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母童年的摇篮——天水麦积山甘泉寺

明朝牵马人

<h3>十九世纪末的1898年,即清朝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初二日,我的祖母出生在甘肃徽县的一个陕西药材商人的铺子家。</h3> <h3>……</h3><h3>奶奶的父亲是陕西韩城下甘谷村(街爷)人,老家在村子的大庙旁老池边。这个村子在远古的西周时期就设立国家驿站,也是孔子弟子卜商教衍西河最后一站。金朝时村子出了位连中三元的人,名冠中原。元灭金后,元朝不接受金朝的宦衔与学位,邑人郝鼎臣又投考元朝学位,皆列三冠,脱汉奴身份并点为左状元,后封任全国教育相,为元朝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h3><h3>明清朝时期,这个村子的人受世代文化与商贸的基因影响,皆会从事经营。祖母的父亲也是承袭上辈子人的商道,是位药材商贩,长年奔波于大秦与西域驼道间。</h3><h3>祖母的父亲姓樊,母亲姓名不详。祖母的母亲随祖母的父亲到甘肃徽县街道的字号,照应生意。老外祖母生下祖母后,老外祖父为祖母起名樊仲花,应是老外祖父母的二姑娘。祖母两岁多的时候,老外祖母因病逝世。后老外祖父又娶一房徽县当地姑娘为妻,不得将3岁的祖母送向当时声誉天下的天水麦积山附近的甘泉寺。</h3><h3>甘泉寺是佛教圣地,明清朝时,寺里专设社会弃婴和外地商人子女的收养救助活动,深受社会尊重。</h3> <h3>生祖母的这一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下令禁止缠足,并指出缠足致使“四万万人变成无用之物,必将使民族衰落”。移风易俗的新思维观念在官府层有了明显的反应,但是,我的奶奶还是缠了足,也许她是中国最后的一代小脚女人了。</h3><h3>同样,生祖母这年,康有为先生就曾以“百目变政,万汇昭苏”来概括这年“百日维新”之时的宏观情势,不能不谓之经典年干啊!祖母一生所经历的都是变政的中国。</h3> <h3>甘泉寺位于天水市北道区南约十五公里的甘泉镇。原名“太平寺”,因寺内有一眼醇香的泉水,也叫“甘泉寺”。据《秦州直隶州新志》载:“马跑泉东南二十里为甘泉寺镇,有甘泉寺,泉在寺中。”</h3> <h3>太平寺一名是冯国瑞先生在六十年代考古时在旧址上一块古碑上发现的。据《秦州志》记载:“甘泉寺,东南七十里,佛殿中有泉涌出……东流入永川,其水极盛,旱不竭,冬不冻,土人引以灌田,作寺覆其上,号‘甘泉寺’”。县志记载曰:“甘泉寺,泉出寺中厦下,一名春晓泉”。</h3> <h3>动人</h3> <h3>学点经书</h3> <h3>集体生活</h3> <h3>邓宝珊省长题</h3> <h3>天水,以秀水名泉而闻名。肃人有:武山的土豆兰州的瓜,天水的白娃娃(指女子)之民谚。在天水,许多的地下温泉和饮用甘泉如北流泉、龙泉、玉泉、官泉、马跑泉等都为当地人所称道。出了麦积区中心,在通往麦积山的路上就有这么一口不同寻常的泉水,人称之为“甘泉”,也有数百年称呼了。</h3> <h3>千年古柏</h3> <h3>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诗人杜甫流寓秦州,曾游其寺,赋《太平寺泉眼》诗篇,赞曰:“山头到山下,凿井不尽土。取供十方僧,香美胜牛乳。”</h3> <h3>  其实要说到寺内甚至整个古镇的景致及特色,双玉兰树不可不提。之所以它能够被人所重视,实在是因为难得。这两株玉兰树不仅是国内玉兰树中年龄最长的,在世界上恐怕都难觅同踪。究其原因也只能归功于这口甘泉的滋润吧,据说它旱不竭,冬不冻,以泉水清冽甘美闻名古今。当地居民以此泉为生,女饮之肤色白皙,男饮之体格健壮,玉兰树之所以能存活至今且不见凋零,自是禀性灵异。不仅镇上男女老少及牲畜家禽同饮此水,当地妇女也会在艳阳高照的午后,傍着汨汨的泉水浆洗衣服,爱美的女子也在泉水旁洗头梳发,戏水嘻笑。</h3> <h3>甘泉所在地为麦积区甘泉镇,其以地处南街的甘泉寺而得名。寺又名太平寺,据《秦州志》记载:“甘泉寺,东南七十里,佛殿中有泉涌出……东流入永川,其水极盛,旱不竭,冬不冻,土人引以灌田,作寺覆其上,号‘甘泉寺’”。县志记载曰:“甘泉寺,泉出寺中厦下,一名春晓泉”。</h3> <h3>寺中景</h3> <h3>今天,八角形条石砌筑的甘泉仍保存完好,泉水清沏。春晓泉前,古柏两棵,苍劲挺拔,其中一柏又寄生一棵槐树,槐树中又寄生一棵椿树。邑人前甘肃省长邓宝珊先生生前曾赞三棵套生树为:“柏槐孕椿”。</h3> <h3>甘泉寺内原有正殿三间,东西禅房各五间,四大天王殿三间。泉上建有八角亭,还有戏楼、钟楼及唐代所铸铁钟一口。今寺院已圮,铁钟移至龟形山二郎庙(今轶)。甘泉寺还有两株玉兰树,高约25米,身围约2米,这两株高大的玉兰树,在西北高原上确是罕见,在全国也比较少有。每年春天蓓蕾绽放,花开满枝,婷婷玉立,洁如仙露,清如水月,真是“满园缤纷飞玉麟”。每逢农历四月八日浴佛节前后,远近游人纷纷而至,饱览兰花琼枝,流连忘返。1954年邓宝珊先生曾题“万丈光芒传老杜,双柯磊落得芳兰。”的诗句,后又请国画大师95岁的齐白石老人书写“双玉兰堂”四字。1959年国庆节,邓宝珊和吴鸿宾同志托麦积山文物保管所将白石老人所书做成白底兰字的匾额悬挂于寺内殿宇门上,故“双玉兰堂”由此得名。</h3> <h3>不知是先有泉后有寺,还是寺因泉而建,千百年来,这座小小的寺庙和甘泉却总是因历史的变迁和文人骚客们的过往而被寄予了特殊的意义。杜甫当年流寓天水,写“太平寺泉眼”诗一首,杜诗因寺泉而作,寺泉因诗而名。而种于寺内的两株玉兰树和太平寺遗址是天水藉著名学者冯国瑞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考察麦积山石窟时发现的,解放后得到时任甘肃省长邓宝珊的热情关怀和支持,1955年,邓宝珊请书画大师齐白石题写了“双玉兰堂”榜书。</h3> <h3>祖母樊仲花被外老祖父送进甘泉寺后,他回到徽县的字号,维持过着组建的新家庭生活。奶奶的姐姐不到10岁,稍能帮商铺料理些力所能及的杂碎活。奶奶在甘泉寺过着集体儿童的生活,从没吃过肉类食品饭菜,但是很快活。奶奶的姐妹们关系处的很好,其中有韩城同龄人姐妹。</h3><h3>寺上不养16岁以上的青少年,收养的孩子长到16岁就要安置。寄养商人的孩子,到时主人就按时领回,不再负担经费了。</h3> <h3>民国二年(1913),甘泉寺一同长大的闺蜜三姐妹,由祖母的父亲和另一位下甘谷的同村人从寺上接走,各骑一头毛驴踏上了回韩城老家的归程。这年她们都16岁了,比祖母小几个月的一个姊妹名叫樊竹叶,她是甘泉寺收养的弃婴,外曾祖姥爷接奶奶时一定要跟随同去韩城,经与寺上主持商议,也一起来到韩城。竹叶奶奶的名字是甘泉寺方丈勒的,由外曾祖安排出阁昝村时才加姓樊,因嫁后夫亡,又未改怀,后改嫁化石村。且都是小脚,也都是在寺上缠的足。</h3> <h3>奶奶的下甘谷村老家有个叔父,外(曾)老姥爷回到家后,将奶奶安排出嫁给我爷爷。爷爷名叫解庭选(1888~1945),当年26岁,比奶奶大10岁。因我家老(曾)祖爷是清末知名郎中,与外曾祖姥爷这个药贩交往甚笃。爷爷和奶奶就是这样成亲的,喜事也过的热热闹闹,红红火火。</h3><h3>外老(曾)姥爷为女儿办完喜事后,不久就回陇经营他的生意去了,此后再也没有回来过韩城。由于战乱,后来音讯全无,至今讯息秒茫。只是,奶奶与娘家的叔父母走的很亲,她叔父有个哑巴儿,祖母把他看作亲弟弟走。与奶奶一回来的樊竹叶奶奶,也把哑巴爷爷视作娘家亲弟弟一样,走动到老去。我小的时候看见那个哑巴爷对他的姐姐都很亲切,只是哑巴爷的老婆闲话太多,做事刻薄。</h3> <h3>百年前的昝村街的北门</h3> <h3>韩城南门</h3> <h3>中年祖母像,摄于兰州。</h3> <h3>韩城古街</h3> <h3>奶奶嫁给爷爷,排行老四。这个家是我们村子最早的院落,村人尊称“老院”。小时候记得村人都称呼奶奶为“四婆”的较多,也有叫"四婶"的、“四嫂”的,她很受村人的爱戴和尊敬。</h3> <h3>奶奶曾经很文雅</h3> <h3>千古不巧</h3> <h3>读过经学</h3> <h3>文化大革命时期,九叔母回韩城接堂弟妹时与我们和奶奶的合影留念</h3> <h3>照片中是我的二小子解宣一家,犬子今年在甘肃兰州局业务考得第一,最近在天水市进修,他终于替我完成了曾经为奶奶许的心愿。儿子买了300元的高香,祭奠了各路(殿)庙神。</h3><h3>祖母在世时,是1980年,我在天水北道呆了9天,没有找到甘泉寺。今天找着了,我自己是要亲自去一趟!(本篇中大部分照片是二小子提供的)</h3> <h3>甘泉寺照片来自于奶奶的重孙解宣(犬之次子),他在兰局考第一名,又要参加铁道部的考试竞赛了。娃专程到天水市,完成了我交给他的任务。</h3> <h3>韩城九龙壁,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二年。</h3> <h3>毓秀桥,奶奶16岁时回韩城的必经之路。</h3> <h3>清末韩城</h3> <h3>奶奶骑毛驴翻关山,穿草原,复渭水,越大岭,履霜坚冰,归宿庭院。</h3> <h3>甘泉镇外景</h3> <h3>山城</h3> <h3>  </h3><h3>  甘泉镇的主街道横贯东西,十分宏大,大约有两里余地。街道的源头及尾端分别竖着两面高大的古式牌楼,正反面皆有文字,以说明古镇的历史及缘由。走在街道上,三分之一的店面还保留着古时的部分建筑。所有的新建店铺,挂的也都是清一色的仿古镶边招牌,十分齐整,韵味非常。</h3> <h3>冬景</h3> <h3>春色</h3> <h3>集市</h3> <h3>偏门</h3> <p class="ql-block">怀念她老人家!我回乡劳动锻炼时,睡在奶奶的炕上,在微弱的电灯光下,一年半的夜晚时间,读完了《水浒传》《红楼梦》《艳阳天》《金光大道》《刘少奇关于共产党人的修养》(当时是禁书)《毛泽东诗词解释》(赵朴初著)《红岩》《保卫延安》(重读)《志愿军一日》《鲁迅日记》《恩格斯政治经济学论》等书,对我后来的思想有很深的影响。但是,严重地影响了奶奶的正常睡眠休息。她一次一次的让我关灯睡觉,我就不愿意关灯,她没有责怪过我的固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