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记忆被拉回到去年八月底,虽然当时已经做好了当一年级班主任的心理准备,但真正得知的时候,我还是失眠了,惶恐、不安、茫然支配着我。我要做些什么?我该做些什么?他们特别吵怎么办?位子、队伍该怎么排?我该塑造一个怎样的形象?无数个问题在我脑海中跳跃,但这无数个都有一个相同点——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很显然,那时的我,眼里、心里还没有装满学生。这几天认真读了《孩子们,你们好!》,作者在自序中说这本书是一个教6岁儿童的教师的自述,于我而言,这是一本教我如何重新认识孩子并让我深刻反思的书,原来孩子并不是我所理解的那样。也在心底暗自后悔:怎么没有早点遇到这本书呢?
儿童生来善良、生来顽皮。<b>“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爱得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的职业的幸福”。</b>真是一句让人惊醒的话语,回顾自己的课堂,“保持安静!xxx站起来”,这是我在孩子们吵闹时常说的一句话。殊不知,儿童的喧嚷才是欢乐和愉快,孩子的天性就是吵闹、顽皮的。作者认为:顽皮是儿童的可贵品质,需要的仅仅是加以引导。不禁自问:我不是一直说要让孩子们快乐的吗?那我的“怒吼”真的会让他们感到快乐吗?他们不快乐,我也不幸福。每天的“嘶吼、咆哮”,只能让我自己疲惫。换个角度来看孩子们的吵闹,他们会更可爱;换个角度来引导孩子们的吵闹,他们会更配合。
<b> “思考着的人看上去是令人愉快的”</b>,让人倍感温暖又有能量。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作者的方式十分值得借鉴。<b>首先,作者在上课时经常以“错误的形式”教育学生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老师的错误”,并纠正,最终获得学习。</b>作者在黑板上一边画了三个小梨,一边画了两个大梨。因为作者熟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了解在该阶段的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所以他故意“犯错”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得出右边的梨多的结论。但是此刻就有一名同学质疑,认为左边的数量是3,而右边是2,所以左边的梨多。这正是作者最想看到的情景,在这时,他会对学生说一句,“你学会了思考!今天你使我非常高兴”。这样的评价,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b>其次,告诉孩子老师也在思考。</b>作者指出,一年级的孩童常常将答案大声喊出来,大部分老师对这种现象的处理方式很简单:斥责儿童不守纪律,告诫他们回答问题先得举手,并且要把手一直举到教师指名某个学生回答时为止。这不就是我吗?表扬举手发言的孩子,对于那些大声喊出答案的孩子“怒目而视”,久而久之,孩子们确实学会了举手发言。但是,作者也说了:应该制止的不是叫喊本身,而是不假思索的回答。脱口而出则意味着没有思考。那如何让孩子学会思考呢?一年级孩子的向师性是极强的,所以作者经常在众目睽睽下一边思考,一边自言自语地解题,以此把应该怎样思考和解题变成孩子们耳濡目染的事。在思考的老师,一定拥有着一群会思考的学生。<b>最后,要让孩子认识到思考的人是最值得尊敬的。</b>刚入学的孩子并不知道会思考的重要性,这就依赖于教师的引导了。当作者发现他的孩子们认真的思考,求证答案的时候,他都会对他们说一声“谢谢”!对孩子而言,老师的肯定与鼓励就是最大的动力,老师感激与尊敬会思考的人,那么,孩子也会认为会思考的人是值得尊敬的。
在作者心中,他真诚地将每一个孩子都当做是自己的老师,他直言:想要了解儿童心灵的秘密,想要揭示教育的技巧和教育学科学的秘密,先要把每一个儿童认做是自己的老师和教育者。在我心中,我也渐渐清楚教育很多时候更重要的是去引导;当然,我对自己的定位也逐渐清晰了:我想做一个放风筝的老师,牵住手中的线,借着风,帮助风筝飞向蓝天。
<br></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