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湾古城

张大华

<h3>  熟读一段历史,探寻他背后的故事,对其承载我六旬家园,然更应该略有所知。江苏阜宁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深深地热爱着这片土地,这里也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近来也不知是什么原因,脑海里常常出现儿时老城画面,那一幕幕、一段段情景,像不久前发生一样记忆犹新!人啊,上了岁数时,怀旧情愫总是油然而生!</h3><h3> 在我年少时,就对老城的产生过浓厚的兴趣,常找一些老人了解古城的过去历史。遗憾的是,当时熟悉家乡史的人太少了!历经多年的查询收集,现对古城的前世今生有了一定的认知。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历史,作此文并分享给大家。由于本人知识和水平限制,文中有不足之处还请理解。</h3><h3></h3> <h3>  县治阜城镇古名黄浦,隋以前为射阳湖入海口,宋嘉定年间于射阳河轭湾处建真武庙,得名庙湾,明时产盐称庙湾盐场。庙湾古城是为防倭寇入侵骚扰,保证地方安宁,于明万历23年,漕抚李戴始依原任巡抚唐顺之旧画基址,发动民众,跨盐河修筑城池。城周长725丈5尺,东西径220丈,南北径120丈,高1丈6尺,址厚1丈。设5个城门,东门叫观海门,大南门叫迎薰门,小南门叫靖淮门,北门叫拱辰门。</h3><h3> 各门都有城楼,城上有5个敌台,雉堞1865垛。整个城池呈扁圆型,东西宽,南北窄,总面积约0.5平方公里。城内有县署、捕厅署、守备署、游击署、盐仓、学署、书院考舍、天帝庙、城隍庙、观音阁、送子庵、小谷场、中市楼等机构和建筑。盐港河就是现沿港路,它引射阳湖水北行,经通济桥(即今三官殿桥),一支穿南水关入城,绕学宫、会文渠,由城隍庙左出北水关,又由北水关分支流西行至戴家汪。南水关一支向东环城北转,与北水关之水合流于西水关外。城池建成后,官府派兵设防,加强了望,发现敌情,及时报警,做好防范御敌准备,对保护地方安定起了一定的作用。&nbsp;</h3><h3> 此后,庙湾城池历经沧桑,又因兵乱、大水、地震等原因,常常楼倾垣圮,损坏严重,其间亦维修过多次。据《阜宁县志》(民国二十一年本)载:城池竣工后,“截止50年而城圮,城楼亦经焚毁。清顺治13年,海防同知咸大猷重修。18年,海防同知张行生与典史陆应祥捐修东门城楼。康熙7年地震,嗣又屡经大水,楼倾垣圮。雍正10年立县,即以镇城为治所。</h3><h3> 乾隆4年,知县王连壁请帑银14843两8线6分7厘2毫2丝,大加修筑,次年竣工,城楼估银2354两8钱9分5厘7毫。道光29年,知县顾思尧取赎锾重修小南门城楼,其残缺待补者尚多。同治元年,西捻入城,虽速去,而城垣益颓,东西北三门亦倾废几尽。知县崔绳祖劝捐修建,城垣一新。并重建北门城楼,於东、西二门上造敌楼,环以雉堞;又於北门外设吊桥,有警,则立撤桥板,以资扼守。</h3><h3> 同治13年,知县沈国翰关枢先后劝捐,重建大南门城楼。光绪6年,知县蓝采锦主修北门城楼,东北隅子城上旧有望海楼,明代备倭,用以望远。倭患既平,楼亦遂废,其迎薰门之中市楼亦作丽谯之遗。&nbsp;民国12年(1923年),由于城池损坏严重,知县吴本钧与当地绅民共议,决定将其拆除,在原城址上修筑环城马路,(现阜城大街)所拆城砖|作价出售,用售砖款建东、西围门敌楼和西围门三间营房。由此,城池基本上被拆光,只剩下北面及南门和东门城楼。六年后,又复议拆除南门城楼,当地民众强烈要求保存这些古迹,此事也就作罢。&nbsp;</h3> <h3>迎薰门</h3> <h3>  古阜宁境域,数度“陵谷互易,沧桑改观。”大海夺田时,“怒潮啸涌,百里为墟”,陆地遂成浅水湾。海潮东退,水湾又成陆地。新石器时代,距今约6000年前的一次海潮东退,海岸线始长期稳定在北沙、羊寨、施庄一线。此后,沧海变桑田,海岸线逐渐东移。黄河夺淮后,黄水夹带大量泥沙于河口附近沉积,“淤垫日远,增地日多,”至清雍正九年(1731)立县时,海岸线已东移90公里。</h3><h3> 从以上图中可以看到,当时的阜宁县城,有内城和外城。外城南临射阳河,置有盐场、庙湾场、育婴堂、龙王庙、财神殿、真武庙等;东巷口和通济桥(三观殿桥)也都在外城。内城则置有县署、游署、守署、捕厅署、学署、书院考舍、圣庙、盐仓等。有意思的是,内城同样有一座登瀛桥,还有一座中市楼。内城东南西北分别设有观海门、迎薰门、靖淮门、拱辰门和小南门等五个城门。</h3><h3></h3> <h3>东圩门外</h3> <h3>  岁月流逝、桑海沧田,阜宁城从明万历年间建城,后城池历经沧桑,又因兵乱、大水、地震等原因,常常楼倾垣圮,损坏严重,其间亦维修过多次。直至抗战结束被当时政府拆除共历经三佰余年。在我年轻时还时不时的见到老城砖,1970年修建阜城大街时,由于当时条件差,没有路基石,县革委会分配每家每户,必须要交几方砖石做路基。当时我在五七中学上初中,同样也有任务,到那里找砖头,唯一办法就是地下。记得当时全城到处是挖砖人,县城一下仿佛像个大战场,凡是空地都是坑。我们当时在县政府大院里,挖到一个砖头窖子,一下子就完成任务。在里面就见到不少老城砖,城砖比当时的建房用砖大,根据我的记忆要大个三四倍,现在估计是没有地方找了!</h3><h3> 庙湾古城于2010年复建部分场景,占地面积21亩,建筑面积6908平方米。按古典园林建筑风格,古色古香、集观光、休闲、旅游一体,现已成为阜宁重要的旅游景点。</h3><h3></h3> <h3>复建后的古城</h3> <h3>  现今在县城里,还有许多以老名称命名地方:东巷口、真武巷、下码头、跨马石巷、沿岗河路等。估计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地名来历,还有老城在新城里什么位置上?这里根据我儿时询问过一些老者记忆,加以近来找到的古城全景图作对比,大致介绍一下。从图中可看出老城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城南城墙就是现阜城大街,北城墙位置在现今的城河路址南边一点,东面为现大关路,西边到现园林路左右。东围城墙在东内城边上向东南延伸,直至到现东风路西边入射河。西围城是从西内城向西南延伸,至现胜利路西一点进入射阳河。以上为老城的布局,也许不十分精准。在老城全景地图有个标志性的建筑,通济桥和东巷口,通过对照你也能得出老城的方位。下面再叙说几个老城史上有趣人文典故</h3> <h3>老三官殿桥</h3> <h3>  </h3><h3> 三官殿桥正名为通济桥。此桥明代糜呆建,清代项桂春修,民国8年(1919年)袁秦氏重修,为青石拱桥,原三官殿庙址在桥东60米处,该庙建于清乾隆年间,1946年大殿被拆除,其余建筑于解放初年拆毁。通济桥东西向,架于盐河(又称沿岗河)之上,桥身全部由花岗岩石块砌成,宽5.33米,长8.6米,高约3米,为单拱,孔径5米。拱内用48块较大块石、96块略小块石砌成拱顶。中央置飞龙形雕花0.58米×0.58米拢石一块。</h3><h3> 关于这块拢石,民间有一个传说,说人在晚上过桥时,脚不能踩上这块拢石,否则一夜觉睡不好,尽做碰见鬼的恶梦。桥南北两侧各凿装片石栏杆5面,片石之间安装0.3米×0.3米×1.26米石柱凿槽连接,绝无铁钉类固定,堪称一绝。南侧块石栏杆雕“通济桥”三个大字,右上方有“道光□年”模糊字迹,已看不清楚年代。北侧块石栏杆正中雕有“供奉桥神之位”六个字。老阜宁人还流传一句歇后语:“三官殿桥看牌不依主家”。意为:做什么事情不由主人,自作主张。可见三官殿桥在老阜宁人心中地位之高。&nbsp;</h3><h3> 城隍庙位于阜宁古城池城墙内东北角(现北门街与城河路交汇南侧附近),主要建筑有城隍殿、寝殿、戏台等。民国二十一年本《阜宁县志》记载:城隍庙与城池同时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添造寝宫,光绪七年(1881年)知府蓝采锦劝捐重修戏台,历年香火极盛。</h3><h3> 阜宁城隍庙流传着许多神话,其中最著名是急拿王兆。这是一个在真实故事上加一点神话。话说清道光年间,县衙捕快班头王兆,看中马家荡在县城赵记八鲜行(在射阳河边,位于真武庙东南侧)卖藕的农妇周巧云,迫藕行老板娘说合。老板娘推说巧云不允,王兆即窜通大盗陷害巧云之夫陈芬入狱。逼奸巧云后又将陈芬毒死。巧云痛不欲生,到县衙喊冤,反被轰出公堂。巧云见现实中告状无望,就对公婆说:“我想到城隍庙里烧香许愿加持,求城隍老爷做主,伸冤报仇。”公婆准允。这天她约邻居大嫂到庙里点起香烛,化了纸钱,祈告一番后,把自己的遭遇讲述了一遍,从怀拿出一把剪刀,当胸一戳,倒地而亡。城隍老爷大怒,急命地府的“牛头马面”,拿着“急拿王兆”的白牌和马叉,拖着铁链,冈啷冈啷在县城大街小巷行走,时称过阴兵。王兆做贼心虚,躲到县衙印房里,几天后的晚上,他以为风头过去没事了,壮着胆回家,刚出县衙大门,就听到“牛头马面”大喊:“王兆,你寿限到了,到城隍老爷那儿认罪去吧!”,接着就被马叉刺中。城隍老爷立即升堂,判他先下油锅,后尝遍阴间数十种酷刑,最后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新中国成立后,阜宁淮剧团据此故事改编的大型淮剧《急拿王兆》,成为“起家戏”,久演不衰。</h3> <h3>  如今县城里还能见到不少古城身影,如跨马石巷,东巷口,下码头等。</h3><h3> 跨马石巷:在现在的南门街兴国寺向北50米左右。东西长三百余米,旧城改造前居住着三两百户人家。传说唐代传奇将军薛仁贵从淮河尾闾——北沙港乘船征东(征战高丽)前,就是见到一尊盘龙石端祥地屹立在跨马石巷口,便踏石跨马东行直奔战场而去而得名。</h3><h3> 下码头:相传唐初名将薛仁贵征东时,路过阜宁,跨马奔至县城西北角,见一条清水小河,便下马小憩,人马饮水于河边,后这条河被称为驿马河。这就是现在城西的驿马河。饮罢,薛仁贵牵马东行,行至射阳河南时,他下马眺望河北岸,后来人们称北河段为下码头。</h3><h3> 在庙湾镇志里,老城还有不少市集盐市、草市、花市、鱼市、驴市、猪市、还有大市和小市等。在县城全景图里,就标有大市口小市口盐市口。现今在县城还有用盐市口标注的地方,只是音同字不同,(老城里好多地方都是如此,这是因对老城历史不了解造成的)。</h3><h3> 老城图中有大市口,在东巷口西首,县志记中东巷口就是当时的大市,新丰市和大市是当时县城最繁华地方。小市在现阜城医院后巷至府前街,盐市是现沿市口至南门街处。草市为现府前街南口射河边。猪市在现园林路北首处。鱼市是现石字新村中北区中段。花市在现圈门口至府前街段。在老城也有府前街,但不是现今的路名处,而是在现今的石字西路段。</h3><h3> 还有不少小街和市集,因我无法准确定位,就不一一描述。从上所述看出,古城虽小但功能聚齐,每一道街巷的背后,都承载着庙湾这座古城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有着一段段耐人寻味的故事。而更重要的是,提到老街巷,就是在启动那段和它有关的生活记忆。</h3> <h3>  真武庙(现称兴国寺)阜宁古称庙湾,“庙”即真武庙。该庙始建于北宋景德年间,迄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庙里原供奉真武大帝铜像一尊,金心银胆,身高7尺余。殿前有双龙戏珠三脚爪紫铜香炉一鼎。 明代,刘翰出资重修。清道光二十五年,重建正殿。同治初年,捻军复毁。光绪八年,刘氏后人再次修建,时为四合院建筑。大殿为穿斗式木结构,计三间;两厢配殿各3间,供奉诸神;后有寮房16间,建筑总面积400多平方米。1937年抗日战爆发后,刘氏后裔将真武大帝铜像和紫铜香炉运往外地“避难”,该庙成了一座空庙。日军三次侵占阜宁城,古庙弹痕遍体,百孔千疮。</h3><h3> 传说此庙年深日久,香火渐盛,民间流传有许多神话。当年浇铸真武大帝铜像时,曾有讨饭人捐出一枚铜钱,受到匠人嘲笑,并将铜钱摔进阴沟。铜像铸成后,身上有一铜钱大的圆孔,难以修补。匠人遂想起讨饭人捐铜钱之事,从阴沟中取出铜钱放上,恰好不大不小,严丝合缝。匠人这才明白,那讨饭人本是神仙化身,真武大帝铜像乃神仙相助方才铸成。</h3><h3> 真武庙内有口古井,井深无人知晓。皮匠出于好奇,用扁担测试井深,不慎失手,扁担掉入井中。事隔数日,一渔翁担鱼进城出售,巧遇皮匠,皮匠认出渔翁所用的扁担,正是自己几天前在真武庙井中丢失的那根,便问渔翁扁担何处得之,渔翁说,这扁担是在海边打鱼时捞上来的。于是人们推断,真武庙古井是神水,与大海相通,且水质甘甜可治病。民国初年有几次大旱,四周河塘井坑全部干涸,唯这口古井有水。它解决了全城人的吃水困难。真武庙前有一根旗杆,高约六、七丈,每夜燃灯悬于杆顶,使出海渔船便于回港停泊。</h3> <h3>东圩门</h3> <h3>  盐港河是现今县城里一条路,即目前沿岗路,其前身是一条河。,这是一条古老自然河,也是唯一串过古城的河流。古时用来将盐灶下所生产的海盐,通过串场河转运到全国各地主要通道。乾隆四十五年河道扩宽,光绪三十二年县府又加深疏浚。河宽二丈五尺,深一丈五六尺。后也多次琉通,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就见过一次。1983年老城改造,老盐港河下留排污水道,填平后成为目前的沿岗路。用沿岗路作名实为谬误,且无一丝人文韵味!</h3><h3> 在这条河上有几座桥,最出名就是通济桥(也称三官殿桥)。在县志全景图中,还有一座会龙桥,大家就不是太清楚了啦!在我记忆里叫新木记桥,(什么时间改名无法考证)为此我还询问不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人,答案是五花八门。后通过多方考证,此桥改称后准确的叫法应为新丰市桥。因该桥东为当时县城最繁华新丰市街。人们因此而改称。据县志记载,古时灶下(三灶等盐灶)所生产的盐,通过盐港河至串场河转运到全国等地。在进入串场河之前都会停泊在新丰市会龙桥一带休憩。</h3><h3> 古人陈一舜所编的《庙湾镇志》,称为“湖湾八景”之一的“新丰酒帘”就是描述的新丰市。《庙湾镇志》中记载:“城东南河干,有新丰市,为商旅舣舶之所。人烟四集,强半皆酒家,而青楼间之。贾客至此,停桡入市,选妓征歌。酒旗飘扬,随风若飞,正自引人入胜”。新丰市大概位于现在东至新阜宁大桥,西到庙湾古城门前的射河路处,处于串场河和原盐港河之间。古时候阜宁周边的出行基本靠船,新丰市会龙桥一带是当时很繁华的一段沿河古街,商旅云集。船舶商旅均在此歇脚打尖住店,酒店客栈青楼还有商店林立。</h3><h3> 在盐港河上民国前还有一座桥,位置大概在现沿岗路和石字路交叉处北边一点,桥名无从查证。民国期间在河间又添桥两座,一座水关桥、一座新盛桥。水关桥位置在老城墙南水关门处,即现在阜城大街和沿岗路交汇处,拆除于80年代,此桥约长6米、宽约5米。新盛桥在新盛街和沿岗路交叉路口。在盐港河上只有通济桥是石拱桥,其余全为木质结构桥。</h3> <h3>  说起老城还有很多故事,因受篇幅限制这里就不多说了!因我一直生长在这片故土,所以对老城有着深厚的情感。我知道老城终将会变成历史;变成相片;变成记忆传说;变成一把碎片供后人捡拾。老城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我认为老城就是我的家;是儿时的乐园;是身边的一景;是过去的记忆;是终将归属的地方。岁月磋砣,时光荏苒,老城远去了!</h3><h3></h3><h3> 古镇沧桑话庙湾; 亭台城郭妙无穷。</h3><h3> 春风十里话八景;飞来秀色映射湖。</h3><h3> 人间几度春光换;登城远望话古贤。</h3><h3> 故景已随流水去;桑梓吟诗逐乡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