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我涓滴 会它千顷澄碧

王华华秋

<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9年8月(处暑)&nbs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赴兰考</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边走边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边听边记</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变化让人惊叹</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仅在环境的翻天覆地</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还有老百姓幸福的笑脸</p><p>……</p> 兰考地处豫东平原,总人口83万,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焦裕禄精神发祥地。从1962年12月到1964年5月,焦裕禄在兰考工作了470多天,依靠群众、团结群众战风沙,斗“三害”,开创了工程治理和生态治理相结合的路子。 <p><br></p> 2009年和2014年,习近平三次来到兰考县,深情缅怀焦裕禄,亲手种下泡桐树,深切关怀兰考人民的生活和兰考的发展。如今,兰考脱贫成为中国扶贫史上的一个里程碑。<br> <p>2014年3月17日 《新闻联播》</p><p>http://tv.cctv.com/2014/03/18/VIDE1395142739087222.shtml<br></p> <h5></h5><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念奴娇·追思焦裕禄</b></span></div></h3><h3><br></h3>习近平1990年词作《念奴娇·追思焦裕禄》<br>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h3><br><i>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br></i><i>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br></i>一九九〇·七·十五</h3><h3><br>用声音致敬!</h3><p></p><p></p><h3>https://m.lizhi.fm/vod/61489945/2756144925499412998?u=2638777875510634028&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h3><p></p> 夜宿焦裕禄干部学院,楼前就是这棵习主席亲手种植的泡桐。如今,有两人合抱那么粗壮。绿茵下,秋风席席…… 2009年和2014年,习近平三次来到兰考县,深情缅怀焦裕禄,亲手种下泡桐树,深切关怀兰考人民的生活和兰考的发展。 穆青原名穆亚才,祖籍河南开封杞县。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穆青与冯健、周原同志合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穆青与兰考,从此结下不解之缘。 □新华社记者 穆 青 冯 健 周 原<br><br>进入90年代,在中华大地兴起学雷锋新潮的同时,人们深情地呼唤着另一个名字——焦裕禄。<br><br>在这声声呼唤中,我们三个当年采写焦裕禄事迹的老记者重访兰考,专程到焦裕禄墓前敬献花圈。花圈的挽带上写着“焦裕禄精神永存”七个字,表达了我们对这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人民的好儿子的崇敬和思念。<br><br>焦裕禄去世已经26年了。兰考人民在明末黄河故堤的一个沙丘上,修建了焦裕禄烈士陵园。陵园里,参天的泡桐绿荫蔽日,蓊郁的松柏密密环绕。白色大理石砌筑的墓地上竖立着一面屏壁,上面镌刻着毛泽东的题字:“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br><br>我们默默地站在墓前,望着那高大的墓碑,环顾兰考大地,思前想后,禁不住心潮澎湃,思绪万千——<br><br>  <br><br>(一)24年前,当我们第一次踏上兰考这块苦难的土地,兰考的“三害”——内涝、风沙、盐碱还很猖獗。一年365天,多一半漫天黄沙飞扬。我们住在县委招待所,清晨起床,被褥总是蒙着一层黄尘。白色的盐碱每年要碱死几万、几十万亩禾苗。内涝渍死了大片庄稼,有幸捉住苗的,一亩地打下几十或上百斤粮食就是好年景了。<br><br>今天,兰考1800平方公里大地和98万亩耕地大变样。<br><br>“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这是传唱在兰考的一首新民歌。焦裕禄当年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提倡种植泡桐。20多年过去,兰考全境的飞沙地、老洼窝、盐碱滩,都已经长起大片大片的泡桐林了。1963年,焦裕禄栽下的那棵麻秆粗的幼桐,已经长成双人合抱的大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全县半数以上的耕地实行了农桐间作,每亩地每年仅桐树就可以增值200元到240元。我们一路所见,不仅在兰考,而且在豫东平原,在中州大地,在千里公路沿线,在雄伟的黄河大堤,到处都是亭亭的泡桐,到处都是绿色的海洋。<br><br>东坝头是黄河下游一个最险要的地段,从三门峡、花园口奔泻而来的黄河激流,在这里按照人们的意志,回旋了一个马蹄形,从巍峨的石坝脚下乖乖地折向东北,奔向大海。滔滔黄河历史上多次泛滥,给这一带留下了271个大大小小的沙堆。每当刮起5级以上大风,黄沙蔽日,天昏地暗,一夜之间沙丘就能搬家。24年前,我们来这里采访,举目黄沙茫茫,不见树木。这次,我们再访东坝头一带,茫茫黄沙已经不见踪影,眼底尽是一望无际的麦海。农民开着汽车、拖拉机,赶着牛车,正忙着收割麦子。微风起处,漾起层层金色的麦浪,一个个旧日的沙堆,变成了郁郁葱葱的刺槐林,极目望去,宛如飘浮在金色麦海里的一座座绿岛。<br><br>我们沿着曲径登上名叫“九米九”的大沙丘。头上绿叶盖顶,脚下青草铺地,林子里阵阵凉风宜人。盛夏的阳光从华盖般的槐叶缝里泻下来,像撒下一条条金色丝线。24年前,我们曾吃力地爬上这个沙丘,流沙灌满了我们的鞋袜。那时,沙丘顶上刚刚种上稀疏的刺槐苗,迎着寒风有气无力地摇曳着。<br><br>邻近“九米九”的下马台,原是临大路的一个村庄。因为沙丘移动,村舍、水井被淹没,村民弃家外逃,这里就变成了一个方圆50亩的大沙丘。焦裕禄从1963年春天开始,组织农民在这里挖泥封沙,栽种刺槐,如今也早已成林了。<br><br>72岁的护林老人王心茂告诉我们:“下马台大沙丘今天变成了‘元宝垛’,全靠老焦当年领着大伙种树治沙。”王心茂一家人就住在林中小屋里,年年月月守护着这片焦书记留下的林子。他爱树如命,说:“谁要砍死一棵树,就是砍我一条腿;谁要折一根树枝,就是断我一根指头,我决不答应!”这句话,表达了老人对党、对他心目中的焦书记多么深沉的感情啊!当年受到焦裕禄称赞的“四杆旗”之一的韩村,也许是兰考农村今昔变迁的一个缩影。<br><br>韩村周围是洼地,长年溃水,土地碱化。24年前我们来这个村访问时,饥寒交迫的农民含着泪告诉我们:1962年全村27户人家,每人只分得老秤12两高粱穗。<br><br>贫穷像蛇一样缠着这个村庄。在那许多人感到沮丧的年代,他们人穷志不短,硬是不要国家的救济粮和救济款,自力更生,到老洼窝里割草卖草,换来三头毛驴和农具,忍饥挨饿,坚持生产。就在这个时刻,焦裕禄来到韩村,他从韩村人身上看到了千斤重担不弯腰的志气,深深地感动了。他把韩村的代表请上表彰大会的主席台,号召全县学习他们的精神。<br><br>这次我们又到韩村,看到人们引来的黄河水把洼地淤高了,低洼的荒草窝长出了一坡好麦子、好花生,昔日的盐碱地也种上了棉花。当年的茅屋都变成了一色的砖瓦房。全村51户,有22户买了拖拉机。<br><br>我们怀着急切的心情,来到兰考火车站。20多年前,这里的一切令人心酸。那时的冬春季节,有多少兰考的灾民在这里啼哭饮泣,有多少家庭在这里骨肉离散。站台上堆着从全国各地运来的救灾粮,站内站外,货运列车的棚顶上,都坐着衣衫褴褛的灾民。这一切仿佛是我们昨日所见。而眼前,车站的一切完全变了。整洁的站台修了花坛,东来西去的客货列车井然运行。75000平方米新建的货场可以同时装卸100多个车皮。最近5年,兰考火车站每年平均装车外运的粮食、棉花、桐材、油料等有1亿多公斤。焦裕禄深夜到火车站含泪看望农民弟兄离乡背井、外出逃荒的凄苦场景,已经作为历史的一页翻过去了。<br><br>焦裕禄临终前曾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党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多年来,兰考的党和政府下定“一张蓝图画到底”的决心,领导人民改天换地。焦裕禄用生命绘制的那张蓝图,今天已经成为兰考大地的现实。<br><br>兰考人深情地说:“咱焦书记在九泉之下可以瞑目了。”<br><br>  <br><br>(二)曲曲折折的历史没有磨灭刻在人民内心深处对焦裕禄的思念。随着时光的流逝,一种呼唤焦裕禄的激越之情,像江河大海的波涛,在共产党员心中,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更加激荡不已。<br><br>今年初以来,已经有30多万人到焦裕禄墓前凭吊。<br><br>当年那个大雪封门的日子,焦裕禄去梁孙庄推开柴门访问过的那位老人梁俊才已经去世,双目失明的张晴老大娘还健在,已经89岁了。她还记得,那天她用颤抖的双手上上下下摸着焦裕禄,问:“你是谁?”焦裕禄说:“我是你的儿子!”去年,张晴大娘家里收获1000公斤小麦、750公斤花生。今年清明节,她要人拉着架子车专程送她到焦裕禄坟前,按照农村古老的习俗烧了一堆“纸钱”。她说:“如今俺富了,老焦有钱花吗?”<br><br>一个又一个农村妇女,从家里带来新蒸的白面馒头,摆在焦裕禄墓前,哭着喊着,要他们的焦书记走出墓来尝尝味道。他们水远忘不了,焦裕禄和他们一起吃糠咽菜的艰难日子;永远忘不了焦裕禄端起大家凑来的“百家饭”,眼泪簌簌滚下来的情景。如今家家过上了好日子,焦书记却不回来了。 张庄村位于九曲黄河的最后一弯东4公里处,隶属于兰考县东坝头乡由13个村民组,4个自然村组成。分别是官庄村、张庄村、冯庄村、军李寨等村;共计711户,2963人,党员53人,村干部7人,总耕地面积4800亩,其中,黄河滩区2800亩;村委设在张庄村。<br><br> <p><br></p><p><br></p> 张庄村曾是兰考县最大的风口,沙丘遍布,土地贫瘠,收成低下,人们生活困难。60年代初,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这里查风口治理风沙;深入基层,问计于民,受村民魏铎彬翻淤固坟的启示,创造了“贴膏药”(翻淤压沙)“扎针”(种植槐树)的治沙办法。从群众实践中总结出了“造林固沙,百年大计;育草封沙,当年见效;翻淤压沙,立竿见影,三管齐下才能根治风沙的三条治沙经验,并在此召开现场会,向全县推广,这里自然就成了兰考县治理“三害”的一线指挥部,县委书记的联系点。经过全县干群的多年努力,兰考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p>走访兰考东坝头乡张庄村张景枝老人的家。</p><p>习近平曾在2014年看望85岁的老人。</p><p><br></p><p><br></p> 走到哪,看到有病的孩子,都不忘询问和建议。母亲的表情让我们感动和温暖。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div><b><br></b></div><div><b>观察:</b></div><h3>1、晨练回来,遇见环卫工人爱心早餐点,四人一桌,大家像是吃完早餐正在聊天休息。</h3><h3>环卫车摆放整齐,车头统一。</h3><div>2、又到了吃石榴的季节,路边的石榴树被又红又大的石榴压弯了腰,但无人采食。</div><div>3、晨练的人很多,方式多样,装备堪称职业。广场舞统一着装;骑行者,从车到装都是职业的。</div><div>4、市内的国储林绿化园及其它绿地广场,占地面积大,景观处处有设计。</div><div>5、泡桐林让人过目不忘。</div><div>6、现代农村的样子。</div><div>7、和当地老百姓聊天,大家谈及最多的就是他们的焦书记。“焦书记离开我们这么久了,没有人忘记过他……”</div><div>&nbsp;</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绿我涓滴 会它千顷澄碧</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