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东,他说西

步雄

<h3>“你说东,他说西”</h3><h3><br></h3><h3> 一件小事:有两个人聊起了北京的雾霾,一个主张有司应检讨并整改。另一个认为这是负能量,慎说不说为最好,其实印度的雾霾才是世界第一。</h3><h3><br></h3><h3> 前者给后者讲了一个郭东临演过的小品:大意是父子俩,儿子是差生,考试成绩永远是班里倒数第二名,一次考了个倒数第一回来被父亲大骂,儿不服说:“不是我退步了,是最后一名那个傻X今天拉稀没来上学。结果可想而知,友情的小船哗啦就翻了。</h3><h3><br></h3><h3> 值得一提的是,二人都是北京最大公众媒体的资深编辑,为这点事竟能翻脸,有公知,无共识。</h3><h3><br></h3><h3>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进入了一个“你说东,他说西”的怪圈。“你说东,他说西”是北京人的一句俗话,通常指两个以上的人“抬杠”,“掰吃”,“生怼”,“较劲”,彼此都认为对方是“拿着不是当理说”。</h3><h3><br></h3><h3> 为什么形成这种局面?历史的越来越清晰和现实的越来越朦胧。</h3><h3><br></h3><h3> 近年来,随着历史的不断被解密,许多历史事件越来越清晰,于是很多人各持一套史实,也各有出处,一碰就翻车,一条牛身上似乎总能扒下两张以上的皮来,每一张都淌着似是而非的血。许多早已定性的历史事件重新被质疑,被重解。一些早已被定性的历史人物也随着时光的流逝反而越来越有弹性,对他们的评价势如水火,一方拥为圣雄,一方贬为撒旦。你说东,我说西,双方因此失和,红脸,直至互为仇寇。</h3><h3><br></h3><h3> 现实更是如此,一个社会事件出现,马上出现两套以上的解释版本,真假难辨,风马牛不相及,虽近在眼前,但幕后真相却朦胧诡异。</h3><h3><br></h3><h3> 没有真实的历史呈现,何来科学的历史认知。没有客观的现实呈现,何来趋同的社会共识。以上环境下,必然出现两类几乎对立的群体,在他们面前,史实,公理,逻辑,常识既然含混,那么立场,是那一头儿的就显得无比重要,像是参加曾经盛极一时的“大专辩论会”,追求真理不是目的,驳倒对方的真理才是最终目的。也有点像曾经运动中的两派“大辩论”,不屑论理,重在立场,还取决于双方的人数,气势,背景。</h3><h3><br></h3><h3> 上世纪中叶,“大跃进”的时候就有“正负能量”之说了,只不过那时候的正能量叫做“放卫星”,负能量叫做“右倾言论”,前者大行其道如入无人之境,后者被前者批判,斗争甚至丢掉卿卿性命都是有的。文革后期,人心思变,好多煞有介事的文章已经渐失公信力,干脆上来就唱“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循环往复,大口压小口。</h3><h3><br></h3><h3> 现在当然不至于了,但也有因观点不同当街挨了对方的大耳贴子和窝心脚的,庆父不死,鲁难未已。</h3><h3><br></h3><h3> 信息公开的时代,人以群分在分分钟之间就完成了,你在各种公共媒体上发表的,转发的每一篇文章,都清清楚楚地表明了你的观点和立场。有人赞美,有人咬牙,你永远不知道谁边看你的文字,边暗暗问候着你的先人。</h3><h3><br></h3><h3> 于是,有人鼓励人们忘掉客观世界,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禅境”。一位口吐莲花的名女人说:面对雾霾,你可以“关上门窗,尽量不让雾霾进到家里;打开空气净化器,尽量不让雾霾进到肺里;如果这都没用了,就凭自己的精神防护,不让雾霾进到心里”。这一番话引得了太多人的嘲笑和讥讽,其实,这番话似乎也是现实语境下的一条从众之路,而且说得也应该不仅仅是雾霾。</h3><h3><br></h3><h3> 由于太多的人缺乏足够的勇气和智慧来真诚审视自己固守了多年的信仰,因为那是他所有一切的根基,一旦发生动摇就意味着他整个人生要推倒重来。为了逃避这一切,他们宁肯坚持被扭曲的事实,并给提出质疑的人构建一个个逻辑陷阱,用尽一切手段来维护他们内心深处的堡垒。“我们能做的就是彼此忽略。我知道你不同意我的观点,但我不会试着说服你,我没有这样的权利,也没有这样的义务,更没有这样的耐心和时间。你也不用试图说服我,没必要,你保留你的看法就好。我只“凭自己的精神防护,不让雾霾进到心里”。</h3><h3><br></h3><h3> 于是,事物的客观呈现显得越来越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身能量的矫正力,通过随时矫正自己的言行就能得到随时随地的满足感,“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h3><h3><br></h3><h3> 这种思维方式有效地拉低了人们的认知能力和逻辑含量,使更多的人产生交流障碍,进入了“你说东,他说西”的怪圈。这种非理性的对话往往带有浓重的喜剧效果,比如:你说收入低,他说够花就行了。比如你说肉价上涨了,他说你吃素能死啊。比如你说芹菜涨价了,他说你不会吃菠菜。比如你说有毒疫苗,他说,你都什么岁数了,还打疫苗吗? </h3><h3><br></h3><h3> “鱼儿在水里欢畅地游动,却不知道有水;鸟在天上快乐地飞翔,却忘了风的存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毕竟阅读了更加丰富,客观而真实的历史资料,接受了广泛而多角度的时事信息,形成了不同的是非观点,具有了不同的自主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有时趋同一致,有时大相径庭,这都很正常,就如美食台前的品鉴师,咸了、淡了、甜了、酸了,云其所感,畅其所言就是了,用不着急赤白脸,你死我活。</h3><h3><br></h3><h3> 一个社会存在不同思想观点非常正常,但一个正常的社会里,大多数人都会有彼此认同的价值观以及社会、历史、政治的普遍共识的,这也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础。片面甚至错误地认知历史,选择性的接受资讯,非理性的排斥现实,严重阻碍着我们民主进步的脚步。而以上一切都需要真实的历史,客观的资讯。</h3><h3><br></h3><h3> 时下的朋友圈成为了现代人甄别彼此“三观”的试金石:什么人应该毕力同心,什么人应该貌合神离,什么人应该分道扬镳,这是一种社会撕裂的前兆。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似乎一直在封闭的“泰坦尼克”中沉睡,等待着撕裂它的那个冰山一角。社会撕裂了,“三观”撕裂了,弥合撕裂的精神拉锁也许还在很远的路上,且行且等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