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饮食男女川西追爱篇

冯凯

<h3>  有一个地方,是梦幻的诗、现实的神话、远方的净土、自由与广博的天堂,是眼睛的幻境,同时也是身体的炼狱。这个地方遥远而具体,极具特色的美景、美人,不可方物、触之可及,但又悠远茫茫。</h3><h3> </h3> <h3> 2019是个特殊的年份,饮食男女的生活发生了巨变,十年的等待、驻守,在这广博的风景中算不上沧海一粟、算不上弹指一挥,只能算是微渺的一粒沙子,滚一滚,翻一翻,又留下新的印记。我们豁然开朗,只有那静到时间都可以停止的远方,才能让我们找到那十年留住的时间;只有那听不到回响的空旷,才能让我们发现十年之后仍旧是少年。</h3> <h3>8月16日映秀</h3><h3> 【映秀,你好!】</h3><h3> 这个地方新建了房屋、道路,形成商业街,游客络绎不绝,震后再次焕发着生机。但是,就在我们22日回成都的这一天,映秀又遭遇了暴雨袭击,牺牲的民警、避难的村民、被困的游客,再一次谱写人与自然的斗争,人们坚强、坚定的——大爱无疆的图景。</h3><h3> 记得我们参观了汶川地震震中心学校,被地震肆虐的教学楼体无完肤、倒塌倾轧着年轻的生命。地震结束后,废墟凝固了,变成了纪念碑、鲜活的生命变成了英雄,人们献上一朵朵菊花,倾听动容的讲解。</h3><h3> 为什么他们不远远的搬离到安全的地方,离开对于他们又意味着什么?难道怀乡情愫大于对生的渴望?我无端揣测,看着人们擦干眼泪,然后,然后重新面对即将到来的灾难,灾难是常态。</h3><h3> 活着,真好!</h3> <h3>【四姑娘给的惊喜】</h3><h3> 从思绪沉重的映秀上中国熊猫大道,车行122公里直奔四姑娘山,一路的美景便毫不吝啬地展现在眼前。云,白的透彻;天,蓝的纯粹;光,猛烈却暖暖;风,急促也凉凉;路,蜿蜒的线条,是这风景中跳动的脉搏。只有那山的气息与姿态,随着云卷云舒、光影斑斓,在天空的映衬下显得多变、鬼魅、静默。心中的四姑娘给了我第一个惊喜。</h3><h3> 四姑娘的第二个惊喜是让我们足足等了三个半小时,才远远的让看上一眼,但是天已黑,我们得继续赶路。白天的高原山景明艳而丰富,而晚上的山景却有一种说不出的美感。如果说白天的光影是大自然赠予的视觉影像,那么,夜晚的山景,似乎只是我们目之所及的寻找。</h3><h3> 黑夜拉开的幕布同样纯粹。我们沿着210省道一路向前。经过了15个死寂的村庄、经过13个大大小小的山体滑坡现场;经过数十个坑洼泥地;经过上百个弯道急转,目之所及的是众多“注意落石”的标牌和远光灯所到的距离,其他的空间是一个巨大的黑洞,同样三个半小时的黑夜山路,在深夜里很难找到同伴,让人手心冒汗。四姑娘狠绝地送我们这样一个惊喜,看似美丽的一切却在黑夜里说着不一样的故事,一路上,我的确忐忑。</h3><h3> 我望着远处的山幕,想着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在按照“天”来计算距离的时代里,他们的喜悦与迷茫会不会比我更长久,更悠远一些?而这“造福一方”的四姑娘,是否一切都看在眼里?</h3> <h3>8月17日西索与色达</h3><h3>【西索与色达】</h3><h3> 优美的地名,忍不住想把它们化身为传说中的“拉姆”,一位精致、圆融、细腻,另一位博雅、包容、冷艳。</h3><h3> 这两位拉姆相距260公里,从国道317辗转548,历时5个半小时。西索靠近藏南,从建筑形式、材料到软装都不同于其他藏区,她垒石而居,同时利用木质梁柱,雕镂一体,墙面粗粝的触觉和门窗木质的精巧,美美的融合一体,这种材料功能的混搭,恰似阴阳互补,更是藏汉建筑元素的融合。</h3><h3> 西索的小桥流水,恬静而美好。 让我亮眼的是,西索的碉楼不仅仅是实用的功能,更是宗教的载体,宗教是生活的日常,在这些建筑里铭刻着信仰的生命色彩。红、黄、蓝、绿、白在图案中频繁使用,其色彩的象征意义不言自明。藏民们还将其信仰的教义转化成一些几何的符号,使用他们特定的颜色(如白色)软装他们的窗户三个外边,将一些抽象的图案绘制在自家墙上,表示自己的信仰立场。一路看了几个村庄都有着不同的颜色、形状的讲究,信仰不同的教种。</h3><h3> 色达五明佛学院可以说是一位终极拉姆,海拔4000+的高冷,她震撼了我。三万多户觉姆和喇嘛的房子围绕着色达佛学院,单个房屋大概几个平方,墙体由木质拼接。远观像巨型、砖红色的烙印,印在色达的高山峻岭间;印在中国的藏区、世界母亲的胸口上。当我看到纷纷下课的觉姆们经过我的身边,有的成群结队有说有笑;有的口罩遮脸表示疏离;有的手拿芬达、奥利奥;有的拿着手机一口标准普通话…但是,她们很少打量过客。偶尔路上碰到目光相触,对着我的某人笑🤪 瞬间也就低下了头。</h3><h3> 我想每个信徒都是一花一世界,那么多鲜活的生命延续着他们的信仰,无怨无悔。在此,远远旁观即是最好的尊重。</h3> <h3>8月18日尸陀林</h3><h3> 【尘归尘、土归土】</h3><h3> 色达的尸陀林有着前所未有的精致和玄妙。奇幻的建筑,塔内满是骷髅,塔外挂满毛发,墙上刻满经文。天葬是藏族的传统,在藏地流传至今,谱写着一个民族追求解脱的精神渴求,也诠释着佛教清净灵魂,舍身布施,净除罪障和圆满的甚深寓意。</h3><h3> 在藏族地区还有火葬、水葬、土葬,具体过程让我不寒而栗。我想,逝者结局令人敬畏 ,来生必有福报。</h3><h3> 很遗憾没有看到天葬的过程,但是我们理解一个民族的传统以及渗透到基因里的执念——信仰的力量,无坚不摧。而个人的生命在这广阔的天地里,没有回声,悄然生息,唯有那自然、那飞鸟、那神山,是永恒的一切。</h3><h3> </h3> <h3>8月19日海子山</h3><h3>【只有石头知道】</h3><h3> 海子山地处高原湿地,在这海拔4500的地方,四周并没有丰厚的的草地、水洼, 少见牦牛、藏民。相反,浑圆的大石块成为这景致当中最显眼、最安静、最霸道的存在,风呼呼吹过,不留一点痕迹;雨雪冰雹哗哗拍响,瞬息万变,转而瞬间天晴。经历一切后,远处的碎石山丘,又俨然凝固的样子。</h3><h3> 我走在那些浑圆的石头间,触摸有些平滑的表面,不知道这方情绪化的天地,存在了多少年,经历了多少时间的冲刷,多少地表的移动、多少太古生物的寄生,而我的这一触摸,到底是摸到了千万年前的体温。</h3><h3> 呵,人,渺小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人的喜怒哀乐、人的功过是非、人的失去与得到、人的平凡与荣誉…在这里,什么都不是。只有那无声的石头知道,曾经的沧海,如今难为水,只有无声的石头,承载着岁月的寂静。</h3> <h3>8月20日 亚丁</h3><h3> 【找到心跳】</h3><h3> 亚丁之美,不易得。</h3><h3> 位于海拔4700的美景,从来是健康者的福利、勇敢者的游戏。高反,对于有些人来说是不可避免的煎熬,甚至是危险。但是,为了寻找美景,即使艰难,也要坚持,这是美的召唤,是感受自己心跳的契机。</h3><h3> 幸运的是,我们没有依赖氧气瓶,依靠大口呼吸,大步前进,顺利到达顶峰,那陡峭的一步步山路,伴随着意念,同时又经受大雨、大风的洗礼。纯粹的,一次对自然之美的朝拜。</h3><h3> 当我们登上山峰,遥看五色海和牛奶海,那不就是两个带有冰川地质特点的高原湖泊嘛!在藏民心中,那是圣洁的神山,是祈福之地。而对于我们来说,一路以来身体感受到的冷热阴晴、身体与内心的不断对话、心跳与步伐速度的协调,是这个过程,赋予牛奶海和五色海不一样的层面。我们在不断战胜自己的脆弱,我们一路相互的关心和照顾,是这次川西寻爱的最大意义。心跳的感觉让我们热泪盈眶,让我们活得绝无仅有的激荡。</h3><h3> 如果能够一起面对困境、分享喜悦,今后的一切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无视自己、对方的存在,今后的一切即使是疾病、生死,也同样如这巍峨的山、纯净的水一样,自然、常态、坦然。</h3> <h3>8月21日新都桥</h3><h3> 【人间秋意】</h3><h3> 如果说亚丁的美是人间的幻觉,那么新都桥的美是人间的烟火。</h3><h3> 新都桥早已有了初秋的气息。漫山的田地里包裹金黄的收成,而远山翠绿,近水淙淙,牦牛如芝麻般,密密麻麻。路边薰衣草场的紫色,蓄势待发。傍晚的阳光穿过云层星星点点,黄绿相间的色彩,升腾着炊烟袅袅。精巧的房檐展翅欲飞,好一幅无声无息的田园美景。</h3><h3> 我们穿过村庄,一切都静得出奇。似乎是大自然的一场舞台剧,没有出场,也没有谢幕,只有那光,预示着不同的章节,自顾自的陶醉。</h3> <h3>8月22日</h3><h3> 【离开的路】</h3><h3> 早上7点,没来得及吃早饭,便匆匆赶路。因为这两天有雨,高速可能封道,原本6个小时的路程,有可能变得更长。</h3><h3> 果不其然,雅叶高速封道,我们的路程变成8个半小时,索性一切都来得及,前提是快速行驶。怎么快速行驶呢?30、40、60的限速加上车流,怎么快得起来?于是乎各种弯道超车、各种没有探头之下的灵活变化,各种导航还没反应过来的掉头,一切,为的是赶上回家的飞机,再美的风景也敌不过此时的归心似箭。</h3><h3> 我们现在心情和刚开上高原的忐忑截然不同,我们在争取那条熟悉的路径,而不是陌生之地的探寻。此时的冒险动力是超、超、超,快、快、快!我在后座老实地系上安全带,明白这就是真正的生活,在功利与获得的道路上不停搏命,在偶尔的高山仰止间与自己、与这个世界和解。</h3><h3> 随着远去的折多山,我们渐渐离开这康巴第一关口,不知道经过多少个弯道、超了多少车,过山车似的随车晃动,驶入闷热的平原。我们无心停下吃午饭,一路直开、直开。凭着对饥饿的抗拒,一路向前。</h3><h3> 饮食男女的在川西找到了时间、找到了心情。同样,加速地步入另一个征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