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走过看过很多的桥。隋朝的赵州桥,宋代的广济桥,金代的卢沟桥,现代的长江、黄河大桥,鸭绿江桥,港珠澳大桥,纵横云贵川崇山峻岭间的高速桥;数数境外的吧,欧美的曼哈顿桥,哈德逊桥,尼亚加拉彩虹桥,塞纳河耶拿桥,弗洛伦萨老桥,施普雷桥,查理士桥,涅瓦河桥,莫斯科河桥……。然而,对比众多中外名桥,难以忘怀深深眷恋的却是家乡的那座唐宋年代已有的小桥(古称潢水石桥),清代后几经易址反复重建的小桥——巴林桥。</p><p class="ql-block"> 八月初,我自驾车从木兰围场绕道赤峰去锡林浩特。过了西拉沐沦河北岸的收费站,沿着新修的柏油路我轻踩油门寻找着306线入口。前边出现了一个岔路,路牌左拐箭头显示是巴林桥,心里咯噔一下,明明我的车刚从巴林桥上驶过,怎么又是巴林桥?我反应过来了,刚走过的是新建成不久的巴林桥,路标箭头方向是旧巴林桥。不知为什么,明知这岔路不是去306线,可是我毫不犹豫地把方向盘向左打,于是车子向南调了个头,径直驶向那座老旧的小桥 ,原本我是没打算去旧巴林桥的!</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跨过无数次的老旧小桥桥头我久久站立,家乡老桥记忆的点点滴滴再次浮现在眼前,就像过电影,那一幕幕影像使我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以致久久不愿走出情感的漩涡,生怕链接时空穿越的生物电波短路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 巴林桥老桥,扔在使用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旧巴林桥现场视频,河水明显小了许多</b></p> <p class="ql-block"> 要说我与巴林桥的缘分,那真的是不浅。然而,回想起第一次见到巴林桥的情景,那感受真是五味杂陈,对旧时的回忆给人一种无奈甚至有点后怕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那是1963年夏,我还在大板蒙小上小学一年级。放暑假了,妈妈领着我和两个妹妹回喀喇沁老家,返回的时候,我们接上奶奶一同去大板。在赤峰站坐的是敞篷运输卡车,那个年代人们习惯叫它敞车,敞车在砂石路上颠簸了好长时间,大概也有四五个小时吧,到了西拉沐沦河南岸停了下来。下了车这麻烦事就来了,那时的巴林桥是木桥,被当年的洪水给冲毁了,赤峰发的车运送旅客到巴林桥南,从北部旗县来的车负责从巴林桥接旅客回目的地。下车的旅客都倒吸了一口凉气,显然洪水还没完全退去,河水湍急又有流沙,这河可怎么过呀?!</p><p class="ql-block"> 只见河边停着很多马车驴车,这是当地社员前来接送旅客渡河的。旅客纷纷下车奔向河边,争先恐后抢着找车过河。此时的西拉木伦河水又深又混,有的车走着走着就开始下陷,车夫和车上旅客不得不大声喊叫请求支援。有不少年轻力壮的社员背旅客过河,也有连人带包都摔倒在河里的 …… 这下我们可有点惨了,奶奶六十多岁,两个年幼的妹妹,大大小小又拎了几包行李,老的老小的小,等我们打上“马车的”的时候,其他旅客都过了河。记得拉我们过河的车老板子人挺和善的,渡河时还一再安慰我们说别怕,不会有事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好不容易过了河,这事就又来了,怎么了呢?从赤峰发车是两辆大轿两辆敞车,共四辆车,可是北部旗县来的车只有一辆大轿两辆敞车。本来四辆车就挤得没立脚之地,这四辆车上的人要挤三辆车,最后上车的人其难度可想而知。我爬上敞车,一脚厢板里一脚厢板外,可怎么也挤不进车厢里,旁边几个旅客喊,往里挤挤让小孩上来,可就是没有挤挪的余地。大巴车一开门就有人往外倒,你还怎么上得去呢?!还好,见我们一家人上不了车,几辆车谁也不走。老少一家人反复往车上挤就是上不去,这样大概过了十多分钟吧,奶奶急了,向司机拱着双手求到,看在我们一家老小的份上,你们行行好,帮帮我们吧!司机们也许意识到了什么,几个人凑到一起合计了一下,于是打开大轿车门,先让部分旅客下车,让我们上车坐在发动机护盖上,从大轿车旅客中又往两辆敞车驾驶室各多塞了一个人,几辆车才得以启动。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摆渡,我们总算回到了大板,谢天谢地!当时只有五岁的妹妹说:“我再也不来巴林桥了”。可见恶劣的环境条件给人心灵造成的震撼和难以磨灭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此刻,我才真正领略了西拉沐沦河的厉害。当年南逃的日军为了迟滞苏军的进攻炸毁了巴林桥,苏联红军坦克强行渡河,就有两辆T34坦克陷入流沙再也没能救出,难怪,肆虐的潢水猛如虎!现在的西拉木伦季节性断流,几近干枯,可是五六十年前的潢水(西拉木伦河的汉语古称)却是非常恐怖地存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说到这,事情还没有完。几年后,一次吃饭时父亲无意中说到,那次组织参与接送旅客摆渡的(翁牛特旗五分地公社)大队书记、大队长在“四清”运动中都被“撸”了,就是因为拉运旅客过河收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记得当时一辆马车坐个十来人,一车次十五元,车上旅客均摊,驴车和背人的怎么收费不得而知。我们一家最后上车,人又少,车夫说你们老老少少的不容易给上十元就行了。据说修桥期间,这个大队始终承担西拉木伦河过往旅客的运送营生,可能收入个几万块钱,就是这几万块钱竟给一些人带来了厄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做一次事后诸葛推论吧。如果收取的费用都作集体收入当无可厚非;如果当事人存在“四清”整肃行为之一的“经济不清”则理应责罚;如果说人家运送旅客摆渡是投机倒把,肯定是冤枉。何况,南北流向的旅客同一时间段由五分地公社社员负责摆渡运输,这种大集体体制下的集体行为,理应有政府相关部门的授权或认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可话又说回来了,在极左盛行的那个年代,吹毛求疵,扑风捉影,无限上纲,从而无端整人是家常便饭,但愿当年因运送旅客过河而挨整的人能有个甄别和公正评价的机会。毕竟让“好人有好报”是因果论最朴素的论点和诉求。</span></p><p class="ql-block"> 说到这,我与巴林桥“第一次”的故事还没有完。我始终以为,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巴林桥,可是妈妈告诉我,在你三岁时就来过巴林桥了,还在桥南边的大车店住过一宿呢!看我好奇,妈妈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给我听。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爸爸从喀喇沁旗监察委调热河省监察厅工作,我们去承德不久热河省就撤销了,父亲就回到原昭乌达盟检察院任办公室主任兼人事科长。那时巴林右旗检察院没有检察长,旗里有意让副检察长王殿明叔叔任检察长,王叔叔坚决推辞,他找到盟检察院桑杰检察长请求说,“民族地区应该派个少数民族干部当检察长”。于是我们一家收拾上简单的行囊找了一辆马车就去了大板,路上走了将近四天,而巴林桥是必经之路,到大板的第一顿饭是在王殿明叔叔家吃的。原来这才是我与巴林桥的第一次邂逅啊!只不过年幼不记事罢了,这一年是1958。</p><p class="ql-block"> 妈妈讲的故事也折射出那个年代干部队伍的精神面貌,按现在的话讲这分明就是朴实担当和无私!主动放弃晋升机会,现在还有多少人在为?!调基层工作,即使是平调也不提条件,不矫情,不索取,换作现在人们肯定是很难做到的。这同当下存在的视官位为人生唯一价值,为了捞个一官半职不择手段,互相挖坑,诋毁诬陷,拼关系赌金钱等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p><p class="ql-block"> 而在唐宋年代就有的巴林桥何尝不是这样的品格呢?!千百年来,它忍辱负重,任凭車扎马踏,任凭冰凌洪水冲击,任凭狂风暴雨吹打,扎在那里纹丝不动,为了人们的幸福,把自己的全部默默奉献。</p><p class="ql-block"> 回眸远古的塞外草原,宋朝使臣沈括在这里留下过“潢水两岸木植茂盛”的感叹,康熙帝巡视东蒙,浩荡威武的车马队伍从此桥走过。拉着盐巴、皮张的勒勒车队,驮着砖茶、绫罗绸缎的驼队曾在这里交错。曾几何时,这里留下过剿匪铁骑的马蹄声声,也曾有过徒步串联红卫兵嘹亮的歌声和军事运输的隆隆车声。小桥这旮瘩也有奇葩的事情发生,中央一声令下,王牌军的铁甲师从巴林桥向南折返,那是因为“副统帅”违反“天条”擅自调兵。</p><p class="ql-block"> 巴林桥更是见证了改革开放大潮中牧区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奇迹,南来北往的人流物流通过巴林桥融入了阡陌交通的滚滚洪流,北疆牧区改革开放创造的辉煌,也有巴林桥的一份功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