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之歌

双印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律 长征</h1><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毛泽东</h1><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军不怕远征难,</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万水千山只等闲。</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岭逶迤腾细浪,</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乌蒙磅礴走泥丸。</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沙水拍云崖暖,</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渡桥横铁索寒。</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更喜岷山千里雪,</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军过后尽开颜。</h1> <h3><br></h3><h3><br></h3><h1>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的追剿,被迫离开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长征。</h1><h1>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是举世闻名的革命壮举。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其间,经过14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1936年10月9日,与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22日,在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与红二方面军会师。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h1><h1>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3周年纪念日。让我们再一次重温开国上将肖华作词的《长征组歌》中描写的重要节点,再一次沿着红军走过的长征路,再一次展现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画面!i</h1> <h1>  于都河(贡江)是主力红军渡过的第一条大河。当时河宽600多米,水流湍急。于都老百姓用800余条船和无数块自家的门板,仅用4天时间,在30公里的江面上搭起了五座浮桥。1934年10月16日,红军8.6万人渡过了于都河,踏上了漫漫的长征路。</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征从这里出发</h1> <h1>  于都河长征渡口。江面上留下的一段浮桥,成了历史的见证!</h1> <h1>  于都长征东门渡口。中央军委,红军总部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等同志就是从这里开始长征的。</h1><h1> “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h1> <h1>  湘江战役是关系到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的一战。</h1><h1> 1934年11月27日--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与国民党苦战五昼夜,最后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围追阻截奈我何,数十万敌军空惆怅”。但是,中央红军也付出了极为惨烈的代价。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h1><h1> “全军想念毛主席,迷雾途中盼太阳。”湘江战役的惨胜,直接导致了遵义会议的召开。</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湘江战役遗址</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幅油画再现了湘江战役之惨烈</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湘江战役纪念碑</h1> <h1>  陈树湘,被人称为“绝命后卫师”的红34师师长。为了掩护主力红军和中央机关,在湘江战役中,率领全师与十几倍于自己的敌人殊死奋战四天五夜,直到弹尽粮绝,全师6000官兵几乎全部壮烈牺牲。陈树湘腹部受重伤被俘,在敌人押解的路上,愤然从伤口处掏出肠子,断肠就义,年仅二十九岁,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树湘烈士塑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遵义会议会址</h1><h1> 1935年1月15日—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初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h1><h1> “英明领袖来掌舵,马列主义指航程。万众欢呼毛主席,革命磅礴向前进。”</h1><h1> </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遵义会议在这间屋子里召开</h1> <h1>  娄山关,距离遵义50公里。关上千峰万仞,重峦叠嶂,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插苍穹。1935年1月初,红军占领遵义后,为了保证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新的根据地,在刘伯承、聂荣臻的领导下,第一次攻克娄山关,占领了桐梓县城,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作出了贡献。1935年2月,红军二渡赤水后,回师黔北,再次攻克娄山关,揭开了遵义大捷的序幕,赢得了长征以来第一次巨大的胜利,展示出了遵义会议的曙光!</h1><h1>“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娄山关战斗遗址</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遵义战役纪念碑</h1> <h1>  遵义红军烈士陵园座落在遵义小龙山上,1984年建成。“红军烈士永垂不朽”由邓小平题写。当地人称为红军山。</h1> <h1>  邓萍,红三军团参谋长。1935年2月第二次攻打遵义时牺牲。这是位于遵义红军烈士陵园的邓萍烈士塑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邓萍烈士墓</h1> <h1>  1960年5月,二战名将蒙哥马利在接受毛主席接见时说:“你指挥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毛泽东却说:“三大战役没有什么,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啊!”</h1><h1> 四渡赤水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役。1935年1月19日—3月22日,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指挥下,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六次穿越三条河流(其中四次渡过赤水河),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在国民党重重包围之间,在运动战中大量歼灭敌人,调动敌人,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典型战例。</h1><h1>“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h1><h1>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座落在茅台镇的四渡赤水纪念塔</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渡赤水的土城渡口</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渡赤水的太平渡口</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渡赤水太平渡口纪念地</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渡赤水茅台渡口</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渡赤水二郎滩渡口</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渡赤水纪念馆</h1> <h1>  巧渡金沙江,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一个成功的战例。</h1><h1> 1935年4月28日,蒋介石下令控制渡口,毁舵封江,阻止红军渡过金沙江北上。1935年5月3日—9日,红军避敌锋芒,仅凭7只渡船,在7天7夜的时间里,将2万多人的红军队伍全部渡过了金沙江,粉碎了敌人的围剿。这就是红军渡江的皎平渡口。</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渡江纪念碑</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军巧渡金沙江的雕像</h1> <h1>  彝海结盟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一次体现和重大胜利,给奇迹般的万里长征增添了最为光彩的一笔!</h1><h1> 1935年5月,为了摆脱国民党的追堵,需要尽快渡过大渡河。这中间必须借道冕宁彝族区。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宣传,彝民对共产党,对红军很不了解。当时担任先遣队司令员的刘伯承亲自上门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宣传红军是为穷苦百姓打天下的道理。最后,刘伯承与彝族头领小叶丹结兄弟之盟,传下了一段佳话。</h1><h1> 这里就是结盟的地方。</h1><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彝海结盟纪念碑</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刘伯承与小叶丹结盟的塑像</h1> <h1>  强渡大渡河,是中国工农红军在四川越西县安顺场的一次著名战斗,它粉碎了国民党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成为“石达开第二”的梦想,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h1> <h1>  1935年5月25日凌晨,红一团营长孙继先挑选了17名勇士组成渡江突击队,他们仅靠一条船,冒着敌人的炮火,战胜了惊涛骇浪,成功登陆,并控制了渡口,在被人们认为插翅难逃的天险上撕开了一个口子。</h1><h1>“安顺场边孤舟勇,踩波踏浪歼敌人。”</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就是那条英雄的渡船</h1> <h1>  1990年孙继先中将逝世后,把他的骨灰撒在了他曾经战斗过的大渡河边的安顺场。</h1> <h1>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不朽篇章,发生在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后,因为船只原因,大部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渡河。中央决定夺取泸定桥。红四团官兵在大雨的情况下,一昼夜奔袭240里,终于在29日凌晨6时到达泸定桥西岸。22名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了桥头,保证了主力部队在大渡河东岸会合。</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就是当时的铁索桥</h1> <h1>  这幅油画再现的是飞夺泸定桥的壮烈场面。</h1> <h1>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纪念碑两旁,有22座花岗岩石柱,代表着22名勇士。可是只有5根柱子上刻有勇士的姓名,其他都成了无名英雄!</h1><h1>“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h1> <h1>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川西北的雪山草地,人迹罕至,连鸟都飞不过去。但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红军战士,用血肉之躯挑战了人类的禁区。“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1935年6月8日,中央红军开始翻越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经过四天的跋涉,在6月12日到达夹金山北麓的达维,与红四方面军的先头部队会师。</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工农红军翻越夹金山纪念碑</h1> <h1>  1935年8月21日,红军开始过草地。说是草地,其实是高原湿地。叉河横生,河道迂回曲折,人在上面行走十分困难。经过7天的努力,红军终于走出了草地。</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军过草地纪念碑</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达维会师纪念碑</h1> <h1>  1935年6月18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懋功,与前来接应的红四方面军会师。</h1> <h1>  腊子口战役是军史上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著名战役。也是红军长征进入甘肃境内最关键的一战。红军突破腊子口这个长征中最后一道关口,为顺利进入陕甘地区开辟了通道。</h1><h1> 腊子口位于甘肃迭部县,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称为天险。1935年9月12日,红军到达腊子口。“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经过两天的浴血奋战,于9月17日凌晨全面攻克腊子口天险。</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腊子口战役纪念碑</h1> <h1>  六盘山是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毛泽东一首《清平乐 六盘山》使之扬名海内外。这是红军长征纪念馆。</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毛泽东《七律 长征》雕塑</h1> <h1>  1935年10月19日,红一方面军到达陕甘宁边区吳起镇,与陕甘红军、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至此,中央红军完成了历时一年,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党中央,中央红军找到了长征的立足点,胜利地实现了历史性战略转移。</h1><h1>“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吳起。南北兄弟手携手,扩大前进根据地。”</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军雕塑</h1> <h1>“直罗满山炮声急,万余敌兵一网尽。” “胜利完成奠基礼,军民凯歌高入云。”</h1><h1> 1935年11月,红一方面军在陕北直罗镇对国民党军进行了进攻,取得了胜利,巩固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为中共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陕北举行了奠基礼!这是战斗的遗址。</h1><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直罗战役烈士纪念碑</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直罗战役纪念馆</h1> <h1>  西路军是指1936年10月由红四方面军主力2.18万人组成的,遵照中央命令,西渡黄河作战的一支队伍。</h1><h1> 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孤军作战,由于兵力悬殊,最后弹尽粮绝,惨遭失败,几乎全军覆没。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悲壮的篇章。</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路军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h1> <h1>  1935年11月,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同志领导的红二、六军团从湖南出发,开始长征。1936年6月22日,红六军团在甘孜与红二军团指挥部会师。6月30日,红二军团在甘孜甘海与红四方面军部队会合。7月2日,在甘孜召开庆祝红军会师大会。7月5日,奉中央军委命令,红二、六军团组成红二方面军。</h1><h1> 甘孜会师,不仅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前奏,更是红军统一思想,加强团结,走向胜利的重要转折点!</h1><h1>“英勇的二四方面军,转战数省久闻名。历经千辛万般苦,胜利会师甘孜城。”</h1><p class="ql-block"><br></p> <h1>  1935年6月,中央红军在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由于张国焘推行分裂主义路线,两军又分开。中央红军单独北上。1936年9月,在敌人的围剿之下,红四方面军被迫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合。这样,红一、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会宁会师广场雕塑</h1> <h1>  1936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在宁夏西吉县的将台堡会师。至此,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将台堡会师是红军的最后一次会师,这着标志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h1><h1> 中共中央办公厅【1996】13号文件指出:经中央同意,将10月22日定为“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纪念日”</h1><h1>“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各路劲旅大会师,万水千山齐欢唱。歌唱领袖毛主席,歌唱伟大的共产党!”</h1> <h1>  中国工农红军谱写了一部人类历史上的英雄史诗。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值得后人永远学习和继承的。现在,我们又开始了新的长征,就是要完成两个一百年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长征路上,有你,有他,有我,有我们!</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