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鹤楼》(唐)崔颢</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作曲:智树春 </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演唱: 边 鹏</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编曲制作:李思峰</b></h3> <h3><b> </b></h3> <h3><b> 歌韵融诗情,经典咏流传。国家一级作曲家智树春老师对国学、古典诗词颇有研究,多年来一直探索用音乐的形式为优秀的古典诗歌、国学经典配曲,把古诗唱成歌,让古典名篇长上翅膀,飞入社区居民,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心中,让他们体味心中的桃花源,为普及经典名作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堪称岛城“经典咏流传”的优秀传承者。</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鹤楼 崔颢</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昔人已乘黄鹤去,</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此地空余黄鹤楼。</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鹤一去不复返,</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白云千载空悠悠。</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晴川历历汉阳树,</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芳草萋萋鹦鹉洲。</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日暮乡关何处是,</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烟波江上使人愁。</b></h3> <h3><b> 崔颢的《黄鹤楼》的确是写景诗中的好诗。诗歌从虚处落笔,用前人从此驾鹤西去写时间的久远,世事的无常。再转回眼下写黄鹤楼,写黄鹤楼前看到的景色,然后写不远处的鹦鹉洲,自然而然地写自己的乡愁,也可谓诗中有画。</b></h3> <h3><b> 《黄鹤楼》是以大小混合音乐调式创作的一首歌曲。用AB再现A的三段式曲式结构而成。主题集中,段落对比鲜明。开始以感叹、惆怅的句式模进达到十度的下行。然后层层递进,缓缓爬行,回到小调式主音。然后以二二节奏转入B段大调式,进入风光描述乐段,用正拍进入,音乐开阔奔放,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半终止乐句用大二度转调,为A段在新调上的再现做好了铺垫!最后音乐在主题音乐高潮中结束。作品主题乐句特色鲜明,经过重复、再现,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记忆。</b></h3> <h3><b> 演唱者边鹏毕业于青岛大学音乐学院声乐表演系。后又在奥地利国立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和维也纳音乐学院深造,师从奥地利国立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教授伯恩哈德 艾德勒。曾在上海音乐学院师从院长廖昌永深造。2013 年参加第十届上海音乐学院周小燕国际声乐大师班并获得好评 。2013 年底有幸在维也纳得到“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多明戈大师指点和好评。</b></h3><h3><b> 2015 年发行个人首张专辑 单曲《红妆》、《请把我忘记》并席卷各大音乐榜。2016年发行EP专辑《念奴娇 东风破》, 单曲 《念奴娇 东风破》、《被妥协》、《几轮回》并荣登“中华演出网推荐歌曲”且进入“华语红歌榜 ”。2016年参加“思乡情.海外优秀学子”音乐会演出。目前先后在国内外多家艺术机构担任 “私人声乐培训师 ”。</b></h3><h3> </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边鹏与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边鹏与著名的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b><b>多明戈</b></h3> <h3><b> 《黄鹤楼》的演唱极具难度: 它的音域几乎达到了两个八度;其次情感层次变化多,从感叹的、赞美的、惆怅的这些变化上就难以把握 ;再者这是一首大气磅礴的咏叹歌曲,没有深厚的声乐功底是很难驾驭的。青年歌唱家边鹏音色甜美、浑厚,富有磁性,吐字清晰,表现细腻,他演唱的《黄鹤楼》,歌声优美高亢,大气磅礴。听边鹏的演唱是一次听觉盛宴,让人如入禅境,</b><b>千回百转,荡气回肠,余音绕梁,不绝于耳。</b></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黄鹤楼》赏析</b></h1><h3><b></b></h3><h3><b> 崔颢(约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任尚书司勋员外郎。早年为诗多浮艳轻薄,晚年接触边塞生活,诗风发生很大变化,雄浑奔放,风骨凛然。他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后来李白游此,见崔题诗,传说李白对此诗非常佩服,曰: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b></h3> <h3><b> 诗人登上黄鹤楼,早已为它的有关神话传说所吸引,因而从鹤去楼空这一幻想事实出发,由虚而实,由远而近,从神奇遐想的境界回到了江天烟水的现实之中。乘鹤飞去的传说不足凭信,然而烟波江上的日暮乡愁,却是身历心感,不可摆脱的。全诗是写登楼想望以及由此引起的孤寂乡愁,情调、形象、语言都很高超。南宋的诗论家严羽说: “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此诗影响之大。</b></h3> <h3><b> 这首诗在表现形式上,充分体现了作为文学体式之一的诗歌,在时间的进程中先后承续地展现空间存在的特点。尽管诗中有空楼,有白云,有晴川,有芳草,但移物入画,一幅画面上却画不出不同时的“昔人”与“今人”;更画不出已成时间过去的,并只在心灵中感荡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怅惘之情。对这后一种对象的表现,语言艺术是最擅长的。崔颢很自如地利用了这种特长。</b></h3> <h3><b> 诗的首句写的是登楼所想。传说中从前有仙人骑黄鹤过此,诗人到此地时,已经是年代久隔,了无痕迹,因而感慨系之,不由得吟出了“昔人已乘黄鹤去”的诗句。这是心灵中的意象,而人乘鹤去又是运动中的形象,它是现在时间里对于过去的回忆。承续这个时间的是当前,是崔颢登楼游览的瞬间,在这个瞬间里所见的只有眼下的实实在在的黄鹤楼,所以“此地空余黄鹤楼”一句,把思维又拉回到现实空间。</b></h3> <h3><b> 可是诗人是不安于现实空间的,那只幻想境界里的“黄鹤”又飞回到记忆中来,构思中的时间,又离开了现实的空间,成为“黄鹤一去不复返”的忆念之所据的条件。当诗人想到黄鹤不返时,他的视线在扫描着天宇,期待着能有奇迹发生,重遇那只浮云而去的黄鹤飞来,既可助登临的兴致,又能慰客路的乡愁,可是现实的空间里,除了片片白云在悠悠而过,并无它物,而且是“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四句诗中,诗人的感觉和思维在流动,在一个时间单元里,忽而幻想,忽而现实,虚实交错,以意为主,显示的是登临者的思维活动的真实。这种表现内容,是非语言艺术不能做到的。</b></h3> <h3><b> 诗的后四句,在时间进行中有先后顺序地展现空间的特点,是尤其突出的。四句中四种情景,汉阳树色、洲中芳草、日暮乡关、江上烟波,好象一组组分镜头的特写,持续地现出了画面。诗人游目观赏,骋怀遐想,现实的,幻想的,过去的,现在的,以作者的思维先后为结构,被有机地组织到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形象体系。</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请欣赏智树春作曲,边鹏演唱的歌曲</b></h1><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0mo2i3i?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美篇好声音《琴岛之夜》</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1ricc5b?share_from=self&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请看原创歌曲《琴岛之夜》的采访视频</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