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鸡汤,原本是美味有营养的,“毒鸡汤”才是害人不浅的,江湖套路多,常常很难分清网络中各色人等炮制的“鸡汤”有毒还是无毒。</h1><h1><br>最近在网上看到某些情感专家,用经济学中的概念“沉没成本”,来教人如何在情感关系中稳操胜券。情感专家说:</h1><h1><br>“在两情关系中,付出沉没成本越大的一方,一旦濒临情感危机的时候,就会越不理性,不甘心自己付出过的一切白白打了水漂,哪怕不爱了,哪怕看不到未来,也仍要紧紧抓着不放。”</h1><h1><br>“所以,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一定要在两情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尽可能让对方付出更多的沉没成本——物质上不断投入、精神上千辛万苦,这样,他(她)就不会轻易移情别恋……”</h1><h1><br>这是什么毒鸡汤?!作为一个教经济学的,忍不住想批判两声。</h1><h1><br>沉没成本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简单来说,指那些在经济活动中,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可以是金钱、时间、精力、感情投入等等。</h1><h1><br></h1><h1>可是,这“沉没成本”,是不可以张冠李戴被作为辅料来炮制“毒鸡汤”的!</h1><h1><br>在两情关系中,加大对方的“沉没成本”,真的就可以锁住对方吗?</h1><h1><br>且不说在两情关系中,这样的费尽心机耍尽手段是多么可怕,就算一时半会儿锁住了对方的人,能够锁住对方的心吗?</h1><h1><br></h1><h1>再者,为了锁住对方,每天神经紧绷、费尽心机、恐慌焦虑、失去自我,最后只剩一个怨愤空虚的躯壳,这样勉强拴在一起的关系,又有什么意义?</h1><h1><br>况且,在两情关系中,所谓加大对方“沉没成本”就可以拴住对方的思维逻辑,根本就是一个谬论。</h1><h1><br></h1><h1>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很纷繁复杂的,根本无法简单地用“沉没成本”进行成本核算的。</h1><h1><br>说一个例子。</h1><h1><br>那句最美情诗“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是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h1><h1><br>众所周知,沈从文追求张兆和的过程,简直可以用千辛万苦来形容——四年时间、500多封情书、辗转多地、奋不顾身、坚持不懈。如果这些可以用“沉没成本”来类比的话,沈从文在追求张兆和的过程中,付出的“沉没成本”不可谓不大也。</h1><h1><br>按理说,付出了那么多,终于抱得美人归,应该会死心塌地从一而终吧。</h1><h1><br>然而,非也!</h1><h1><br>步入婚姻后,沈从文还是出轨了,他爱上了他的粉丝高青子。当时沈从文在大学任教,为了方便热恋,硬是通过关系把高青子也安排进了学校工作。沈从文甚至把他们这段热恋的关系写成文章发表,他的朋友们读后,无不对他纷纷表示谴责……</h1><h1><br>试问:沈从文在出轨高青子的时候,有没有思考过“沉没成本”的问题——他是付出了多大代价才娶到张兆和。他有没有理智地进行过成本核算——出轨的快乐与失去孩子家庭加上名誉受损相比孰重孰轻?</h1><h1><br>当然,人无完人,不能因为这件事,就说明沈从文是个渣男。只是,这事至少可以说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很复杂的、感性的,不能简单的用“沉没成本”之类的理性衡量来约束的。</h1><h1><br>何况,历史上还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情感故事,所谓“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投我以求桃,报之以琼瑶。”</h1><h1><br>这样的忠贞不渝,更不可能用“沉没成本”来解释的。</h1><h1><br>只能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是一种值得景仰的情感,给妻子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痴情诗句的苏东坡,在妻子离世后,又娶了王闰之,还写了“知我者朝云也”的诗句,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人性。</h1><h1><br>所以说,人的感情是莫测的,在两情关系中,企图如情感专家教的那样,加大对方的“沉没成本”来拴住一个人的观点,纯粹是碗“毒鸡汤”,喝了,你就亏大了。</h1><h1><br>人有一点年龄的最大好处就是,有自己的目标,睿智且努力,不会再刻意的去高估和煽动自己去对某些关系寄予厚望,开始学会冷静的处理各种关系,不捆绑,不束缚,不过度美化,给予彼此足够的真诚和理解,这样就好。</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