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方寸之地起波澜</h3> <h3> 郦波,这个名字妇孺皆知,常看电视节目的朋友一定不陌生。</h3><h3> 从百家讲坛的讲师,到国民心目中的“诗词男神”。</h3> <h3>郦波,生于1972年,祖籍江苏丹阳。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h3><h3><br></h3><h3>兼任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南京明清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另任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华文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地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章学会常务理事。</h3><h3><br></h3> <h3> 2007年出现在江苏城市频道《万家灯火》节目,开创了该节目收视率的第二新高。</h3><h3><br></h3><h3> 2009年10月,在《百家讲坛》主讲《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大明名臣:抗倭英雄戚继光》等。</h3><h3><br></h3> <h3> 2014年7月,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国成语大会第一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二季》担任嘉宾。</h3><h3><br></h3><h3> 2016年1月,在贵州卫视《最爱是中华第三季》担任导师。</h3><h3><br></h3><h3><br></h3> <h3>2016年2月,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担任嘉宾。</h3> <h3> 2017年8月,参加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第五季》担任大学士;参加山东卫视《国学小名士》担任导师;参加深圳卫视《诗意中国》,与赵普、庞玮共组“诗意团”。 <br></h3> <h3> 郦波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课堂上他,引经据典,口若悬河,意气风发。<br></h3><h3><br></h3><h3> 他还是国内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客座嘉宾,荧屏上的他,温文儒雅,侃侃而谈。</h3><h3><br></h3><h3><br></h3><h3><br></h3> <h3> 2009年,三十七岁的郦波登上百家讲坛,凭借着对张居正、戚继光等人的独到解析,赢得了观众的喜爱。</h3><h3><br></h3><h3> 此后,郦波先后在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诸多文化类节目担任嘉宾,以渊博的学识和儒雅的风度,成为国民眼中的“诗词男神”。</h3> <h3>一、意气风发的儒生</h3><h3> 郦波出生在江苏丹阳,在南京长大,从小就热爱诗书。父母的教育很开明,支持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郦波上学时读书,到了暑假就会外出打工赚取经费,用赚来的钱去游走江湖。</h3><h3><br></h3><h3> 郦波少年时痴迷于金庸武侠小说。金庸的每一部小说,他都拜读过。光是《神雕侠侣》一书,他就读过四遍。和很多男孩子一样,郦波心中也有个很美好的武侠梦;但不同的是,他将这个梦付诸行动。</h3><h3><br></h3><h3> 上大学时,听说有位学长会武术,他就去拜师学艺,苦练武术。郦波在节目中坦言,自己读书时参加过多个比赛,但多为陪跑,只有在两个武术比赛中获得了奖。</h3><h3><br></h3><h3> 为当好侠客,他特意跑到兵器厂打造了一件兵器。这是一件很特殊的兵器,外表为一管铜箫,内藏一把利剑,按动弹簧剑可出鞘。郦波便背着这件兵器游历华山、峨嵋等名山,颇有侠客仗剑天涯的风范。</h3><h3><br></h3><h3>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龚自珍的这两句诗给他很深的影响。</h3><h3> 郦波常说:“我不是诗人,但是可以浪漫;我不会武功,照样可以有侠气。”<br></h3><h3> 他青年时风流潇洒,意气风发;即便现在依然风度翩翩,卓尔不群。</h3> <h3>二、有争议的“网红”</h3><h3> 成名后的郦波,活跃在各档电视文化节目,曾有人统计过数据,国内80多种文化类栏目,郦波参加了其中的41%。一个学者如此频繁地参加综艺,在知名度提高和扩散的同时,也引来了很多争议。</h3><h3> 但他始终把自己定义为教书匠。在电视上做节目,在网络上做音频,都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场景,把自己知道的说给他人听。</h3><h3><br></h3><h3> “真正有意义的教育是大众教育而非精英教育。”</h3><h3> 当年百家讲坛的工作人员邀请郦波走上讲坛,只因一句话打动了他,“你这么喜欢上课,这里就是一个课堂。”</h3><h3> 在这样理念的支撑下,他无所谓收视率,只是把这里当成了另外一个课堂,对他而言只是听众变了而已。参加电视节目亦是如此,寓教于乐,润物无声。</h3><h3><br></h3><h3> 作为一名师范院校的教师,郦波心中最理想的教育是大众教育;</h3><h3> 作为一名古代文学的学者,他一直思考该如何将古典文化普及。</h3><h3> 他将自己视为中国文化的摆渡人和推荐人,普及传播中国文化为一种责任。</h3><h3><br></h3><h3> 2014年,郦波得知自己兼任江宁织造博物馆馆长时,他说:“我不会把它当做一个行政职务,而是一个文化传播的岗位。”</h3><h3> 郦波在百家讲坛讲到动情处不禁落泪。“我不是为了讲历史而讲历史,辉煌的东西在民族的血脉中流传。我讲的是张居正,又不止是张居正。”</h3><h3> 如他所说,于当下而言,张居正的意义在于中国文人的敢于担当,抓住理想不放。</h3><h3> 若每个“网红”都能有此责任担当,何尝不是一件快事?</h3> <h3>三、诗词男神的诗意人生</h3><h3> 担任成语大会和汉字听写大会的嘉宾时,郦波都是在比赛前一天晚上9点多才会拿到总题库,不知选手会遇到什么题,点评时更多靠临场发挥。</h3><h3> 但郦波老师总是气质从容,妙语连珠。这些都源于他多年的知识积累。</h3><h3> 经常有人问郦波,诗词究竟有什么用处。他说,中国诗词就是无用之用。</h3><h3> 往往看似最没用处的事物,却能发挥最有用的价值。</h3><h3> “诗词只给人以修养,给心灵以港湾,给灵魂以芬芳。所以诗词是且只是一种抚慰心灵的力量、塑造精神的力量、滋养灵魂的力量。”郦波说。</h3><h3> 对郦波来说,诗词用处良多。人生失意时,他会提醒自己:“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临非议时,他会在心底告诉自己:“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孤独寂寞冷时,他会在心底默念:“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h3><h3> 失意时给人温暖,迷茫时给人方向,痛苦时带给你坚持和坚守,这或许就是诗词的魅力。</h3><h3> </h3> <h3> 曾记得在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第四场一开场,郦波老师就满足了大家对原创的期待,他用自己路上写的一首七绝,表达了对选手们的祝福:“数卷诗词论古今,几行话语写光阴。一溪云水三生意,万古沧溟四海心。”</h3><h3><br></h3><h3> 这是一首格律严谨的七绝。</h3> <h3> 这首七绝,写的是他对诗词的热爱,以及从诗词文化中获得的人生感悟和精神愉悦。</h3><h3><br></h3><h3> “数卷诗词论古今”,这一句可以看作他治学的写照,先后担任《中华好诗词》和《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点评嘉宾,都是在以“诗词”论“古今”,通过“论古今”来传播自己的心得、感悟、思想,从而点化、启发、影响我们。</h3><h3><br></h3><h3> 作为一个导师,他不只是帮我们解读诗,而是从诗词里找出优质的思想和观念,来鼓舞我们,美化我们的生活,走好自己的人生。</h3> <h3> 第二句,“几行话语写光阴”,可以看作是对诗词文化的总结。</h3><h3><br></h3><h3> 诗词是诗人留下的线索,顺着这个线索,可以穿越到古人的时空里。把几千年的光阴浓缩在短短的几行诗句里面,形成我们民族渊远而深厚的诗词文化。</h3><h3><br></h3><h3>短短的几行诗句,有他们人生的的喜怒哀乐,也有他们的取舍选择,更有他们永恒的价值观念。</h3> <h3> 第三句,“一溪云水三生意”,则是诗词文化的传承。“三生”这个词,出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一下那个故事。这句诗的意思,可以理解为,老师从他的老师那里传承了诗词文化,现在则需要由自己的学生把诗词文化再传承下去。</h3><h3><br></h3><h3> “一溪云水”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意象,用来象征诗词文化再好不过了。如果一个人真的可以有三生,那么郦波老师会把他的三生都献给诗词文化。<br></h3><h3></h3> <h3> 最后一句,“万古沧溟四海心”,可以理解为在诗词文化中获得了价值观念和精神愉悦,所谓神交古人,心游四海者也。我们在诗词中得到愉悦,是因为体验到了诗人的思想和情感。</h3><h3><br></h3><h3> 浩瀚的诗词文化,从时间上讲,则源远流长,可以回溯到《诗经》;从空间上,则广阔无垠,可以拓展到八荒。诗人留下的情感和思想,充满整个宇宙时空,遨游其中,其乐无穷。<br></h3><h3></h3><h3><br></h3> <h3> 郦波老师的这首七绝,既有对选手们代代传承的期望,也有自己热爱诗词的体验分享。</h3><h3><br></h3><h3> 同期嘉宾蒙曼老师则选了陶渊明的《四时》来祝福选手,“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寒松。”她勉励选手们,少年要像春水一样满溢,青年要像夏云一样奇丽,中年要像秋月一样皎洁,晚年要像寒松一样挺立。这就是人生导师的胸怀,她借诗词传达着自己的勉励和期望,希望选手们有个精彩的人生。</h3><h3></h3> <h3> 《中国诗词大会》是诗词文化的盛典,郦老师带着饱满的热情,深深的期待,勉励、祝福参赛的选手们的同时,也在传播自己的感悟和价值观,指导诗词爱好者从古诗词中获得养分和快乐。</h3> <h3>《诗酒趁年华》</h3> <h3>参考资料:</h3><h3>1.中国甘肃网:《郦波寄语“甘肃诗词大会”:用最好的平台 影响更多的人》</h3><h3><br></h3><h3>2.中国新闻网:《郦波新著〈人生自有境界〉:走进诗词背后的传奇人生》</h3><h3><br></h3><h3>3.读品周刊:《郦波:诗歌的中国境界,无用之用》</h3><h3><br></h3><h3>4.阳光网:《智·儒·博·雅——我与郦波面对面》</h3> <h3><br></h3><h3><br></h3><h3>附:</h3><h3>郦波:诗歌的中国境界,无用之用</h3><h3><br></h3><h3>作为校园里辨识度最高的老师之一,郦波开课,总是格外受学生欢迎。学生们看到的郦波,和在“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里看到的一模一样:一丝不乱的头发,温和儒雅的面孔,永远是不疾不徐的样子。</h3><h3><br></h3><h3>郦波讲诗词,有学生直白地问他,“今天这个时代,诗词有什么用?”郦波坦率地回答:“没什么用,几乎没什么用。”</h3><h3> 文 |白雁</h3><h3>1</h3><h3>尽管“诗词无用”,但作为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 “中国诗词大会”领跑收视榜,圈粉无数。而对郦波来说,担任这个节目的文化嘉宾,让他更深刻地感受到诗词的“无用之用”。</h3><h3>2017年2月,诗词大会上来了一位叫白茹云的选手。这位普通的农家女子,六年前被查出患有淋巴瘤,丈夫在外打工,家中经济拮据,为治病欠下很多债。她的弟弟自小脑中生瘤,一发作就拼命抓头,为了安抚弟弟,她开始为弟弟念诗、唱诗,由此走上了热爱诗词的道路。在生活的重压下,白茹云没有丝毫的沮丧和埋怨。当她在诗词大会上念出郑板桥那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时,郦波给了她这样的点评语:“拥有如此淡定气魄的白大姐,真是我们每个人人生的一面镜子啊! ”</h3><h3><br></h3><h3>在2017年8月份出版的《人生自有境界》一书中,郦波援引柳宗元的《江雪》来表达自己对诗歌“无用之用”的理解。</h3><h3><br></h3><h3>《江雪》写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当时柳宗元被贬谪湖南永州。这一年的冬天,当地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困境中的柳宗元提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后人多以为《江雪》表达的是诗人孤独困苦的心境,甚至还有人提出,《江雪》是藏头诗,“千万孤独”四字,正是柳宗元内心的呐喊与彷徨。</h3><h3><br></h3><h3>郦波很欣赏这首《江雪》,联系柳宗元的人生经历,他认为这首诗中当然有苦楚与孤独,但超越与升华也同样在。因为正是在《江雪》之后,柳宗元写出了奠定中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基石的系列作品《永州八记》,而《永州八记》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标志性作品。一首二十字的《江雪》,让诗人从容走出人生困境,找回精神的自我,并迸发出惊人的才华,郦波认为:“实在功莫大焉,善莫大焉!”</h3><h3><br></h3><h3>郦波总结诗词的“无用之用”:诗词从来不是决定输赢、彼此攻击,甚至提供炫耀、以资傲娇的资本。诗词是,且只是一种抚慰心灵的力量、塑造精神的力量、滋养灵魂的力量!</h3><h3>郦波说,诗词是“无用”的,它只是一种抚慰心灵的力量</h3><h3>2</h3><h3>郦波的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学,但对其他学科保持着一贯的好奇和兴趣。这些好奇和兴趣,又反过来让他认识到古代文学、古典诗词的神奇之处。</h3><h3><br></h3><h3>“和一位搞遗传基因的脑神经科学家聊天。他说,一个人聪不聪明,此前遗传学认为是和脑容量大小密切相关。公认的聪明人,比如爱因斯坦,他的大脑现在还保存在实验室里,于是就有人研究爱因斯坦的大脑。结果发现,爱因斯坦的脑容量使用指标并不高。一般人的脑容量使用指标达到140,特别高的,能达到200,而爱因斯坦的脑容量使用指标只有126。他为什么这么聪明?原来导致智商和能力差异的,是大脑皮层展开之后左右脑之间的沟回的展布量。爱因斯坦的是一般人的十六七倍。而大脑沟回的生长,和左脑的母语语言区功能息息相关。”</h3><h3><br></h3><h3>作为一名师范大学的教授,郦波的教育理想是效仿陶行知先生,做大众教育。作为一名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学者,如何更好地推广、普及、传承中国优秀的古典诗词,是郦波一直关心的问题。参加“中国诗词大会”,无疑让他的两种理念找到了最佳的结合契机。</h3><h3><br></h3><h3>“脑神经科学带给我的启示是:我们的语言文学教育,就是要唤醒一个人的母语感知能力和母语思维能力,这两者同属于一个脑神经功能区。而有趣的是,汉语的母语感知能力,不是隐藏在我们日常说话的白话文状态里,而是大多隐藏在古代汉语里。”</h3><h3><br></h3><h3>郦波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有一次,他给留学生上课,上完课大家一起往教室外走,快到大楼门口时,一个来自欧洲的学生开始放慢脚步,小心翼翼一点一点往外面蹭。郦波有点奇怪,问他在干什么,留学生指指大楼门口放的一块地垫,“老师,小心地(de)滑。”原来,那天下雨,教学楼门口放了一块大防滑垫,上面写着“小心地滑”。</h3><h3><br></h3><h3>“汉语有它的特殊性。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中,语言基础是象形会意文字。当然,人类文明史里,不仅汉语是象形会意文字,但直到今天还在用的,只有汉语。汉语的实词,简洁、浓缩,语义丰富。英语则是靠语序、复句、从句等句式和语法规范,确立起来的。留学生理解的‘小心地滑’,就体现了他的母语思维习惯。”</h3><h3><br></h3><h3>郦波认为,对于汉语语言文学教育来说,唤醒母语感知能力和培养基础母语思维能力,最好的桥梁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韵文,而韵文中的典型就是古典诗词。</h3><h3><br></h3><h3>3</h3><h3>为了实践自己的大众教育理想,郦波常常走出大学校园,和中小学生对话。不久前,他来到南京琅琊路小学,和学生们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郦波巧妙地借古典诗词,给学生们上了一堂正能量的“思想教育”课。</h3><h3><br></h3><h3>“古代诗人们都要为自己找一位优质的偶像,学习他。比如,白居易是杜甫的粉丝,杜甫是李白的粉丝,李白是孟浩然的粉丝。杜甫还有个骨灰级粉丝,叫张籍。张籍痴迷杜甫的诗,他每天晚上抄录一首杜甫的诗,第二天早晨烧成灰,拌着蜂蜜吃掉。张籍的诗写得也很漂亮,《全唐诗》收录了他的上百首诗。当然,那绝对不是因为吃了杜甫的诗,而是因为他选择了一个优质的偶像。这些优质的偶像,不仅诗写得好,身体也特别好。李白功夫高强,高适是一方领兵大员,苏东坡一生坎坷,不停地被流放,他的精神世界很强大,当然身体也够好。用我们今天的标准衡量,他们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h3><h3><br></h3><h3>古代诗人和文人知行合一的人生法则,在郦波身上也有充分的体现。去年某一期的“诗词大会”上,郦波现场即兴作诗,随后网上有人指出首句出韵。对于善意的点评,郦波也会给出善意的回答,并真诚地感谢对方。但对于那些恶意攻击性的言论,他会毫不客气地怼回去,他绝对不做鸵鸟。</h3><h3><br></h3><h3>“读《庄子》,我们读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读曾国藩家书,我们读到‘内断于心,自为主持”,这是人生的另一种境界。一个人,只要不忘初心,人生风雨路上,有任何困难是非,都能从容面对。</h3><h3><br></h3><h3><br></h3><h3>这是“郦波品诗词与人生”系列丛书的第二本,12月刚刚出版。在这本书里,我有意凸显诗词背后大跨度的历史呼应与回响,希望读者能够通过对一首首具体诗词的解读,窥一斑而知全豹,触摸中华文明的温度与深度。丛书的第一本,叫《人生自有境界》,是2017年8月份出版。后面还会有第三本、第四本,都是和诗词有关。</h3><h3><br></h3><h3>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国内首位文牍学研究方向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民阅读形象大使,“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文化嘉宾,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持人,已主讲《风雨张居正》《抗倭英雄戚继光》《曾国藩家训》《五百年来王阳明》等系列。</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