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知道梅关古驿道,那是在书本上,一直想走进这条古老的驿道,去感受那不一样的行走。于是,选一个闲暇的周末,携上家人,了一个多年的心愿。</h3><h3> 从宁都到大余梅岭山脚,一路向南,200余公里,途经宁定、厦蓉、大广高速,大道通达,3个小时车程便到达目的地。</h3> <h3> 梅岭位于江西省大余县与广东省南雄市交界处,距大余县城10公里,距南雄市区20公里。逶迤的梅岭就在这两省的交界处,梅关在梅岭之巅。梅关古驿道,由梅关和古驿道组成,为两处文物点。2006年梅关关楼和江西境内的古驿道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梅关关楼和广东境内的古驿道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h3> <h3></h3><h3></h3><h3> 梅岭海拔并不高,746米,因一条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千年古驿道而闻名。古道宽4.5米,由青板石、卵石夹杂铺就,麻条石筑边,古风犹存。道旁尽种梅树,岭上树木葱郁,远山层峦叠翠。</h3> <h3> 梅关古驿道始通于秦,秦时设关,后为战争所毁,故从汉至唐,梅岭只有岭之称,而无关之名。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祖籍岭南的宰相张九龄辞官返家奉母,途中所见家乡父老翻越南岭山脉之艰难,决心打通南岭,改善进出岭南的交通。遂上奏朝廷,提出凿山修路,将一条崎岖的羊肠小道,拓成宽阔驿道。它的修通成为中原通往岭南的重要通衢,曾出现“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盛景。</h3><h3></h3><h3> 宋嘉佑年间建关楼后,始有梅关古驿道之称。梅关古驿道,自古便是沟通中原地区与东南沿海的重要交通枢纽,成为贯通南北的一条重要“国道”。</h3> <h3></h3><h3> </h3> <h3> 驿道弯弯,蜿蜒山巅,顶着骄阳,向上登行。脚下的青板石、卵石历经千年的风雨,留存无以数计先人的履痕,行走在上,你能感受到一份光滑、坚实而有温度的历史。</h3><h3><br></h3> <h3> 踏着驿道,顺阶而上,沿途古迹不时映入眼帘。</h3> <h3> 古桥,名接岭桥,为明代所建,单拱式,砖石砌筑。<br></h3> <h3> 古寺,名云封寺,寺内有张九龄、张弻塑像,故又名张公祠以纪念二人开岭,修驿道的功绩。</h3> <h3> 古枫,相传为张九龄修梅岭古驿道时留下,今有“千年树王”之称。</h3> <h3> 古碑,驿道半山处立有赭红色“重来梅国”巨型字碑一通,为清同治六年(1867年)所立。</h3> <h3> 背着阳光,留一张光影在古道上。仿佛间,透过光影,穿越历史,似乎看到了文献公穿行于凿山开道中的坚毅身影;看到了公差官人策马传邮的仆仆风尘;看到了南贩北贾满载货物的匹匹瘦马;看到了南来北往行色匆匆的攘攘驿客,岁月的光影都已沉淀在这古老驿道上了。</h3> <h3> 文者乐山。历代诗人大家在梅岭留下千古名句、名篇、名事。理学大家周敦颐、朱熹在此设道讲学;戏曲大师汤显祖在此得爱情故事,创作出传世之作《牡丹亭还魂记》;文学大师苏东坡在此游后,吟出“大江东去几千里,庾岭南来第一州”的千古名句;陈毅元帅在此游击,写下荡气回肠《梅岭三章》…</h3> <h3> 约半个小时登行,愈向上,山更陡,梅关渐入视线,巍然屹立梅岭之巅。岭巅修关楼,除有赣粤两地明界之用外,在当时更主要作军事防御和征收货物税收之用。关楼自宋始修,历代均有修葺,现存所见为明清修建,青砖砌筑,关楼楼阁己毁,关门无存。</h3> <h3> 从现存遗址可辨,关楼设南北两门,地面留有门臼遗迹,令我想当年守关人居何处?抑或是守关人每日往返山巅朝开暮关?我不得而知。</h3> <h3> “一步跨两省”,站在江西的地界看关楼,为北面,门额题“南粤雄关”,西侧竖立高大石碑“梅岭”,两个楷书大字,刚劲有力,为清康熙年间南雄知州张凤翔立。穿过关门,一步便踏上了广东的地界,这为南面,关楼南面留有枪眼4个,门额上书“岭南第一关”,为明朝万历南雄知府蒋杰题。两边对联“梅止行人渴,关防暴来客”,梅岭特点,关楼作用,一联说尽。登关远眺,赣粤风景,千山万岭,尽收眼底。<br></h3> <h3> 再往前走,便进入粤境,依然青板石、卵石驿道,一路曲折向前,人文景点,镶嵌其间,好似无声诉说着千年梅岭的传奇故事。</h3><h3><br></h3> <h3> 鸦片战争后,随着五口通商和粤汉铁路的修通,曾是沟通岭南以至中原内地的梅关古驿道渐渐冷落。尤其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广东军阀余汉谋部坐镇大庾,为对赣粤边革命游击区进行军事镇压,修筑了从大庾到南雄的赣粤公路,接着又修通了大庾到赣州的公路。从此,赣粤两省的交通运输由赣粤公路所取代,曾经繁盛的梅关古驿道便完全退出了南北交通要道的历史舞台。</h3><h3> 往事越千年,曾经沧海,早已是换了人间!江山如画,人才代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