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狼"故事新编

成语

<h3>这是什么?哪个的LOGO,很神气吧!</h3> <h3>小学课文有一篇《东郭先生与狼》,讲的是晋国大夫赵简子率领众随从到中山去打猎,射伤了一条狼。狼死命逃窜到山里。 </h3><h3>这时候,东郭先生正站在驮着一大袋书简的毛驴旁边向四处张望。原来,他前往中山国求官,走到这里迷了路。正当他面对岔路犹豫不决的时候,突然窜出了一只狼。那狼哀怜地对他说:“现在我遇难了,请赶快把我藏进你的那条口袋吧!如果我能够活命,今后一定会报答您。”<br></h3><h3>东郭先生发了善心,将这头狼装到了口袋里,逃过了猎人的追捕。但在猎人走远之后,狼却想要吃了东郭先生,正在此时,却过来一个农夫,东郭先生让农夫来评理,农夫不相信这么大的狼会装到这么小的袋子里,狼果然上当,钻进了袋子里,结果农夫将袋子一捆,将这头狼打死了。</h3> <h3>《红楼梦》里有“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可见中山狼是忘恩负义的象征。</h3><h3>考古史上有两个著名的中山国,真实情况又如何呢?</h3><h3>2019年8月3日走进成都金沙博物馆,《发现中山国》,讲一个不一样的中山“狼"的故事。</h3> <h3>这个故事由一群7~10岁(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的小小志愿者来讲哦。</h3> <h3>据小志愿者的母亲介绍,只要购买了金沙博物馆的家庭年票(200元),家庭成员(七岁以上)可以免费参加博物馆志愿者培训,未成年人参与培训和讲解活动,要求有监护人陪伴。</h3> <h3>听众是一群来自台湾的旅游从业者,听得多认真!他们非常赞同金沙博物馆的做法。</h3> <h3>建议家里有小学生的,可以参加这样的活动。既长知识,又锻炼了表达能力。经济负担不大,还公益助民。</h3> <h3>自信从容,多可爱的小小志愿者!</h3><h3>跟随小小志愿者,去看展览吧。</h3> <h3>战国时期中山国为游牧民族所建,是仅次于战国七雄的诸侯国。上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学家勘探了中山国都灵寿古城,发掘了中山王族墓和平民墓,出土文物工艺精湛,造型华丽,是战国艺术作品中的珍宝。</h3><h3>西汉时期中山国为汉景帝封庶子刘胜而立,刘胜与妻窦绾的墓葬位于满城县陵山。1968年考古学家对其进行发掘,两墓规模宏大,随葬品奢华,堪称一座壮丽的地下宫殿。</h3><h3>今天讲的是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本文图片文字资料来自金沙博物馆《走进中山国》展览。</h3> <h3>一 前言 </h3><h3>战国乱世,群雄争霸。中山国,一个史载中的“千乘之国",曾纵横捭阖于大国之间,"狼"名威扬,却因历史短暂,遗迹湮没于地下而鲜为人知。 </h3><h3>两千多年后,守丘刻石的释读,让中山古迹初露端倪,王陵与古城的发掘,让数万件精美遗物重现。山字形器,蕴藏着中山国君的权威;双翼神兽,造型与工艺的完美结合;兆域图,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有比例的铜版建筑图;以及优美的中山篆,发达的错金银技术,中山国的发现之旅由此开启。</h3> <h3>1 灵寿古城的确认 </h3><h3>随着两座大墓墓主身份的确认,结合文献可知此地正是战国中山国王陵及后期都城——灵寿古城的所在地。经过三年的勘探工作,1976年基本确定了城址的范围、 </h3><h3>城内布局以及王陵区和城外的墓葬区。从1980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对古城进行了多次发掘。找到了“狼"窝,中山国(狼🐺)的面貌愈发清晰地呈现在世人眼前……</h3> <h3>2鲜虞建国 </h3><h3>中山国是由北方游牧民族白狄族鲜虞部建立的诸侯国。自狄早期主要活动于今陕北及晋西北一代;晋悼公(前586~前558年)时,迫于秦国的压迫以及晋国和戎政策的诱惑,白狄进入太行山以东地区。东迁后的白狄主要由鲜虞氏、肥氏、鼓氏、仇由氏四个部族组成,其中的鲜虞部逐渐发展壮天,建立了中山国。公元前506年,中山国国名开始载入史册,由此展开了鲜虞中山“狼"的传奇历史。</h3> <h3>二 立国•经年浮沉 </h3><h3>中山国考古的惊世发现,揭开了一个神秘王国的面纱,气势恢弘的城池,规格宏大的墓葬,以及大量精巧奇绝且游牧民族风格浓厚的文物,在给人们带来惊叹与回味之时,也带来许多的疑惑与思考:中山国到底是谁建立的?他们有着怎样的文化习俗,又曾经历了怎样的变迁…</h3> <h3><h3>1白狄鲜虞 </h3><h3>Xianyu Tribe of Baidi Ethnic Group </h3><h3>春秋时期,居住于我国北方和西方的民族被统称为“狄族"或“戎族”,狄族又分为赤狄、白狄和长狄几支。春秋早期,白狄主要分布于古雍州北部(今陕北一带)。鲜虞是春秋时白狄的支,主要活动于山西鲜虞水(今滹沱河上游)一带。公元前550年,白狄东迁至今河北省石家庄一带。东迁后的白狄鲜虞氏不断扩张,在史书中被兼称“鲜虞”或“中山”。</h3></h3><h3></h3> <h3>中山国的服饰 </h3><h3>中山王族墓中出土了13件小玉人,为随葬人俑,有妇女、儿童的形象。</h3> <h3>女性头梳牛角形双髻,多身着圆领窄袖束腰长袍,袍上饰有花格纹。年轻女性长发浓密,身材丰满,牛角形双髻也显得粗壮;中年女性头上的牛角形双髻显得较小;男童则为单髻盘于头顶。</h3><h3>“狼"人的装饰,还是很别致的。</h3> <h3>中山人的祖先白狄鲜虞族长期生活在太行山区,认为山神会造成各种灾害,为了避免山神为害于人,中山人产生了崇山的观念。所以叫"中山狼"嘛。</h3><h3>图为陶人俑拜山。</h3> <h3>络绳窃曲纹铜壶 </h3><h3>铜壶平囗微侈,短颈,平席,圈足。颈下肩部有左右对称的竖环耳各一个,下腹与底之间的正中处有一竖环耳。器身有凸起的横编素纹和直绹索纹,相扣处勒成索环孔,孔内饰雷纹。横竖绹索纹将壶身分为18个方格网区,内饰窃曲纹,带有浓厚的北方游牧民族特点。</h3> <h3>图为双耳铜扁壶,像不像上世纪常用的军用水壶?</h3> <h3>2世系相承 </h3><h3>鲜虞建立中山国后,一度被晋国统治。战国早期,文公、武公复国,但因实力弱小,又被“七雄”之一的魏国所灭。后桓公再次复国,复国后共立五代(桓公、成公、王错、王妾子資、王尚),中山国国力在王在位期间达到鼎盛,于公元前323年与韩国、魏国、赵国、燕国等“万乘之国”共同称王。</h3> <h3>3王权的象征 </h3><h3>中山侯铜钺 </h3><h3>钺是古代的兵器,也是象征王权的礼器。中山侯铜钺出土于中山王譽墓,上面刻有铭文2行16字,铭文大意为:中山侯受命于周天子,其威严不可侵犯。</h3> <h3>最厉害的"狼"王,就是第五代叫王cuo(输入法写不出来的字)的</h3> <h3>4用鼎制度 </h3><h3>鼎是周代社会礼制生活的核心,也是贵族身份乃至国家政权的象征。西周对于鼎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战国时“礼崩乐坏”,各诸侯王擅用九鼎,中山成公和王墓均出土了九鼎,可见当时中山国国力强盛,在用鼎制度上已位比中原列强。</h3> <h3>中山国的历史,从公元前506年至前296年。</h3><h3>这个“狼"之国,命不算太长,却也活出了精彩的“狼"朗乾坤!</h3> <h3>长年不断的战事,显示出中山国“狼"性的一面</h3> <h3>三 征战•抗衡七雄 </h3><h3>自春秋立国以来,中山国先后与晋国及战国时期的魏、齐、燕、赵等大国持续征战。“战国之世,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中山国便是"千乘之国”之一。作为一个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原建立的小国,中山国是如何与中原大国抗衡,一步步从无名之辈跻身强国之列的呢?</h3> <h3>1喜猎擅战 </h3><h3>身为游牧民族的中山人喜猎、尚武擅战,他们通过田猎进行军事演练,提升作战能力。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灵活的战略战术和游牧民族彪悍的战斗精神,中山国曾与燕、赵等大国多次交战并取得胜利,以千乘之国力攻万乘之国,其作战能力之强可见一斑。</h3> <h3>奢侈的猎狗 </h3><h3>中山人喜欢田猎,王室贵族也不例外,中山王墓杂殉坑内,出土了两具戴有金银狗项圈的狗骨架。两只猎狗可能是史书上记载的中山特产—北犬。</h3><h3>狗与狼原本是一家,狗享有这么好的待遇也就不奇怪了。</h3> <h3>金银狗项圈 </h3><h3>项圈由9枚金管和9枚银管穿成,先用长方形金片卷成扁管状,其外面正中有一条凹沟将扁管平分为两部分,内面中间有合缝,四角有用来联缀的细孔,最后再把金银两种扁管相间穿在革带上。项圈的外侧中间部位,缀有一个铜环,用来结带。</h3> <h3>金鳟均用纯金制成,重达902克,鳟上饰有两条银龙,龙眼用蓝琉瑞镶嵌,一条龙向上攀,双翼镶嵌白银;一条龙向下爬,双角镶嵌白银。两条银龙的额、面、鳞等部用针刺刻而成,花纹细如毫发,工艺十分精巧。</h3> <h3>中山国的兵器有戟,矛,弩,铍</h3> <h3>箭镞</h3> <h3>蟠虺纠结纹铜剑 </h3><h3>剑身细长,窄格无剑首,中脊两侧各有一凹槽,茎体略梟长方形,中空,通体铸成镂空蟠虺纠结纹。茎与剑身一体铸成,柄部两侧小孔内原嵌有绿松石,铜质精良,工艺细腻。</h3> <h3>中山国还有特制的兵器:铁杖,弹丸,石球等。</h3> <h3>2车辚马啸 </h3><h3>萧萧马鸣,悠悠旆旌”,作为来自马背上的民族,中山人历来重视军队建设,他们训练膘壮的战马、制作轻便的战车、配置齐备的行军用品,为其频繁的征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因此,中山国虽为“千乘之国”,却能长期纵横捭阖于大国之间,取得辉煌战果,在战国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h3> <h3>最近央视《探索发现》节目,专门介绍了中山国新出土的车马殉葬坑,五部车全由金和铜装饰,华美异常。</h3> <h3>马衔</h3> <h3>节约,用于套马的</h3> <h3>游牧民族的帐篷⛺️</h3> <h3>搭帐篷⛺️的青铜配件</h3> <h3>3 中山三器 </h3><h3>1977年,中山王礐墓出土了三件刻有长篇铭文的青铜器,分别是中山王CuO铁足铜鼎、中山王礐铜方壶和妾子次虫ZiCi铜圆壶。据考证,三件青铜器上都用字形优美的中山篆记录了中山国的战争等重要史实,为研究中山国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参考资料,被誉为“中山三器”。</h3> <h3>小志愿者讲中山三器</h3> <h3>铜鼎为中山王譽墓出土九鼎中的首鼎。鼎为铜身铁足,是一件铜铁合铸器。鼎的外壁刻有铭文77行,共计469字,是目前发现的铭文最长的战国青铜器。铭文记载了中山国相邦司马赒率领军队攻伐燕国、开疆扩土的史实,告诫后代要吸取燕国“子之之乱”的历史教训,并警惕周边诸国的进攻。</h3> <h3>铜圆壶出土于王譽墓东库,壶圈足上刻有铭文23字,记录了壶的重量和制壶工匠的名字。壶腹上刻有182字,是中山国君王妾子次虫为父亲王礐写的一篇悼词,歌颂了先王的慈爱贤明,赞扬了中山国相邦司马赒率军攻伐燕国所取得的战果。<br></h3><h3>妾子次虫(zici)铜圆壶 </h3><h3>战国中期,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中山王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h3><h3>铜圆壶侈口平唇,短颈鼓腹,平底圈足。壶盖为鼓顶形坡面有3个等距云形钮。壶肩部两侧各有一兽面衔环,腹部有两道凸弦纹。该壶出土时,壶内盛满清水。</h3> <h3>中山国的文字,没有了"狼"性,却也典雅秀丽。</h3> <h3>猜一个字,是什么?</h3> <h3>哇,猜错了。</h3> <h3>四 建都•兴邦伟业 </h3><h3>在与中原列强的抗衡中,中山国曾两次失国两次复国。公元前407年,魏国占领中山国。经过二十多年的卧薪尝胆中山桓公于公元前380年前后复国,为了巩固政权,迁都灵寿(今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灵寿,作为中山国后期的都城,中山国君对它进行了怎样的建设呢?它在国力鼎盛时期又有着怎样的兴盛场景呢?</h3> <h3>1迁都灵寿 </h3><h3>灵寿古城地理位置优越,西北傍太行山,南依滹沱河,东临冀中大平原,上地肥沃,林木繁茂,既便于防守,也利于经济发展。公元前380年,桓公迁都灵寿。在以灵寿为都的80余年间,历代中山国君在这里励精图治,并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大量吸收和借鉴中原文化,让灵寿城成为当时因地制宜建城的典范。</h3> <h3>灵寿古城依自然地形建成,平面呈桃形,南北长约45千米,东西宽约4千米,分为东城和西城。城内分为宫殿区、王陵区、平民居住区、商业区和手工业区,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中山国有"以山在邑中”的风俗,因此灵寿城内北部有小黄山,既表示对山的崇敬,又可监督城内活动,在战争中还可起暸望和指挥作用。城垣和城外的要害部位还建有多处防御设施,簸算掌便是灵寿古城东城的军事防御设施。在灵寿古城外东面的高坡上建有一个夯筑小城,城中最高点为军事设施"召王台”,具有监视、瞭望、报警及防御作用。</h3> <h3>打了胜仗,占了地盘,狼也要建一个"狼“窝了。游牧民族定居下来,享受一下中原农耕民族的富庶生活啦。</h3> <h3>筒瓦、瓦当、瓦钉饰 </h3><h3>筒瓦就是半圆筒形的瓦。瓦当是筒瓦顶端的部分,起着保护檐头的作用,还能让房屋更漂亮。瓦钉饰是为了防止屋顶瓦面下滑用来将瓦固定在木基上的钉子。而筒瓦上这种山峰形的瓦钉饰是中山国所独有的。</h3> <h3>听小志愿者讲</h3> <h3>漂亮的瓦钉饰</h3> <h3>陶板瓦</h3> <h3>斗拱 </h3><h3>Block-Arm </h3><h3>在灵寿古城的发掘中出土了数件陶质的斗,这些实物说明当时中山国灵寿城邑内的一些建筑上已采用斗拱结构,而且还烧制一些陶质斗来代替较小的木斗。</h3> <h3>兽纹方形石刻板 </h3><h3>Square Stone Board Carved </h3><h3>with Animal Design </h3><h3>中山王族墓出土了多件兽纹石刻板,其纹饰非常精美奢华。有学者推测这是中山贵族家中陈设的木质家具上的装饰。</h3> <h3>2 百业振兴 </h3><h3>进入中原地区后,中山国从游牧文明逐渐走向农耕文明,农业生产发达,大量使用铁制农具;手工业迅速发展,铸铜制陶、琢玉工艺高超;商业活动频繁,计量器具齐全,进制设定科学。在定都灵寿期间,中山国更是政治稳定,国势迅增,经济文化繁荣,人口达十万余,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h3> <h3>中山国的货币 </h3><h3>中山国流通多国货币,除了本国铸造的专有货币—一成白刀币,也流通晋国的空首尖足布币,赵国的甘丹刀币、白化刀币、蔺字布币和燕国的區刀币,并且盗铸(中山狼🐺的本性?)晋国、赵国和燕国的货币。</h3> <h3>如何使用算筹? </h3><h3>算筹是算盘发明之前中国最重要的计算工具。算筹的计数法遵循十进位制,以纵横两种排列方式来表示1-9的数目,表示多位数时,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百位用纵式,千位用横式,以此类推,遇零则置空。</h3><h3>“狼"学会了算筹,就是"狐狸"加身了。</h3> <h3>中山"狼"也学会了错金银技术,活儿干得不错哦。</h3> <h3>错金银铜犀牛屏风座 </h3><h3>屏风座是连接两扇屏风的插座之一。犀牛身躯肥硕,两耳侧立,双眼圆睁,长尾挺直,四肢粗壮,昂首挺立。头顶、额、鼻各有一角,头顶之角最大,呈扁圆锥形。犀牛的全身用黄白相间的金、银宽双线错出卷云纹,简约而华丽。颈部有金线和银片构成的项带,额角用细密的金线表现出角的犀利,尾巴的根部饰有长毛纹,尾部主体呈圆柱状,饰有四个长圆形凸起状花饰。犀牛背上的口用来插放屏风扇,上面饰有山羊头。</h3> <h3>错银铜双翼神兽 </h3><h3>神兽为镇墓之器或陈设品,怒目圆睁,长舌直伸,獠牙外露,圆颈挺立,昂首向一侧,仿佛在大声咆哮。它前胸宽阔低垂,四肢弓曲,利爪怒张,两翼直指长空,显得矫健有力。神兽的口、眼、耳,羽毛等处均错有银线纹,身上的错银卷云纹千变万化,其背部还有蜷曲于云中的错银鸟纹。矫健的神兽充满了神秘气息,因此被命名为双翼神兽。</h3> <h3>五 习礼•兼收并蓄<br></h3><h3>桓公迁都灵寿以来,中山国在保留传统游牧文化的同时,不仅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促进经济发展,使国家得以强盛,还不断学习中原礼制,接受中原王权思想及丧葬观念等。那么,中山贵族在中原文明的影响下过着怎样的生活,对生死有着怎样的态度呢?</h3> <h3>1钟鸣鼎食 </h3><h3>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中山人,生活中充满了艺术性和浪漫气息,好游戏、喜乐舞倡优。在中原礼制的影响下,中山贵族开始使用代表身份地位的鼎、豆、壶等青铜器,一边享受美食美酒,一边游戏或欣赏乐舞。</h3> <h3>最早的石质六博棋盘 </h3><h3>六博,又称六储、陆博,是古代流行的棋类游戏。棋具包括棋盘、棋子、箸、骰子,分黑白两方,每方六子,一枭五散,故称六博,其中以枭为贵。战国中山国出土的两副六博棋盘,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石质六博棋盘。</h3><h3>小志愿者告诉我,这就是军事棋类 (如象棋等)前身。</h3><h3>哇,中山“狼"加外挂了!</h3> <h3>六博棋盘</h3> <h3>铜鬲,煮食器</h3> <h3>铜方座盖豆,沾酱料的高碟。</h3><h3>"狼“也学斯文啦,吃肉要煮熟沾酱料。</h3> <h3>铜簠,有点似今天的长方形保鲜盒。</h3> <h3>大口吃肉,大碗喝酒。</h3> <h3>十五连盏铜灯</h3><h3>铜灯的整体造型仿佛一棵大树,枝头有15个灯盘,高低有序、错落有致。灯体可拆分为八节,每节的榫头形状各异,便于安装。</h3> <h3>树干上蟠绕着一条蜷曲的龙,树技间小鸟引颈鸣叫、群猴嬉戏玩耍。灯的圆形底座由三只独首双身的猛虎托起,底座上站着两个男俑,正在高兴地抛食戏猴。这灯设计科学,人物与动物刻划得妙趣横生,是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h3> <h3>铜扁壶 </h3><h3>扁壶带盖,侈囗,细颈,弧肩,扁身,平底,长方形圈足。两侧肩部各有一兽面衔环铺首。盖顶微鼓,铸有3个等距离分布的环形钮。王譽墓东库共出土4件扁壶,此壶为1对2件,出士时壶内装有浅翡翠色的实物酒。狄人向以嗜酒著称,中山国更是以酿酒闻名于世,《魏都赋》以“醇酎中山,沉缅干日”称赞中山的美酒。展出的“中山酒”样品是根据出土实物酒的颜色调制而成。</h3> <h3>2事死如事生 </h3><h3>受“事死如事生”观念的影响,中山国国君在生前便开始以自己的居所为蓝本营造巨大的陵墓,并将曾经享用的一切物品随葬,期盼这种美好的生活在死后世界得以延续。其随葬品除了成套的铜礼器、车马器等,还有种类丰富、纹饰精美的各式玉器以及独具中山国特色的磨光压划纹陶明器。</h3> <h3>最早的墓葬规划图—错金银铜版兆域图 </h3><h3>周代,帝王、诸侯修建陵墓时,通常会有专职官员设计墓域规划图。中山王墓出土的“错金银铜版兆域图”,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有比例的铜版建筑图,也是我国已经发现的最早的建筑平面规划图,为研究我国古代陵园建筑和建筑图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h3> <h3>兆域图为中山王陵区的建筑规划图,图向与今天的地图相反,上面为南,下面为北。图版的中心部位用金片嵌出5个享堂建筑的轮廓线,中心为王堂,两侧分别为哀后堂、王后堂和两个夫人堂。</h3> <h3>灰黑陶鸭形尊 </h3><h3>陶尊为明器,由泥质灰黑陶制成,整体呈鸭形。鸭伸头,屈颈,扁球形腹板状尾,平板双足。背上高盖钮,盖顶有一尖喙、圆眼的鸟。通体磨光,压划出卷云纹、弦纹内填曲齿形暗纹等。</h3> <h3>六 结语 </h3><h3>一处处遗迹的揭露,一件件文物的解读,带领我们走过了战国中山国两百余年的历史。身为游牧民族的中山先民,顽强不屈,英勇善战,两次亡国又两次复国,几经辉煌终转瞬而逝,但中山国的传奇经历,其文化与艺术的众多奇葩,却印证了游牧文化与中原文明交融的历程,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h3> <h3>中山国,还有许多不解之谜</h3> <h3>前面讲的LOGO,就是中山国的山形器。</h3> <h3>博物馆里的互动区,吸引了不少意犹未尽的观众。</h3> <h3>听了我的故事,还想亲自”与狼共唔"吗?,记得到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2019年7月25日~10月27日,不见不散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