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英国史略

穗初

<h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三年前,我从图书馆借到由陆运高写的、在2016年7月由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看版图 学英国历史》,325页的阅读中,作了一些笔记。加上从网上搜集了一些补充内容和图片,整理成一辑“美篇”;近日补充了英国“脱欧”结果和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去世和查理三世(Charles III)继任英王的内容,再次发表如下。 </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2022年9月25日</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以下的照片,可以上下滚动阅览。阅览时如需放大照片,请单指点击一下照片,照片转換后即可用双指缩放,并转变为左右滚动 ;阅览后再点击一下,即恢复原上下滚动阅览。)</span></p> <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一、史前的不列颠</span> </h1><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公元前55年以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列颠原来是和欧洲大陆相连的。大约公元前7000年时,由于气候突然变暖,海平面上升,欧洲大陆的西北岸发生了陆沉,不列颠才成为岛而孤悬于欧洲大陆西北的大西洋上。</p><p class="ql-block">大约公元前4000年时,不列颠岛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农耕和驯养牲畜。由于天气寒冷和食物匮乏,不列颠岛上人吃人的风气仍存在。约公元前3000年时,伊比利亚半岛的比克人来到岛上定居,建造了至今仍是千古之迷的“巨石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英国“巨石阵”古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前的10世纪前后,莱茵河流域的凱尔特人、公元前2世纪末与今天法国和比利时一带的高卢人有血缘关系的比尔盖人先后定居不列颠岛。</p><p class="ql-block">現代英國人的祖先主要是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 Saxon), 他們是古代日爾曼人的一支。他們原來生活在介於北海和波羅的海之間的日德蘭半島,包括今天丹麥的大部分和德國的一部分,和德國易北河流域地區。后来在公元5世紀末,盎格魯-撒克遜人才大批次地移居到不列顛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每年冬至日,在巨石阵看见的日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罗马帝国统治不列颠时期</span></h1><p class="ql-block"> (公元前55-公元409年)</p> <p class="ql-block">英國有史可考的年代則是公元前55年,即尤利烏斯•愷撒第一次入侵不列顛島的那一年。</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5年8月末的一個夜晚,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的前身)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時任高盧總督的愷撒(Caesar,約公元前100-前44年)率領10000名装備優良的羅馬士兵,乘坐80艘戰船從高盧出發,向不列顛島撲去。登陆后遇布列吞族抵抗。后因装载给养的船队遭遇了大风暴而无法按时抵达而撤兵。次年公元前54年愷撒率有25000名士兵的罗马军团再度剑指不列颠,登陆后打过了泰晤士河,又因战船被大风暴毁坏而无功而返。</p><p class="ql-block">因为愷撒两度入侵,英国才开始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波狄卡女王手持长矛驾着战车的铜像。波狄卡的名字在凯尔特语中是“胜利”这个词"一词多意"的形式,与英语中“胜利 victory”一词读音接近“维多利亚”的情形相似。或许正因为如此,在19世纪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下令在威斯敏斯特的泰晤士河畔重塑了这尊波狄卡的铜像,以之作为帝国的象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愷撒入侵不列颠未果的97年之後,即公元43年,羅馬帝國皇帝克劳狄(公元42-54 年在位)親自統領5萬人入侵不列顛,不久便攻進了不列顛的腹地。</p><p class="ql-block">只花了三年功夫,羅馬軍隊就攻佔了今天英格蘭的大部分土地。為了鎮壓不列顛島原住民的抵抗,羅馬軍隊不惜大開殺戒。公元61年,羅馬軍隊進攻盎格爾島(Anglesey) , 對島上的德鲁伊特人進行了野蠻的大屠殺。</p><p class="ql-block">公元60年,不列颠一个小国愛西尼王國的波狄卡女王(Boudicca) 起義。趁羅馬軍隊西征今天的威爾士無暇回顧之機,波狄卡女王率領部隊擊溃了羅馬第九軍團,攻克了科爾切斯特。不過,波狄卡女王最後還是不敵羅馬軍隊。起義一直延續到61年冬天,終於失敗。波狄卡女王被迫服毒自殺。花了近20年,羅馬軍隊才最終征服不列顛的英格蘭和威尔士。到公元83年,羅馬軍隊還進軍到蘇格蘭,企圖征服整個不列顛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英国发行的1盎司银币上有波狄卡女王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波狄卡女王起義被鎮壓後,羅馬帝國的不列顛總督阿格里古拉對原住民探取了相對溫和的統治手段。他一度實行革除贪官、鼓勵生產、公平徵税、取締壟斷、加強教育等等比較文明的措施,使不列顛的原住民慢慢適應了羅馬人的統治和生活方式。公元60年時,駐不列顛的羅馬軍隊有4個軍團,大約6萬士兵。為了方便當時的商業中心倫敦和三個軍團總部的聯緊,羅馬人在岛上修築了8000公里的“羅馬大道”。這些羅馬大道最寬者路面寬6-7米,可供四輪馬車全年通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哈德良长城古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122年,羅馬皇帝哈德良(Hadrian,76- 138 年)巡視不列顛行省。為了防止不列颠北方驃悍的不列根特斯人南下侵擾,哈德良下令修築碩大的不列“盾牌”---哈德良長城。它的長度只有118公里,城墙高4.57米,底宽3米,顶寬2.1米。從公元43年到公元409年,羅馬帝國統治不列顛達300多年。公元80年以後,不列顛島基本上是安寧的、和平的。羅馬人在前期雖然帶給不列顛屠殺和死亡,但客觀上,羅馬文明在後期給不列顛带来了先进的文明时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哈德良长城位置的地图,现苏格兰地区被挡在长城之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成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公元407年,尚在不列顛的羅馬軍隊推舉君士坦丁三世(Constantine III)为西羅馬帝國的皇帝。君士坦丁三世隨即率軍離開不列顛,渡海赴高盧爭奪帝位,和當時的羅馬皇帝霍諾里烏斯(Honorius)大打出手。公元409年,所剩無幾的羅馬軍人和官吏被不列顛人徹底趕到海上,返回歐洲大陸,羅馬帝國在不列顛366年的統治宣告結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不列颠的“战国”时期</span></h1><p class="ql-block"> (409-829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英国的“战国”争霸。</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马人撤出不列颠后,盎格鲁-撒克遜人在不列顛建立了諸多王國,七世紀時,英國也進入了一個七國爭雄的“戰國時期”。所謂的“七國”,是指北部的諾森伯里亚(Northumbria);中部的麥西亞(Mercia) 和東安格里亞(East Anglia) ;南部的肯特(Kent) 、威塞克斯(Wessex) 、埃塞克斯(Essex) 和蘇塞克斯(Sussex)。其中,諾森伯里亞、麥西亞、威塞克斯等王朝先後稱霸。829年,威塞克斯國王埃格伯特一統英格蘭 ,結束了群雄並立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英国坎特伯雷大教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战国”时的597年始建的肯特王国首都坎特伯雷的大教堂。坎特伯雷大主教是英格蘭的總主教。從此以後,宗教的統一不但為英格蘭的統一創造了前提,也為英格蘭文化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统一不列颠的英国王朝</span></h1><p class="ql-block"> (829年-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公元827年威塞克斯王国的埃格伯特国王基本上征服了整个英格兰,成为英格兰本土第一个统一的王朝。之后发生11次的改朝换代,其中1次是出现短暂的共和国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br></p><h1><br></h1><h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1.威塞克斯王朝</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829-1013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维京武士。</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维京人就是北欧海盗,主要指丹麦、挪威、瑞典人海盗。他們從公元8世紀到11世纪一直侵扰和佔领欧洲沿海地區和不列颠岛。維京人驍勇善戰,而且紀律嚴明,團結一致。在冷兵器時代,這種人往往是所向披靡的。</p><p class="ql-block">786年,維京人就侵擾威塞克斯。維京人不仅“搶了就跑”,他們还開始攻城掠地;不但搶劫金銀珠寶,還搶奪牲畜和農具;后来他們拖兒帶女地移居不列顛,在不列顛島上安居樂業。到876年,丹麥人在英格蘭佔領的地盤(有些英國史書稱為“丹麥區”),比威塞克斯王朝直接統治的地盤還要大(不包括一些郡的領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阿爾弗雷德大帝铜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爾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849-899年)是埃格伯特的孫子,是英國歷史上唯一被公認為“大帝”的偉大國王。在英國歷史上,國王叫做King,女王叫做Queen,只有阿爾弗雷德被公認為“The Great”---“偉大的國王”,即大帝。</p><p class="ql-block">阿爾弗雷德六歲時被送到羅馬朝聖,後來一直留在那裏受教育。868年,19歲的阿爾弗雷德回國參軍,跟隨國王埃塞雷德一世(866-871年)前往麥西亞抗擊丹麥人的侵略。871年,埃塞雷德一世去世,阿爾弗雷德被“賢人會議”(Witan,由貴族、男性修道院院長、宮廷侍從等組成的會議,是威塞克斯王朝一個強有力的政治組織,有史家說是英國議會的雛形)選舉擁立為國王。</p> <p class="ql-block">阿爾弗雷德即位後,曾和丹麥人交戰達19次,但始終未能戰勝之。他审时度势,采取“金钱换和平”的策略,向丹麦人缴纳赎金,让丹麦人退兵,赢得了暂时的和平。878年,阿尔弗雷德的军队战胜丹麦王古斯伦的军队,并感召一众丹麦人皈依了基督教,还在此后的战争中能以基督的名义进行“圣战”,在精神上压倒敌人。可见基督教已影响极大且与政治密不可分。</p><p class="ql-block">阿爾弗雷德大帝不愧是個文武雙全、智勇兼备的国王。他制定並頒佈的著名的《阿爾弗雷德法典》,成為现在還延用的英國法律---“ 習慣法”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978年,年僅十歲的埃塞雷德二世(Athelred II,978- 1016年在位)繼位。他上台才兩年,沉寂了半個世紀的維京人入侵的“野火”,又重新在英格蘭燃燒起來。他在外忧内患中想起了先祖“金錢换和平”的政策。991年,他向維京人繳納2萬英鎊(當時大約可買40萬頭羊,相當於威塞克斯王朝4年的國民收入)的賠償金,換取了暫時的和平。</p><p class="ql-block">從此,威塞克斯王朝必須每年都繳付2萬到2.4萬英鎊。</p><p class="ql-block">994年,丹麥王子斯維恩(Sweyn) 率領94艘戰艦的船隊再次入侵英格蘭,幾乎整個英格蘭都受到蹂躏。结果,當年繳納的“丹麥金”增加到2.4萬英鎊,1007 年為3萬英鎊,1012年又增加到4.8萬英鎊,成為全國臣民的沉重負擔。1012年,丹麥人搶劫坎特伯雷大教堂,殺死了大主教。1013年,丹麥王子斯維恩在溫切斯特和倫敦等地取得大勝,迫使威塞克斯的軍隊投降,埃塞雷德二世只好夾着尾巴攜帶家眷逃往王后埃瑪的娘家諾曼底公國。1013 年底,英格蘭貴族都一致承認斯維恩為英格蘭國王,威塞克斯王朝滅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2.丹麦王王朝</span></h1><p class="ql-block">(1013-1042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丹麦王国王斯维恩。</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斯维恩当上英王才几个月就于1014年2月暴死,其子卡努特打败了要复辟的埃塞雷德二世,才奪取了英格蘭王位。為了鞏固統治,卡努特迎娶了刚去世的前朝埃塞雷德二世的王后埃玛,并生下他们的兒子哈薩•卡努特。继承王位的哈薩•卡努特沒有子嗣,便將王位交給同母異父的哥哥,即前朝最後一位國王埃塞雷德二世之子“懺悔者”愛德華。</p><p class="ql-block">1042年愛德華繼位,令威塞克斯王朝复辟,史称威塞克斯第二王朝;丹麦王王朝终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3.威塞克斯第二王朝</span></h1><p class="ql-block">(1042-1066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1042年爱德华登基加冕,两边是坎特伯雷大主教和约克大主教。爱德华登基令威塞克斯王朝复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愛德華國王文靜而軟弱、善良而虔誠的基督徒,從小就在諾曼底修道院修行,所以得到“懺悔者”的稱號。1042年,他在溫切斯特教堂登基加冕以後,在1043年就把王宮搬遷到倫敦。從此以後,已有上千年歷史的倫敦才成為英國的首都。爱德华国王下令在伦敦修建了威斯敏斯特王宫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p><p class="ql-block">愛德華国王1066年死後,“賢人會議”推舉擁戴哈羅德(愛德華妻弟)為國王,並在1065年建成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登基加冕。從此以後幾乎所有的英國國王都必須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舉行加冕儀式,才能夠成為真正的國王(女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哈羅德成為國王後,馬上面臨諾曼底公爵威廉外侵的威脅:威廉的姑妈埃瑪是两任英格蘭国王的王后,爱德華國王興威廉是親表兄弟。因此,威廉認為自己更有權繼承英格蘭的王位。1051年他訪問英格蘭時,爱德華国王也曾應承由他繼承王位。因此,威廉指责哈罹德是“發假誓者”,發假誓是令人不齿的反基督行為。於是,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威廉於1066年春天开始厉兵秣馬,准备渡海以武力夺回王位。10月威廉与哈罗德决战中获胜,哈罗德国王中箭伤重死亡,威塞克斯第二王朝也寿终正寝,被诺曼王朝取而代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掛毯“哈罗德国王之死”。图中间拔出眼中箭者是哈罗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以下“ⅩⅩ王朝”标题之前的,为该王朝徽标)</span></p> <h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4.诺曼王朝</span></h1><h1>(1066-1154年)</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威廉登基成为英王,史称威廉一世,他有三個兒子,英格蘭王位本來應該由大兒子羅伯特繼承,但他不喜歡羅伯特,卻寵愛比較忠誠的次子威廉•魯夫斯。於是他在逝世之前立下遺囑把公爵封號和諾曼底留給羅伯特,卻把王冠和英格蘭留給魯夫斯(後來的威廉二世,1087-1100年在位),從而為諾曼王朝後来的動亂種下了禍根。</p><p class="ql-block">1087年7月,威廉一世大戰法蘭西國王菲利普一世,在芒特不幸墜馬受傷而亡,其子威廉二世即位為英王,諾曼王朝進入了多事之秋。</p><p class="ql-block">在世襲制的時代,權力傳承的合法性多取決於血緣的遠近。歐洲貴族們似乎兄弟們都有繼承權,女兒、外甥們也能分一杯羹,繼承故事因而更加豐富多彩。当年威廉一世以姑表兄弟的身份,爭得王位,入主英格蘭。過了幾十年,他的孫女和外孫也都宣稱自己才是繼承人,大打出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英格兰骑士。英国骑士作为一个等级阶层和贵族制度一样始终被保存,在国家和社会政治中发挥了王室中坚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為長子的羅伯特得不到王位和英格蘭,當然心懷不滿。在一些王族的支持下,他於1088年率軍侵犯英格蘭,被威廉二世擊退。</p><p class="ql-block">威廉二世和羅伯特打了七年,仍然無法收回諾曼底。1095年11月,羅馬教皇倡導十字軍東征,羅伯特成了一名狂熱的擁護者。為了籌集軍費,他以一萬馬克的代價,將諾曼底典當抵押給威廉二世,使海峽兩岸的諾曼王朝,在名義上統一起来了。</p><p class="ql-block">十字军东征是西方基督教国家为了拿回聖城耶路撒冷而發動的对伊斯蘭教国家的战争。十字军东征共有8次,前後長達近200年,最後以失败告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威廉二世打猎中暗箭身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1100年,威廉二世带领一帮王室成员到王家猎苑去猎鹿,他射中一只鹿,却被一枝暗箭射中,当场毙命。</span></p><p class="ql-block">威廉二世横死後,他的弟弟亨利很快就被擁戴為國王,並於8月5日加冕登基,史稱亨利一世(Henry I, 1068- 1135年) 。亨利一世繼位後制止了對人民的橫徵暴斂,英格蘭人民得到了比較安定的生活環境。</p><p class="ql-block">1101年,羅伯特參加十字軍東征歸來,見一個弟弟死了,另一個弟弟做了英格蘭國王,很不甘心。他又在諾曼底貴族和法蘭西國王的支持下,侵犯英格蘭。1106年,亨利一世率軍渡海征服了諾曼底,俘虜並囚禁了羅伯特(28年後,羅伯特老死獄中)。此後,亨利一世又兩次擊退了法蘭西國王路易六世和一些諾曼底贵族對諾曼底的進攻,使諾曼王朝的版圖逐漸穩定下來, 並使英吉利海峡两岸進入了一段比較穩定安寧的太平盛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十字军东征时进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國有女王當政的傳統,曾出現過數位威名赫赫的女王。這一歷史淵源也許最早可以上溯到諾曼王朝亨利一世之女瑪蒂爾達。她先是被立為王位繼承人,在被表兄奪走王位後,不惜發動戰爭以奪回權力, 並短暫地獲勝。不過最終她以失敗告終,沒能成為真正的女王。</p><p class="ql-block">瑪蒂爾達的母親是蘇格蘭公主爱迪絲。爱迪絲的父親是蘇格蘭国王馬爾科姆三世,母親是聖瑪格麗特---威塞克斯王朝第14位国王埃德蒙二世的孙女。</p><p class="ql-block">本来,亨利一世和他的王后爱迪絲的家族有世仇。因為,亨利一世的父親威廉一世杀了爱迪絲的祖父,還奪了他的王朝。但是,這对英国版的羅密欧舆朱麗葉還是結成了伉儷,生下了玛蒂爾達和哥哥威廉(亨利一世的王储)。</p><p class="ql-block">亨利一世有20個兒子和1個女兒,但是有合法繼承權的只有兩個:兒子威廉和獨生女瑪蒂爾達(Matilda, 1104-1167年),其他的都是“私生子”。王儲威廉於1120年乘船渡海峽時失事死亡。於是,1125年亨利一世將瑪蒂爾達立為王位繼承人,但遭到教會和貴族們的私下議論和反對,因為在當時,女性繼位做國王,不論是英格蘭還是諾曼底都沒有先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玛蒂尔达“最高执政”的国玺中的图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亨利一世還有一個妹妹愛德拉(Adela) , 生有一個兒子斯蒂芬(Stephen Blois ,1135- 1154年在位),從小由亨利一世撫養長大,頗得寵愛。王储死後,亨利一世甚至拿他當親生兒子看待,在英格蘭和諾曼底都賜給他大量的封地。</p><p class="ql-block">1135年12月1日,亨利一世因食管病而暴斃。外甥斯蒂芬深知教會和貴族不想讓女性當國王,便趁瑪蒂爾達遠在安茹公园(她在1128年嫁給安茹公爵傑弗里)之機,搶先趕到倫敦,在教會和貴族的支持下加冕,成為諾曼王朝的第四位国王。</p><p class="ql-block">1139年,玛蒂尔达率安茹军队登陆英格兰,1141年2月大败英军且生擒斯蒂芬并进入伦敦,6月被教会选为“至高无上的执政”,但很快众多贵族认为她太傲慢,在9月将她驱逐出伦敦城,令她未能获加冕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王。而斯蒂芬获恢复王位。</p><p class="ql-block">“龍鳳鬥”的續集是,“龍”的兒子不想當國王,但“鳳”凰的兒子想當。当1153年1月瑪蒂爾達的兒子亨利殺回了英格蘭,要求得到外祖父亨利一世的王位。</p> <p class="ql-block">1153年8月,斯蒂芬的王后和王子尤斯塔斯相繼去世,斯蒂芬“白變人送黑头人”,更加心灰意冷。令他倍受打擊的是,其次子威廉目睹了王位爭奪的險惡和殘酷,深感恐懼,聲明決不做王位繼承人。</p><p class="ql-block">可能心力交瘁的斯蒂芬無心戀戰,也可能是想起昔日舅舅對自己的寵愛,便在1153年11月簽下《沃林福德協議》,同意表外甥亨利成為自己的繼承人。</p><p class="ql-block">1154年10月,斯蒂芬去世,亨利在众望所歸的歡呼聲中加冕登基,史稱亨利二世(Henry II, 1133- 1189年)。诺曼王朝终结,被金雀花王朝取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5.金雀花王朝</span></p><p class="ql-block">(1154-1399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雀花王朝的第一任君主亨利二世大概很有女性緣: 他的母親瑪蒂爾達為了搶奪英格蘭王位與表兄斯蒂芬大打出手也沒能成功,不料斯蒂芬後來竟將王位傳給亨利; 另一份大禮來自他的王后埃麗諾,這位原法國王后為了亨利而与法王離婚、再嫁,嫁妝是相当于今天法国三分之一的領土。亨利二世從1163年起不斷地廢舊法立新法,還在1166年制訂了《克拉倫登约章》,確立了刑事審判程序,建立了陪審團制度,重視依法依证據定罪,取消了“神裁法”,這些都奠定了習慣法的基礎,成為後來英國司法制度的核心。</p><p class="ql-block">亨利二世在位35年,政績不凡,金雀花王朝的版图总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英国成为中世纪(指公元5-15世纪,历时约1000年)欧洲最强大的王国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英国牛津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67年,英法两国因领地争议而不和,法王路易七世一怒之下赶走了在巴黎大学(世界第一所大学)的英国学者和学生。这批师生回英国后在牛津集结,于1191年组建了牛津大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英王约翰在《自由大宪章》上签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89年亨利二世死后,他的第三子继位,史称理查德一世;他1199年战亡后由其弟约翰遵照他的遗嘱继位;約翰的四哥傑弗里之子亞瑟,曾被理查德一世立為王位繼承人,後被約翰頂替。1202年,為了奪回王位已經成為法王菲利普二世駙馬的亞瑟,在法王的支持下興兵侵犯諾曼底。約翰率兵迎戰,打敗並俘獲了亞瑟。為了王位,約翰殘忍地閹殺了親侄子亞瑟。於是,法王向約翰宣戰,並宣怖沒收約翰在法國的所有領土(在名義上,法王是這些領土的宗主)。1203- 1206年,約翰屢戰屢败。為了收回失地、擴軍備戰,約翰更加瘋狂地征收重税,弄得全國臣民怨聲載道。1215年5月,贵族起義,進軍倫敦,内戰開始。1216年5月,應起義貴族的邀請,法國王太子路易率兵登陸英國助戰。此時的約翰已成孤家寡人,連他的家人也反對他。除雇傭兵之外,沒有人願意為他作戰。走投無路的約翰只好和起義軍談判,接受了貴族們提出的限制王權的《自由大憲章》(Magna Carta )。</p> <p class="ql-block">《自由大憲章》是里程碑式的歷史文件,它第一次向人們昭示,王權不是絕對的,它必须受到法律的監督和限制;法律至高無上的地位開始在英國確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400多年後,英王查理一世目空一切,英國人民起義,並根據《自由大憲章》的精神將他送上了斷頭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500多年後的美國人民,也是依據《自由大憲章》的精神,發表了《獨立宣言》,並於1776年赢得了獨立。)</span></p><p class="ql-block">1209年,牛津大学一批师生来到剑桥,创立了剑桥大学。1214年在罗马教皇和英王约翰的干预下,牛津大学重建,设立了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门课程。之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分别建立了30多所学院,逐渐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顶尖大学,人才辈出!</p> <p class="ql-block">1216年10月,約翰在內外交困的煎熬中病死,只有9歲的亨利王子繼位,史稱亨利三世(Henry III ,1216一1272年在位)。 </p><p class="ql-block">1264年5月,亨利三世和王子爱德华在与造反的贵族的内战中被俘,贵族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仍尊亨利三世为国王。1265年5月王子爱德华逃脱并组织勤王队伍反扑,打败了贵族,亨利三世得以复辟,并全面恢复自已的王权。1272年亨利三世死于伦敦,爱德华继承王位,史称爱德华一世(Edward l,1272-1307在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英王爱德华一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爱德華一世在1277- 1283年率軍征服了威爾士,從此以後威爾士王國統一進英國版圖。在和威爾士贵族商談威爾士王国的統治者时,商定了英国的王储必须被封為威爾士親王。</p><p class="ql-block">金雀花王朝承襲自諾曼王朝,諾曼王朝發跡於法國屬下的諾曼底公國。這一淵源使英法關系變得複雜,再加上還有一位前法國王后帶着大片的領土嫁給英王,兩國間圍繞土地、王位的戰爭與聯姻就交互出現。</p><p class="ql-block">1337年百年戰爭開始,英國和法國互相攻殺,历时上百年。1399年9月英王理查德二世被堂兄兰开斯特公爵亨利联合其他贵族“逼宫”而被迫退位。亨利登基,史称亨利四世(Henry lV,1366-1413年)。从此,金雀花王朝寿终正寢。兰开斯特王朝取而代之。</p> <h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6.兰开斯特王朝</span></h1><p class="ql-block">(1399-1461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兰开斯特王朝初期,凭借1396年英王理查德二世和法王查理六世签订为期20年的停战协议,得以有稳定国内局面的10年。</p><p class="ql-block">1413年亨利四世与世长辞,王储亨利继位,史称亨利五世(Henry V,1387-1422年)。此时法王查理六世也百病缠身。他没有嫡生子,只有私生子查理。亨利五世乘机屡次向法国提出由自已兼任法国王储,被法国拒绝。</p><p class="ql-block">1415年9月亨利五世率军攻打法国,屡战屡胜,夺取了英吉利海峡的制海权和打过了塞纳河,直逼巴黎。他还通过收买法国当权贵族制造法国王朝内讧等,于1420年5月21日逼迫查理六世签订条约,任命亨利五世为法国摄政,为法国王位继承人。为实现建立一个横跨英吉利海峡的大帝国的计划,亨利五世娶了法王查理六世之女凱瑟琳为妻。</p><p class="ql-block">但在1422年8月底,处于权力和声望顶峰的亨利五世抱着他的鸿图大计一命呜呼,不到2个月查理六世也跟着女婿亨利五世去见了上帝。亨利五世不足1岁的儿子也即查理六世的外孙成为了英王亨利六世和法国国王。到此,英法百年战争以英国获胜、法国失败暂时划上一个逗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从11世纪到19世纪,英国王室和法国等国王室既要联姻又要打仗,既是亲戚又是仇敌;不时互相宣称拥有对方的王位继承权,是当时欧洲政治的一道有趣风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贞德率军抗击英军入侵,解奥尔良之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429年5月,一名法國農家少女貞德(Joan) 面見被英军围困的、打着法王旗的法王查理六世的私生子查理,說上帝派她來協助拯救法國。查理于是給她配備了盔甲、馬匹和軍隊。貞德以上帝的名義喚醒了法蘭西民族的愛國熱情,率法国人從圖爾向奧爾良進發,抗击英军入侵,和奥爾良的守軍內外夾擊,使英軍一敗塗地,不得不撒圍退卻。解奥尔良之围因貞德而成为英法百年战争的转折点,为法国最终取胜奠定了基础。在贞德的支持下,1429年7月查理加冕,史称查理七世。貞德和查理率軍繞東北進,於14日進入距巴黎僅一百多公里的蘭斯。</p><p class="ql-block">1430年5月,貞德率軍深入英軍防區,因與部下失散,不幸被勃艮第人俘虜。後來,親英的勃艮第公爵將她交到英軍手上。1431年5月30日,貞德在魯昂以“女巫”的罪名被燒死在火刑柱上。</p><p class="ql-block">1453年守卫波尔多的英军向查理七世率领的法军投降,法国收复了除加萊之外的法国全部领地,百年战争以法国击败英国而划上句号。1456年,在查理七世要求下,罗马教廷为贞德恢复名誉并追认她为圣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红白玫瑰战争是兄弟之间的内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455年5月,以紅玫瑰為族徽的蘭開斯特家族,和以白玫瑰為族徽的約克家族在聖奥爾本斯(St. Albans)開戰。經過幾年的廝殺,亨利六世被約克家族打敗並俘虜。亨利六世不得不重新封堂叔理查為攝政,並答應立理查為王位繼承人。</p><p class="ql-block">但“天有不測風雲”,1460年12月,亨利六世的王后瑪格麗特(法王查理七世的侄女,1445 年嫁給亨利六世)領軍殺死了理查,並把他的頭砍下,戴上紙冠,懸掛於約克城門示众。此舉令約克家族感到奇恥大辱,發誓報仇。理查之子約克公爵愛德華在加萊駐軍司令沃里克伯爵的支持下,於1461年2月17日在第二次里奥爾本斯戰役中打敗王軍。3月4日,約克公爵愛德華在倫敦登基,史稱愛德華四世,蘭開斯特王朝被約克王朝取而代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7.约克王朝</span></h1><p class="ql-block">(1461-1485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約克家族與蘭開斯特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愛德華三世的後裔,它們之間的戰爭是一場兄弟内斗。最終約克家族勝,建立了新的王朝。</p><p class="ql-block">1483年4月爱德华四世去世,其十三岁的长子继位,史称爱德华五世,随后连同其弟被担任有摄政权的护国公、叔父理查德按惯例在登基前送进伦敦塔保护起来。6月底枢密院宣布:爱德华兄弟的母亲与爱德华四世结婚时因国王仍有配偶而婚姻无效,爱德华五世及其弟是私生子而无王位继承权。于是由其叔父理查德登基,史称理查德三世。</p><p class="ql-block">之后,蘭開斯特王朝末代国王亨利六世的堂外甥、蘭開斯特家族碩果僅存的唯一的男性繼承人亨利•都鐸,流亡法國多年并在法國王室的支持下,率軍在威爾士登陸撲向倫敦。1485年8月,都鐸的軍隊和理查德三世的王軍在博斯沃斯( Bosworth)展開決戰。理查德三世兵力占有优势,但因几个部将阵前倒戈而被打敗並被擊斃,象征王權的王冠也掉進草叢,被都鐸的士兵撿到並戴到都鐸頭上。</p><p class="ql-block">1485年10月30日,都鐸在倫敦加冕登基,史稱亨利七世,存续仅二十几年的約克王朝被都鐸王朝取而代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理查德三世的遗骸失踪500多年后,在2012年被重新寻回。2015年3月22日,装有理查德三世遗骸的棺椁穿过莱斯特郡的乡村地区,抵达博斯沃斯(理查德三世的战败之地)。车队两旁人群簇拥,现场鸣放21响礼炮,以表达对这位530年前战死的国王的敬意。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理查德三世是约克王朝的末代国王。莎士比亚写过一个有关他的剧本,将其刻画为“驼背的暴君”。理查德三世是历史上最后一个战死沙场的英国国王。据史料记载,他的尸体曾被裸体示众,最后葬在莱斯特的圣方济会修道院中。1538年在亨利八世命令下该修道院被夷为平地,理查德三世墓穴的确切位置再也不为人知。</p><p class="ql-block">2012年理查德三世的遗骸被重新寻回。</p><p class="ql-block">2015年3月26日理查德三世在莱斯特大教堂下葬<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上图的左上位置的高尖塔即莱斯特大教堂)</span>。英国国王理查德三世在战死530年后,他的遗骸被重新安葬。</p><p class="ql-block">英国史学界也在重新审视这位英王的历史地位,他们认为文学作品中对理查德三世的描述大多有失公允,理查德三世虽然在位仅两年,他继承王位前对其王兄爱德华四世忠心耿耿,统军征战战果不凡,还将被俘的王兄救出让其复位;继承王位后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才华,他推动司法领域无罪推定原则、保释制度和解除对出版印刷行业的限制;他与王后安妮给剑桥大学捐款,给教堂提供资金,并建立了王室纹章院等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8.都铎王朝</span></h1><p class="ql-block">(1485-160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都鐸王朝的建立者亨利七世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1486年迎娶仇家约克家族的伊丽莎白(爱德华五世之妹)为王后,使“紅玫瑰”與“白玫瑰”化干戈為玉帛。1501年他为了和当时欧洲的一流强国西班牙结盟,命长子亚瑟迎娶西班牙公主凱瑟琳。不幸的是亚瑟在婚后5个月就死去。亨利七世立即命次子亨利和凯瑟琳订婚。1503年他将长女嫁给苏格兰国王,消除了两国的宿怨。1509年4月亨利七世因病去世,其次子继位。亨利八世登基後不久,就遵父囑迎娶了寡嫂凱瑟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亨利八世迎娶寡嫂凯瑟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使英國教會擺脱了羅馬教廷,成為獨立的英國國教會,亨利八世讓人將《聖經》譯成英文,允許老百姓自己閱讀《聖經》,做彌撒時統一使用英語,宣傳“君權神授”。此舉進一步加強了王權專制,提高了人民對英格蘭民族和國家的認同感。</p><p class="ql-block">1540年,最早的护照诞生在亨利八世的英国。</p><p class="ql-block">1541年6月为防止羅馬教皇攫取愛爾蘭王冠,亨利八世加冕為愛爾蘭國王,並由愛爾蘭議會確認。以後,歷任英王都選派總督駐節愛爾蘭,視之為領地。</p><p class="ql-block">但是,他的愛情沒有父王那麼專一。因為看上了王后的侍女安妮,他以王后沒有生王子為由(王后共生育過5個孩子,第一個就是王子,可惜早夭,只有瑪麗公主、即後來的瑪麗一世活了下來 ,其他三個也先後夭折) ,從1527年起,不斷提出和凱瑟琳離婚。</p> <p class="ql-block">英國国王都应是新教徒,受教義所限,他们一定要嚴格遵守一夫一妻制。他們絕對不可能擁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嬪妃。</p><p class="ql-block">亨利八世的離婚要求被凱瑟琳拒絕,也得不到羅馬教皇的批准。他一不做二不休,乾脆和教皇鬧翻,實行“宗教改革”,自己批准自己離婚,並於1533年宣布廢黜王后凱瑟琳,和已經有孕在身的安妮結婚。安妮生下伊麗莎白公主(後來的伊麗莎白一世女王)沒有幾年,他又以“通奸”的罪名處死了安妮,娶了第三個王后西摩。西摩為他生下愛德華王子(後來的愛德華六世)後不幸因病去世,亨利八世又陸續娶了三個王后(第五個王后也因“通奸罪”被處死),成為英國歷史上唯一的有六個王后的國王。</p> <p class="ql-block">英國歷史上的女王,就是亨利八世刻意安排而产生的。他說服議會和樞密院同意他臨死時留下的遺囑:由愛德華王子和他的後代繼位;如果愛德華離世並且沒有後代,則由瑪麗公主和她的後代繼位; 如果瑪麗離世並且沒有後代,則由伊麗莎白公主和她的後代繼位。從此以後,女性也可以當國王成了英國的傳統,伊麗莎白一世女王和維多利亞女王還成了許多男性國王望塵莫及的傑出君主。亨利八世却没想到,最先获加冕的女王是他妹妹的女儿。</p><p class="ql-block">1547年1月28日,風流而又精明強幹的亨利八世因病去世,他不夠10歲的王子繼位,史稱愛德華六世(1537-1553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英王亨利八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553年仲夏,愛德華六世病重,掌權的沃里克以瑪麗公主是天主教徒為由,让爱德华六世提名是新教徒的表姐(姑姑的女儿)简•格雷(Lady Jane Grey)做他的继承人,并为此颁布了英王制诰。爱德华六世去世后,沃里克威脅利诱樞密院宣怖其兒媳婦简•格雷郡主為國王,并加冕。</p><p class="ql-block">愛德華六世駕崩時,瑪麗公主就感到大禍將至而逃往諾福克。10天後,她在北方貴族及各路勤王軍隊的支持下,率兵殺回倫敦,樞密院馬上宣布效忠瑪麗(史稱瑪麗一世,1553- 1558年在位)。在位才9天的簡•格雷和她的丈夫及家翁沃里克均被俘並被关押。玛丽一世在伦敦塔内与简·格雷共同进餐时,给了简·格雷一条生路:放弃新教信仰。简·格雷拒绝了。玛丽女王登基约半年后,16岁的简•格雷在伦敦塔内被处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在位9天的简•格雷被处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瑪麗一世在位的5年多,300多名新教主教和教徒被火刑烧死,被称为“血腥瑪麗”,新教与天主教仇恨极深,玛丽一世还要時刻防範贊成新教的妹妹伊丽莎白。1554年1月,新教徒起义首领怀特被俘后,诬陷伊丽莎白是策划者,害她马上被关进伦敦塔。4月怀特在断头台前忏悔,坦白了对她的诬陷。</p><p class="ql-block">畢竟是“血濃於水”,对同父異母的妹妹伊麗莎白雖然信仰分歧,但1558年11月6日,瑪麗一世自知病入膏肓,不久人世時,仍立下遺囑,傳位给伊麗莎白公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15世纪的伦敦塔,是曾被关押在伦敦塔的一位公爵手稿中的画作。伦敦塔既是宫殿又是关押王亲国戚的牢狱和刑场,图中专供押送囚犯的船进出的“地狱之门”清晰可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558年,25歲的伊麗莎白作為王位繼承人被迎回倫敦登基。伊麗莎白一世在位45年,比此前的任何一位國王都長。她處事穩健果斷,富有遠見。在歧視女性的社會中,她以柔中有剛的女性絕殺技,遊刃有餘地駕御上流男性,既能親若師友,誠信相待,又能恩威並重,賞懲自如。她執行重商主義政策,扶持英國的民族商業,使英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快速发展。她敢于挑战西班牙的霸权地位,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为英国成为海洋强国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伊丽莎白一世支持发展对外贸易,曾一次投资给贸易公司4万英镑,成为大股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的标题:“这是陛下今年的分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伊丽莎白一世时英国产生的大文豪莎士比亚(1564-1616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為了平息宗教矛盾,也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伊麗莎白一世軟禁她的表侄女、信天主教的“蘇格蘭的瑪麗”長達18年。“蘇格蘭的瑪麗”是她姑媽瑪格麗特的孫女,是瑪格麗特的王位繼承人之一。1571至1586年,軟禁中的“蘇格蘭的瑪麗”曾經數次密謀暗殺女王未遂。1587 年2月,伊麗莎白一世在議會的再三要求下,處死了“蘇格蘭的瑪麗”。但又立即寫信給瑪麗的兒子、當時的蘇格蘭國王詹姆斯•斯图亞特,表示自己並不想殺他的母親,是被逼而不得不為之的。後來為了補償,伊麗莎白一世下詔書,將詹姆斯立為英格蘭王位繼承人。</p> <h3><font color="#39b54a">图为苏格兰的玛麗。</font><br></h3> <h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9.斯图亚特王朝</span></h1><p class="ql-block">(1603-1714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603年3月24日,终身未嫁的伊麗莎白一世去世,詹姆斯於4月赴倫敦繼位,7月加冕當了英格蘭的國王(同時兼蘇格蘭國王),史稱詹姆斯一世(James I,1566-1625年)。都铎王朝终结,斯图亚特王朝建立。</p><p class="ql-block">詹姆斯一世是一個學者型國王,不願意聽取別人的意見,極少接觸臣民,只相信個别寵臣。詹姆斯一世篤信“君權神授”,不了解英格蘭議會,特别不了解制定《自由大憲章》以後的英格蘭議會的權利和威望,認為議會的權利是國王賜予的,想凌駕於議會之上。因此,他在位期間一直和議會爭爭吵吵,針尖對麦芒。1610 年和1614年,他兩次解散了議會,並且加紧迫害清教徒<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是基督教的三个主要教派。基督教是世界上第一大宗教,其信徒约有18亿人,与伊斯兰教和佛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新教是英国的国教,主张不受罗马教廷的干预。清教是不满教会的腐败和繁文缛节而从新教分离出来的派别,主张教徒都可以不经神父而与上帝交流,在上帝面前过上人人平等的简单信徒生活。詹姆斯一世时受迫害的清教徒,成千上万离开欧洲前往北美维吉尼亚等地,成为后来美国独立、挣脱英国统治的中坚力量。)</span>。1621年,詹姆斯一世因财政困难又重新 召開議會,但仍無法恢復 都鐸王朝時“王在議會”的比較和諧的傳統。</p><p class="ql-block">1625年詹姆斯一世病逝 ,其次子查理繼位(長子亨利早死),史稱查理一世(Charles I, 1600- 1649年) 。</p> <p class="ql-block">1625年6月,查理一世召開第一次議會,想取得由國王終身徵關税的特權卻遭到議會的拒絕。1626年6月,他下令解散議會,強行徵税和借款,卻被法官宣怖此舉違法。他盛怒之下撤了法官的職,實行了11年專制統治。</p><p class="ql-block">1637年,身兼蘇格蘭國王的查理一世把宗教迫害擴大到蘇格蘭,引發了蘇格蘭教會及人民的反抗和起义。</p><p class="ql-block">1640年3月,查理一世为与苏格兰作战筹集军餉而重开议会,1642年1月决定抓5名议会领袖以解决与议会的矛盾而惹起众怒。控制不了局势的查理一世1月10日離開倫敦,前往外地糾集保王武裝,在諾丁漢竖起王軍的旗幟,正式宣怖討伐議會“叛逆”。</p> <p class="ql-block">議會當然不會坐以待斃,立刻組成議會軍隊應戰。1645年1月,議會授權议会领袖克倫威爾建立新軍。1646年6月,議會軍包圍並攻佔了國王的大本營牛津,查理一世逃亡蘇格蘭,向蘇格蘭軍隊投降。蘇格蘭軍隊把查理一世當作“奇貨”,於1647年1月以40萬英鎊的價格賣給英格蘭議會,國王便成了議會的囚徒。</p><p class="ql-block">但議會和军队对处理国王發生了分歧。1647年11月11日深夜,查理一世擺脱了監控,逃亡中策劃各地的王黨叛亂。</p><p class="ql-block">1648年7月,蘇格蘭軍隊進入英格蘭,幫助查理一世復辟。8月18日,蘇格蘭軍隊遭到克倫威爾部隊的迎頭痛擊,很快被擊潰。克倫威爾乘勝追擊,率軍攻抵蘇格蘭首都愛丁堡,再次把國王抓獲,將其押解回倫敦的溫莎城堡監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英王查理一世被斩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左上角的国会领袖克伦威尔左手执着利斧,右手提着查理一世的头颅;断头台上跪着的人已经无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649年1月4日,議會下院通過了决议,成立最高法庭审判国王查理一世。之后最高法庭以“暴君、叛徒、杀人犯和人民公敌”的罪名判处他死刑。1月30日下午1时,随着刽子手手起斧落,查理一世成了英国历史上唯一被法庭判处死刑的国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10.英吉利共和国</span></p><p class="ql-block">(1649-166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649年2月,議會下院通過決議,宣布廢除上院(貴族院)和君主制度,實行議會一院制。5月,議會宣怖英國為英吉利共和國(The English Republic)。克倫威爾被推選為國家委員會主席。</p><p class="ql-block">1643年爱尔兰宣布脱離英國而獨立。1648年,愛爾蘭貴族支持查理一世,參與了王黨叛亂。查理一世被處死後,愛爾蘭貴族奉查理一世的兒子查理為新國王“ 查理二世”,和英吉利共和國鬧對立。</p><p class="ql-block">克倫威爾本來就不喜歡愛爾蘭人,1649年攻陷爱尔兰的德羅赫達時,他下令屠殺所有的男子,連神職人員也不放過。後來,英軍对一切抵抗的城鎮都實行屠城。因此,三百多年来,克伦威爾的名字在爱爾蘭成了惡魔的代名词,任何人聽了都會發抖。</p> <p class="ql-block">1653年4月,克倫威爾解散議會。12月,由高級軍官組成的軍官會議推舉克倫威爾為终身任职并可世袭的“護國公”,通过了《政府約法》,让克倫威爾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一步一步地走向獨裁專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担任英国世袭的护国公的克伦威尔。</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658年9月3日,叱咤风云的克伦威尔患瘧疾不治去世,他的儿子理查德•克伦威尔继位为護國公。</p><p class="ql-block">理查德•克倫威爾在政治上有點不識時務,1659年,他召開第一次議會時,拒絕了高級軍官們推薦的人選當總司令,觸怒了掌握軍權的軍隊寡頭。軍官們於1659年4月解散理查德•克倫威爾召開的議會,1659年5月25日理查德•克倫威爾被逼退位 。</p><p class="ql-block">理查德•克倫威爾退位後,以新王黨分子為主的新議會馬上作出恢復君主制度的決議,並派人去荷蘭與查理二世談判复辟。1660年查理二世在荷蘭宣怖大赦令: 除了直接處死國王查理一世的责任人以外,其他反對過國王的人一律既往不咎。1660年5月,查理二世在多佛登陸,返回英國,斯圖亞特王朝復辟,英吉利共和國壽終正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复辟斯图亚特王朝的英王查理二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661年4月查理二世(Charles II)加冕登基後,當年簽署判決書處死查理一世的59人中,只有41人還在世。其中15人逃亡國外,9人被處死。1661年1月30日,查理一世12週年忌日時,克倫威爾經過防腐處理的屍體被人挖出来吊在絞刑架上。後來,他的頭顱被割下,釘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外面的廊柱上,一直掛了20多年,直到1684年才被取下,之后该头颅被多次转卖。直到1960年才被克伦威尔曾就读的剑桥大学将该头颅埋葬在其苏塞克斯学院一个不公开的地方。</p><p class="ql-block">1665年春起,英国发生严重的黑死病瘟疫,仅在伦敦就死亡75000多人,占当时伦敦人口的六分之一。1666年,伦敦还发生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火灾,整个伦敦的80%毁于一旦,后来重建伦敦足足花了50年。</p><p class="ql-block">1685年2月,查理二世病逝于伦敦,其弟约克公爵继承王位,史称詹姆斯二世(James II ),1633-1701年)。</p><p class="ql-block">詹姆斯二世是個天主教徒。他上臺後不但藐視議會,私自決定徵税,還獨裁專制,不顧國內的廣泛反對而強行宣怖恢復天主教。</p><p class="ql-block">1688年6月30日,議會領袖和倫敦主教籌劃政變,聯名向詹姆斯二世的外甥兼女婿、荷蘭的執政威廉•奧蘭治發出邀請信,邀請他回英國“捍衛英國人的信仰和自由”, 把詹姆斯二世趕下臺。後來的英國歷史學家稱這段歷史為“光榮革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英王的王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688年10月20日,威廉率領由英國人、荷兰人、德國人、法國人、瑞典人組成的15000人的艦隊進攻英國,但卻碰上暴風雨,不得不返回荷蘭。10天後他借助東風,使他們乘風破浪,於11月5日在英國的托貝順利登陸,威廉未遇任何抵抗就進駐伦敦。</p><p class="ql-block">由於軍隊的哗變和人民的唾棄,已成孤家寡人的詹姆斯二世把代表王權的玉璽扔進了泰晤士河,狼狈逃往法国。本來,威廉大可置他於死地。但最終還是放了岳父一马,延迟進攻伦敦,並命人指给他一條逃跑的生路。後来詹姆斯二世於1689年率軍登陸愛尔蘭,試图復辟,但沒有成功。</p><p class="ql-block">威廉和議會討價還價,接受了限制王權的《權利宣言》,並於1689年4月11日加冕,和妻子瑪麗共同成為英國國王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英王威廉三世、玛丽二世共同执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權利宣言》的主旨是: 國王要以議會通過的法令來治理國家,議會應定期召開; 只有議會批准才可以微税; 議員可以自由地發表政見;人民可以自由地請願等。1689年10月,《權利宣言》增加了一些保障人權的條款,經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簽署後,《權利法案》正式成為法律。從此以後,英國開始了“立憲君主制”,議會權高於王權的制度開始逐漸形成。</p><p class="ql-block">英国议会會議通常在Cabinet(秘密的小房間)舉行,所以人們至今稱Cabinet為“内閣或內閣會議”(在秘密的小房間召開的會議)。</p><p class="ql-block">瑪麗二世是個美丽賢惠的女王,從不贪戀權力,頗受英國人民的爱戴。可惜她1694年英年早逝,而且没有儿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英国议会开会议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國議會在1700年制定了(英国王位繼承法》, 經威廉三世簽署後於1701 年公布。</p><p class="ql-block">《英国王位继承法》是君主立宪制的产物。其继承次序是根据长子继承权来决定的,即王位应先由现任君主的长子(长孙)继承,然後才依次序轮到其他兒子和女儿。此外该法案還规定,王位的继承是由议會从信仰新教的国王后裔等条件来决定的,而非君主本人。</p><p class="ql-block">此法出炉后,英国王位继承人依序排出,避免了争夺王位的斗争甚至战争。从此以后,英国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令生灵涂炭的内战。</p><p class="ql-block">1702年3月,威廉三世病逝,由瑪丽二世之妹安妮繼位,5月就爆發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英国安妮女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707年,英格蘭議會和蘇格蘭議會正式批准《合并法案》,取消了蘇格蘭議會,在英國議會中增了30個議席給蘇格蘭代表,蘇格蘭才完全統一到英國中。</p><p class="ql-block">西班牙王位继承战至1713年,交战的法国、西班牙一方和英国、荷兰、奥地利等联盟一方签订了《乌特勒支條約》(Utrecht) :聯盟承認法王路易十四之孫菲利普還是西班牙國王,但西班牙和法國不得合饼;英國得到了西班牙的直布羅陀和梅諾卡島,法國和西班牙承認(今天加拿大的)哈德遜灣、新斯科舍和紐芬蘭以及聖基茨和尼維斯等殖民地歸英國所有。</p><p class="ql-block">1714年8月,安妮女王病逝,而且沒有留下子嗣(曾經生有5個小孩,但先後夭折), 斯圖亞特王朝終結。根據王位繼承法,漢諾威選帝侯之子喬治繼位,史稱喬治一世(George I,1660-1727年)。他是一位出生、长大均在德国、不会说英语,因而是基本上不参加内阁会议、也不过多干涉国务的国王,也因此造就了英国内阁制更趋成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11.汉诺威王朝</span></p><p class="ql-block">(1714-191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從西班牙王室資助哥倫布環球航行,發現新大陸美洲之後,一項嶄新的事業即拓殖與瓜分殖民地就在歐洲流行起來。西班牙、葡萄牙先聲奪人,英國、法國等則後來居上。</p><p class="ql-block">許多歷史學家認為,大英帝國從斯圖亞特王朝起,從1607年移民拓殖今天美國的弗吉尼亞起,到1713年佔領了直布羅陀止,斯圖亞特王朝共佔領了27塊殖民地。1713年時,大英帝國的版圖面積(連本土)约有160萬平方公里。1756至1763年英法两国在印度、美洲争搶殖民地,矛盾不断升级,双方各纠集了一伙幫手,展開了大规模的”七年战爭”,最终英国獲胜,夺得了法国在北美洲的大片殖民地,1775年時大英帝國的版图面積(連本土)约有900萬平方公里,大英帝國的旗幟從歐洲、美洲直至插遍全球。</p><p class="ql-block">然而 ,1760年年底,英国喬治二世因心臟病發作而猝死,沒有看到七年戰爭的最終勝利。王位由其孫子繼承(喬治二世之獨生子於1751年去世),史稱喬治三世(1738- 1820年)。</p><p class="ql-block">这些打得你死我活的国王們並未意识到,任由他们肆意宰割世界的时代已快要落幕。1776年英国签署承认北美洲原英國殖民地独立的《巴黎和约》,承认了一個沒有國王、沒有世袭的美利坚合众国诞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英王乔治三世和家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失去美國使喬治三世的威望跌到最低谷,令他一度想到遜位。不過,海外殖民地的不斷增加還是讓喬治三世聊以自慰。1763年,英國佔領了多米尼加; 1766年佔領了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 1758- 1775年佔領了印度的加爾各答、孟加拉的達卡等地區; 1770 年庫克船長發現了澳洲,並於1788年以後建立了第一個殖民區,使得英國“堤内損失堤外補”,版圖面積仍然有780萬平方公里左右。</p><p class="ql-block">英國和法國曾經為了搶奪美洲的殖民地大打出手。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因有共同的敵人,法國給予了美國巨大的支持,獨立戰爭中的大量武器來自於法國,甚至一些法國人組成志願軍親赴戰場。今日被視為美國象徵的自由女神像,就是法國政府贈給美國人民以紀念美國獨立戰爭中美法聯盟的禮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法国送给美国纽约的自由神像在安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02- -1803年,法國征服了半個歐洲,打破了歐洲的均衡,因此,1803年2月英國對法國宣戰,英法大戰再次爆發。1804年拿破仑一世(Napoleon I,1769-1821年)在法國稱帝,隨後就厲兵秣馬,在英吉利海峽法國的沿岸集結了十萬大軍和一千多艘供登陸用的平底船,準備趁大霧進攻英國本土。當時拿破仑誇下海口:“只要有三天大霧,我就將是倫敦、英國議會和英格蘭銀行的主人。”但是,拿破仑低估了英國海軍,英國海軍拯救了英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法国皇帝拿破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05年10月21日,英國海軍統帥納爾遜(Horatio Nelson ,1758-1805年)以少勝多,在西南部的特拉法加海面上摧毁了法國和西班牙的聯合艦隊,還俘獲了18艘戰艦,使聯合艦隊的傷亡人數高達一萬四千多人 ,但納爾遜也在此戰中陣亡。</p><p class="ql-block">這埸海戰不但挫敗了拿破仑進攻英國本土的計劃,還使英國海上霸王的地位又保持了一個多世紀。</p><p class="ql-block">1806年10月27日,拿破仑攻佔了柏林,差點就滅亡了正在崛起的普鲁士。其他大國如西班牙、奥地利和俄國等,都向拿破仑俯首称臣。</p><p class="ql-block">但在1812 年,拿破仑進攻俄国,攻陷莫斯科后,在寒冬中兵敗,他就開始走下坡路了。1808-1812年,英國名將韋爾斯利(Arthur Wellesley ,1769-1852 年,後被封為大名鼎鼎的威靈頓公爵)率軍屡在葡萄牙和西班牙打敗法軍(即半島之戰),1813年攻入法國。1814年英、俄、普、奥聯軍攻入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1815年3月,被联军囚禁在意大利厄爾巴島的拿破仑越狱逃跑,潛回巴黎,不费吹灰之力就重新登上帝位,建立了“百日王朝”。百日后拿破仑兵败比利时的滑铁卢,被流放并于1821年5日病逝于大西洋中心的圣赫勒拿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已成为滑铁卢古战场标志的狮子纪念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20年1月,剛愎自用、晚年昏庸的喬治三世去世以後,其長子繼位,史稱喬治四世(1762- 1830年)。喬治四世雖然英俊瀟灑,但在政治上基本無所建樹,在位時國王的權威也每況愈下。1830年喬治四世因病去世,其弟弟克拉倫斯公爵繼位,史稱威廉四世(1765- 1837年)。威廉四世13歲時就参加了皇家海軍,並赴美國參加過鎮壓美國獨立的战爭,17歲時還差點成了美軍的俘虜。他繼位時已經65歲。</p><p class="ql-block">威廉四世未當國王時曾當過海軍大臣,但被新任首相威靈頓公爵趕下台。他當上國王後,沒有以牙还牙,讓威靈頓公爵繼續留任(當過兩任首相)。他因為性格粗獷,寬容大度,比較得民心,順民意。1832年英國第一次“議會改革”能夠順利進行,威廉四世的功勞不小。雖然這次“議會改革”很不徹底,但是有了第一次,才有1867年的第二次,1912年的第三次......直到英國立憲君主制比較完善的確立。立憲君主制的確立,對英國科技和經濟的迅猛發展, 對使其成為19-20世紀的超級大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英王威廉四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33年,威廉四世頒佈命令,在大英帝國境内廢除奴隸制度(1807 年英國政府曾頒令廢除奴隸贸易), 比美國的林肯總統早了30多年。1295年起已改为英国国会的威斯敏斯特王宫在1834年10月被火灾烧毁。</p><p class="ql-block">1837年6月,72歲的威廉四世因病去世。他的兩個有繼承權的女兒早死,因此沒有留下後嗣。</p><p class="ql-block">其父喬治三世一共有9子6女。但在當時,這15個子女都已經先後去世。第三代中,只有一個合法的婚生後代,即威廉四世的侄女、肯特公爵的女兒、18歲的維多利亞還活在世上。於是,自伊麗莎白一世以後, 英國又誕生了一位巾幗不讓鬢眉的女王---維多利亞女王(Queen 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 -1901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37至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期間,大英帝國到達了它光輝的頂點。其領土約3313萬平方公里,全世界五大洲共有43個國家和地區淪為它的殖民地,其中就有中國香港。</p><p class="ql-block">維多利亞原來想效法伊麗莎白一世,終身不嫁,但最終還是於1840年2月結婚,嫁給她的表弟阿爾伯特(Albert ,1819- 1861年,她的舅舅、比利時國王利奥波特的兒子),而且最終成為「 歐洲的祖母」(維多利亞女王有9個子女、37個孫輩、近80個重孫輩,和幾乎所有的歐洲王室聯姻)。1847-1858年威斯敏斯特王宫在原址重建,重建后恢复作为英国国会大厦<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本帖题头照片:伦敦的英国国会大厦)</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p><p class="ql-block">阿爾伯特對維多利亞的影響很大,對她的幫助也很多。阿爾伯特秉性正直,博學多才,精明能幹,勤奮上進,而且甘於當“女王的丈夫”,沒有野心。阿尔伯特呕心沥血,花了兩年時間,在1851年成功地主办了举世瞩目的、展示英国工业革命成果的“倫敦世界博覽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会馆“水晶宫”。</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博览会展示了14000多家英国和世界各国工厂和商家的先进的、精美的展品,其中有英国生产的高速自动纺纱机,700马力的蒸汽機,起重能力1144吨的起重机,“火箭”牌火车头.....,共有600萬人次参观。博览會使英国同时也使世界各国大开眼界。通过这次世界博览会,英国作為“世界工厂”和“世界火车头”而享誉世界。</p> <p class="ql-block">瓦特(James Watt ,1736一1819年)是發明家中的佼佼者,是英國工業革命的殿堂級人物。他改良了蒸汽機,發明了氣壓錈、汽動錘,將英國工業革命帶入了頂峰時期,使英國同時也使世界工業進入了大規模的蒸汽機時代。後人為了紀念他,將功率的單位稱為“瓦特”。</p><p class="ql-block">應該說,瓦特也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發明家。早在1698年,薩威利就發明了蒸汽機。1712年,紐考門改進了蒸汽機。但是,紐考門蒸汽機的效率非常低,也只能用於煤礦排水。瓦特對紐考門蒸汽機做了改進,並且發明了曲軸和汽缸,成功地制造了使往復運動變換成旋轉運動的“聯動蒸汽機”。</p><p class="ql-block">到19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進入高潮以後,英國的理論科學和實驗科學都進入了蓬勃發展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工业革命中发明的蒸汽动力的火车头,令1825年世界第一条铁路诞生在英国,里程只有20多公里,火车时速只有24公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1863年世界第一条地铁在伦敦通车,乘客进地铁时兴高采烈,出地铁时蓬头垢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維多利亞和11位首相的领導下,大英帝國的工业革命處於高峰期。大英帝國的政治局面基本稳定,科學、文化、經濟、贸易、軍事實力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昌盛。維多利亞時代,成了大英帝國黄金時代的代名詞。</p><p class="ql-block">1867年英國議會通過了《英屬北美法案》, 加拿大成為英國第一個“自治领地”。以後澳大利亞、新西蘭等以白人移民為主的殖民地也取得了自治领地的地位。自治领地有自己的政府和議會,但政府和議會要由英國委派總督監督,並要以英國國王為國家元首。自治领地的地位雖比其他被取消原有政府的殖民地略高一籌,但實質仍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是大英帝国為了防止它们独立,防止“美國翻版”而採取的措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戴着墨镜的维多利亚女王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對於英國人來說,維多利亞時代也許是個偉大的時代、光榮的時代、富足的時代、幸福的時代、難忘的時代。但是,對於中國和一些淪為大英帝國的殖民地的國家和人民來說,維多利亞時代就是痛苦的時代、悲慘的時代、恥辱的時代。1840年大英帝國對中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逼迫軟弱無能的清政府割讓香港,使中國進入了“百年之辱”的年代。1856和1900年,大英帝國又伙同西方列強进一步侵略中国,令中国尝尽了割肉之痛。</p><p class="ql-block">維多利亞女王於1901 年去世,其60歲的長子愛德華七世(1841-1910年)繼位。愛德華七世是個平庸的國王,既無大錯,也無建樹。歷時近200年的漢諾威王朝,随着他的去世而結束,迎来的是统治英国至今的温莎王朝。</p> <h1><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12.温莎王朝</span></h1><h1>(1910- )</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0年愛德華七世去世後,王位由其次子喬治繼承(長子阿爾伯特已於1892 年去世), 史稱喬治五世(1865- 1936 年)。如果按照英國王朝命名的傳統和慣例,喬治五世繼位的王朝應該以他祖父阿爾伯特的封號(薩克森-科堡-哥達親王)或者姓氏來命名。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國人民的反德情緒高漲,對喬治五世的德國血統和姓氏非常不滿。為了順應民意,喬治五世發表了一個正式而莊嚴的聲明: 英國王室將以“温莎”作為家庭的姓氏,同時立即取消所有“德國式”的頭銜,所以他的英國王朝叫做温莎王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英王乔治五世在军舰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喬治五世也是一個“水手國王”,12歲就到海軍服役,17歲時到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進修。188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後,他繼續到海軍服役,比較親近百姓,懂得他們的疾苦。喬治五世繼位之初,在任首相是自由黨的阿斯奎斯(Herbert Asquith,1852- 1928年) 。阿斯奎斯為了建立幫助窮苦人的社會保障體系,制定了“劫富濟貧”的《國民保险法》。但該法案遭到上院(貴族院)的拒絕而被擱置。為了幫助阿斯奎斯和窮苦人民,喬治五世决定,如果上院再次反對通過此法案的話,他將動用國王的權利,晉升赞成自由黨政策的人士為貴族,使他們在上院形成多數。最後,上院被迫作出讓步,通過了法案。一場政治危機就此平息,喬治五世也因此贏得了“親民國王” 的美譽。</p><p class="ql-block">俗話說,月滿則虧。喬治五世繼位時,大英帝國的超級大國地位已大為削弱,其工業產值不但比不上美國,甚至比不上在1870年统一并迅速崛起的德国。</p><p class="ql-block">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國皇儲斐迪南被一位塞爾維亞青年用手槍打死。7月28日,奥匈帝國以此事為藉口向塞爾維亞宣戰,並在德國支持下,決定乘機吞并塞爾維亞。俄、法兩個“協約國”支持塞爾維亞,英國則暗中支持俄、法。幾天後,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后退出了战争。1918年11月3日德國爆發革命,9日,威廉二世逃往荷蘭,11日,元氣大傷、無力再戰的德國簽署了与投降書無異的“停戰協議書”,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作為勝利一方英國的版圖再度擴張,達到了3672萬平方公里。它雄踞五大洲,橫跨東西兩半球,腳踏南北兩半球,太陽升起與落下之處皆有它的領土,號稱“日不落帝國”;英语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英联邦徽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德为首的两大势力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而进行的战争,终以新興的德國失败告終,但無疑也令英國国力下降,政局與社會動荡,其殖民地與自治领地掀起了新一轮独立的大潮。1931年12月,英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從法律上加拿大、澳大利亞和南非的獨立获得确认。從1922年愛爾蘭獨立起,到1932年伊拉克獨立止,總共有6個國家独立,使大英帝國的面積少了2166萬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1931年英联邦成立时的成员,由英国及其自治领地或者已经获得独立、有白人政府的7个国家组成: 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愛爾蘭和紐芬蘭(1949 年并入加拿大);现在,英聯邦有53個成员国,主要由大英帝國的前殖民地和附属国组成。</p><p class="ql-block">英联邦的全称1955年以後改為 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 比旧全称去掉了British,即去掉“ 不列颠的”,用以表示英联邦內“地位平等,互不排屬”。</p> <p class="ql-block">  1936年英國有三個國王。喬治五世於1月20日去世後,長子愛德華八世繼承了王位。但他“不愛江山愛美人”,在位不到1年,就於12月10日退位其弟喬治繼位,史稱喬治六世。</p><p class="ql-block">1933年,法西斯惡魔希特勒(Adolf Hitler; 1889-1945年)當上德國總理和元首以後,戰爭烏雲就籠罩了整個歐洲。希特勒上台不久就撕毁《凡爾賽和約》,宣怖德國重新武装,軍隊增加到了30萬人(《凡爾賽和約》規定只能有10萬人)。1934年,希特勒把空軍軍费增加到上年的2.7倍,達到2.1億馬克; 陸軍支出則增加到1.7倍,達到5.75億馬克; 1935年,德國發布“普遍兵役制”命令,軍隊人數可以無限制地擴充; 1936年德日簽定《反共產國際協定》,第二年意大利加入協定,軸心國集團形成。1938年3月,德國又公然吞并奥地利,令世界瞪目结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1938年9月,英国首相张伯伦(上图中央着黑色礼服者)其左为希特勒飞抵德国参加慕尼黑会议。会议达成出卖捷克给德国的协定,从而怂恿希特勒向东进攻苏联。</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1939年8月23日,蘇联為保护自身的安全,和德国签订《蘇德互不侵犯条约》,私下裹还和德国签订了瓜分波兰的秘密条款。9月1日</span>第二次世界大戰爆发,德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火速拿下了波蘭的西半部,还有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等國,法國也被打下大半;在歐洲,西邊只剩下英國隔着英吉利海峽抵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从1939年9月到1940年8月,苏联出兵佔领了波蘭的东半部(波兰在36天内就亡了国) ,以及比萨拉比亚、 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的全部和芬蘭的一部分。1940年5月20日,德军绕过法国人自认为“牢不可破”的马奇诺防线,占领加莱,把40万英法比联军包围在敦刻尔克地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面對德軍的圍追堵截、狂轟滥炸,聯軍約33萬人(英軍約21萬,法軍約9萬,比利時军约3萬)在5月26日至6月4日,從法国港口敦刻爾克“勝利大逃亡”。這些部隊撤離時雖然將重装備全部丢弃,但他们的成功撤退,為以後的戰争保留了有生力量,是日後反攻法西斯的骨斡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遺憾的是,聯軍也有4萬多人因為擔任掩護或者来不及撤退而被德軍俘虏,另外還有2.8萬人伤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1938年8日,苏联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排右2为苏联领袖斯大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本人自1937年前后也在中國和東南亞、東北亞肆虐。中國人民反抗日本侵略最艱難的1941年,蘇聯置盟友中国於不顾,和日本簽訂了《蘇日互不侵犯条约》。1941年12月美國參戰后,美、苏、英、中等同盟国阵营形成,在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战场相互配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民族不愧是個偉大而又堅強的民族。在幾乎整個西歐淪陷的艱難時刻,全国上下一致,軍民一心,同仇敌愾地反抗德國法西斯。倫敦被德機狂轟濫炸時,喬治六世拒絕了人們要求他和王室離開倫敦的勸告,经常訪問部隊、工廠,甚至冒着生命危險去視察戰場。他的女兒伊麗莎白公主(今天的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和瑪格蕾特公主,也参加到了戰事服務中。</p> <p class="ql-block">希特勒先被勝利冲昏了頭腦,後又被不列顛空戰的挫折氣暈了腦袋。跟着就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放棄進攻英國,轉而在1941年6月以“闪电战”進攻蘇聯,一直打到苏联首都莫斯科城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是在苏联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该城幾乎被夷為平地。但是,斯大林格勒軍民奮勇抗敵,總共斃敵約23萬人,俘虜9萬多人(包括德軍元帥保盧斯及24名將軍),取得了保衛戰的輝煌勝利。</p><p class="ql-block">繼1942-1943年美英聯軍在北非和意大利獲勝,意大利投降並把槍口轉向希特勒以後,1944年6月6日,美、英、法聯軍大約20萬官兵在法國諾曼底成功登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又一個轉折點。到7月5日,聯軍在諾曼底登陸的官兵已達100萬,共消减德軍11.4萬人,擊毀坦克2117輛,飛機245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1945年5月苏军旗手将苏联旗帜插上德国国会大厦楼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5年4月,蘇聯紅軍和美軍在德國易北河畔勝利會師。1945年5月,蘇聯紅軍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殺,納粹政府的末日來臨。在亞洲戰場,隨着中國軍民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进入反攻和美、蘇、中在太平洋戰場的合作,使日本法西斯節節敗退,最終在1945年8月15日无条件投降,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p> <p class="ql-block">英國是福利國家的發源地。貝弗里奇(William Beveridge,1879-1963年)是英國經濟家,於1942年發表了《社會保險報告書〉(簡稱《貝弗里奇报告》),被稱為“福利國家之父”。繼英國之後,西歐、北歐國家和美國紛紛效仿,建設福利國家。</p><p class="ql-block">1945年5月德國無條件投降,6月英國就進行全國大選。威望如日中天的战时首相邱吉爾却“名落孫山”,意外地敗給了工黨的艾德禮。據說,邱吉爾為此曾經詛咒英國人忘恩負義,外國評論家也批評英國選民“政治智慧不健全”。其實,邱吉爾的敗選是必然的。雖然從某種角度來說,他“拯救了英國”,但是,他的競選綱領不注重百姓生計,低估了千百萬英國人民希望擺脱貧窮的美好願望,焉能不敗? 與他相反,工黨的競選綱領則提出改革计劃,保證贐快改善多數人的生活水準,實行“福利國家,全民保障”的政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被称为“福利国家之父”的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艾德禮首相上台後,以《貝弗里奇報告》的“社會保障三原則”為準繩,努力兑現“福利國家,全民保障”的承諾,實施《國民保險法》和《國民醫療保健法》。</p><p class="ql-block">所謂的社會保障三原則是:</p><p class="ql-block">(1)最低保障原則---保障全體社會成員的生活不低於“ 維持生存所需的最低限度”;</p><p class="ql-block">(2)普遍保障原則---社會保障應不分貧富,一視同仁地顧及全體社會成員;</p><p class="ql-block">(3)責任保障原則---每個國民都應盡力工作、買保險和納税,使政府通過税收實行社會財富再分配。</p><p class="ql-block">這三個福利“元寶”令廣大人民廣泛受益,選民怎麼會不歡迎艾德禮的工黨政府呢?</p><p class="ql-block">落敗後的邱吉尔和保守黨吸取了失敗的經驗教訓,後來也宣揚全民福利的國家政策,並在1951年的大選中擊敗工黨,77歲的邱吉爾“梅開二度”,上台執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左为二战胜利的功臣、战时英国首相丘吉尔。</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8年到上世紀60年代,英國作為“社會主義”福利國家,不但實行全民“低保”,全民失業救濟,全民免费醫療,甚至外國遊客因病在英國就醫也免費。</p><p class="ql-block">尽管英國“福利國家”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但是直到20世紀40年代後期,英國政府實現了福利政策改革,英國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的全民福利國家。但是,福利開支是個沉重的負擔。戰後,英國經濟的恢復好像蝸牛爬行一樣,而且,百廢待興,處處要錢,就算艾德禮和邱吉尔有三頭六臂也難以應付。英國政府不得不向膀大腰圓的美國求援。</p> <p class="ql-block">1948年6月到1951年底,美國根據“馬歇爾計劃”(歐洲復興計劃), 共向英國提供了48.7億美元的援助(其中88%為贈款,12%為貸款。其中10.35億美元是軍事援助款)。</p><p class="ql-block">不過,單單靠美援還是入不敷出,英國政府只好從其他管道來開源節流,包括减少军事开支,對於海外殖民地它有計劃地縮減了軍費並撒出。同時二戰後全球範圍內再次掀起民族獨立運動,英國也難以繼續保持其宗主國地位不動搖。1946至1959年, 共有16個原英國殖民地獨立,包括英属印度和巴基斯坦,使大英帝国的面积又减少了600多万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經過兩次世界大戰,英國元氣大傷,其GDP也逐漸被美、西德、日、法趕超。1960年它排名世界第三,1965年掉到世界第五,此後一直徘徊在第五、 第六位。</p><p class="ql-block">上世紀70年代後,英國不堪重負,取消了很多社会福利的措施。</p><p class="ql-block">随着英国軍政實力、國際影響力也下降,大英帝國的瓦解勢不可擋,1960 到1983年又有43个原英国殖民地独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这颗“东方之珠”不再是英国的殖民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香港最后一任英国总督彭定康手捧在香港降下的英国国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英国国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英國的米字旗誕生於1801年1月1日。當時不列顛與愛爾蘭組成了聯合王國。米字旗綜合了原英格蘭(白地紅色正十字旗)、蘇格蘭(藍地白色交叉十字旗)和愛爾蘭(白地紅色交叉十字旗)的旗幟標志。今天英國的米字旗,白邊紅色正十字代表英格蘭守護神聖喬治,白色交叉十字代表蘇格蘭守護神聖安德魯,紅色交叉十字代表愛爾蘭守護神聖派特里克。</p><p class="ql-block">英國的前殖民地國家,很多都將米字旗放在國旗的左上角,以示屬於英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英國國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國國徽其實是英國皇室的徽标。盾面上的左上、右下兩部分圆案相同,即紅地上繪有三頭金色雄獅,它們代表着英格蘭;右上方點綴着鳶尾花的方框中有一頭躍立的紅獅,是蘇格蘭的標誌,左下方鑲嵌在藍地中的金色銀弦堅琴象徵愛爾蘭。一條嘉得勛章的藍色绥帶環繞盾徽,上面銘刻着英國 上層社會的一句格言「惡有惡報」。盾徽左侧侍立着一頭英國王獅,右侧侍立着有點像馬的銀色的蘇格蘭獨角獸,上方有一頂金銀相嵌的頭盔,其上供奉着華麗富貴的帝國冠冕。盾徽底部的白色絲帶上英王的座右銘熠熠閃光:「神賜予我權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上:英国国鸟:知更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下:英国国花:玫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7年,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6国建立“欧洲經濟共同體”, 曾邀請英國参加並且作為發起國。但是,當時的英國驕傲得很。仗着和美國的特殊关系,而且尚有廣大的殖民地市場作後盾,不甘作為平等伙伴參加,就斷然拒绝了。到了1960年,英國還聯合瑞典、丹麥、挪威、瑞士、奥地利和葡萄牙組織了一個七國集團,名為“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歐自盟),企圖和“歐洲經濟共同體”(歐共體)競爭。不料,“體弱多病”的英國不是法國、西德的對手,“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後來自動散伙,“盟員”們紛紛倒戈到“歐共體”去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欧洲联盟(欧盟)徽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1年8月,驕傲的英國不得不提出參加“欧共體”。然而,前倨後恭的英國直到1973年才如願加入,成為“歐共體”的成員。英國雖然加入了“歐共體”,卻仍然“身在曹營心在漢”。1998年5月,歐盟的法國、德國等11個國家通過决議,取消各國货幣,統一使用歐元。英国拒不加入,至今仍使用“高贵”的英镑。2009年欧共体纳入了1993年成立的欧洲一联盟(EU)。2019年年中,欧盟28個成员国,運作方式依照《里斯本條約》;政治上所有成員國均為議會民主國家;德国、法国為歐盟兩大核心成員國(英国亦為歐盟核心成員國,但已于2017年3月29日啟動脫歐程序);軍事上絕大多數歐盟成員國均為北大西洋公約组织成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为2013年7月1日欧盟的版图,共28个欧盟成员国,人口5亿多,面积438万多平方公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左为脱欧公投时的保守党首相卡梅伦,右为继任首相1008天的特雷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欧洲是近代国际体系的建立者,近代世界的中心。作为二战的主战场,欧洲在战争中遭受了重创。战后,法国和德国不甘受美国人的操控,决定建立欧盟。虽然英国也相继加入了欧盟,但还是以“保留英镑”等试图保持“独立”。</p><p class="ql-block">东欧巨变后,欧盟将众多落后的东欧国家招致麾下,欧盟则需要拿出钱去援助东欧国家。而作为欧盟会费的缴纳大国,英国肯定不满欧盟的行为。欧盟的接收难民政策和欧盟内部的自由迁徙政策也使其他外国公民能自由出入英国。于是英国脱欧的呼声日渐高涨,最终引发了2016年6月23日的英国脱欧公投。这并不是英国第一次举行脱欧公投:1975年,英国曾举行全民公投,决定是否脱离欧共体。当年,67%的选民给出的答案是“留下”。</p><p class="ql-block">脱欧公投当天,而随着第一个脱欧派胜出的选区产生,英镑汇率瞬间下跌,并一路跌至1985年以来最低点,兑人民币直接降至1:8.8。</p><p class="ql-block">24日公布的公投结果显示,尽管此前民调显示留欧派占优势,但在实际投票中,有52%的投票者(超过1741万票)选择让英国脱离欧盟。在加入欧盟43个年头之后,英国选择与欧盟分道扬镳。于是,公开撑“留欧”并推动公投的英国保守党卡梅伦首相引咎请辞,特雷莎出任首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新脱欧方案的要点:爱尔兰岛不能存在硬边界的脱欧安排。</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雷莎2016年7月13日上任后,至2017年3月29日才致函欧盟,根据《里斯本条约》第50条正式启动脱欧程序。</p><p class="ql-block">可惜由于特雷莎领导的保守党在英国下议院不具多数,特雷莎将与欧盟协商好的脱欧方案三次均被下议院否决,特雷莎也被迫挥泪请辞,由党内一直支持脱欧的约翰逊接盘担任首相。他似乎成竹在胸,将“无协议硬脱欧”、“议会提前大选”、“宁愿自已死在阴沟里也不要延期脱欧”等要胁、妄为造声势,迫使担心“灾难性”硬脱欧的欧盟、不希望脱欧的工党、党内和盟友党中不想作为的“拖脱”派改变立场态度。</p><p class="ql-block">2019年10月3日,鲍里斯和他的政府团队将最新版的脱欧协议提交给欧盟审议。新协议主要内容围绕处理北爱的关系:北爱尔兰和爱尔兰之间,将不设硬边界,而北爱尔兰和大不列颠的海上,将有一条软边界。北爱尔兰被当成一个相对自由的贸易区,欧盟对北爱的监管从本来的农产扩大到工业;北爱尔兰名义上留在英国关税区内——从大不列颠运往北爱尔兰的货品,将视为没有离开英国。可在贸易领域,北爱尔兰仍使用欧盟法规,从其他国家运往北爱尔兰的货物与运往大不列颠的将区别对待;北爱尔兰地区的增值税税率也将尽可能与爱尔兰共和国而非英国保持一致。还要通过GPS、海关检查、4年一次的投票(由当地选民决定是否留在自由贸易区)等来消除北爱与爱尔兰之间的边境贸易摩擦。除了上述关于北爱的内容外,前首相特雷莎之前和欧盟协商达成的协议将继续保留,包括达390亿英镑的“分手费”和有一个2021年1月底之前的“过渡期”等。</p><p class="ql-block">10月15日,英国议会开幕大典+女王“御座致辞”开始,由女王宣读内阁拟定的接下来一年内英国要通过并执行的法案,内容涉及脱欧、民生等内容。</p><p class="ql-block">10月17日,约翰逊在欧盟峰会上宣布,英国与欧盟之间已经达成了新的脱欧协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2019年10月22日在英国下议院辩论是否批准新脱欧方案。</span>10月22日下午,由约翰逊首相带领的政府班子宣布:如果议员在投票中否决了我们制定的3天内完成《脱欧协议立法的时间表》(即赶得及在2019年10月31日欧盟限期前脱欧的时间表),那么英国政府将直接取消脱欧协议立法程序。</p><p class="ql-block">这就是说,如果投票结果是要延期脱欧,那么英国政府将放弃脱欧协议立法,并自我对政府发动不信任投票(只需在下议院获得简单多数同意即可通过),以直接达至在圣诞节前夕开始大选。</p><p class="ql-block">结果在当天,《脱欧协议草案》,329对299获通过!《脱欧协议立法的时间表》,308对322被否决!约翰逊随后宣布政府中止脱欧的立法程序。</p><p class="ql-block">10日28日,欧盟理事会决定同意脱欧限期延期至2020年1月31日,并表明此为最后一次延期。</p><p class="ql-block">10月29日,英国下议院以438票支持、20票反对的压倒性票数通过约翰逊政府提出的对政府的不信任议案。如果上议院批准该议案,议会将在11月6日解散。</p><p class="ql-block">约翰逊在之前一天即28日曾第三度动议提前大选的法案,三次均在下议院投票中遭到否决。29日他以议案形式再度闯关,只经过6个小时的辩论就得以通过,这和反对党工党领袖科尔宾态度的转变有密切关系。“我准备好了”,科尔宾29日表示,在欧盟同意延期“脱欧”后,排除无协议“脱欧”的诉求已得到满足。他说,12月的大选将是工党“要挑战那些阻挡人民前进的利益集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此次大选注定将成为英国民众对于欧盟成员国身份的一次全民公投;这也是选民在愿意放弃“脱欧”和愿意不惜一切代价离开欧盟的党派之间做出选择的最后机会。</span></p><p class="ql-block">2019年12月12日的英国大选,是2022年9月8日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去世、王储查尔斯(Charles)继任英国国王(查理三世 Charles III)前最后一次英国大选,首相约翰逊领导的保守党取得压倒性胜利。约翰逊将这一结果描述为完成脱欧的“强有力的新授权”。他胜选后誓言要在欧盟三度同意延期后的脱欧最后期限2020年1月底带领英国完成脱欧。该目标他如期做到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伊丽莎白二世的巨幅遗照出现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span></p><p class="ql-block">2022年9月8日,在位70年的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以96岁的高龄去世。去世前一天,她<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苏格兰巴尔莫勒尔堡(Balmoral Castle)先接见约翰逊首相并接受他递交的辞呈。接着,她</span>接受英国执政党保守党新党魁特拉斯(Liz Truss)的觐见,并正式任命她成为英国新首相,英女王授权她即日起筹组新的政府。</p><p class="ql-block">特拉斯是第15位获英女王任命的首相,也是英国历史上第三位女首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附:原著《看版图 学英国历史》的“引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引言</p><p class="ql-block">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裹,英國不但版图面積最小,而且還是人口最少的常任理事國。但英國有輝煌的文化和歷史。18世紀中到20世紀初,英國曾經叫大英帝國---它不但曾經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地位上居世界第一,而且還在國家版图面積上居世界第一。</p><p class="ql-block">1920年時,大英帝國的版圖面積(連本土)達到3696萬平方公里(約等於今天英國面積的154倍) 。在五個常任理事國中,英國是唯一實行君主立憲制的、唯一還有國王的國家。而且,英國國王是香火永繼、一脈相承的“千年國王”---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是公元1066年的英國國王威廉一世的第29代“曾孙”,他俩是血脉承传,這在世界上所有的有國王或者君主的國家中是絕無僅有的。</p><p class="ql-block">英國王室還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1、國王不但可以由男性繼承,也可以由女性繼承。英國歷史上共有六位女王</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原文如此。应为七位女王,包括第1位已获加冕的英国女王简•格雷和玛丽一世、伊丽莎白一世、玛丽二世、安妮女王、维多利亚女王、伊丽莎白二世)</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其中伊丽莎白一世和维多利亚女王在英國歷史上,甚至在世界歷史上都是舉足輕重、威名遠揚的。</span></p><p class="ql-block">2、早在威塞克斯王朝時期,有些國王(如阿爾弗雷德大帝)是由選舉產生的。1714年以後,王位繼承有明文規定,並由“王室委員會”按規定排定先後秩序,絕對不允許“加塞兒”。</p><p class="ql-block">3、國王(女王)實行嚴格的一夫一 妻制,不得擁有妃子或者“面首”(地下情的不計在內)。</p><p class="ql-block">4、國王(女王)的權力不是絕對至高無上、無所限制的。早期的英國國王(女王)有教會和貴族會議來制衡,後期則有議會來制衡。1714年以後,直到今天,英國國王(女王)逐漸變成沒有實權的“虚君”。</p><p class="ql-block">5、國王和臣民一樣,也會被法律審判。如17世紀的查理一世,因為“叛國罪”被審判,並被判處死刑,砍掉腦袋。</p><p class="ql-block">英國國王的“一脈相承”制度在客觀上令為爭奪王位而發生的戰爭比較少,改朝换代多数是和平的 ,所以平民百姓因為戰爭而死亡的人數比較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附:原著《看版图 学英国历史》的目录</span></p> <h3>(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