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镇

Goldwalnut

<h3><b><font color="#ed2308">村名考释</font></b></h3><h3></h3><h3><h3>据《盐山县志》(同治版)载:海丰镇南部在秦时为柳县,明代称之为南长坨,北部为西汉时柳侯国故地,明代称北长坨,东汉时称柳镇,魏晋南北朝时称漂榆邑,又名角飞城。唐宋时称通商镇,辽、金、元称海丰镇至今。</h3></h3> <h3><b><font color="#ed2308">地理概况</font></b></h3><h3>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南 6.8 千米处。距市中心 22.7 千米。东与长芦盐场接壤,南邻齐庄,西邻东花寨,北邻双庙。村庄呈团块状分布,占地 544.36 亩。有 446 户、1718 人,有汉族、回族,其中回族人口占 15%。有张、李、刘、朱、程、董、杨、皮、王、邵、马、金、崔、贾、潘、宋、吕、沈、窦、陈 20 个姓氏。村内有平房 704 栋,部分为砖木结构起脊挂瓦,部分为土房挂瓦。建有小学 1 所。2005 年 2 月 25 日,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海丰镇(柳侯国)遗址。全村有耕地 1491 亩,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种有经济林冬枣树 200 余亩。有主要生产化工、原盐、水泥砖、水泥管等水泥制品的企业 6 家。有市办盐场占地 2000 亩;村办盐场,占地 1000 亩。</h3> <h3><b><font color="#ed2308">大事记</font></b></h3><h3>1997年5 月上旬,总投资3600万元、占地面积4 万平方米的河北省盐务局10万吨加碘盐项目,落户海丰镇盐场。</h3><h3>2004年3月,海丰镇遗址被评为2003年河北省考古重要发现。</h3><h3>2006年5月28日,海丰镇遗址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b><font color="#ed2308">古港口</font></b></h3><h3>古河兴,即古港兴。战国中期,齐、魏、赵三国在黄河两岸全面修筑堤坝之后,经常泛滥和决溢改道的黄河下游被控制,这里土地得到垦辟开发,河道蓄洪能力增强,主流河道相对稳定,大河故渎在黄骅入海口位置(今黄骅港区域)稳定下来,从而给港口的形成和航道发展奠定基础。秦汉时期古黄河由黄骅入海,随之出现许多古港口,黄骅沿海一带的海丰镇(今黄骅市羊二庄回族乡海丰 镇村,距黄骅港20千米),即是黄河下游古港口之一。</h3><h3>《盐山县志》(同治版)载,古黄河“东北出章武高城柳县合为一大河入海,南北广二百余里,东西长三百余里”。古黄河支流通过柳河入海。柳县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首批置县之一,自秦至东汉历时约400多年。《盐山县志》 (同治版)记载:“柳县之置,古于高城、盐山。县治当以柳为数典之祖。东汉县废并于章武。”《盐山新志》(民国版)记载:“设官以柳县为最早。”秦汉时,柳县为“河海交通之大埠”,故凡“南北方浮海者,必以此为市舶要冲”。可见秦末汉初,此区域(海丰镇)已是北方的一个重要港口,羊二庄东部是秦汉时期黄河较大的入海口,河海交汇一带既是制盐基地,又是运盐通商重埠。《盐山县志》(同治版)记载:“海丰镇在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于此建柳侯国,历六世,至王莽篡汉时废。魏晋时,因地近漂榆(津),称漂榆城。后赵主石勒使王述煮盐,称角飞城。”《水经注》记载:“淇水下游名曰清河,清河流经角飞城南再入于海。”唐宋时称通商镇,为天津未兴前海口第一繁盛之区。金元时始称海丰镇,为中国最大的一处内陆码头。《金史•地理志》记载:“海丰镇为盐山四镇之首。”可见其经济繁荣、文化兴盛、海陆交通发达。明代为海丰场坨地,称北长坨。《读史方舆纪要》盐山条下还引用《晋书》中石季龙以桃豹为横海将军、王华为渡辽将军,统舟师十万出漂榆津等地,也一直是舆地研究者争论和关注的问题。据《盐山新志》更从西汉之柳县到魏晋南北朝时的漂榆邑,再从唐宋时期的通商镇到辽金的海丰镇都作了比较详尽的记述和考证,“海丰镇在天津未兴之前为海口第一繁荣之区……至元盐业不振,渐废为墟……海丰镇为繁盛之区皆以行盐故也”。</h3> <h3>2000年至2003年 ,因修建朔黄铁路,两次对海丰镇遗址进行发掘,遗址文化层主要由灰土、灰黄、灰褐色土构成,土中包含有草木灰、红烧土、木炭、煤块、白灰、草泥、兽骨、鱼鳞、鱼骨、螃蟹、蛤嫦壳等。大致可分7 层:第一层为近代现代层;第二层为明清层;第三层为金末至元代层;第四层至第七层为金代层,其中第五层以下有明显冲积和水浸痕迹。遗址在各层下均有叠压,其中以三层至五层为最集中。出土的遗物完整和可复原的较多,形制特殊的器物也屡见不鲜,其中有定窑、井降窑、磁州窑、耀州窑、钧窑、龙泉窑、景德镇等窑口的瓷器。海丰镇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填补了黄骅市古港口遗址的一项空白。经专家认定,此次发掘出土的以金代为主的丰富的遗迹遗物,正是文献所载金代海丰镇时期的遗存,唐宋时期这一带商贸繁华,沿海居民利用其地理优势发展成以瓷器贸易为主的集散地。在唐宋通商的基础上,金代海丰镇更成为集水陆交通为一体的贸易集散地,而且是以瓷器为主的贸易集散地,在国外特别是东亚、东南亚国家出土的相当一部分宋金时期的北方瓷器等是从海丰镇古港口运出去的,同时盐灶和盐罐的发现佐证了海丰镇当时是一个大的煮盐场所,盐在当时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域的经济,当时盐业经济成为强大支撑,也反映了当时海丰镇人们的富裕程度。海丰镇的考古发掘,也更有力地证实黄骅市古港口及古城镇的发展史、交通史及其历史变迁。</h3> <h3><b><font color="#ed2308">海丰镇遗址</font></b></h3><h3>海丰镇遗址位于市区以东25千米,处于海丰镇村南与杨庄村之间,南北约1200米,东西约1900米 ,面积228万平方米。遗址为中间高四周渐低的台地,中心最高处为东西向土岗,高出周围地表3米左右。海丰镇为西汉时柳侯国故地,南北朝时期称漂榆邑,又称角飞城,唐宋时称通商镇,金代始称海丰镇, 《金 史 ・地理志》提及海丰镇之名。《水经注》载,淇水下游名曰清河,清河流经角飞城南再入于海。海丰镇之名,在《金史•地理志》《盐山县志》《盐山新志》等文献中都有记载。《金史•地理志》记其为盐山四镇之首。《盐山新志》中,对其由汉之柳县到魏晋南北朝时的漂榆邑,再唐宋时期的通商镇到辽金的海丰镇作以详尽记述和考证。1986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在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遗址,其保存较好,主要区域的文化层厚2 米〜4 米,地表散落砖、瓦、瓷片较多。2000年和2003年,2 次对遗址进行挖掘,揭露面积超过2200平方米,清理出灰坑100多座,灰沟10条,建筑遗址20余座,水井2 眼,灶17个,道路6 条,砖砌遗迹3处及大量瓷片、砖瓦等遗物。遗址文化层主要由灰土、灰黄、灰褐色土构成,土中包含有草木灰、红烧土、木炭、煤块、白灰、草泥、兽骨、鱼鳞、鱼骨、螃蟹、蛤删壳等。大致可分7 层:第 1 层为近代现代层;第 2 层为明清层;第 3 层为金末至元代层;第 4 层至第 7 层为金代层。其中第5 层以下有明显冲积和水浸痕迹。遗址在各层下均有叠压,以3层至5 层为最集中。灰坑一般口径0 .7 米〜2. 5 米、深 0 .9 米〜2. 6 米 ,有圆形、长方形和不规则形。水井为圆形,采用先挖井桶,再用砖砌井圈至井口,然后在井圈与土壁之间用原土填实的方法。灶的形状大同小异,由烟道和灶膛组成。灶膛皆为圆形,用半头砖砌成,下大上小。直径0 .4 米〜0 .5 米、残存高0 .2 米〜0 .4 米。烟道呈斜坡状,有砖砌和土壁两种。房屋建筑或因发掘面积有限、或因建筑更迭频繁破坏严重皆残破不全。墙体为渣筑,皆建筑在1层夯过的黄色垫土上,残存为基础部分,宽 0 .5 米〜0.85米。墙的砌法较特殊,一般为整砖分里外两层单砖砌起,中间部分用碎砖及土填充并经夯打。室内铺地砖或平铺或立砌,在相对独立的空间内各自成片,平砖有纵、横向的铺法,表明建筑不仅是居住场所,而有商店或作坊。出土的遗物以瓷器为主。</h3> <h3>瓷器釉色有白、黑、青、黄、酱、双色、彩色等。器形以碗、盘为最多,另有盆、盏、壶、盒、罐、缸、鸡腿瓶、蛙形器、龟形器盖、虎形枕、彩绘人佣、贴塑、围棋子、象棋子、骰子、绞胎器、彩枕、文字枕等。为定窑、井険窑、磁州窑、耀州窑、钧窑、龙泉窑、景德镇等烧制。其他类器有陶盆、罐、壶、瓶、砚、扑满、印模、石盘、盆、舀、圆球、骨簪、牌、刷柄、算筹、管形饰物、沙锅、铁铲、铜镜、钱、杈、铜钱等。铜钱种类数量众多,有“祥符通宝”“皇宋通宝”“皇祐元宝”“熙宁重宝”“崇宁通宝”“崇宁重宝”“政和通宝”等。陶质建筑构件除砖瓦以外,有体积较大的龙 形鸥吻,以兽面纹、龙衔鱼纹为主的圆形瓦当等。另外出土几十枚甜瓜籽、大枣、莲子等。海丰镇遗址是河北省继北戴河秦行宫遗址后发现挖掘的一处重要滨海遗址。2006年5月25日 , 海丰镇遗址被国务院确立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b><font color="#ed2308">柳侯国</font></b></h3><h3>汉武帝元朔四年(前 125年)四月,封刘阳(齐孝王刘将闾之子)为柳侯,置柳侯国(治在今羊二庄回族乡海丰镇村)。至王莽新朝元年(9 年)废除,历134年。</h3> <h3><b><font color="#ed2308">人物</font></b></h3><h3><b>张建军</b>,1966年3月出生,海丰镇村人。工学博士,河北工业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校工会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形状记忆合金及马氏体相变。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25篇,完成科研项目19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2 项、省级软件学项目2 项、厅级项目2 项、企事业单位横向科研12项。</h3> <h3><font color="#ed2308"><b>英烈人物</b></font></h3><h3><b>刘培青</b>(1911—1946),牺牲于海丰镇。</h3><h3><b>张明九</b>(1915—1943),牺牲于今孟村。</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bxwls57?share_from=self&amp;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黄骅市乡镇村庄名录</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