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h1><h1><font color="#b04fbb"><b style=""> 乘着凉爽的秋风,伴着绵绵的细雨,</b></font><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在这夏末初秋之际,我们迎来了为期三天短暂而丰富的学习机会。8月24日上午,我县全体数学教师欢聚宁兴学校,伴随着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刘德武《可能性》精彩的课堂展示,我们的培训也拉开了帷幕……</b></h1> <h1><b> 刘老师那种亲切、睿智、深刻而又不失幽默的名师风采,至今仍是让我回味无穷。一个德高望重的教育专家,虽然已头发斑白,却仍然意气风发,仍然潜心于教育研究,仍然深入一线听课、上课,令人敬佩!课堂上刘老师的语言是那么的亲切、富有童趣、又是那么的大气、充满智慧。他关注细节,关爱学生,注重人文教育,他每时每刻都面带微笑,给人以淳朴又极具亲和力。</b></h1> <h1><font color="#ed2308"><b> 刘老师在课堂中利用生活游戏打弹珠激发了孩子思维的火花,然后层层递进研究了五个方面的问题。刘老师的课堂以关键问题、核心任务撬动学生的思维,驱动深度学习,通过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与学生深度对话,重视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培养了孩子们理性思维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概率的数学性意义,使学生更能感受到数学概率的价值。</b></font></h1> <h1><b> 聆听名师的讲座是一种美的享受,是一种智慧的启迪。刘老师在《不知足与知不足》讲座中,使我深受启发,只有将这种不知足与知不足的精神融化在血液里,才能促进自己的不断进步和不断提升。</b></h1> <h3> </h3><h3> <b>刘老师还以他精湛的理论、鲜活的案例、智慧的设计说明了线性思维,平面思维和立体思维,给了老师们深刻的引领,以他深刻的哲学观指引老师们去感悟人生的方略,让我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果我们在设计练习题时,能进行整体思考,少设计“成品题”,多设计利于学生思维发展需要的“半成品题”,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每节课如果都能用一道有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题目作为结束,那么长此以往,学生的数学思维难道还愁不进步吗?</b></h3><h3><br></h3> <h1><b><font color="#b04fbb"> 下午,陈建伟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研究课——《克和千克》,给我的最大感受是:这是一堂生动地操作实践活动课!在这堂课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了,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教材”,而是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这节课中我们看到学生动手了,动口了,动脑了,合作了。新课一开始,教师就充分迎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开展背一背游戏,使学生真实的感受到:物体有轻有重。接着让学生拿出课前调查的情况汇报,这一切都来自生活,让学生知道:数学源于生活。这一设计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教学中教师准备了恰当的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切身感受克和千克这两个较抽象的质量单位。在课堂中我们的学生需要快乐的学习,需要成功的体验,如果教学中教师做到了,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像小主人一样主动的参与学习。</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识大师之风采,悟教学之真谛,学中受鼓舞,学中知不足,学中寻方向,只有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提升,才能有所收获!</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