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好新闻是怎么胜出的

今评媒

<h1><b>钱之强</b></h1><h3> 陕西日报8月5日在头版头条发了一条新闻,《镇坪县14名扶贫干部主动留村当“村官”》,这是一篇值得提倡的好新闻。不仅主题好,新闻写作也很有特色。</h3><h3> 报道开头即是对比,从2000年该县个别贫困农户全家人只有一条裤子穿,到2019年5月7日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时候,新闻出来了:双坪村第一书记谭鹏提交了一份让县委很为难的申请:长留基层,“改行”做村支书。接着,又有11个村13名扶贫干部提出留在基层的请求。为什么大家主动要求继续留在基层工作?记者选择了三坝村第一书记李国峰出来回答。李国峰帮扶的70岁的马昌翠已经脱贫了,但手指患有严重风湿性关节炎的她,却用了半年时间为李国峰做了一双布鞋。李国峰说:“我是被这双布鞋留下的。”接过布鞋,李国峰心疼得要流泪。李国峰留下来的原因,选择了布鞋,自有他的妙处。</h3><h3> 接下来,记者亮出了镇坪县是川陕革命根据地老区的“身份”。在红军烈士纪念馆里,还陈列着老百姓为红军衲的布鞋,战士们唤它为“量天尺”。“量”过草地,“量”过雪山。几十年过去了,老百姓依然用布鞋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段新闻背景紧扣并拓展了当下“再走长征路”主题教育的内容,显得非常自然。而李国峰说:“这份情谊,我怎能放得下?”这是非常合乎情理的回答!</h3><h3><br></h3><h3> 一条好的新闻的思想性总是在问题的提醒下产生的。记者也许觉得扶贫干部主动留下来还需要更充分的说服力,便举了一个2017年一位中学生写的一篇作文《我的理想》,说长大了要当贫困户。这会让读者感到莫大的不解和兴趣,这种村民争当贫困户的现象,让扶贫干部意识到,扶贫政策需要公平入户。谭鹏说:只要吃准每个贫困户的家底,将政策不打折扣地铺到户,脱贫就有保障。还说:以前总是把党性挂在嘴上,到了这里才发现,党性不是空话,是扎根在心里的信仰。读到这里,让人感到,真是扶贫干部思想认识、觉悟有多高,扶贫工作就会做得有多彻底。而谭鹏呢,个人的得失比起扶贫来,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他这样说:回县里一个月能挣5000多元,当村支书只有2000多元,但有些事情总比金钱重要。</h3><h3> 我一向以为,报纸的影响力在于新闻,新闻的影响力在于事实,事实的影响力在于它的价值内涵。这个头条是靠事实胜出的,靠背景材料的运用胜出的,靠人物的思想性胜出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