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梅随想

栩栩然

作者:高继文 <h3>  梅花铁骨铮铮,能于风雪严寒之际吐蕊飘香,其形象显得无比高洁而倔强。它历来牵动了无数人的思绪情怀,更萌发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它与松、竹成为岁寒三友;与兰、竹、菊号称花中四君子,在中国绘画史上成为传统的绘画题材,名手辈出,其艺术理论及笔墨风格之丰富多样,似乎梅之精神风貌已发挥尽致。&nbsp;</h3><h3>&nbsp;</h3> <h3><font color="#010101"><b><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为:水墨梅花图<br><font color="#010101">(97cm*180cm 高继文老师)</font></b></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b></font></h3> <h3>&nbsp; &nbsp;然而,在八十年代文化昌盛、科学发达的今天,人们依然很爱梅,依然很多人在画梅,对梅潜在的艺术美继续作更广泛而深入的求索。但能不重复前人的笔墨风格,着实难之又难!当你染毫着笔之际,前人画梅之格局浮现在你眼前,逼着你按照老规矩落墨。这种无形束缚的苦恼,画界同仁皆有同感!究其原委,正是因中国画历经漫长岁月,各种笔墨风格技法之完善已达顶端。这些雄厚的传统技法,既宝贵而有时却又成为枷锁。艺海无涯,贵在独创。人们凭着新的艺术观念不愿在这宝贵的遗产中吃现成饭。但要画出新意,就要挣脱束缚,另闯新路。不然,是无法创新的。可是,你如果随便涂抹,盲目乱闯,就能闯出新路来吗?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正确的态度,则应老老实实地长期艰苦磨炼,而顺诸学养,才能逐步表现自家风貌。无怪我县旅外名画家沈耀初先生一生刻苦探索,直到晚年成名,在其画集自序中感慨地说:“由临摹古人,到临摹自然,师法吾心。但欲出古入今,达到新的创意,真是谈何容易”。由衷之言,谈得何等贴切啊!艰辛的艺术生涯由来就是如此。</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为:梅鹤情</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123cm*240cm 2015年 高继文老师 )</b></h5> <h3>&nbsp; &nbsp;随着时代的变革发展和人们观点的更新,对传统的中国画的要求也必然在不断地提高。因此,人们已在重新估计传统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注意艺术观念的更新,努力开拓新的审美领域,创作出具有特色的作品,以适应时代的要求。现在创新已得到多数人的支持拥护,创新之浪潮已席卷全国。不是吗?从六届美展以来,在众多的作品中,人们不难看出近几年来中国画这块古老的园地,在和煦的阳光沐浴下,已先后开出许多奇葩,且这些奇葩正由于具有较强的时代感,而逐渐引起人们普遍的注意。虽然有些开得比较新奇,人们一时还叫不出它的名称,但它散发出来的新意韵味,却能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耳目为之一新!</h3> <h3>&nbsp; &nbsp;在画梅探索中引起了这许多遐想。对于艺术创新的这一时代课题,该如何进一步去实践呢?“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名句,对我就是再好不过的启示和激励</h3><h3><br></h3><h3> (发表于一九八六年《诏安文艺》)</h3> <h3>  李然敬跋:本文是高师发表于一九八六年《诏安文艺》的旧作。当年高师五十五岁,刚刚恢复工作,重返画坛,激情澎湃,欣喜之情跃然纸上。文如其人,四十五年后的今天,当我研读兹文时仍然感到十分亲切和感动。</h3><h3></h3><h3> 高师文中由画梅的体会,引发了对绘画创作的思考。在当时当地难能可贵,时至今日仍不失借鉴意义!一是提出艺术创新的问题,强调贵在独创。这在当时诏安画坛可谓是振聋发馈的。二是指出创新必须经历艰苦磨炼,综合修养,无捷径可走,言之凿凿。三是关注国内画坛,意识到画家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探索和开拓,才能创造出新的艺术成果。正如他一直以来最爱引述的石涛语录:“笔墨当随时代!”</h3><h3> 高师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这样画的。他是一位有思考、有思想的画家。知行合一,意在笔先,有所追求,有所突破,有所发展,这或许是高师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吧!</h3><h3><br></h3><h3> 二零一九年季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