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青同学

望山一笑

<h3>我的知青同学<br>1969年初,我初中毕业随家乡同学一起加入了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大军落户原赤峰县太平地公社兴隆坡大队第三小队,由学生变成知识青年。记得刚下乡时我们都住老乡家,一个月后大队给我们盖了房子,有了青年点。我们青年点25人11间房,这是我们那时的家,我们25人来自一个学校——赤峰市平庄矿中,有高一的一位老大哥,三位老大姐,其余都是我们初中同学,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有苦有乐的那几年让我们始终难以忘怀。五十年后的2019年8月22日,我们青年点的同学们相约平庄聚会……</h3> <h3>25人中的12人参加聚会,其他人有事未能相聚,下乡时的芳华年少,如今的花甲古稀。</h3> <h3>下乡后的第二年(1970),我们五人随老乡去送公粮留下五人“知青照”,五十年后相聚的“花甲古稀照”。</h3> <h3>下乡是的芳华年少,如今的花甲古稀</h3> <h3>聚会组织者柳青林致辞</h3> <h3>老大姐宋秀芬</h3> <h3>王维新</h3> <h3>李树成</h3> <h3>柳青林</h3> <h3>阿宝驹</h3> <h3>姜智贤</h3> <h3>杨庆云</h3> <h3>卢少武</h3> <h3>朱海芝</h3> <h3>陈文华</h3> <h3>姚洪强</h3> <h3>梁宏</h3> <h3><br><br>三隊知青首次聚会有感<br>三隊知青乐呵呵,<br>欢聚一堂围酒桌;<br>追思怀忆诉衷肠,<br>不忘当年兴隆坡;<br>踏雪寻梅宋大姐,<br>拍照发影紧忙活;<br>望山一笑梁点长,<br>周到安排点子多;<br>志贤、维新和少武,<br>积极参予忙运作;<br>洪强、树成和宝炬,<br>多年不见紧唠嗑;<br>海芝、文华和庆云;<br>姊妹見面交流多;<br>五十年后重相逢,<br>知青岁月记心窝;<br>难忘当年一眼井,<br>吃喝就用一口锅;<br>春种秋收挣工分,<br>体力劳动干农活;<br>今日相聚十二位,<br>还缺富丽唱赞歌;<br>下次再聚不能落,<br>秋敏大姐杨哲哥;<br>畅谈友情青年点,<br>举杯高歌美酒喝;<br>顺口打油不成诗,<br>庆贺相聚添欢乐!<br>  作者柳青林</h3> <h3>未能参加聚会的同学参与微信互动。</h3> <h3>王淑琴远在辽宁未能参加聚会,微信互动</h3> <h3>现在北京的刘秋敏未能参加聚会</h3> <h3>老大哥杨哲</h3> <h3>老大哥杨哲参与互动,关心关注聚会</h3> <h3>富丽同学远在在呼和浩特网上参与聚会,演唱“我的祖国”</h3> <h3>同学王公宇因病不能参加聚会,柳青林卢少武聚会前去看望,聚会时播放录像。</h3> <h3>富丽感言——……青春,阳光的五位美男子的旧照片,仿佛时空隧道把我带入了那个年代。打起背包加上一个木箱子,离开父母,雄纠纠气昂昂,一路髙歌猛进到大有作为的农村去。从此开始了千锤百炼。我们的肩膀通过红肿期有用不完的力气,我们的手掌磨成血泡生成老茧,有挥锹扬土筑渠的豪迈。春天来了,一排大雁从我们头顶掠过,我和吕玉兰向雁子挥手跳跃。绿油油小苗破土而出,是我们亲手种下。待麦浪滚滚时,我和吕玉兰就唱"麦浪滚滚哎……"。每天天不亮我们扛起铁铣在地头一边劳动一边看日出。每天夕阳西下我们披着晚霞收工。我们吃大锅饭,尽管只有咸菜,吃着就是香,卢绍武做饭时把棉帽子掉进饭锅里我们吃着也津津有味。当时的知青生活没觉得苦,有时还觉挺浪漫,那是有我们三队知青的倍伴,当然也是年龄所在。当三年之后正当我们的未来不知如何的时候,我们都被抽工返城参加了工作。从此结束了知青生活,从此就是五十年后三队知青再聚首,美篇中曾经的五位美男子经大浪淘沙成为睿智健壮老人,其实我们还不算老,我们还是一家人,让我们沐浴在西阳余辉的晚霞中,一起共度余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