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五十一年前的今天,1968年8月26日,北京知青“高兴”和同学们一起来到内蒙古开鲁县这片土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h3> <h3>1976年,高兴才返回北京,几十年来,同大多数返城知青一样,他为事业为生活拼搏着!</h3> <h3>高兴家里可以说除了书还是书!他整天游弋在书的海洋里!</h3> <h3>由于忙于工作以及身体的原因,他很少参加知青的活动!</h3> <h3>但一个公社插队的老知青没有忘记他!每一次聚会,大家都能提到那个个子不高,胖胖的身子,大大的脑袋,整天挂着一幅笑脸的“高兴”同学</h3> <h3>高兴的父亲是人民日报的高级编辑,其母亲更是祖国刚刚解放,被周总理点名从香港大公报请回大陆的著名的新闻工作者!这样显赫的身份也没有逃过文革时期的灾难,不过,改革开放后,高兴还是在父母的熏陶下走上了文化传播之路!</h3><h3> 高兴回城后,农村孩子艰苦的学习环境,缺乏书本文具的状况,没有一本课外书的局面,时刻在他的脑海中浮现,于是萌生了捐赠图书的想法,经过对家里现有图书反复筛选,又多次到图书市场挑选,终于挑选了近千本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各类书籍,和一百多套文具捐赠给第二故乡的坤都岭学校!</h3><h3> 由于身体多病不能亲自前往,委托一同插队的几个同学来完成捐赠一事!</h3> <h3>高兴参加坤都岭知青聚会活动</h3> <h3>郭君女士是个书商,在图书展销会上听说高兴是为插队第二故乡的学校捐书,不仅认真帮助挑选适合孩子们的书籍,同时也捐赠了部分图书!</h3> <h3>高兴委托张元功、刘蕾蕾夫妇、于平来完成这一捐书活动!</h3> <h3>坤都岭学校是一所包含幼儿园、小学、初中三个层级教学任务的综合学校!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知青中有一部分曾经是各个生产队以及公社中学的任课教师!</h3> <h3>前排中间的知青宋丽华曾经是坤都岭小学的老师</h3> <h3>五十周年故乡行活动中宋丽华和当年朝夕相处的同事,离别几十年后再一次聚会!</h3> <h3>四合大队一共四个女知青,这里就有两个当过老师!左一程一平,右一李存敏!中间的是金凤琪,三人1995年在曾经的知青宿舍前留影!</h3> <h3>知青程一平曾经是坤都岭公社四合大队的小学老师,几次回到插队的村里,都有人毕恭毕敬的叫一声程老师</h3> <h3>去年纪念插队五十周年,回到四合村里,在大街上,这位中年人看到我们,老远的停下车来,跑过来呼唤着“程老师”!当年的六七岁的孩子如今已经是富裕起来的新一代农民</h3> <h3>这位中年人叫陈国权,现在在村里开了一家超市,提起当年的程老师也是记忆犹新</h3> <h3>程一平的这位学生叫刘凤林,现在已经是坤都岭学校的党支部副书记!</h3> <h3>中间这位是繁荣大队的老知青叫黄南海,回京前一直在坤都岭中学任教!</h3> <h3>黄南海是文革前的老高中生,插队不久就在坤都岭中学任教,多年来他的学生桃李满天下,那份师生情感无以言表,2017年他接受邀请返回第二故乡参加坤都岭中学七七届同学四十周年聚会</h3> <h3>郑虎夫妻俩同是坤都岭中学的老师!他们的孩子就出生在学校里!那艰难的岁月催人泪下!</h3> <h3>张秀玲——曾经的坤都岭小学老师,从这里她考上了北京外国语学院,身为大使夫人的她,仍然念念不忘曾经任教的这块土地!张秀玲夫妇同中非共和国总理合影</h3> <h3>阔别了四十七年后,张秀玲于插队五十周年之际回村看望当年的房东!</h3> <h3>右边的是红旗大队知青李淑兰,她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任教于红旗大队小学</h3> <h3>沈行省这个英俊潇洒的知青,也在村里教过书</h3> <h3>中间这位是个一生献给坤都岭教育事业的老知青——靳春芳,她今年74岁,在坤都岭整整工作生活了五十一年,她退休后定居在红旗大队,其二儿子继承了她的事业,也是坤都岭学校的一名教师!</h3><h3> 总之,知青中当过老师的人不在少数,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h3> <h3>8月19日我们来到学校同学校领导洽谈了捐赠一事</h3> <h3>和学校的接洽还要感谢这位张老师牵线搭桥,她是刘蕾蕾的爱人郭子武的亲戚,现在坤都岭学校任教!</h3> <h3>隋玉发校长仔细阅读知青五十周年纪念册</h3> <h3>刘凤林书记是捐赠仪式的总策划</h3> <h3>和程一平当年的学生留个影,由于我在北沼呆的时间长,对当年的小学生,如今的坤都岭学校刘书记已经完全没有印象了!</h3> <h3>2019年8月22日,坤都岭学校开学这天,我们一行四人来到学校参加捐赠仪式!</h3> <h3>孔子雕像是本校毕业的学生捐赠</h3> <h3>和老知青靳春芳在教学楼前留影</h3> <h3>老知青靳春芳见到老朋友感慨万分</h3> <h3>捐赠仪式现场</h3> <h3>高兴捐赠的图书摆在会场上</h3> <h3>整齐的队形</h3> <h3>坤都岭学校校长隋玉发发言</h3> <h3>高兴委托刘蕾蕾表达自己对孩子们的期望和良好祝愿</h3> <h3>刘蕾蕾代表高兴发言</h3> <h3>张元功代表高兴接受学校颁发的证书</h3> <h3>学校颁发给高兴的荣誉证书</h3> <h3>同学们整齐的队形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h3> <h3>国旗在蓝天中飘扬,远处是壮观的教学楼!</h3> <h3>回想起九十年代的县委所在地,我们也深刻体会到开鲁大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h3> <h3>捐赠仪式后步出会场,参观学校的学生宿舍、食堂、教室!</h3> <h3>党员活动室</h3> <h3>天真无邪的孩子们</h3> <h3>欢迎😊</h3> <h3>祝你们快乐,新一代的开鲁人!</h3> <h3>学校是住宿制,回想起四合村的中学生当年放学后要走八里路才能回到自己的家!现在的孩子们学习条件太好了!</h3> <h3>管理细致入微</h3> <h3>宿舍管理井井有条</h3> <h3>宿舍内部</h3> <h3>为父母在外地打工的孩子们专门设置了专门活动场地</h3> <h3>军事化</h3> <h3>一目了然</h3> <h3>食堂的饭菜从洗菜、加工、炒制、上桌的各个过程都有监控,保证学生身体健康!</h3> <h3>学生食堂</h3> <h3>刘书记介绍二层食堂的饭菜通过这个封闭的升降机运输</h3> <h3>炊事员工装上岗</h3> <h3>做饭炒菜再也不会烟熏火燎了</h3> <h3>一个班也就三十多人</h3> <h3>看到音乐教室,想起我们小时候有个口琴就很不错了!</h3> <h3>张元功和曾是老乡的乡亲见面</h3> <h3>和学校高大的建筑物比较起来,远处的村民住家显得那么矮小</h3> <h3>闻讯赶来的四合大队老乡来看于平</h3> <h3>和老乡在学校留影</h3> <h3>捐赠仪式庄严隆重简单很快就结束了,抓工夫还要回刘蕾蕾家看看</h3> <h3>知青刘蕾蕾曾经的家!蕾蕾1969年结婚,两个孩子都出生在这里</h3> <h3>改革开放后,蕾蕾盖起了大瓦房,宽大的院子足有一亩多地!</h3> <h3>刘蕾蕾站在门前感慨万分!她人生道路上的跌宕起伏酸甜苦辣可以写一本书了!</h3> <h3>现在新农村的发展日新月异,生活方式、生产过程、劳作方式、生产工具、农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之快让人目不暇接!</h3><h3> 但知青还是留恋那耳熟能详的农作物!这一个个农产品都是每个知青的挂念</h3> <h3>鹅蛋是农家须臾不可或离的当家菜,但是由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干净整洁的街道上成群结队的鹅群不见了,甚至看家的鹅也不见了!村里的老爷们知道我好这口,走遍全村才敛了这五十个鹅蛋!太珍贵了!谢谢乡亲们!</h3> <h3>葵花籽是内蒙的主要农作物</h3> <h3>街头地边经常见到的死不了!在北京已经难得一见</h3> <h3>打瓜!内蒙特产!</h3> <h3>如今农贸市场上的酱疙瘩也两块钱一块了,比鸡蛋还贵!</h3> <h3>这种白菜是做菜包的专用品,回北京多少年,我们还时不时的改善改善伙食,把小米捞饭裹上黄酱用白菜叶包起来,一口酒一口菜包的解馋!</h3> <h3>青纱帐的苞米,是白马牙还是金皇后已经记不清了!但是每年九月一日捡苞米,下霜后的冰碴子把我们的十个指头逐一割破,十指连心的疼痛确实刻骨铭心!</h3> <h3>这块黄酱腌疙瘩伴随了我们几年十几年!一生都会留恋!</h3> <h3>粘高粱</h3> <h3>水捞高粱米饭,想起来都掉哈喇子!</h3> <h3>红干椒已经成为开鲁的支柱产业!广告打到了北京繁华的王府井大街</h3> <h3>别了坤都岭!别了养育我们的开鲁大地!尽管我们这一别不知是多少年后再能相见!但开鲁大地永远是我们的初恋,神秘与温馨、痛苦与欢乐永远铭刻在我们心间,西拉沐沦河水滚滚东去,但它带不走我们对你的思念!有生之年我们还会经常回来体会你日新月异的繁荣昌盛的变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