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民国政界名人何荦的故居——徐闻县何宅村

灵山塔

<p class="ql-block">  民国政界名人何荦的故居,坐落在广东徐闻县城北乡嘉乐园村委会何宅村的村中央。故居建于民国初期,原是四合院,有大小门楼,后为大花园,四周是高围墙,现已被毁,仅存一座二层楼的书楼遗址(用地面积100多平方米)。楼内墙壁涂有多种颜色的高级墙漆,地板铺上不同花纹的上等瓷砖,门窗是采用名贵木质和现代铁筋材料做成,楼上建有一个长宽2.6米、深94厘米的正方形蓄水池,楼顶盖的全是优质的琉璃瓦。整座楼,格外豪华而富有特色!在故居楼前的右侧,有一口八角井(直径88厘米、深21米),井壁由一块块的长方形青石砌成,且对称留有脚踏口(便于人下井)。楼前左侧,种有4棵高达20多米合拢一起的人参果古树,既是乘凉的好地方,又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nbsp;</p> <p class="ql-block">  嘉乐园村人历来以世代行武为荣,村中自古崇尚武艺,威猛剽悍、骁勇善战的风气而远近闻名。据清宣统三年《徐闻县志》中所记载,明清两代多位村人投身行伍并成绩斐然:如清代嘉乐园村人劳登龙任广东雷州营千总、福建安海镇镇台,诰封武威将军,御赐蓝顶花翎;劳文陆,武举人,曾任浙江定海行营守备;邹冠英,清乾隆已酉科武举人,曾任武举考官尉;邹名川,曾任拔贡、西宁教渝;村人王宾曾任清代澳门总镇、东莞营和大鹏营水师参将,王宾在东莞海战中率领清军水师将士们英勇御敌,挫败了英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为此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嘉奖,赏戴花翎,升水师副将和澳门总镇;嘉乐园村人何超一曾任徐闻营、雷州营、遂溪营千总武官钦加五品衔等。另外,清代嘉乐园村还计有劳武升、梁进亿、梁进场、许泮芬、许泮芳、何斯昭等十多人经考中武生入行伍。</p> <p class="ql-block">  据《广州市志》、《湛江市志》、《徐闻政协文史资料》等记载:民国时期,嘉乐园村有村人何荦加入军伍并官至中将。何荦(1891-1959),字公卓,嘉乐园何宅村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何荦考取广东陆军小学,之后又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宣统三年(1911)即辛亥年7月,何荦陆军中学毕业。这时,国中革命声浪四起,清廷风雨飘摇,何荦在上海加入革命党。11月革命党宣布成立中华革命军上海光复义勇军。何荦被任命为上海光复义勇军第一团团长,受命参加夺取江南制造局的战斗行动。 保定军校(原定1912年春开学,因为发生革命,延至当年10月)是我国近代第一所正规化高等军事学府(经严格考核合格方可录取),何荦被录取为该校第一期炮科新生。1914年冬,何荦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被分派回广东。护国战争爆发后,参加反袁任广东护国军第五军第二路司令,1920年任援闽粤军第四支队参谋官,1922年8月任粤军第二独立旅第一团团长,1925年7月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一旅旅长。1926年1月15日,南征军对琼崖发起总攻,何荦奉命率独立旅为先锋,陈济棠率第十一师、张发奎率第十二师为左右翼,从琼州海峡北岸渡海,分别在海南琼山、文昌、临高登陆,合围追歼邓本殷残部。1930年,何荦任中央第八路军总指挥部副官长兼广东兵器厂长。1932年后,何荦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副官长、参谋长兼省会公安局长。1933年,何荦出任广州第一次商业展览会常务副会长(会长为时任广东省主席的林云陔,何荦负责会务筹建工作,这个广州商展会也就是广交会的前身。可以说,何荦是广交会的最初创始人之一)。1937年9月,何荦出任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统帅委员会委员。1949年1月,何荦赴任湛江市长(第四任)。同年7月,何荦离职前往香港,后移居台湾。1959年,何荦因病在台湾逝世。</p> <p class="ql-block">  从功绩和对家乡的贡献上来说,自古至今的徐闻籍官员,是无人能及何荦的。早在民国初年,徐闻土匪为患之时,做为陈济棠心腹的何荦,曾极力向陈济棠请兵为徐闻剿匪,陈济棠先后派梁国武、梁公福等团来徐闻剿匪,徐闻匪患终得平息。匪患平息之后,徐闻人民历尽流离之苦,疾病丛生,亟待治疗,可当时徐闻没有医院,何荦倡议并捐款建“齐康医院”(现徐闻县人民医院),使劫后余生的徐闻人民解决了治病困难。为了恢复徐闻教育,必须加紧培训师资,何荦捐款给徐闻乡村师范学校建了一座的教学楼,上下各一层教室,命名为“公卓楼”。此外,他还捐献大洋1000元给该校购置仪器图书。何荦还建议开发“徐闻山”,被陈济棠纳入“三年施政计划”,省投资兴办徐闻垦殖场。1932年,徐闻匪患巳平息,但因田园荒芜,民不聊生,地方元气亟待恢复。何荦有鉴于徐闻的密林深山原为千里沃野,若罢林垦殖,就可促进徐闻经济复苏,改变徐闻的穷困状况。于是,写了一份开垦徐闻山的报告呈给陈济棠,果然得到陈济棠认可。1933年8月,省农林局派员来到徐闻筹建垦殖场,1934年建场完成,开始生产。徐闻垦殖场的创办,对组织和扶持因匪患而流亡的百姓重整田舍、恢复和发展徐闻的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何荦曾捐资修建雷州东洋海堤:1934年,特大海潮冲垮了雷州东堤,水浸雷州东洋万亩稻田。其时何荦当省府公安局长,他视察了灾情之后,积极向陈济棠建议修堤。并推荐陈桐(陈当时任广州公安局警察训练所少将教育长)和何冠文(何系徐闻人,广东高等师范毕业,曾任海康县立中学校长、广东省立第十中学校长)抓东洋复堤工程。1936年,复堤工程完成。何荦直到任职后期,还多次暗中营救被捕关押于广州监狱的地下党员,特别是湛江籍的地下党员,几乎都营救出来。</p> <p class="ql-block">  翻开地方史料,可查考到有关何荦故居的一些资料:何荦发迹后,曾于1936年至1937年间,在其出生地——徐闻县嘉乐园何宅村,大兴土木建家宅。当年他从海口市请来一位姓郭的工程师为他设计图纸,又从广州市请来一位堪舆先生为他卜定坐向、择日升梁。同时从海南、高州、信宜以及徐闻的石岭、北潭、仕寮、角尾、龙耳、内村园等地挑选能工巧匠约三、四百人,前后花费两年多时间,建造起一组宽三间、深二进、配有东西两侧厢房和耳房的四合院。另外还建有书楼、花园、仓库、小地下室、厨房、八角井、门楼、围墙等。建筑占地面积近六千平方米。每座建筑物都施工精致,连四边围墙也全用7X8青石经小槌细琢后严口砌筑。全部家宅的规模、布局,特别是室内装潢和门楼、墙壁、石柱上的雕龙刻凤、绘花画鸟,其艺术之精湛,在当时徐闻的乡村民房建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p> <p class="ql-block">  现存的书楼坐落于原四合院的西侧,背北向南,是一座造型中外结合的仿古建筑。钢筋水泥和灰沙砖瓦结构,坚实牢固。书楼的外表形状不是普通楼房的长方体,而是设计独特的多面体。南面前墙长14.8米,从西起4.8米处凹下作走廊,上下两层分别在走廊内朝南开芷大门一个,门高3米、宽1.4米、上端有摇尾0.5米,门设外层铁门框和内层木门框。一楼大门所对的走廊外无栏杆,从地面至走廊设三级台阶,每级高0.2米,长短不一,横摆成“三”宇形。东面侧墙宽11.6米,从北起4米处凹下作走廊,东南两面的栏杆相交成直角连接在0.5X0.5X8米的方柱上。栏杆高0.7米,分别与东、南两墙同一平面。东南角凹回部分的走廊成曲尺形,宽2米、东边长7.8米,南边长10米。西侧墙为凸宇形。北面后墙起落三幅,构成几何曲线,从东起第一幅墙宽3.8米,落差深1.2米,第二幅墙宽5.2米,落差深1.6米,第三幅墙宽5.8米。全楼分二层,高9米。从一楼到二楼需步二段阶梯,第一段14级至休息台再转第二段12级至二楼。每层楼有三房一厅,总共有厅房8个,另设洗手间一个、楼梯间一个,计面积有280平方米。厅房设计美观实用,四壁洁白平滑,地台尽铺六边形小红砖,十分讲究,天花板上的图案线条、色彩浓淡相宜,经久不褪。由于全楼安装有2X1.8米规格的实腹钢窗11个,2X0.96米规格的实腹钢窗17个,每扇窗都用0.5公厘厚的花纹玻璃嵌镶,使厅房明亮、透风,显得非常大方。楼上除正大门外,还分别在各厅房共开4门,楼下除正大门外,也分别在各个厅房共开7门。每付门都装木质西式门叶。楼顶为无规则图形的多斜面硬山顶,除留一个长2.5米、宽2米、深1.5米的小水池部位外,其余斜面均用水泥打底,外表再加琉璃瓦档装饰,四边有飞檐,颇具古香古色。书楼建成后,虽没有正式题名,但书楼布置得十分堂皇。1945年3月,日本侵略军败退徐闻时,书楼曾遭日寇洗劫。如今幸存的建筑物,仅有书楼遗址。</p> <p class="ql-block">  驻足回望何荦故居所幸存的书楼遗址,肃然起敬:为了推翻君主专制,何荦高举民主革命的旗帜,南北奋战十余年,无愧于青春年华;为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统一和进步,赴汤蹈火,义无反顾。何荦之名,与辛亥精神共存!</p><p class="ql-block">&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