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痕迹——安徽富堨老油坊

CXN

<h3>  黄山脚下的富堨村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村子不大,但很有历史。唐乾符二年,也就是公元875年,越国公汪华11世嫡孙汪遇游黄山途经凤凰岭,见此地远峰环绕,溪水清碧,平野宽阔,大可安居,便率族人来此开村,辟野为田,拦河成堨,引流灌溉,渐至五谷丰稔,人丁衍盛,富甲一方,里人称村名曰富堨。</h3> <h3>  富堨村的木榨老油坊,也有百来年的历史了,已经被定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br></h3><h3> 相比机榨的油,用老办法木榨的油没有经过高温高压,植物的本质本色本味保存完好,香气浓郁,可口益身,当地的民众十分喜欢,尽管成本很高,却也保存延续下来了。</h3> <h3>  老油坊大概200多平方米。高高的木架子上面布满了蜘蛛网,沉重的大石块悬吊在架子上。两个巨大枫木做成的油槽横卧两侧。用当地生产的芝麻、花生或者菜籽儿等原料,经过炒.、蒸等工序之后,做成饼状,一块一块整齐的排放在木槽内,然后工人会拉起大石块将黄檀木做的楔子一根一根打进去,直到把油榨出来为止。</h3><h3><br></h3> <h3>  工人们大都40多岁,他们肌肉强壮,骨骼坚硬。在盛夏高温下,光着膀子干活,一身黝黑的肌肉汗水淋淋,线条凸突,十分抢眼。打楔过程中,他们高举巨石,变换步法,有力准确地打入楔子。同时,随着步伐的变换和力量的大小不时喊出各种号子。这种出自胸腔的吼声,带着爆发力夺口而出,惊天地,泣鬼神,气势无限,十分震撼。这是一个展示男子汉力量的活儿。<br></h3><h3> </h3> <h3>  从蒸煮原料,到亮闪闪的新油流出,整个场面冲击力十分强,充满了丰富的人文底蕴和强烈的历史感,本来纵向的历史似乎变成了平面。历史在此定格。自身其中,就像在一个穿越时空的强大磁场中,不由自禁的热血沸腾,深深地感到生活的无限推力和人类追求美好的力量。</h3> <h3> 我仔细观察过,工人举巨石打楔是有特定步伐和节奏的。从拉石、推石、转身、举石,到送石打向木楔,走出一个长形的八字。身体协调,筋骨强壮,脚步优美,影过风起。整个过程中,工人身上的肌肉凸起,加上满身的汗水,阳刚之壮,美轮美奂,百看不厌。特别是举石过顶时一声大吼,满室震颤,置身现场,真是有一种力挽北斗,气吞山河的感觉。特别是他们拉送巨石转身的动作,就是相片中的单脚为轴360度转身,节奏感特别强,而且十分有技巧,称得上是充满阳刚之气的油坊华尔兹。要知道那块石头有240斤之重!</h3><h3> </h3> <h3>  木榨油是有季节的,并不是天天都有。一般来说,半个多月左右开榨一次。一次大概三五天不等,看原料的多少。在富堨油坊做木榨的一般有4个工人,他们身材并不高大,但看上去浑身是劲儿。</h3> <h3>  这种古老的榨油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工人们的豪爽,粗犷,纯朴,直率,在物欲横流的浊混社会显得至清至碧,光彩耀人,极为宝贵。当汗水随着他们赤裸的膊背流淌下来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代一代中国传统的传承,是人与自然相辅相成的发展,是劳动中力量的展示和凝固。。<br></h3> <h3>  美在大众之中,亦在劳动之中。</h3><h3> 风起于清萍,美孕于平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