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十三</h3><h3>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h3><h3>注释</h3><h3>1,鲁人:指鲁国的执政大臣。</h3><h3>2,长府:鲁国贮藏财货的国库名。</h3><h3>3,仍:沿袭。</h3><h3>4,贯:事的老样子。</h3><h3>直译</h3><h3>鲁国的执政大臣要翻修长府。闵子骞说:照老样子不好吗?何必一定要翻修呢?孔子说:闵子骞这个人平常不爱说,但一开口,必定说到要害上。</h3> <h3>长府为鲁国财务兵械的聚藏之所,在鲁国国君宫内。统治者好大喜功,想要扩建长府以逞其欲。闵子骞认为,扩建国库不但劳民伤财,而且可能带来动乱。故言仍旧按照旧例,不必改作。意在讽刺鲁国统治者的铺张行为。闵子骞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平时不大说话,但一说话就说到点子上。</h3><h3>这是对于具体事务的评议。因为具体背景不清楚,我们无法进行评论。但根据孔子的一贯思想,可能是国库还可以继续使用,但当政者要改建,这样就会劳民伤财。因此,孔子赞成闵子骞的说法,儒家思想中有一点很重要,即节俭爱民。</h3><h3>从这一章的内容里,我们可以找出两点可借鉴参考的地方。</h3> <h3>其一,我们常提“国富民强”这一口号,但从历史经验教训上看,这提法存在着很大问题。例秦、隋两代两世而亡,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国确实很富,隋朝富到国库的粮食还被取代它的唐朝继续吃了几十年,真正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了”。为什么?因为国富而民穷、民困、民累甚至逼成了“民反”!</h3><h3>这一点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在两千多年前就看到了,而秦、隋统治者逆其道而行,必然走向灭亡。相反,汉初文景之治,用的则是“民富国强”的治国方针。先以“轻徭役,薄税赋”的方法让百姓富起来,之后国家自然而然地就强了起。这叫“先民富而后国强”,因为“民为邦本”,“本”富“干”必壮,“干”壮则“叶”盛。</h3><h3>这类的事情一直到今天都存在着,例很多贫困县的政府大楼盖的比市政府都宏伟壮观,政府办公设施比富裕地区造价高,县人均收入不及南方富裕地区的十分之,还美其名曰“政府形象工程”,建筑能代表形象吗?当地人民生活状态才是真形象。估计当时也会有些老百姓和人大代表们会说些类似“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之类的话,听进去的领导了该是个好官,听不进去的领导现在大多数可能都在纪检委所设的特殊场所里“再塑金身”呢……</h3> <h3>其二,就是闵子骞的“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这里“中”,该当“一语中的”讲,平时少说话,一句话就能点到要害,这一点很值得我们今天“资讯畅达”的人所借鉴。</h3><h3>如今社会信息与网络非常发达,发达的同时,也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因而就会应运而生出很愤青和“东北大白话蛋”,这也传,那也论,包括我们的学习群里,有时在我们研究学问正热烈时,便跳出某“实事评论员”来抢戏。因此,我们不妨问两个问题:</h3> <h3>第一,他们所传播的信息可靠吗?若真“官方媒体代言人”,真不屑于到我们的小群或街头巷尾传播某种能量,因为“官媒”的平台又大又广,“到此一游”的目的无外乎是抢戏作秀,寻个存在感。</h3><h3>第二,既使信息是真的,结论准确,训导我们这些小老百姓又有什么用?我们知道了、明白了有什么用?或者对他崇拜有嘉的话,又有什么用?</h3> <h3>闵子骞周围最起码还有能跟当政者说上话的孔子以及能影响当政者,或本身就是当政者的同门师兄弟,况且闵子骞还“夫人不言”,即尽量不说,不是不知也不是不懂,而是不做徒劳无用又招人烦的无用功。</h3><h3>小结</h3><h3>“民富”方能“国强”是硬道理;“言必有中”更是硬功夫。我们从这一章能吸收到,该是首先看观察问题能否找正角度,之后再看说话的对象听众是谁?掌握这两点就已足够了。</h3><h3>艮石</h3> <h3>朴雅国学院授课时间及地点</h3><h3>每周三下午三点半,少儿《千字文》。</h3><h3>地点:白塔堡贝尔安亲托管机构。</h3><h3>晚六点半,成人诗词中级班。</h3><h3>地点:五里河文玩城。</h3><h3>周四晚六点半,成人诗词级班。</h3><h3>地点:五里河文玩城。</h3><h3>周六早八点,少儿《千字文》。</h3><h3>地点:沈阳航天航空大学。</h3><h3>上午十点半,成人诗词中级班。</h3><h3>下午两点,成人诗词初级班。</h3><h3>下午四点,少儿《千字文》。</h3><h3>地点:五里河文玩城。</h3><h3>周日上午十点半,少年国学《声律启蒙》诗词班。</h3><h3>下午两点,少年国学《声律启蒙》诗词班。</h3><h3>地点:五里河文玩城。</h3><h3>下午四点半,少年国学《声律启蒙》诗词班。</h3><h3>地点:太原街城开1号学习型中国家庭俱乐部</h3>