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安徽马鞍山,60-70年代有一个特殊的大院,这个大院相对独立,有点知名,有点神秘,住在院里的人被外面的人羡慕着,这个大院就是马鞍山人武部(马鞍山市湖北路14号)。</p><p> 大院不大,家属区有四排平房,一栋小二楼,一栋高干楼,三层的办公楼是办公区;院里有操场、仓库、弹药库,有食堂、值班室;有间卫生所,曾经还有一个军人服务社。</p><p> 院里每家都有好几个孩子,每届同届的孩子真不少,父辈们都在大院办公楼里上班,有部长政委、有正副科长,还有参谋、干事..但是无论父亲的职位高低,大院里的孩子们都是毫无顾忌的一起玩耍,互相串门,反而和外界的孩子接触较少,有意思的是院里很多孩子小名是“小兵”、“小军”,孩子对自己是军人的后代颇感自豪!自豪感是因为每逢八.一节院里就有很多庆祝活动,食堂有加餐,电影放映队可以给大院的人单独放电影;因为人武部的孩子们可以玩到真枪(父亲的枪都偷偷玩过),能参加实弹射击;部队的压缩饼干是别的孩子尝不到的美食;就连到八六医院住院,都能回来跟小伙伴们吹上半天;还因为我们可以穿上父亲领回来的军装;更因为我们的父亲是一名光荣的军人!</p><p> 那个年代参军是许多年轻人向往的,部队的孩子似乎认定自己也会和父辈一样去当兵,确实后来大院里很多孩子如愿穿上了绿军装,甚至有的家庭全部子女都去当了兵,而小一点的弟弟妹妹们对已经当兵的哥哥姐姐很是羡慕,也盼着早点长大去当兵!</p><p> 人武部大院目前已经面目全非,但是我们凭记忆勾勒出当初的平面图(1972年~1980年),以了却思念之情!</p> <h3>永远让我们怀念的大院里的父辈们。</h3> <h3>他们的芳华</h3> <h3>会摄影的父辈,他的照片很艺术吧。</h3> <h3>每家父亲都是那么英气逼人。</h3> <h3>这些老照片把我们的记忆拉回到四十多年前。</h3> <h3>多么熟悉的面庞,如今我们依然能记得他们的名字。</h3> <h3>大院还有几位任劳任怨的祖辈们。且看大院的孩子写的回忆文章:</h3> <h1><b> <u>老“闺蜜”(袁承业)</u></b></h1><p><b><u> 那时大院里,家里有老人的并不多,我只记得有吴捷的奶奶、王丁的奶奶、罗明的奶奶和我奶奶四位老人,孩子们自然不知道奶奶们的姓氏,习惯地把她们分别称为“吴奶奶”“王奶奶”“罗奶奶”“袁奶奶”。部队是个五湖四海的大家庭,和她们的儿子一样,四位奶奶也是来自天南地北,吴奶奶是广东人,王奶奶好像是安徽人,罗奶奶是四川人,我奶奶是浙江人。儿孙们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奶奶们在家里相互之间自然也会交流走动,地域的差异没有造成她们之间的隔阂,相反,她们相处的非常融洽。这其中吴奶奶跟我奶奶的关系尤为密切,要是按照现在的说法称作“闺蜜”一点也不过分。她俩忙完家务就会在一起,不是吴奶奶过来,就是我奶奶过去,两个老人总有说不完的话。让我至今都不得其解的是,吴奶奶一口广东话,连我都听不懂。而我奶奶一口的宁波话,一般人也是很难听懂的。可是两个老人之间交流起来却毫无障碍。现在想来,她俩是心心相通啊。广东奶奶、浙江奶奶要说烧菜当然是各有高招,不在话下,但要说做面食却是一道不小的难题。她俩相互交流、不断摸索,终于“攻关”成功,也让我们吃上了自家做的馒头。两个奶奶常会给对方送些好吃的东西(甚至像人参之类的保健品),有些是自己不舍得吃,也要送给对方。这些东西在今天的人看来可能算不上什么,但在当时那样的物质条件经济条件下是相当不容易的。后来,我们两家先后搬出了大院,但两个奶奶的交往却一直没有中断,都经常挂念着对方。我奶奶后期因为生病腿脚不便,无法出门,吴奶奶腿脚也不很方便,仍常来看望我奶奶。直到我奶奶离世前几天吴奶奶还来过我家……当得知我奶奶去世的消息时,吴奶奶非常难过。人生能有这样一段珍贵的友情是非常难得的。我想,正是部队大院成就了两个奶奶之间这样一段珍贵的友情。人生能有这样一段珍贵的友情是非常难得的。我想,正是部队大院成就了两个奶奶之间这样一段珍贵的友情。</u></b> </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h3>在祖辈疼惜,父母关怀下,孩子们单纯、天真、无邪。</h3> <h3>在军旗下快乐成长。</h3><h3>可以一起挖防空洞</h3> <h3>一起躲猫猫</h3> <h3>一起翻围墙</h3> <h3>有美食可以共同分享</h3> <h3>排着队接受部队的卫生员给接种疫苗。</h3> <h3>操场上有我们打篮球学自行车的身影</h3> <p>大人们在空地上种菜,调皮的孩子趁没人的时候就去拔菜,目的就是捣乱。</p> <h3>这是一家兄弟四个,前左一是当时经常在马鞍山人民大会堂演出的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杨子荣的扮演者。</h3> <h3>许多孩子多才多艺,有会乐器,有会唱歌,也有喜欢绘画、无线电...</h3> <h3>他在小学班级里演郭建光,从小就显示出歌唱的才能。</h3> <h3>在小二楼走廊上的姊妹仨,其中有位游泳健将哦。</h3> <h3>大院里的同班。</h3> <h3>高干楼前的一对闺蜜。</h3> <h3>食堂里的乒乓球桌是大伙争夺的阵地</h3> <h3>孩子们也经常吵吵嘴打打架。</h3> <p>孩子们平时穿得最多的就是父亲领回来的军装,也不管合不合身,自我感觉美着呢。</p> <h3>狄师长(当时的市委书记)一家也在大院住过</h3> <p>当兵较早的姐姐们,令人羡慕的漂亮女兵。其他小女孩们会因而央求父亲领一套小号的女军装穿上,同时也盼着自己早点长大,能穿上属于自己的军装。</p> <h3>全家都是兵</h3> <h3>最早当兵离开大院的孩子,稚气未脱就穿上了军装,像“潘冬子”吧,恰巧名字也有点吻合。</h3> <h3>大部分孩子都有当兵的历史</h3> <h3>让人羡慕的海军,很多孩子喜欢海军的海魂衫。</h3> <h3>那时候女兵受名额限制很稀少,但大院里有不少女孩子是当过兵的。</h3> <h3>大院里的学霸,当兵回来又上了大学。</h3> <h3>一个在打靶场有故事的孩子,也是在院里生活时间最长的孩子,大伙称之为大院里的活字典,此乃家喻户晓的刘老二。</h3> <p><br></p><h1><b style="color: rgb(1, 1, 1);"> <u>男孩与枪(作者:袁承业)</u></b></h1><p><b style="color: rgb(1, 1, 1);"><u> 男孩子都喜欢枪,部队院里的孩子就更不用说了。但要说对枪支方面的见识,人武部的孩子比起一般部队的孩子要广得多。一般部队孩子只能玩到部队列装的制式枪支,而人武部的孩子可以玩到民兵用的各种老式枪支。管军械库的助理叫高旺成,不少孩子没事就喜欢跟在高助理屁股后面转悠,我是其中一个。没事常到仓库给他帮帮忙,顺便摆弄摆弄各种枪支。我玩过的枪,能说得上型号的就有79式、38式、53式步枪,50式、54式、斯登式冲锋枪、美式卡宾枪,捷克轻机枪、马克沁重机枪,还有一些叫不上型号的各色枪支。</u></b></p><p><b style="color: rgb(1, 1, 1);"><u> 我父亲喜欢打猎,家里有一支双管猎枪、一支气枪,还借来过一支小口径步枪。记得我上小学一年级时父亲就带我到公园后面干扰台那(当时那儿人烟稀少),教我打小口径。再大点,每次出去打猎,父亲背着猎枪,我背着小口径。打着打不着,我总要开上几枪。</u></b></p><p><b style="color: rgb(1, 1, 1);"><u> 那时候人武部的干部都配了54式手枪,父亲平时把它锁在抽屉里,但我还是找到了放钥匙的地方。我们小时候不像现在的孩子有那么多的玩具,特别是到了寒暑假,大人都上班了,没事的时候就会想着把手枪拿出来玩玩。毕竟那时我还太小,54式手枪掂在手里又沉又大,不先把机头扳开,枪机都拉不开。有次我把枪全部拆卸分解了,但到了重新装上时就遇到了“大麻烦”。枪里有根弹簧劲很大,凭我的手劲怎么也无法把弹簧塞进去。我只能双手握着枪,对着桌子把弹簧硬往里顶,可弹簧稍微一偏,就会崩出来。一次又一次,怎么也装不上,眼看老爸就要下班回来了,急得我一身汗,心蹦蹦地跳。仔细“研究”一番,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对着桌子往里顶,只是尽量保持垂直,慢慢用力往里推,又经几次失败,最终总算在老爸回来前把枪安装完毕。快速擦拭干净、放入枪套、锁上抽屉、放好钥匙,老爸就到家了。这时我的心跳早已恢复了正常,一副若无其事表情,有谁知道刚才的一幕是那么“惊心动魄”呢。</u></b></p><p><b style="color: rgb(1, 1, 1);"><u> 73年暑假,市人武部与韶山学校合作,在我校四年级挑选了24名同学(男女各12名),组成“小民兵”射击队,我和齐军、刘云芸、秦莉莉(大院的孩子好像就我们四个)被荣幸地选上了。全队配了4支小口径、20支56式半自动,半自动发到我们手里时都是崭新的新枪,当时的那个激动啊,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我至今都还记得我那支枪的尾号是02728。我们每天上午背着枪排着队到公园里训练,一路上都会引来许多羡慕的眼光,有的小孩会跟着队伍边走边看,也有人怀疑我们背的是假枪(因为那时候有个笑话说“一人一支枪,是不可能的”),而我们只是报以不屑的微笑……院里更多的孩子没能参加射击队,当然很不服气。孩子们回家跟老爸一吵,老爸们觉得也有道理,开会研究一下,院里孩子立马也组织了一个射击队,初中以上的自愿报名参加,每天下午训练,两个射击队互不影响。可刘云飞和田战雷当时五年级,眼看着闹了半天还是参加不了,别提有多窝火了。院里的射击队第一天集合,他俩也跑去了,站在队列里死活不下来,就这样总算加入了。</u></b></p><p><b style="color: rgb(1, 1, 1);"><u> 经过一段时间的瞄靶训练,就该第一次实弹练习了。大院的孩子虽然很多以前都打过气枪、小口径,但56式步枪实弹射击都是头一回,个个都是紧张而又兴奋。当刘家二哥刘云京打完后,报靶员在靶纸找了半天也没找着一个洞眼,最后发现全打在了靶标正下方的靶杆上,而且还都集中在一堆,把靶杆几乎都要打断了。回来的路上,打得好的自然是兴高采烈,但刘云京也没有一点气馁的神情,同样是有说有笑。他说:“我虽然没打在靶上,但全部都打在了要害部位。不信你们看,那位置就是在命根子的地方。”这事,一时传为趣谈。听说,后来他爸知道了这事,还把他训了一顿。</u></b></p><p><b style="color: rgb(1, 1, 1);"><u> 说到射击队,不能不说我们的教练。作训科的罗参谋是射击队唯一的负责人兼教练员,罗参谋是50年代入伍的老参谋(可惜名字我想不起来了),四川人,个儿不高,很结实,军事素质非常过硬,战术动作相当规范。我曾看过他教厂里的人武干部练刺杀,他穿着护具、拿着木头刺枪,别人都不是他对手。一次,我们射击队打完靶,他让人在靶标后方放了三块砖头,他用跪姿无依托瞄准射击,随着“砰”、“砰”、“砰”三声枪响,三块红砖全开了花。现在想来64年大练兵时,他一定是个训练尖子。罗参谋后来转业回了四川,我们再也没见过。</u></b></p><p><br></p><p><br></p><p><br></p><p><br></p> <h3>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院里来来去去也有人员变动,孩子们在人武部生活的时间段大概是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人武部后来改成了军分区,父辈们也陆续调离、转业、退休等,孩子们也各奔东西,大部分都失去了联系。但是在马鞍山人武部生活过的孩子们都会无数次的梦回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都会时常回忆那时候的点滴!</h3> <h3> 时光荏苒,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微信时代,大院的孩子们又找回了彼此,虽然有的远在北京、深圳,甚至国外,但是手机屏幕却把大家聚拢了在一起,聊起过去心情分外激动,感慨万千!马鞍山本地的孩子们先聚起来了,虽在同城,但大多也是一别几十年没见了,相聚的时候几乎对不上号了,但是我们互相却依稀看到了当初我们父母的模样!</h3><h3> 可谓: 少小离别今欢聚</h3><h3> 音容已改笑谈昔</h3><h3> 大院生活十几载</h3><h3> 留待你我常回忆!</h3> <h3>2019年8月20日我们久别重逢!</h3> <h3>当初的同班同学</h3> <h3>孩子里的大哥哥。</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当初的小屁孩已变成我们父辈们的形象,看着倍加亲切!</h3></font></h3> <h3>现在他(她)们退休后过着精致的生活,瑜伽、摄影、古琴…兴趣爱好广泛。</h3> <h3>当初最得宠的小公主,现在已经是一名干练的领导干部。</h3> <h3>狄师长的小女儿如今远在国外</h3> <h3>从小多才多艺,如今在深圳过着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参加的合唱团屡获国际大奖,经常带着相机游历国内外。</h3> <h3>现在的模样就是当初他父亲的样子。</h3> <h3>正直清廉的公务员干部</h3> <h3>运动达人,羽毛球、游泳坚持不懈。</h3> <h3>在家里最得宠的老小,院里的调皮鬼,现在北京,无论在家庭和工作中都是撑起了一方天地。</h3> <h3>众人公认的好公安,他的歌唱得很棒。</h3> <h3>非常专业的歌唱水平,文笔也值得夸赞。</h3> <h3>孩子们眼中的大姐姐。</h3> <h3>当初爱玩的疯丫头,现在依然爱四处游山玩水。</h3> <h3>医学界的专家、教授</h3> <h3>从小一起玩的小不点,不仅是同学,还都分别参了军,如今还恰巧在一个单位。</h3> <h3> 现在我们又聚在了“大院”里__微信群!我们要把断了的友谊珍珠重新串联起来,让我们共同追忆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余生。</span>以此来缅怀我们的父辈们!</h3> <h3>父辈的荣誉,我们引以为豪,今天的幸福让我们更加怀念他们。</h3><h3><br></h3><h3>我们捧出他们的勋章,向他们致敬!</h3> <h3>解放华中南纪念章、淮海战役纪念章、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h3> <h3>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红星功勋章,解放勋章...</h3> <p class="ql-block">大院里一个大哥居然提供了一张我老爸的任命书,许世友签发。</p> <h3>我们默默地举手敬礼!</h3> <h3> 在国庆70周年临近的日子里,我们捧出他们的军功章向父辈致敬!父辈们参与缔造的这个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铭记他们出生入死的功绩,我们部队大院的孩子们怀念感恩他们对家与国的奉献!</h3> <p>相聚时的部分花絮</p> <h3>专业水平</h3> <h3>那个年代人人都会唱的样板戏</h3> <h3>声情并茂</h3> <h3>来认识一下我们吧(大院一部分孩子)</h3> <h3>远在北京的孩子通过视屏参加聚会。</h3> <h3> 在此特别感谢提供照片、视频以及诸多建议的大院里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感谢同院同班的袁承业提供的回忆文章!</h3> <p>请看后续</p><p>https://www.meipian.cn/2khh9ddl?share_from=self&amp;user_id=1234545&amp;uuid=7e5eea676cb9b6e8d8a604d26fdaea6d</p><p>&amp;share_depth=1&amp;first_share_uid=1234545&amp;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amp;share_user_mpuuid=b471dcdc0812b5ee91bc402904ebc53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