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做学者型记者

今评媒

<h3><br></h3><h1><b>刘荣庆</b></h1><h3>&nbsp;</h3><h3> 适应市场受众群五花八门的阅读需求,都市报采编各部只有以不拘一格又丰富多彩的版面来满足。在13朝古都西安安营扎寨的三秦都市报,以背倚中共陕西省委机关报陕西日报,四开版面、日发16版与报网融合联动的灵活机制,与华商报、西安晚报鼎足而立,已争雄三秦数十年。从三秦都市报的报人摇篮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骨干。年富力强的学者型记者中,我以同行的目光,对赵争耀已观察了约20年。</h3><h3> 赵争耀一直做考古文物报道。三秦都市报与汉唐网、陕西历史博物馆联办的“三秦文博版”这个专业性副刊,就是他主持的。&nbsp; </h3><h3> 有些新闻性强的专题副刊,争耀也时不时出来主持,如2019年7月1日A12版的新闻调查《国宝“三彩载乐俑”传奇》,因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塔吉克斯坦前夕,在塔国人民报上发表《携手共铸中塔友好新辉煌》一文,提到了出土于西安西郊南何村唐墓的“三彩载乐俑”。7月22日A14版的新闻调查《博物馆中的“长安十二时辰”》,因了同名古装悬疑剧热播,来西安逛“唐长安108坊”的外地游客大增,到博物馆打卡剧中“同款”文物鎏金走龙(火闹钟)、鎏金银壶、“长安舆图”、“千年玻璃瓶”成了热潮。7月14日A4版《美丽秦岭我的家》刊登的《秦蜀古道的前世今生》,是配发秦岭生态保护专题的。他在版里介绍了3000年来秦蜀古道,作为“军事通道”上演的故事,仍存于世的313处道路文物本体遗存及陕西的“保护行动”。这些题材,除了借新闻契机外,与三秦文博版的内容,似无二致。8月10日A10版的新闻调查《靠谱的“90后”》,则与考古文物丝毫不搭界了,那是介绍新生代消费方式与消费观念的。可见,争耀扮演记者“八角身子”,一点儿也不古板。</h3><h3> 三秦文博版的内容,有文博新闻,如8月1日《四大博物馆馆长讲述“长安故事”》,是因应《书名》文化大讲堂走进陕历博而做的专访摘要。8月8日陕西首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基本要求》公布等,为配合文物保护法规出台而发的新闻。昨天(8月22日)发的陕西农民诗歌大会四代会召开的新闻,因了该学会传承中国“农民诗圣”王老九诗风而组建、而发展,又有王老九文学馆的存在作为现实背景。三秦文博版篇幅较长、以传奇故事形式刊出的,如《镇馆之宝&nbsp; 中国第一部丛帖《<淳化阁帖>》(8月8日)、《西安碑林馆藏墓志再现大唐风云&nbsp; 杜楚客“以德报怨”救下大唐宰相》(8月15日)、《西安碑林馆藏“元苹志”揭秘唐代诗人韦应物的爱情故事》(7月11日)等,都需要记者将冰冷的石头上镌刻的古代文字,翻译出来,用当代人熟悉的语言写成饶有兴味的故事。</h3><h3> 我们常说,新闻记者要当杂家(知识渊博)。像赵争耀这样的记者,既是杂家,又是专家,也是作家。他长期专注、浸润于文物考古领域,熟悉中国通史与断代史,熟悉田野考古发掘专家与文博学人的生存状态,又知道城乡读者的阅读兴趣,做传与受两方面沟通交流的“搭桥者”、“翻译者”。赵争耀善于将千百年古人的生活与习俗信息用今人的雅俗共赏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得到专家与老百姓双方的认可、点赞。他不慕仕途,不慕富豪,用几十年岁月悄无声息的工作、钻故纸堆又跳出故纸的平凡事,为广大读者服务,且乐此不疲。</h3><h3> 赵争耀是记者,也是专家:记者里的专家,专家里的记者。</h3><h3> 报业里离不了赵争耀这样的人哟!</h3><h3> (2019年8月22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