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印象

雪花飘飘

<h3>  暑假从西藏回来,感觉有很多需要记录的东西,拖时间长了可能会淡忘。长篇游记,在蚂蜂窝上,抽零散时间写着。先在美篇上把我的感想记录下来,留作纪念吧。</h3> <h3>  首先是关于预防高反,出发前做了很多功课,也请教了去过 西藏 的朋友,出于多年来在制药行业工作的经验,我本能的不相信中药,不相信单个案例的经验。我更倾向于相信能从机理上阐述清楚,经过大量样本验证的实验结果。</h3><h3>从我个人的体会说几点:<br>1、增压呼吸法非常重要,非常管用,去之前练会之后,等于随身携带用之不竭的氧气瓶。基本上就不用担心了。<br>2、随身携带血氧饱合度仪,随时监测,低于80%就加紧增压呼吸。<br>3、从 林芝 入藏,由低到高,会更容易适应。最好不要直飞 拉萨 ,下了飞机就去纳木措或者 阿里 ,这样的客人,本地导游都头疼。<br></h3> (1) 西藏 印象:<br>  西藏 的风光,无疑是美的。和我们以往走过的 内蒙古 大草原,大小 兴安 岭的森林, 天山 那拉提草原相比, 西藏 的山水有完全不一样的美感。尤其是最美丽的 林芝 地区,由于其独特的高原地理条件,加上能够享受到 印度 洋的暖风带来大量降水,从而形成海洋性气候,让这里拥有了更加充沛的水资源,更加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地形造成的交通不便,也让这里保留了更多的生态资源和文化特色。<br><br> <h3><font color="#010101">  西藏 最美当属 林芝 。人们常把 林芝 比作藏地 江南 ,因为 林芝 融合了 江南 的秀美与高原的雄奇。秀美来源于多变的水和植被,雄奇来源于巍峨的雪山、冰川,幽深的峡谷。这里的水形态各异。 雅鲁藏布江 和尼洋河奔腾起来雷霆万钧,声势震天,让观者只觉得自己的渺小。平静的地方,温婉柔美,尤其是平静无风的然乌湖,完全是一面镜子,能清晰地呈现出四周的青山、碧空、白云,美得让人窒息。还有大大小小的瀑布在山间跳跃飞腾,像是下坡跑的越野高手,轻灵有力,欢声笑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如此丰富的水,自然也孕育出丰富的植被。水 边和 林间的草地,也和 巩乃斯 草原一样开满各色的小花,不过高原的低温使得花朵普遍偏小一些,但即使花如小米,也在拼力绽放。海拔三千多米的山间,如果在别处已经是高山草甸,在 林芝 仍是茂密的原始森林。直到海拔四千多的地方才变成高山草甸,别处这个高度已经是荒原了。这里的原始森林,不像大小 兴安 岭的林场那么整齐单一,而是各种不同的杉树、松柏、青岗树高低相间,错落有致。林下河边有些小块的平地,种了一片片小麦和青稞,接近收获时节,呈现出一片一片的金黄。虽然不像 新疆 内蒙的大片农场一眼望不到头,这些山边的小片农田更像是风景的点缀,既增加了颜色,又不喧宾夺主,恰到好处。</font></h3> 而远处从云间冒出头来的雪峰,又给这分秀美增加了雄奇的色彩。若论到山,大概哪里的山也比不了喜玛拉雅山的雄伟,六七千米以上的雪山数不过来,这种凭实力给人带来的震撼,在以前,在别处,即无法想象,也无法相比。雪山是衣,森林为裳,江水做带,麦田当珮,当然把秀美和雄奇都发挥到了极致。<br>  在这绝美的自然风光中,另有一样震撼人心的风景,那就是遍布崇山峻岭的高压电塔和4G基站,即使在看上去人类难以立足的山上,也能看到它们傲然屹立。让我无数次感叹工人的伟大和基建狂魔的决心。有了这样的基础设施,来 西藏 这一路,再小的村落也可以微信支付,几乎就没有花现金的机会。<br>  另有一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宗教。在 西藏 ,宗教介入普通藏族人生活如此之深,范围如此之广,恐怕也是远甚于全国其它地区,即使是在 新疆 ,宗教对普通人也很难有这样的影响力。藏族孩子从四岁起就会跟着家长去五千多米高的苯日神山转山朝圣。还有十来岁的孩子跟着磕长头的大人徒步走到 拉萨 ,要花上一年多的时间,以缀学为代价来完成一项宗教使命。在大昭寺内外,更可以看见无数的信众,拎着酥油,撒着现金,一尊佛一尊佛地拜过去。这种虔诚也是很震撼的,而震撼之后,也让我的无神论信仰更加坚定了。未来 西藏 的发展,除了基础设施这些硬件方面的改造,在教育与意识形态层面的改造,仍是任重道远。<br> <h3>  川藏线上另外一道吸引人的风景就是人,各色各样旅行中的人。自驾的,骑行的,徒步的,拉车的。也许每个人的旅行的目的不同,但是每个人都有精彩的故事。旅行中的人和他们的故事也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br></h3> <h3>(2)普通人的故事:<br>1、我们的藏族司机</h3><h3> 我们的藏族司机,是 林芝 本地人,80后,有两个女儿,体格健硕,好似金刚铁塔。算是我们朋友的朋友介绍认识的。能说汉话,交流基本上没有问题,不过汉字认得不全。心地善良虔诚,每见乞讨的人,必掏钱包,直到零钱掏完为止。每过寺庙,必进去拜一拜,我们住在大昭寺门口的唐卡酒店,他每天过来,每天都要进去拜。最让我佩服他的一点是,这样一个虔诚的信徒,也清醒地认识到,孩子的未来要靠教育。他两个女儿,一个五年级,一个刚上小学,这个暑假都没好好歇着,都被送到课外班上课。暑期课外班要上18天课,连上六天休息一天。每天早上8:30到校,上到晚上6:00,中午休息2小时,每天四门课,汉语、藏语、英语、数学。在 林芝 的孩子,暑假有这么大学习强度,也让我惊叹不已。一门课600元,四门课2400元,两个孩子4800元。这一笔开销算得上是沉重的负担,所以当爸爸的也要努力挣钱。我问女儿愿意上课外班吗?他说我们这里老师可以打学生的,只要能学好,家长都不介意老师打学生,所以孩子们都能好好学。<br> 这样一位强壮的铁汉,也有一段被病魔击倒的惨痛经历,最终还是在 北京 获得了新生。大约是在2015年的时候,他因为感冒去一家私人诊所看病。医生说要给他打针,打的是什么药,他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到药水是红色的(由此判断可能是中药注射剂),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给药(本人的话说,就是打的屁股针。)注射以后下肢麻木,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只能靠双拐行动。先是到 拉萨 ,查不出病因,然后两次赴 成都 华西医院,也没能查清病因。后来又来 北京 去了301医院和积水潭医院,仍然没治好,大家都以为他从此残废了。后经人推荐去了 北京 胸科医院。胸科医院的医生说,已经伤了腿部神经,要做手术。他自己也吃不准手术能不能 成功 ,会不会花了冤枉最后还是站不起来。纠结之中去问了村里的大师。大师支持他做手术,还帮他借来一些钱支付手术费。幸运的是手术非常 成功 ,完全恢复了功能。这一场大病前前后后差不多半年时间,总共花费了五十来万。因为在致病的私人诊所没有保存任何证据,也没能索赔。好在国家的医疗保险给报销了一半的医疗费用,仍然欠下了不少的债务。总算是恢复了健康,又可以出来挣钱了。我说:“中药注射剂害死人。”他说:“所有打针的药都不能相信了。”共同的结论是,让女儿读个正规的医学院,在 拉萨 当个医生不愁找不到好工作。<br>虽然事情过去已经有几年了,不过从险些残废的灾难中走过来,现在陈述起来仍然那么 平和 ,甚至对害了他的庸医也没有怨恨, 这大概也是信仰的力量吧。<br></h3> <h3>2、 北京 十一学校的学霸小哥</h3><h3> 在仁龙巴冰川下面牧民点的帐篷里,我们偶遇了一位 北京 老乡。听口音就能判断出来是 北京 人,攀谈起来才知道,他是 北京 十一学校国际班的毕业生。已经考上了 芝加哥 大学,暑假的时间,独自一人从 成都 出发,骑行到此,打算一直骑到 拉萨 。小伙子英气勃勃,朴实干练,待人接物,谦逊得体,谈吐不凡,一看就是学霸的样子。各位鸡娃的妈妈本就对六小强充满崇敬,看到小伙子这么有亲和力,更是围起来问长问短。从学习规划、成长经历、奥数英语、项目准备,旅行见闻,做了全方面的交流。看得出来,小伙子的父亲应该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学霸,他的英语是从小跟着父亲学习打下的良好基础。还有申请 美国 大学过程中的每一道流程,都提前做了很好的规划,所以孩子本人也有很强的计划能力和行动力。就说这一次充满冒险精神的川藏骑行之旅,家里人也并不完全支持。(我要是家长,我也不支持,毕竟太危险了。)所以,旅行的经费是小伙子自己提前打工积攒下来的。沿途的行程计划,游览计划,也做了详细的功课。然而再详细的计划也难免意外,前几天的路上就意外摔伤了,手指上和腿上还能看出结了疤的伤痕。骑行能携带的行李有限,在海拔4500多米的冰川下面,我们穿着带内胆的冲锋衣,还觉得有点冷,小伙子只穿着单衣,凉鞋,手上还带着摔伤的伤痕,不但看不出冷,满眼都是兴奋与收获的满足感。看到我们带着70岁的老人爬到仁龙巴冰川,小伙子也很佩服,虚心请教预防高反的经验,我也把我提前所做的功课倾囊相授。这样的年青人,让我们钦佩不已,羡慕不已。这大概就是青春的力量吧。<br></h3> <h3>3、骑行者们</h3><h3> 在川藏线G318国道这一路上,可以见到各式各样旅行的人。除了有自驾的,还有不少骑行的,不只有骑摩托车和山地自行车的,甚至也有骑小黄车的。还有拉着三轮平板车的,完全背包徒步的。在这条路上慢旅行的人,要比另外一条进藏公路——青藏公路——要多得多。这一方面是因为川藏线景色更美,另一方面青藏公路是进藏的主要物流 通道 ,大货车非常多,骑行很危险。相比之下,川藏线的大货车确实要少很多,沿途的旅行服务也比较完善,休息、住宿、吃饭的商家很多。<br>也是在去仁龙巴冰川的拖拉机上,我们认识了一个来自 成都 的骑行爱好者。今年29岁的小伙子,是一位中学老师,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摆弄自行车。自己这辆自行车,已经被他拆开又组装无数遍了。这次暑假也是独自一人骑车去 拉萨 。不敢告诉家里父母实情,编了个瞎话,说是在 重庆 找了一个当家教的工作,去 重庆 打工了。他说如果留在 成都 过暑假,又要被父母逼着相亲,真不如这样自由自在的骑车旅行的日子有意思。我们问他,那等你回到家,你妈妈问你,打了一暑假的工,挣了多少钱?你不但没挣到钱,还花了好多钱,怎么回答啊?他笑笑不说话,眼睛望向远方的冰川和草地,一脸的满足感就是最好的回答。在他心里,诗和远方,要比钱和女朋友有更大的诱惑,这大概就是自由的力量吧。<br></h3> <h3>4、朝圣的孩子</h3><h3> 在这支慢旅行的队伍里,最震撼人心的,还是那些三步一个长头,一路要磕到 拉萨 的藏族朝圣者。现在朝圣者大都也有了专门的护具。有些是皮革或合成材料的,既防水又耐磨。但是大部分人仍然穿着棉布的围裙。手上护具,有人是戴一块木板,有人是聚氨酯泡沫,也有人是棉线手套。这些朝圣者的艰辛,是我们这些旅行者难以理解,难以承受的。他们不住旅店,风餐露宿,所有的行李打成一个包,有的就自己背着行囊,有的拉着一辆平板车。先要徒步走出一公里,放下行李,再走回起点,然后三步一个长头,五体投地的磕下去,磕下去的时候,手上的木板划过路面,发出一声刺啦的响声。嘴里念过几句经文,再以手撑地慢慢爬起来,再走三步,又一个长头磕下去。一直走到放行李的地方,背上行李,或拉起行李车又向前走一公里。<br></h3><h3>大人也就罢了,还有带着孩子一起朝圣的,就更让人惊诧不已。在从 林芝 到米拉山的路上看到两位大叔带着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子,大叔在磕着长头前进,小男孩背着一个小学生的书包徒步跟随。我们忍不住停下车打问。他们是从 阿坝 地区一路走来,所有的行李都在一辆三轮车上,车子在前方一公里远。他们从家乡磕头到这里,已经过了十一个月了,到 拉萨 还要再走上一个多月。男孩跟学校请了一年的长假。看着男孩一脸的风霜,我们把身上所有的零食和水都给了他。祝他一路平安。<br>回到我们的车上,我们一方面为男孩的经历所震惊,另一方面也争论这样的教育是否有益?我说如果我是学校的老师,我一定不放孩子出来朝圣,一年的时间,在学校里学习一定比徒步朝圣更有收获。另一个妈妈表示不同意,她认为行万里路的收获是在课堂上学习无法代替的。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不过我们的藏族司机表示,这就是藏族孩子们的生活。一方面要在学校里学习,藏语、汉语、英语、数学都要学。另一方面,也要学习朝圣。四岁的孩子要跟着大人转山,寒假农闲的时候,他也会带着女儿徒步翻越苯日神山,要走一整天,大约9个多小时。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要去 拉萨 朝圣,但是藏民一辈子至少要有一次这样的朝圣的经历,人生才能算是完整。这大概就是宗教的力量。<br></h3> <h3>5、导游小姑娘</h3><h3> 在 拉萨 带着我们参观布达拉宫的导游小姑娘,带着迷人的笑容,能说流利的汉语,甚至能熟练地使用一些成语和文言词语,给我们系统又清晰地讲述 西藏 的历史、宗教的发展脉络。<br> 小姑娘叫赤列白姆,家在 拉萨 市下面的 墨竹工卡 县,这是 拉萨 与 林芝 交界的一个县,离 拉萨 也挺远。她让我们简称她“赤白”。赤白从家乡的初中毕业后考上了 拉萨 的旅游中专,在旅游中专就读期间,很幸运的被派到 南京 市一个职业学校进修一年。她很感慨在 南京 这一年学到的东 西非 常多,不但汉语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也学习了很多历史知识。难怪我们觉得赤白讲起历史来头头是道,不像旁边的一个操着 四川 口音的汉族导游,不停地讲着八卦密闻。赤白能把大的历史背景,主要历史人物的思想和命运讲得很清楚,语言简练清晰,对于宗教,既有适当的尊重,又不过度宣传他的神秘感。俨然一位小历史老师。相信有着这样知识和素养的导游,未来的职业发展也会很有前途,在她身上可以看到教育的力量。<br></h3> 遥远的 西藏 ,有着无数吸引人的风景,和可爱的人们。将来我们一定还会再来,去看看 中国 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 墨脱 县;站在绒布寺遥望一下神圣的珠峰;去 阿里 探访古格王朝遗址;去打卡这次没机会拜访的圣湖——马旁雍措。最美的旅行总在下一次。<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