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哈尔滨有“冰城”、“东方莫斯科”的别称。“冰城”在去漠河过春节的时候顺路体验了,这次趁着暑假,想看看异域风情的“东方莫斯科”。</h5><h5> 只有周末两天时间,我们设计的行程非常紧凑,筛选出三条线串起了最精华的景点:防洪纪念塔-太阳岛,中央大街-圣索菲亚大教堂,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果戈里大街。最后在去机场之前,顺带飘过哈尔滨铁路博物馆。</h5> <h5> 周五傍晚出发,航班晚点,到达已是深夜,晚上就在老城区文昌街住下了。</h5> <h5></h5><h5> 周六,第一条线:防洪纪念塔-太阳岛<br> 哈尔滨市防洪胜利纪念塔,是为纪念战胜“57年特大洪水”于1958年10月1日建成的。由苏联设计师和哈工大建筑师共同设计,面朝中央大街,背对松花江,是“一江一塔一街”景观的重要部分,也是哈尔滨名符其实的标志性建筑。<br> 塔基的上下两层水池,分别标志着1957年和1932年两次特大洪水的水位。而在水池上方,有一截类似扶手的金属杆,这是1998年8月22日松花江历史最高水位,是“98年特大洪水”退去后新增的标志。</h5> <h5> 纪念塔前的喷泉,原以为是后来什么时候赶潮流新增的,听旁边群众讲才知道建成时就有,象征把惊涛骇浪的江水驯服成细水长流。这才意识到苏联设计师的牛掰,60年前就引领潮流,赶紧补拍一张。</h5> <h5><h5> 纪念塔高22.5米,塔身椭圆形,由基座塔身、喷泉、围廊和广场四部分组成。围廊高7米,设有20根科林式圆柱,顶端用一条宽带将圆柱两端的画壁连结在一起,组成一个35米长的半圆形罗马式回廊。<br> 纪念塔正对中央大街,下午回来逛。</h5><h3></h3></h5> <h5> 纪念塔北侧江边就是码头。路边有好多招揽坐游船的人,不用管,往前多走100米就是轮渡售票亭,我们坐轮渡上太阳岛。在船上还恰逢江边160米喷泉表演。</h5> <h5> 1981年,随着电视纪录片《哈尔滨的夏天》播出 ,郑绪岚和抒情歌曲《太阳岛上》一夜之间风靡大江南北。一首歌带红了一座岛,现在,太阳岛已经从默默无名的松花江小岛成长为闻名遐迩的文化主题公园。</h5> <h5><h5> 轮渡五分钟到岸,码头上来就是景区。<br> 景区很大,游人不多,绿树成荫,第一感觉比较平淡、肃穆(后来才发现这是后门,正门那边很热闹),我们选了几个地方慢慢逛。</h5><h3></h3></h5> <h5> 东北抗联纪念园位于太阳岛东南,是核心景区。这儿有一组雕塑和一座纪念墙,雕塑中11匹马代表东北抗联曾成立了11个军,将士帽子上的五角星以及抗联旗帜上的五角星代表党的领导,纪念墙由抗联涌现的罗登贤、赵尚志、杨靖宇、赵一曼、李兆麟、周保中等6位民族英雄故事浮雕组成。抗日英雄永垂不朽!</h5> <h5> 景区里好多老式电话亭,布尔乔亚姑娘们喜欢。</h5> <h5> 俄罗斯风情小镇。地方不大,布置了一些童话小屋。</h5> <h5><br></h5> <h5> 穿过俄罗斯风情小镇,顿时热闹起来。原来是哈尔滨啤酒节一条街。</h5> <h5> 路边好多啤酒花园。据说以前啤酒节还是一个个大排档,今年新调整的模式,用啤酒花园让大家集中坐一起,更加热闹。</h5> <h5> 白啤、黑啤,精酿、特酿,各式啤酒。</h5> <h5> 路边还有好多单卖下酒菜的流动屋车,烧烤,酱棒骨,烤冷面,红肠,德国香肠等等。</h5> <h5> 啤酒街栖凤台。</h5> <h5> 啤酒街入口的太阳岛标志,我们是逆行过来的。</h5> <h5> 大门口矗立的啤酒节标志。今年是第18届了。</h5> <h5> 这儿才是太阳岛景区大门,游客不少。</h5> <h5> 哈尔滨极地馆,就在太阳岛景区大门对面。外观艳丽,亦真亦幻。</h5> <h5> 极地馆里最吸引人的是白鲸表演,一小时一场,仍然座无虚席。</h5> <h5><h5> 极地馆的镇场演出——业内首创、世界唯一的双人双鲸水下表演——海洋之心。2009年来,白鲸米拉和尼克拉的“天使之吻”、“天使光环”和“海洋之心”,让游客沉醉在冰海爱恋中。</h5><div class="para" label-module="para"></div></h5> <h5> 海象和海豹表演。</h5> <h5> 极地动物。</h5> <h5> 极地馆出来,时间不早啦,坐索道回对岸。</h5> <h5> 索道两头都是巴洛克式建筑,童话式装扮,售票口里边还有俄罗斯特产小零食,姑娘们喜欢。</h5> <h5> 第一条线走完,开始第二条线,中央大街-圣索菲亚大教堂。</h5><h5> 中央大街,北起防洪纪念塔,南至经纬街,长约1.5公里。我们还是从尾到头,从防洪纪念塔广场开始往回走。</h5> <h5> 中央大街与中东铁路有关。1898年中东铁路在哈尔滨开建,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在泥泞中开出一条土道是为雏形,1900年形成"中国大街",但两侧多为欧式建筑,商业也多为外国人经营,犹如外国城市一般。1925年,正式改称"中央大街"。当时在这条远东最时髦的街上,各国洋货均有出售,不亚于一个国际商品博览会。 </h5><h5><p> 下面是1904、1924和1930年的中央大街。1930年后,中央大街基本成型。</p></h5> <h5> 现在的中央大街,熙熙攘攘。</h5> <h5> 各式风情建筑。</h5> <h5> 各式风情餐厅。</h5> <h5><p> 下午天色偶尔发暗,稍微改动行程,从中央大街西九道折出去,先参观圣索菲亚大教堂。</p><p> 教堂离得不远,走过去几分钟就到。刚一接近,就看到一座铁制的钟楼式建筑,可能好多人不清楚是做什么用的。您能猜到吗?</p></h5> <h5> 其实,它是地铁站...</h5> <h5> 步入广场,圣·索菲亚教堂安静的站在那里,充满异域风情,非常惊艳。</h5> <h5>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俄国人在此为中东铁路时期的军队建了一座随军教堂,全木结构。1911年,木墙外部砌了一层砖墙。1923年,圣索菲亚教堂第二次重建,1932年落成,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砖墙上的瘢痕,是近百年来风吹雨打留下的痕迹,更是沙俄侵华的历史遗迹。</h5> <h5> 圣索菲亚教堂通高53.35米,占地721平方米,作为拜占庭式建筑的典型,巨大的洋葱头穹顶,与四翼大小不同的四个帐篷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极有辨识度。可惜恰逢教堂内部维修,暂不开放参观。</h5> <h5> 流连一会,天色逐渐阴沉,快下雨了。教堂灯光亮起,好像欢送我们离去。</h5><h5> 据说夜间的圣索菲亚教堂非常漂亮。而且哈尔滨四季分明,教堂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观,同样富有颜值。</h5> <h5> 再次返回中央大街,正碰上哈尔滨老兵军乐团巡游,规模挺大,鼓号震天。</h5> <h5> 逛了一天,只吃了些零食,终于饿了。既然在中央大街上,就试试俄餐吧。选的华梅西餐厅,大众点评说俄餐做得非常地道。</h5> <h5> 大马哈鱼子、罐焖牛肉和红菜汤是它的特色,色味香型俱佳,素有盛名。我们尝尝。</h5> <h5> 俄式主食槽子面包,采用俄式工艺酒花发酵,柞木炭烘烤,入口清香浓郁,比较喜欢。酸黄瓜,炸板虾也不错。</h5> <h5> 两个妹子对俄餐还挺欢迎。正好,今天的雨终于下来了,一边品尝一边等雨停。</h5> <h5> 雨好像停了,出门继续。</h5><h5> 华梅对面就是赫赫有名的马迭尔宾馆,刚好路遇黑龙江省电视台街头采访。</h5> <h5> 从百年前起,马迭尔宾馆在远东就非常有名。但我们更熟知的,是马迭尔宾馆冷饮厅所出的马迭尔(Modern)冰棍,其名称从清朝到民国到解放后,一直沿用未改。</h5> <h5> 雨淅沥沥时落时停,但挡不住游客的热情。您知道这是在看什么吗?</h5> <h5> 这就是从2008年开始的马迭尔宾馆阳台音乐秀。在宾馆二楼的阳台上,每到暮色即将降临,就有俄罗斯艺人进行丰富多彩的演出。据说前几年还因为观众太多堵住了华梅西餐厅的门,被抗议过。</h5> <h5><font color="#010101"> 宾馆二楼好几个阳台,每个阳台逐一表演。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玫瑰人生,手风琴、萨克斯、小提琴,乐曲与霓虹在夜幕中交错,游客陶醉其中。</font></h5> <h5> 经过多年的打造,阳台音乐秀已经成为中央大街夏日独特风景线,哈尔滨夏天的标志性文化。两个妹子都挺喜欢,我们看了大概一小时,直到夜幕完全降临。</h5> <h5> 继续漫步。</h5> <h5> 华灯和霓虹下的中央大街,风情万种。</h5> <h5> 一路走一路拍,走到花园式大门,目前亚洲最长的步行街就走完啦。</h5> <h3><font color="#010101"> 中央大街打卡留念。</font></h3> <h5><h5> 周日,第三条线: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果戈里大街。<br> 文昌街离果戈里大街不远,直接步行过去,沿途风情怡人。 </h5><h3></h3></h5> <h5> 街头的公交车站也充满俄式风情。</h5> <h5> 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就在果戈里大街南头,建于1931年,砖木结构,虽然外观没有宏大气势,但是精美一点不少。红色外墙、洋葱头房顶以及巴洛克式塔楼,金色十字架,以及有着浓郁俄罗斯风格帐篷尖顶,同样值得品味。</h5> <h5> 教堂现名为圣母无染原罪教堂,黑龙江省天主教爱国会所在地,免费开放,每天都有教众轮流值班讲解并宣传福音。</h5> <h5> 从教堂出来往北走,进入果戈里大街。1901年这条街道形成雏形的时候,叫果戈里街或新商务街,俄式建筑很多,有些保留到了现在。1958年,为了纪念毛主席来哈尔滨视察时的题词“奋斗”,改称为奋斗路,2003年才叫回果戈里大街。</h5> <h5></h5><h5> 果戈里大街最出名的地标,肯定是如雷贯耳的秋林公司。<br> 1867年,俄国人伊·雅·秋林建立了“伊·雅·秋林公司”,后来随着中东铁路建设,又在哈尔滨设立了秋林洋行(下图上),后来改为秋林公司。1978年,当时的松花江百货大楼在原建筑上加盖了两层(下图下),形成了今天的模样。</h5> <h5> 秋林公司的兴衰,承载了白俄人在十月革命、一战、二战的跌宕起伏,其故事性完全不亚于小说《百年孤独》。大家有兴趣可以自行查阅资料。</h5> <h5> 秋林公司现在是一座综合商场,独一无二的是它食品商场里的红肠专柜。</h5> <h5> 哈尔滨最有名的红肠当然是秋林·里道斯。1919年,秋林洋行前店后厂,生产的“里道斯”红肠、茶肠、牛舌肠等风靡一时。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秋林公司公私合营、国有化变革的分分合合,“秋林·里道斯”商标和“稻香村”一样,被秋林糖果厂(后来改名秋林里道斯公司)、秋林食品厂、秋林公司争来夺去,同根相煎,看得人眼花缭乱。</h5> <h5> 我们在红肠专柜看到的,是以前属于秋林公司、现在已经独立的秋林食品厂红肠。我们买了几种,也是当地同事推荐,和里道斯各有特点,味道都不错。</h5> <h5> 食品商场还有大列巴专柜,这是秋林食品厂专长,商标没人和它抢。大列巴和大列巴牌格瓦斯,据说非常受哈尔滨百姓欢迎。</h5> <h5><font color="#010101"> 亚细亚电影院,在果戈里大街尽头。别看现在不起眼,其实建于1908年,早期为集旅馆、餐厅和电影院为一体的娱乐场所,是中国最早的豪华电影院之一。我之所以知道,是它在文革时期曾改名“东方红电影院”,是北大荒知青们当时打卡的热点,在多本知青小说里出现过。</font></h5> <h5><p> 走到街尾,午饭时间到了。</p><p> 既然来到大东北,哪能不尝下正宗东北菜。打车找到吴记酱骨(西大直街店),以前本地同事推荐过,老牌东北菜馆。外面看店门不大,进去内有洞天,整体环境不错。<br></p></h5> <h5> 酱骨是这家特色,也是东北菜代表之一,棒骨酱香浓郁,骨髓也不能放过,味道很赞;杀猪烩菜,俗称酸菜白肉炖血肠,更是东北菜经典,肉嫩汤酸,开胃解馋;还有新派土豆烧排骨,焖锅特色,土豆沙包裹在排骨上,肉质脱骨咸甜结合,软烂入味,口感很有层次。</h5> <h5> 其实东北菜最大的特点,就是量大。三个人三个菜,服务员直说够了够了。确实,我们根本吃不完,浪费了。</h5> <h5><h5> 饭后回到宾馆,收拾好行李准备回京。<br> 去机场路上,在铁路局站下来,顺路看看哈尔滨铁路博物馆。</h5><h3></h3></h5> <h5> 哈尔滨铁路博物馆,原为中东铁路俱乐部,1911年建成,后来陆续叫过哈尔滨中长铁路文化馆、哈铁文化宫,2016年改为博物馆,至今已走过108年的沧桑岁月。<br></h5> <h5> 参观之前,我大概知道一丁点哈尔滨城市历史,在这里,才知道那点知识太浅薄。整个哈尔滨城市的历史,简单来说,就是一部四国七朝(沙俄、苏联、日本、伪满、满清、民国、新中国)围绕哈尔滨铁路的发展史和斗争史。</h5> <h5> 甲午战争大清战败割土,直到1896年,在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一年之后才赎回了辽东半岛。时年,俄国正在铺设从莫斯科到海参崴、横贯大半个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大铁路”。铁路开工后不久,俄国借着还辽的“功劳”,在莫斯科与李鸿章签署了《中俄密约》,其中有一条:“为使俄国便于运输军队,中国允许俄国通过黑龙江、吉林修筑一条铁路至海参崴。铁路的修筑和经营,交华俄道胜银行承办。”<br></h5><h5> 就这样,作为西伯利亚大铁路在中国境内的延伸,大清东省铁路,俄称中国东方铁路,简称中东铁路或东清铁路,于1898年进入了施工阶段。6月9日,第一批来自海参崴的铁路建设人员进驻阿什河与松花江汇流处一带的“田家烧锅屯”,这一天,也被视为哈尔滨市的诞生之日,建城之始。<br></h5> <h5> 中东铁路建设过程中,除了横贯黑龙江外,还有一条支线,从哈尔滨直达长春,后来还陆续延伸到了沈阳、大连,加上沿线权益,等于控制了整个中国东北,日俄为此在中国土地上打得不可开交。还好,1952年12月31日,周总理代表新中国从苏联手中拿回来了。</h5><h5> 博物馆一楼就是中苏双方铁路移交仪式大会会场,当时叫做哈尔滨中长铁路文化馆剧场。</h5> <h5> 博物馆新建,里面大多是仿物。但这座建筑本身,就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比如,1908年,111年前,中东铁路交响乐团在此引进了中国第一场交响乐和芭蕾舞表演。</h5> <h5> 博物馆以图片介绍为主。作为文革结束后出生的人,才知道,八大样板戏之一的《红灯记》,原型故事就发生在哈尔滨铁路局所辖。</h5> <h5> 博物馆外还有好些火车模型。</h5> <h5> 紧邻铁路博物馆的,是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h5> <h5> 哈工大是1920年建立的,为什么在这里,也和中东铁路有关。哈工大前身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首任校长是中东铁路中方董事刘哲,是他一力筹建。学校在日占期间改名为“国立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名沿用至今。</h5> <h5> 铁路博物馆和哈工大之间的小巷里,还藏着一处网红-老厨家78号。这座黄色房子曾是中东铁路俄国高级官员住所,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现在是非常精致的东北菜餐厅。</h5><h5> 天色已晚,我们订的车到了,出发去机场,回家啰。</h5> <b><font color="#ed2308">哈尔滨,以后再见。</font></b> <h5><h5> 小知识:哈尔滨差点成为新中国首都<br> 1948年3月下旬,毛主席率领党中央机关东渡黄河进入晋绥解放区时,已经开始考虑建国和定都问题了。不过,中央最早选定的新中国首都既不是古都北京,也不是金陵南京,更不是西都长安,而是哈尔滨。<br>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和东北抗联一举解放哈尔滨,结束了日本长达14年的侵占,哈尔滨成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而且它一直是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所在地,是我国东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考虑到哈尔滨是当时全国最安全的大城市,与苏联最近,便于取得苏联的支援和帮助,中央特地批准为“特别市”,精选了11万军队和2万名干部奔赴东北,准备在这里宣布建立新中国。<br> 就在这时,东北战局发生了剧变,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大幅向东北增兵,抢占了交通要道。面对此种情况,毛主席果断决定,党中央不再迁往东北。随着解放战争进程加快,南京、西安、洛阳、开封、北平等城市纷纷在毛主席眼前浮现,最后他锁定了北平。</h5><h3></h3></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