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炼千锤【徽墨技艺】

香奈儿~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h3>🙏🙏🙏🙏🙏🙏🙏🙏🙏🙏🙏🙏🙏🙏</h3> <h3>五代十国的时侯,中国经济、文化的重心南移,河北易水墨工奚超、奚延珪父子为避北战乱,迁居歙州(古徽州旧名),以黄山松烟、易水遗规制墨,深受南唐后主李煜赏识,赐姓李,"徽州墨"因此成为墨中上品,古徽州制墨业随之勃兴。因从事制墨业者众多,故享有“天下墨业在徽州”之誉。</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古徽州的墨,即"徽墨",徽墨色泽黑润,舐纸不胶,入纸不润,香味浓郁,宜书宜画。因产于皖南古徽州府而得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span></h3><h3> 话说乾隆十九年(1754年),徽州绩溪人胡天注十三岁时,去当时的徽墨制作地之一休宁的“汪启茂墨室”当学徒。十五岁时,娶汪启茂之女为妻。1765年,为更好的拓展业务,胡天注取徽州府孔庙的“天开文苑”金匾中间两字,即宏开文运之意,并冠以姓氏,将“汪启茂墨室”更名为“胡开文墨庄”。后在屯溪开店,然后又在歙县建墨店。之后把业务发展到各地。这便是胡开文墨业的最初创业轨迹。</h3><h3>  时光荏苒,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过胡天注及其子与孙辈之刻苦经营,胡开文得到迅猛发展,除休宁胡开文墨庄、屯溪首起胡开文老店外,先后在歙县、芜湖、汉口、长沙、九江、安庆、南京、镇江、扬州、杭州、上海等地,或设分店,或开新店,其经营范围几覆盖大江南北,至此徽州制墨业呈胡开文一支独秀之势。</h3><h3> 胡开文制墨,集各家之长,既坚持按易水法制,又有所创新,即重经济效益,更重质量。</h3><h3> 一九一零年胡开文墨获南洋劝业会优等奖章,一九一五年所制之地球墨则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出并获金质奖章。“胡开文”三个字历经风风雨雨,终于打造成中国制墨史上的一块金字招牌。</h3><h3> 1955年3月,胡开文仁记、胡开文义记和木材行商程襄侯3家联合成立屯溪市胡开文墨品工业社。1956年3月,由胡开文墨品工业社、日新化工厂、胡同文、胡同文大记、胡同文仲记合并成立“公私合营屯溪徽州胡开文墨厂”</h3> <h3><br></h3><h3>炼烟、和料、杵捣、制墨、压模、晾墨、锉边、洗水、描金……墨锭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除了炼烟技术经过革新,已经从传统的手工点烟改为机器炼烟,其他每一个环节还是因袭上百年来的传统,采用纯手工技艺。</h3><h3> 一张桌子、一个台子,他们用情怀、凭信念,在这里做一辈子。每一块墨都需要经过200多次的反复捶打,以匠心铸就质量之魂魄于每一件作品中。匠人们专注于制墨的技艺,忠于古法,勇于创新,追求作品的完美。成本再高,不减一分原料;销路再好,不制一块低档墨。在鱼龙混杂的制墨行业市场,老墨厂透着一身傲骨,执着地做好墨,工人师傅们杵捣揉搓的功夫里,带着一股子追求卓越的坚守。</h3><h3> 二十一世纪进入到网络信息化时代,个别行业已经无纸化办公,连春联普遍都是印刷了,能写一手好字的年轻人凤毛麟角,更别说毛笔字了。但屯溪胡开文墨厂,却用"坚守"二字,起死回生,逐渐赢来了书画界的一片青睐,诠释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情怀。</h3><h3> </h3> <h3>祝福:徽墨技艺传承永远 延续 辉煌腾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