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安花桥寻找“花桥”

下雪了东东

<h3>  这次出游并没有多少思想准备,因为害怕昨天拆线的脚是否可以适应,昨晚十点绿云深处才最后决定。</h3> <h3>从邵阳县的白仓到东安的大盛,中途参观了董崖山的观音阁,这里地势险要,几重殿依山而上,还要经过一个岩洞,还真有点意思。</h3> <h3>后来又找了个峡谷带小孩玩水,从峡谷出来已经一点四十了,大家一致同意去花桥吃午饭。</h3> <h3>在花桥找好饭店以后,我们就去寻找传说中的“花桥”,这座桥在传说中是一座风雨桥,从古宝庆去东安的必由之路。</h3> <h3>进入古街开始我们的寻桥之旅,和我们以前看到的几条古街一样(如五峰铺、郦家坪、滩头、和尚桥等等),很多没有改造的房屋已经破烂不堪。当看到雷宅的外墙时,就想这一定是大户人家,可惜后代没有在这里发展,就只剩下一堵外墙和大门了,后来打听到果然如此。</h3> <h3>而过去几间的周氏眼科,却还保持完整,正中间文革时期的标语还历历在目,里面也还住着人家。</h3> <h3>紧靠周氏眼科的是谦记敬一堂,从外墙的石刻来看应该是药铺兼医院吧?因为石头有点花,字不能全部认识清楚,所以不敢肯定。</h3> <h3>从当地老人家口中得知,这家药店从清代就有,解放后变成了卖布的门市部,现在还是当时药铺老板的后人住的,可是最近几年里面的墙体开始开裂,随时可能倒塌,目前住户已经搬出去住了。</h3> <h3>按说这么有名的地方应该有记载,开始我查了百度,竟然没有东安敬一堂的任何记录,古宅也没有纳入地方政府的保护,也许下次去的时候就看不到这个敬一堂了。</h3> <h3>我就想,就算地方政府没有保护这里,难道当地就没有有识之士把敬一堂背后的文化挖掘出来吗?还有周氏眼科的情况,等等。据我了解,周雷两家当时可是望族,就是花桥这个地名的由来也和这两家有关联呢!</h3> <h3>这是我采访过的老人家。</h3> <h3>后面的几张照片是敬一堂的内部情况,进深很长后面还有楼梯,中间有天井。</h3> <h3>因为天气很热,光线太强,照片都不是太好,勉强记录一下吧。</h3> <h3>这种有标语的老屋还有很多。</h3> <h3>看到几个地方有人在编藤椅,难道是这里的特产吗?</h3> <h3>终于看到一座桥,当地人告诉我们,这是“老桥”,“花桥”还在前面。</h3> <h3>过了老街桥不久就看到很长的古围墙,我们以为是祠堂。</h3> <h3>一问才知道这里是解放后的供销社和工商所,现在是私宅,主人不在家。不过当地人就是不告诉我们,在供销社和工商所之前是什么,也许他们的思想就只停留在那个年代了。</h3> <h3>帮我们拍照的人说让我们过一把染布店老板的瘾,如果穿越了真的当上了染布店的老板,不知道会是什么滋味。</h3> <h3>想不到吧?这就是传说中的“花桥”,花桥上的建筑全部破坏了,遗憾,遗憾。</h3><h3>只好在这里把花桥的传说记录下来,大家看看也是开心的,至少不枉此行吧!</h3> <h3>据有关资料记载,雷氏家族最早迁居花桥,当时此地一片荒野,其间一条自北至南的溪水,水质清辙。雷氏祖先在溪水两岸开辟家园,经过上百年的繁衍生息,后其它姓氏也迁此安居,人口渐渐多了起来。</h3><h3>溪水两岸繁华起来后,原来以一根松树在小溪上架起的独木桥,不能满足行人和车马往来的需要,急需建一座坚固的大桥。</h3><h3>可建桥费用不菲,百姓大部分是佃户,无能为力,唯家景富裕的雷家和周家两大户有此财力。雷周两家老爷也有意修桥,可造桥开销实在太大,两家为出资多少而争执不下。人少田多的雷家提出按人口出银子,人多田少的周家则要按田亩出银子。争执一直相持数年,独木当桥的松树换了一根又一根,直到雷、周两家老爷作古,桥也没动工。</h3><h3>桥没修起来,过往行人及车马越来越频繁,窄窄的溪水涧被一轮轮洪水越冲越宽,以独木当桥的松树由一根延伸至两根、三根,一旦遭遇暴雨,树毁人亡。人们盼桥急切。</h3><h3>就在这一年,雷家二小姐与周家公子喜结良缘。雷二小姐心灵手巧,善画花鸟虫草,又为人善良、贤惠。嫁入周家那年春天,天降暴雨,涧水猛涨,冲走了独木桥,冲毁了良田房屋,四名佃户因此丧命。雷二小姐见此惨状,暗暗掉泪,决心游说夫家、婆家联合造桥。</h3><h3>兼周家媳妇、雷家女儿身份的雷二小姐出面,自然水到渠成,两家达成协议,修桥费用平摊。当年冬天,两家请来能工巧匠,在一木当桥的位置,日夜施工。为使桥建成后有特色,雷二小姐要求石匠在桥墩、桥栏上刻自己画的花卉图案。在她的监工下,一座雕有花卉图案的坚固石拱桥很快建成。</h3><h3>桥建好了,可给桥取什么名字,却成了难题,因为桥名将流传百世。雷家说命名雷家桥,周家说取名周家桥,各说各理。雷二小姐见此情形,心生一计。</h3><h3>在桥完工那天,雷二小姐游说雷周两家召集佣人、造桥师傅及佃户几百人齐聚一堂,发表意见,仍然争执不下。最后,一名老石匠说:“此桥建成,功劳首推雷二小姐,她惟妙惟肖的花画,雕饰在造型精美、坚实牢固的石桥上,别具一格,这是花与桥的珠联璧合,当以‘花桥’二字命名最好。”</h3><h3>“这个名字好!”大家异口同声,无异议。</h3><h3>后来,“花桥”逐渐演变成地名、村名、镇名,流传至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