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平汇总

白衣书生

<h3><font color="#010101"> 孤平是诗词格律中比较难掌握的部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一、为什么不能孤平?</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3><font color="#010101"> 为什么不能孤平?原因很简单,因为读着不舒服。 即便是不讲平仄格式的古体诗,如果读着不舒服,也会被大众淘汰。何况是在古体诗基础上提炼出来严格声韵格式的近体格律诗呢? 近体诗对于平声的重视,在其押韵就可以看出。近体诗押的都是平声韵,很少有仄韵。这是与近体诗的产生背景与审美情趣密切相关的。平声为清,仄声为浊,近体诗与古体相比,审美更趋向清扬典雅,选择平声韵也是很合理的事。 </font><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二、什么叫孤平?</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3><font color="#010101"> 孤平在格律诗中是不允许的,但是唐宋以来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因此时值今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是有争议的! 关于“孤平”的概念有五个人的说法影响比较大,他们是:王力、启功、王士桢、吴丈蜀和林正三。 <b>一、王力(甲派)</b> 王力是研究中国汉语诗律学的奠基式学者。王力先生对中国的诗词格律的建树是无人能比的。中国的汉语诗律学,是由王力先生构建起来的。王力关于孤平,只说了一种情况:韵句中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 他举例说: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是仄的话,就是“孤平”。补救的方式是第三字和第五字改平声。即:仄平平仄平和仄仄·仄平平仄平。 例如: 绕涧白龙下,接天苍海齐。 接字是入声,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苍。 王力先生亲自组织学者在《全唐诗》里寻找犯孤平毛病的律句,结果只找到两个例子: “醉多适不愁”(高适:《淇上送韦司仓》) “百岁老翁不种田”(李颀:《野老曝背》) 王力的定义会让人误以为“仄仄仄平平”也是孤平,而此句却是一个正格律句,不属于孤平。且对于孤平的定义外延不完整,将五言“仄仄仄平仄”、七言“仄平仄仄仄平仄”明显是孤平的情况排除在外。 <b>二、启功的说法(乙派)</b> 启功关于孤平的说法是:两仄夹一平。这个论点实际要比王力先生清晰一些,能解释更多现象。但也存在局限。其一,会将一些律句误读为孤平,例如“一行白鹭上表天”,前三字两仄夹一平,按理论老杜便是孤平了,实际这是很常见的律句,一点也不算孤平。“两仄夹一平”这种说法看来副作用要比王力先生那种说法副作用要大得多。当然它尽管适应性广一些。第二,它过于强调局部,而忽略了整体。例如,“平平平仄仄”,有一种很普及的变体叫“平平仄平仄”。按照理论,后三个字两仄夹一平,这种整句就成了孤平,显然不正确。 <b>三、王士祯</b>:一句中必有两个相连的平声字。现在网上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纳王士祯的观点。因为孤平拗救后往往有平平相连。如“仄平仄仄平”,多仄夹一平,孤平;“仄平平仄平” 孤平自救后,平平相连。 <b>四、吴丈蜀</b>:著名学者、诗人吴丈蜀(1919~2006),在其《词学概说》中提到:“所谓孤平,从字义来看,就是孤立的平声字,是指一句诗的范围说的。如果诗句中出现孤立的平声字,就叫做“犯孤平”。特指两种句式:“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除了句末是平声字而外,句中就只有一个平声字,而且是孤立的,所以这两种句式都犯孤平。置于句子末尾是仄声的句子,不受此种制约,即便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 他的理论与王力的定义基本相同,都认为只有在“仄平”单平韵脚的句子才会犯“孤平”。而“置于句子末尾是仄声的句子,即便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由于他们二位的观点,较为宽松,故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font><div><h3><font color="#010101"><b>五、林正三</b> 台湾学者、诗人林正三(1943年生),在其《诗学概要》说:“所谓‘孤平’,即是句中前后字皆为仄声,而中间夹一平声之谓。犯孤平既俗称之‘拗句’,然如‘拗而能救,既不算拗’。且七言之第一字,因离音节较远,平仄可以完全不论。故虽第二字‘犯孤平’亦所容许。至于他处之犯孤平而未救者,可说少之又少。前人有自全唐诗之中去搜寻者,唯得以下两例:</font></h3><font color="#010101">醉多适不愁,(高适《淇上送韦司仓》) 百岁老翁不种田。(李颀《野老曝背》)” </font><h3><font color="#010101">林正三谓:“至于四声 递用一说,乃是声调之最高境界。近世诗人,已鲜能发之,唯清人董文焕之【声调四谱】论之甚详。”故其“孤平”之论与启功同宗,都是用“两仄夹一平”(夹平)来说明“孤平”的,但比启功责之稍宽。“七言之第一字,因离音节较远,平仄可以完全不论。故虽第二字‘犯孤平’亦所容许。”当是指“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这种情况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三、孤平的新定义</font></b></h3><div><b><font color="#010101"><br></font></b></div><font color="#010101">&nbsp;&nbsp;&nbsp; 现在有学者结合两派或多派的观点,扬长避短,提出一些新的定义。 <b>[新定义1]&nbsp;</b>&nbsp; 所谓孤平,就是格律诗句中除去韵脚字只有一个平声或后三字出现两仄夹一平的致使格律失衡的情况。 <b>[新定义2]</b> 孤平:在格律诗句中,如果把平声字换作仄声字,在不计可“通”(即可平可仄)的字的情况下,若出现多个仄声字之间夹一个平声字或无平声字,必然影响格律诗音韵之美,因此叫孤平。 本文将新定义2的内容呈现给大家,对此定义,原作者有以下说明: 第一,孤平应该存在于格律诗的任何句子中,而不是仅限于韵脚(指平脚)句中。即,孤平不仅仅存在于“平平仄仄平”的句子之中。 第二,为什么可以不计可“通”的字呢?大家都知道,可“通”的字,可平也可仄。也就是说,这些位置上的字,无论是平声还是仄声,都不关乎、不影响句子的格律。在创作中,这些位置上的字,你喜欢用什么都可以。无论是平是仄,都不影响句子的格律、音韵之美。换句话说,这些位置上的字,你可以作仄声看,也可以作平声看。如果我们把这些位置上的字作平声看,问题就得以解决了。当然,这里的“作”,只是一种假使,并不一定真是平声。其实,这些位置上的字,本就属于“两面派”,属于“中性”的。你把它当什么看都无所谓。因此,这些位置上的字,在判断是不是孤平时,是可以不计的。 第三,什么位置上的字可“通”?其实,这是个多余的问题。为了让读者更好理解此孤平的定义,下面来探讨一下什么位置的字可“通”。这得从格律诗的几种句型说起。</font><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四、五言句式的孤平</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br></font></b><font color="#010101">下面以五言句式为例:<br></font><font color="#010101"><b>1、平平仄仄平</b>,此句型的句子,五个字都得论,没有可“通”的字。由此句式可变为:<br></font><font color="#ed2308"><u><b>“仄平仄仄平”,多仄夹一平,孤平;<br></b></u></font><b style=""><font color="#167efb">“仄平平仄平” 孤平自救,非孤平。</font></b></h3><div><h3></h3><h3><font color="#010101"><b>2、平平平仄仄</b>,此句型的句子,第一个字可“通”,即“通平平仄仄”。 可见,影响格律的,其实是在后面四个字上。由此句式可变为:</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仄平平仄仄”,合律; </b></font></h3><h3></h3><h3><font color="#167efb"><b>“平平仄仄仄”,三仄脚,非孤平;</b></font><font color="#010101">三仄尾在唐诗中被认为是格律诗句式。但是前两个字必须是平平,如果第一个字是仄,就被认为是古体诗的句式了。<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仄平仄仄仄”,非孤平。</b></font><font color="#010101">按照以上</font><font color="#010101">定义,第一字可“通”,平仄不关乎格律,可作平声字看,可不计,不作多仄夹一平看,因此不是孤平(除去可“通”的字,实际上是</font><font color="#010101">三</font><font color="#010101">仄</font><font color="#010101">外一平);古体诗的句式,但不是格律诗句式了。<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仄平仄平仄”,非孤平。</b></font><font color="#010101">第一个字可通,也不是多仄夹一平,非孤平;<br></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平平仄平仄”,准律句,</b></font><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有人叫做鲤鱼翻波,这是唐诗中的正格,不存在救拗的说法。</b></h3><h3></h3><h3><font color="#010101">可见,此句型的句子,其实并不存在孤平。当然,在我们熟悉的拗救(ào jiù)中,这个句型的句子,下句是无法救的。</font></h3><h3></h3><h3><font color="#010101"><b>3、仄仄仄平平</b>,此句型的第一字可“通”,即“通仄仄平平”。 同样,影响格律的,在后面四字上。由此句型可变化为:</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平仄仄平平”,律句;<br></b></font></h3><h3><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仄仄平仄平”,非孤平</b><font color="#167efb">。</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第</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一字可通,不影响格律,可作平声字看,格律实际上只体现在“仄平仄平”上,不属于多仄夹一平,不是孤平;<br></span></h3><h3></h3><h3><font color="#167efb"><b>“平仄平仄平”,非孤平。</b></font><font color="#010101">可见,此句型也不存在孤平。<br></font></h3><h3></h3><h3><font color="#010101"><b>4</b><b>、</b><b>仄</b><b>仄</b><b>平平仄</b>,此句型第一个字可“通”,即“通仄平平仄”。 同样,影响格律的,在后面四字上。</font></h3><h3><font color="#010101">由此句型可变化为:</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u>“通仄仄平仄”,三仄夹一平,孤平,小拗</u></b></font><font color="#010101">,下句救(实际情况,小拗可救可不救。</font>小拗是指本句型中:仄仄平平仄,出句第三字拗仄时:仄仄仄平仄,对句第三字用平声字补救。因为第三字非音步点,多不论,所以“小”拗。)</h3><h3><font color="#ed2308"><b><u>“通仄平仄仄”,三仄夹一平,孤平,大拗</u>,</b></font><font color="#010101">下句必须救;大拗是指本句型中:仄仄平平仄,出句第四字拗仄时:仄仄平仄仄,对句第三字用平声字补救。因为第四字为音步点,要论,所以“大”拗。</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u>“通仄仄仄仄”,四仄之间无平声字,孤平,大拗</u>,</b></font><font color="#010101">下句必须救。</font></h3><h3><font color="#010101">由此可见,孤平实际上只存在于【两种句型】,即</font><font color="#ed2308"><b>“平平仄仄平”和“仄仄平平仄” </b></font><font color="#010101">之中。</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五、七言句式的孤平</font></b></h3><h3><font color="#010101"></font></h3><h3><font color="#010101"></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韵句中由左向右至韵字,一字比一字严格。这就是王力先生所说的,一首诗的律句中,最末一个字最重要。(非音步上的字)相隔的离它越远越不重要。所以像七言的律句,第一个字是最不重要的。</font></h3><font color="#010101">&nbsp;&nbsp;&nbsp;&nbsp;&nbsp; 七言是五言的拓展,我们弄清了五言,七言也就迎刃而解了。相对五言来说,“平平”的前面加“仄仄”,“仄仄”的前面加“平平”就变成了七言。而七言诗的第一个字,一向不论,可“通”,第二个字为“诗喉”,不能轻易改变。因此七言的格律,事实上,也只体现在后面五字上。按照以上五言的顺序,相对应的七言句型如下: </font><h3><font color="#167efb"><b>1、通仄平平仄仄平;</b></font></h3><h3><b style=""><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ed2308"> 通仄仄平仄仄平;孤平。</font></b></h3><h3><font color="#167efb"><b></b></font><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通仄仄平平仄平;为孤平自救。</b></h3><h3><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是否孤平,取决于后面五字</b></h3><h3><font color="#167efb"><b>2、通仄通平平仄仄;(无孤平)</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3、通平通仄仄平平;(无孤平)</b></font></h3><h3><b style=""><font color="#167efb" style="">4、通平通仄平平仄。</font></b></h3><h3><b style=""><font color="#167efb" style=""> 同五言第4种情况。若有孤平对句救。是否孤平,取决于后面四字。</font></b></h3><h3><font color="#010101">&nbsp;&nbsp;&nbsp;&nbsp;&nbsp; 因此,如果我们不计可“通”(即可平可仄)的字,只要不出现多仄夹一平(或无平),就不是孤平的范畴。按照以上对孤平的定义,无论怎么套,都是对的。</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 </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六、对联的孤平</font></b></h3><h3><font color="#010101"></font></h3><h3><font color="#010101"></font></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h3><font color="#010101">&nbsp;&nbsp;&nbsp;&nbsp; 对联中是否要忌孤平呢?有人说要,有人说不要。王力在《诗词格律》中说“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诗联有通同之处,尤其五、七言联。虽然中国楹联学会所编《联律通则》中没有提到孤平,但是却在官方《联律通则导读》68页中说:“五言和七言律诗的句式格律,可以说是写作对联的基本句式格律。”并且在80页中指出:“拗救对:如律诗拗句的自救和互救,在五、七言对联中同样实用。”据此,主张在对联创作中要避救孤平。</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孤平目前仍缺乏统一定论,本文将几种理论放在一起供大家参考学习。如有谬误,还请方家斧正!</font></h3></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