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今早去菜场,路过广中三村,见楼宇间有退休老人聚在一起玩蟋蟀,心想方农历七月,正值溽暑光景,尚且热得不行,倒先有“白相”(沪语,玩)蟋蟀的了,莫非秋天已悄然而至?</b></h1><h1><br></h1><p><br></p> <h1><b>回到家中寻经查典,果然在《诗经》中看到了这样一段:“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段诗文不用翻成白话想必大家也能看明白:七月份田野里就有了蟋蟀,八月份在屋檐下,九月份在窗户内,十月份便钻到了床底下-----”</b></h1><h1><br></h1><p><br></p> <h1><b>蟋蟀,古书谓之“促织”,取古代妇女听到蟋蟀叫,知道天要冷了赶紧织布之意。北方人叫蛐蛐儿,沪人称之为“财结”,何以?无从考。不禁想起小时候来了,作为一个男孩子,哪里有不喜欢玩蟋蟀的?为了捉蟋蟀,我和邻居一帮“野蛮小鬼”没少去了周边的犄角旮旯——各家的小花园里、小菜场棚屋的墙根下、六村附近的坟墩头旁-------至今我眼前还浮现着这样的画面:漆黑的夜晚,我们拿着手电、网罩、竹节管等工具,提着水壶(有时要往蟋蟀洞里灌水把它逼出来)在上述地方躬身穿行,听到某处传来了蟋蟀叫声,便蹑手蹑脚循声而去,及至跟前,蹲下,屏住呼吸,静侍蟋蟀复鸣,一旦确认位置,立刻打开手电筒,翻开砖头瓦砾眼疾手快地用尼龙网罩将其罩住,然后小心翼翼地转移至手中再让它钻入竹筒或纸筒内,大功告成后乐滋滋的班师回朝,尽管此时身上已经被蚊子咬了好几个大包!</b></h1><p><br></p> <h1><b>回到家中,将蟋蟀放入大口瓶或者不再使用的小盆子里——那时有一个蟋蟀瓦罐是非常奢侈的事情,我们这种小八腊子哪里有钱买?于是看到人家有很多蟋蟀瓦罐艳羡的不行。为了让蟋蟀适应“新家”,我们事先在瓶子里放入一层泥土。再放上几粒“饭米水”(熟米粒),用盖子盖住。我们还根据蟋蟀的形体和秉性给它们起了各种名字:红头、黑头、蟹壳青、大将军-------</b></h1><h1><br></h1><p><br></p> <h1><b>第二天最有劲的事来了——斗蟋蟀:小伙伴们把各自的蟋蟀放进一个容器中,两只雄性好斗的蟋蟀如同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张开翅膀,露出两颗八字型的大牙齿,滴滴地叫个不停,然后就相互撕咬,失败者转身就跑,而胜利者则鼓起翅膀,发出得意的鸣叫。我想这也许就是“捉对厮杀”这句成语的来处。</b></h1><p><br></p> <h1><b>通常在斗之前和斗的过程中还须用“财结丝草”撩拨它,“财结丝草”学名叫“牛筋草”,我所居住的楼宇周边就有,分粗细两种,粗的叫“油葫芦丝草”,细的叫“财结丝草”,粗的较多,细的很少,在没有“财结丝草”的情况下,用“油葫芦丝草”代替也行。制作“财结丝草”的方法很简单,将草茎从中小心劈开,约一公分左右折断,捏住往上一撸,便出现了须丝。</b></h1><p><br></p> <h1><b>及长,看了书才知道,玩蟋蟀是一项古老的娱乐活动,其实最早蟋蟀不是用来玩博戏的,它有更美的一层含义:“-----至秋时,宫中妇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也。”(见五代时期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金笼蟋蟀》)由此可见,蟋蟀最早是用来听叫声的,并且饲养者大多为妇人,何等的有情趣啊!</b></h1><h1><b>我想,斗蟋蟀可能是男人搞出来的事情:他们利用这些小小的虫儿为保卫自己的领地或争夺配偶权而相互撕咬的天性,让它们鏖战决出输赢,男人以此来娱乐甚至博彩,而我们小时候玩蟋蟀仅仅是出于童心。</b></h1><p><br></p> <h1><b>其实早在仲夏,在我家窗前的小花园里,掘开泥土便会看见还未长成的蟋蟀。</b></h1><p><br></p> <h1><b>能够相互搏斗的蟋蟀是雄性个体,雌体蟋蟀多出一根尾巴来,我们称之为“三妹子”,多弃之。偶尔也会捉回来给雄蟋蟀做老婆,这时蟋蟀会发出另一种声音,我们称之为“结铃子”。</b></h1><h3><br></h3> <h1><b>有时运气不好,好不容易捉住一只,一看却是只“棺材板”。顿感晦气赶紧扔了</b></h1><h3><br></h3> <h1><b>最恐怖的要数我所居住的楼宇公共水池下面的蟋蟀了,其叫声与普通蟋蟀无异,打开手电筒一照,看到却是如此丑陋的模样,吓得我们赶紧逃跑-------</b></h1><p><br></p> <h1><b>我之所以特别怀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因为那时作为大城市的上海可以轻易而举的捉到蟋蟀,现如今我曾经居住的地方地面用水泥作了硬化处理,而郊区也比以前远的多了。而在文化层面上,那时我们能从大人们口中听到世代流传的有关蟋蟀的故事,社会上还有蟋蟀的连环画和电影,这一切都给我们童年带来了许多欢乐。</b></h1><h1><b>今天,我们处在一个让人应接不暇的信息爆炸时代,我们没有时间甚至完全忘记了亲近大自然。回想以前,每当秋季静谧的夜晚,我们躺在床上,倾听着窗外的蟋蟀与放在床下的蟋蟀交相呼应相互倾述,一如杜甫老先生形容的那样:“促织甚细微,哀音何动人!”,这样的纯真质朴的富有诗意的夜晚如今的孩童们还能体会到吗?</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51, 51, 51);">改革开放以后,蟋蟀交易成为一门产业,我当年插队落户的同属一个地区的山东泰安宁阳县出产的蟋蟀是中国最好的蟋蟀,它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此乃后话。</b></h1><h1><b style="color: rgb(51, 51, 51);">今天看到玩蟋蟀的竟然啰里啰唆的说了这么多,其实我真正的感触是:</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日月脱兔韶华易逝,</b></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热爱生活珍惜每天!</b></h1><h1><b style="color: rgb(51, 51, 51);">燕云</b></h1><h1><b style="color: rgb(51, 51, 51);">2019.8.26</b></h1><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