路、踢田埂、下稻田又开始了一天的劳动,比不得琼瑤写的《月朦胧鸟朦胧》的浪漫意境。</p> <p>一个月的“双抢”作息时间雷打不动天天如此,夜里忙到九、十点钟,收工的社员,拖着疲惫的身躯,趁着月色,一脚高一脚低到小河或涧潭去汰浴、洗脚,然后慌不择食地吃晚饭、就寝,用一句现代话来讲就是“黑加黑”。</p> <p class="ql-block">“双抢、双抢”抢收又抢种,头两天先忙收割。女社员在前面拿着明晃晃的镰刀在割稻,男社员围着“谷桶”竭尽全力地掼稻,这种简单的身体运动在中国已经流行了数千年之久。</p><p class="ql-block">不过先时是私有制,现时是集体所有制(人民公社);先时是单季稻,现时是双季稻;先时是春种秋收,现时多出了“双抢”。(春种秋收错开了高温季。)</p> <p>上百人在稻田里割稻掼稻,犹如开了一场高低声的音乐会,低声部是女人割稻的“唰唰”声,高声部是男人掼稻的“呯嘭”之响(谷桶,一般是四人一只。)。</p><p> </p><p>此声响连续不断,此起彼伏,一高一低,一会儿行田到头,另起一行,前队作后阵,音乐声又变得高低音交错在一起,变成打击乐和交响乐。(人多力量大,近百人围在田里,要声有声、要势有势。)</p> <p>稻田里没有衣冦楚楚的艺术家,只有破衣烂衫的农民,没有懂得阳春白雪的王孙公主,只知道“赤日炎炎似火烧” 的社员和知青。</p> <p>早稻全是矮脚稻,当时,有一首民谣:“矮脚槄产量高,有米吃没柴烧。”。</p><p> </p><p>最厉害的是稻杆短,人必须深弯腰、擦着泥割稻,人累倒是其次,俗语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脚,割过稻的人都知道,一不留神就容易割破手指。</p><p> </p><p>哪一个没有尝过镰刀的血腥味?而且稻杆短、镰刀钝出事故越多,谁都知道十指连心痛,女社员、女知青对此印象特别深刻,怎一个“痛”字了得!(自我苦笑的说:又来一个“杀鸡” 的。)</p> <p class="ql-block">“谷桶”搬运需要一个男人掮,有一把力气才能掮起,体积庞大,背着不方便,掮谷桶有多种方法,有拿谷桶撑、有反掮、有正掮全凭力气,全凭功夫,是年轻力壮的人炫耀本领的手段。</p><p class="ql-block">半山区大片农田少,桑树地相隔的梯田比较多,所以要经常掮谷桶换地方,当时流行矮株密植桑,树干低矮、树枝牵绊多,掮谷桶穿行其间很是费力。</p> <p>不成文的规矩是每人打完一担稻谷才能休息,一只谷桶四个人四担谷子。一担谷就是一百二、三拾斤甚至一百五、六拾斤(视干湿而定),在稻田里(早稻湿田多),两边的箩筐担子和田差不多一样高,挑起来晃晃悠悠踉踉跄跄。</p> <p class="ql-block">此时,人已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蓝布衫已经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数次被汗浸透,只留下襟边白色的斑斑汗渍。</p><p class="ql-block">大道上的黄沙在骄阳的烘烤下已变成灸热,哪怕赤脚惯了,双脚急走才能避免灼痛感。(现在柏油马路在烈日的烘烤下变得柔软好有一比)</p><p class="ql-block">俗话说:“百步没轻担”,一溜人挑担中途又不好歇脚,满满的一担谷压在肩上腰酸背痛体力耗尽,一步一步好不容易坚持到晒谷场。</p> <p class="ql-block">晒谷场上骄阳似火暑气逼人热浪滚滚,逼得人熟能生巧两手拉着箩筐的绳,用尽最后力气奋力一抖,把谷倒在水泥地上,一股热气冲上胸口,转身冲出晒谷场望家而逃,心恨两腿僵硬跑不快,最好一步就到家。</p> <p class="ql-block">归家后,顾不得肮脏,往地上一躺稍歇一息,借助屋内的地皮温度生凉,把散架的筋骨恢复。然后,吃兩碗粥,再上战场。(那时没有家用电器)</p><p class="ql-block">早上,披星戴月为割稻而忙;日里,赤日炎炎烈日下掼稻;晚上,踢星踏斗来田里收稻草;如此来回奔忙,弄得非英即雄似神像鬼,真不知是怎么熬过来的?</p><p class="ql-block">在五十年后,坐在电脑旁空调下仔细回忆,犹然想不通……。</p> <p class="ql-block">“双抢”除了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喊喊口号为主,地富分子也要“双抢”。)之外,还要与“虫”斗,这可是真“斗”,譬如说:蚊子、牛虻、饭餐虫……。</p><p class="ql-block">乌蚊是蚊子一种,每当早晚,天上布满云彩、没风、气压较低的时候,喜欢在田里地边出没。</p><p class="ql-block">男子掼稻挥舞着双手便于自卫,可怜的是割稻的女社员,包括女知青在内,避免不了和“乌蚊”打一场遭遇战。</p> <p class="ql-block">“乌蚊” 犹如铺天盖地遮天敝日而来,而且绝不退缩,虽然个头小但仗着数量众多的优势,在田野里扰得人们不得安宁,从袖子口、帽沿下、头发根、脖子后、发动轮番进攻,咬得人痛痒难熬,人与蚊的生存斗争这一刻惨烈无比。</p><p class="ql-block">“乌蚊”的叮咬虽无性命之忧,却也痛痒难傲,扰得人心神不定五体不安。只有等天上的红太阳一出,“乌蚊”才慢慢散去(乌蚊喜阴怕阳)。</p> <p class="ql-block">我们大队乃是半山区,因此飞虫特多,诸如大大小小的牛虻、多种类别的蜂类、皆是嗜血如命的高手。</p><p class="ql-block">马蜂虽多但水田少去,不足虑也。</p><p class="ql-block">大牛虻叮在牛身上的多、而叮人难得,也可不计。</p><p class="ql-block">唯一类似綠头苍蝇的小牛虻、小巧而琳珑,每当傍晚逢人乱叮,霎时,奇痛无比,而且不怕死,宁可丧命于你的重掌之下也决不偷生,当地人称其为“盲子”。</p><p class="ql-block">盖其临危不惧死的缘故,真是虻不畏死,人亦奈何其不得!</p> <p>到老想起“綠头” “盲子” 来,还畏惧其霎那间的痛苦!</p><p> </p><p> </p><p> </p><p>“双抢”—— 拔秧插秧</p> <p class="ql-block">拔秧插秧相比割稻掼稻来说,劳动强度要轻一些,但是技术要求高,不同形式的体力劳动其感受也是大同小异,插秧要长时间忍受腰酸背痛(农民戏称为:“腰里作脓” 。),真应了一句俗语“打么吊好、吊么打好。”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后半夜,“五毛”的叫子吹得应天响,全队社员在睡眼惺忪中带好秧櫈和土箕,先到秧田里拔秧,社员们不需要眼睛看,只要摸手熟就可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要求是好分秧(秧苗要一根根拔,然后捆起、放开、要松得开。),双手同时拔秧,然后洗尽、合拢、扎紧即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等启明星眨眼、东方发白之时,男人和年轻的姑娘起身要到田里插秧去了,土箕里秧苗头尾相交根须向外,每人装了满满的一担秧苗,拿起秧界绳、大杆棒挑起担子就步向水田。</p> <p class="ql-block">小队里有专门管牛耕田的人,其人把收割好的田,用牛来耕深、犁耥、灌水、䎭平,做好插秧前的准备。</p> <p class="ql-block">插秧种田先把秧苗按照大概比例分配,秧界绳按大杆棒拦好、五棵(也有种六棵)一行、分布均匀,有人喜欢来去行播,有人习惯从左到右插,要求挺立便好,横是横、竖是竖、空格间隙整齐划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在刚学插秧的时候,老被别人甩在前头,关在“箱子里”(插得慢,后面有人补种。)。其实农活也就是习惯成自然,熟练之后靠条件反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不久后,我也练得躬腰缩脊手脚齐动,插好一行及时退步,一手分秧一手播种,上下翻飞龙腾凤舞。</p> <p class="ql-block">年轻人种田喜欢你追我赶,到关键时刻谁也不肯相让,必须拚个你死我活,只见一个个手臂下沉手指飞动,在水面好象缝纫机的机头穿梭似的运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到了換秧时,拿秧、打开、往膝盖上一踫(把秧苗整成斜面,便于分秧)、插秧,说时迟那时快,一整套动作全凭熟练而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村里的种田好手,个个都取了名号:什么插秧机、洋机(缝纫机)师傅、机枪手、快慢机等等。这名号也形象地体现出高手的特点,也增加了插秧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后我和插秧机的合影,2019年9月24日。</p> <p class="ql-block">其中,插秧为不少青年男女,上演了一幕幕男女之间的故事,这也不足为奇,其他的活计都是男归男、女归女,难得在一块,有青梅竹马有情窦初开,还有不知趣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俗话说:“男做女工,做煞无功。”,只有种田插秧是个例外,问题是女做男工,而且照旧是同工不同酬,这点为女社员、女知青抱不平。(至少我们小队是这样)</p> <p class="ql-block">最令人难忘的是插秧中小伙子赶大姑娘,一个爱追一个不让,插秧主要是以技术见长,男子五大三粗的体力优势难以显现,女人心灵手巧的持久性反而占了上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小伙子插秧使出浑身本事,大姑娘全神贯注不落分毫,只见水面上一朵朵水花连贯沾起,田里一片片翠绿的秧苗转霎间挺立而起,似那草原上“姑娘追” 反其意而用之。</p> <p class="ql-block">插秧时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而且对生产有利,能鼓舞别人的干劲,旁人见怪不怪,小队干部也不会焚琴煮鹤大煞风景地出来干涉,因为加快了“双枪”的进度,可谓于公于私、于情于理两全其美。</p><p class="ql-block">只有知青最是可怜,青春如梦岁月如花,流水似年稍纵即逝,刹那芳华伤口片片,顾影自怜难以扎根,好比四金刚腾云悬空八只脚……。</p> <p>我们插队时田里是有“饭餐虫”的存在,“饭餐虫”是一种水稻田里的蠕虫,白色透明像蛆虫,背后有一根剌,不小心被它刺了,痛痒难熬。稻田里除了烂泥只有稻蔀头好擦痒,刚下放的时候,还有这种虫的存在。</p><p> </p><p>我也曾被它叮咬过,痛得连连顿脚。后来,开始大面积用农药化肥,此虫慢慢地少了起来,以至消失。</p> <p class="ql-block">在江南似乎是蚂蟥伴水稻而生,本地幸好沒有,刚下放两年,当地人还在沾沾自喜,我们知青也觉得庆幸,以为少了一大天敌。</p><p class="ql-block">自从有一年,小队缺少秧苗,到隔壁大队,两地相距五里地,买一些秧苗回来,带回蚂蟥。初时还少见,等到第二年开始大面积暴发,块块田里有蚂蟥。</p><p class="ql-block">男人皮肤粗糙性格刚强处变不惊,女人突然遭殃可就大惊小怪了。</p><p class="ql-block">蚂蟥叮人亳无知觉,极其温柔但不可爱,不痛不痒浑然不知,而且天性会得寻找老伤口、老伤疤吸血也快,上过当的人就会时时刻刻留心蚂蟥的攀爬功能了。</p><p class="ql-block">刚刚下放的女知青,不晓得蚂蟥的厉害,人大胆小,第一次见了吸附在自己雪白小腿上的蚂蟥,大惊之余且又无奈,又不知道驱赶的方法,只有以惊哭声向其他人求救……。</p><p class="ql-block">后来,蚂蟥日益增多,逼得没办法,人人腿上绑一只放了盐的小瓶,捉一条消灭一条。</p> <p>在我的脑海中,还有到“箱子田” 去插秧也十分可怕,何谓“箱子田” ?四周是高地、田陷其中,好象田在“箱子里”。“双抢” 正是三伏天,陷在“箱子田” 中插秧好生了得。</p><p> </p><p>上面烈日高照,下面田里的水都是热的,不如说烫的倒合适,四周的地犹如铜墙铁壁一样,见不到一丝风,插秧人闷在其中,其热可尝、其闷可想、其苦可知!一会儿就大汗淋漓吴牛喘月!(极易中暑)</p> <p>提起知青往事,我是沧海一粟,时间长久其怨自消,不过亲人们的牵挂、爹娘的照顾,令我时时叹息!</p><p> </p><p> </p><p> </p><p>“双抢”—— 后记</p><p> </p><p> </p><p> </p><p>下乡知青在“双抢”里的吃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呢?一般有三,在农民家搭伙、请家中弟妹来帮忙(正好是暑假,我妹妹、妈妈帮忙。)、自己烧。好在年纪轻吃得起苦,买一冬瓜,切几片咸肉,烧两碗冬瓜汤是最理想的。</p><p> </p><p>知青有一个割舍不掉的习惯就是对“什锦菜”情有独钟,从“供销社下伸店”买来,吃粥或现吃或泡汤,简洁又方便,这也是无奈之举,其效用好似当前的“榨菜”。</p><p> </p><p>我为了提神特地上城里买了“速溶咖啡”,当时八分钱一包(当时在江西插队的上海知青每一天的工值仅是九分钱),已经步入高消费的行列,平时绝对舍不得喝,只有人困马乏时,从小罐头里取一包出来过过瘾。</p> <p>什锦菜</p><p> </p><p> “双抢”时大人忙得叫苦不迭,老人帮助洗菜做饭,大一点小孩割草喂羊,只有五六岁以下的小孩得空在村边自由玩耍。</p><p> </p><p>人爱群居,自小开始,小孩三五成群在村边嬉戏游荡,摘一片莲叶当遮阳伞,捉一只桑牛(天牛的一种)当玩物,充满了农家闲适的生活(只有幼儿才能享受)。</p> <p class="ql-block">那时没有空调连电扇也没有,只能靠自然取凉,村边的机埠天天出水忙着给田里灌溉,机埠在一个小山坡上。</p><p class="ql-block">旁边是一棵大树,恰好用于遮阴,小孩聪明也喜爱清凉,把它作为一个天然的游乐场,太阳―火热、水―清凉,莫非小孩也懂相生相克的道理,挑选了那块极乐之地。</p><p class="ql-block">水流不断从铁管中冲出,小孩轮流泡在出水口,多日来也相安无事。</p> <p class="ql-block">本地有一句老话:“小人快活有灾难” ,来形容小孩不可开心过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果然,那天中午有人急匆匆来报信,出大事了!机埠上出大事了!大家一窝蜂往机埠而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原来这天突然停电,断电的抽水机出水口形成回水的现象,把海清的女儿吸入铁管口不能直腰,渠道里的水使小孩无法呼吸,其他孩子见了变乱一哄而散,事故发生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海清的女儿圆圆小脸蛋亮晶晶大眼睛,白晰的皮肤,是个可爱的小女孩,我如今清楚的记得她的音容笑貌。</p> <p class="ql-block">这一天傍晚,下起雷阵雨,雷雨声夹杂着哭声,我的心情是极度地消沉和低落,不料队长偏偏给我一个“艰巨”的任务,给小女孩作最后的归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没精打彩地到公家的仓库里取出几块旧木板,满脑子都是小女孩的印象,仓库就在海清家不远,一边雷雨声一边撕心裂肺的爹娘喚女声,强打精神迷迷糊糊地打了一具小棺木,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我是木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一夜,我潸然泪下彻夜无眠。</p> <p class="ql-block">笔者和出事女孩的母亲海清嫂合影,2019年9月24日。</p> <p class="ql-block">那个时代的我</p> <p>随着城区的扩大,道场浜已成为了城郊的风景区,家家都建起乡村小别墅,户户有空调。</p><p> </p><p>下乡知青有时会到“笫二故乡”去,回忆难忘的“芳华”时代、听本地老农(与我们同一辈)讲改革开放后的农村的巨大变化。</p> <p>现在各村各户想种什么就种什么,年轻人也不会有割稻掼稻的艰辛,有拔秧种田(插秧)的困难,种的也是单季稻,而且散播种用除草剂,也用上了收割机。</p><p> </p><p>农民再也享受不到“双抢”的“天真热” 的乐趣了!也不用“双抢”了,人老了话也多了,话起“双抢”不禁思绪万千、魂牵梦绕、感概无限!</p> <p>十年一觉知青梦,不思量、自难忘。俗话说:一日之际在于晨,一年之际在于春。我说:一生之际在于青春芳华……。</p> <p class="ql-block">道场浜大队部分知青。</p> <p>笔者与生产队长汤五毛的女儿合影</p> <p class="ql-block">知青聚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18年8月7日,立秋。</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